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28 11:28:55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大全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大全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预设:

  1、根据活动的经过,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初步学会能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命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老师表演小魔术

  1、瞧,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

  让学生观察说一说;

  2、看到这些,你们猜一猜,老师会干些什么呢?并说说这样猜

  的根据;

  3、看清,这是什么?(让学生说,然后让学生闻)

  4、请看仔细,我要把这瓶水,变成饮料(老师变魔术)

  5、变成了什么?看到这橙汁,你有什么想法吗?

  6、还记得我刚才是怎样变的吗?(生说实验过程)

  7、此时,你们有什么夸奖的话送给老师吗?(板书神)

  8、还想说些什么话,提些什么问题吗?

  二、学生表演魔术

  1、橙汁好喝、牛奶更有营养,接下来我们变一些牛奶怎么样?

  2、这下,老师不变了,叫两位学生来变。谁来?

  3、出示器材,让上台的学生观察,说。(然后让其余学生检验他俩说得是否真实)。

  4、学生变牛奶(用吸管向瓶里吹气)

  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他们两个是怎样吹的?再观察瓶子里有什么变化?你还听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想法?然后,再瞧瞧同学们有何表现?

  5、学生说话(按上面的问题进行)

  6、老师不但自个儿会变饮料,还让同学变出牛奶你们说神不神?

  三、抓住时机,揭示科学道理

  1、其实,世界上所有魔术都是假的,当然老师今天的魔术也不例外,能使水变颜色的是化学反应。变橙汁的水,我起先就放了一种化学药品,后来趁你们不注意时,又放了一种药品,然后摇几下,两种药品反应就产生了橙汁。这牛奶是怎么回事呢?它也是两个物质进行了反应而成的。开始的水是石灰水,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物,这二氧化碳气体哪里的,就是同学们刚才嘴里吹出的气呀!

  2、老师还神吗?那是什么那么神奇呢?(科学)

  3、此时,你有什么想法或感慨呢?有话想说吗?(让学生说)

  四、根据自己的'独特体会,自由拟题

  1、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肯定有很多感受、有许多话要说吧,如果把这感受的经过写下来,就是一篇作文了,这下,老师要请教同学们,如果让你写一篇自己最想说的或感受最深的作文,你会拟什么题目呢?

  2、学生拟题。

  3、交流题目。

  4、针对题目,作适当写作指导(你们觉得怎么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指出这次作文的要求就是写出真实感受)。

  五、学生作文

  (播放轻音乐、师巡回指导)

  六、讲评

  1、出示个别作文,全班讲评

  2、指名说说自己认为写得特别好的词句(特别是感受方面的)

  七、向课外延伸

  同学们,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们如果继续吹,这牛奶还会变回清水,你们不防回家试一试,也许还有许多话想说,还有许多话想写。

  板书:

  老师神奇!!!?科学神奇!!

  水橙汁

  水牛奶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 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协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教学难点】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教学准备】为全班准备:几个相貌特征组合成的性状图、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四张相同的头部相貌轮廓图。为每组准备: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为每个学生准备:白纸、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猜猜老师描述的这是班级中哪位同学?为什么会毫不费力猜测到?

  二、自主探究:1、观察我们的不同1)小组内选择2个人,观察它们的眼睛、鼻子、嘴、眉毛,看看互相之间相貌有什么不同?2)通过观察我们有什么发现?(预设:通过观察比较我们会发现就某一个相貌特征而言,人与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如某两个人都是双眼皮,而另一个人是单眼皮。)2、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1)与同学合作,对照下图,观察我们的`眼皮,前额发际,耳,下颌等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把调查的结果填入下表中,先小组内互相观察,统计,再汇总成全班表格

  性状人数性状双眼皮单眼皮有耳垂无耳垂前额V发尖前额平发际下颌中央有沟下颌中央没沟舌头能向内卷曲舌头不向内卷曲

  2)讨论: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把单、双眼皮,有、无耳垂相貌特征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3)每个人的以上表中性状等征是不一样的,如果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情况呢?组合成多少种人?4)如果考虑更多的相貌特征,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我们班级里能找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全世界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人吗?

  三、拓展性活动:猜一猜描述的是班级的哪一位同学的特征?(根据眼皮,前额发际,耳垂,下颌特点进行猜测)

  四、课外延伸:回家观察父母及亲人的外貌特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上《水和空气》中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科学教育的整体目标得以落实。导入----由水、石子占据空间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通过自主实验-----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拓展应用----利用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来灌满瓶子,以及进行吹气球比赛。在整个过程中,教材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实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科学的实验方法是保证科学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体会到这点,整个教学活动是失败的,后面的推测活动就无法展开,因此它们是进行推测的依据。这一过程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这为学生后面的推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意图 1、创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物质条件基础。科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改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不能凭空产生,必须在学生解决感兴趣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本课在教学中为学生们提供适当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丰富材料的是十分重要。 2、把真实的探究活动过程带入课堂。《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根据学生对《乌鸦喝水》的故事已经有所了解,用童话引出,可以让学生更意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对于学生来说,占据空间可以意味着排挤原来的物质,这事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提出这个问题以后,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实验验证,得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3、领略和把握课堂层次,保证课堂的结构性。具有强烈的结构性是本课的最大特点之一,课堂中的每一个活动和设计都是为满足"思维发展"这一主题而设置和存在的。正因如此,在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时要充分理解这些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随时精心观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每个活动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活动环节的层次性,推进学生思维向前发展。

  学情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存在,并具有流动性的特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空气的其他特点。在前面一课时,学生通过直接感受或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到现象来说明空气存在并且具有流动性,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感知。但是要理解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改变这一概念有一定难度,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的方法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可以改变;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科学教案 篇5

  (一)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

  ●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 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

  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

  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的来源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

  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发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学会猜想与假设,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2)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木块、细线、毛巾、玻璃、长木板钩码、三只圆柱形铅笔、肥皂水。

  教学过程

  一、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小实验:让学生用手压在桌面上拖动,感受一下拖动时桌面作用在手上的阻力(摩擦力)。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接触面之间的压力越大),手拖动就越困难(受到的摩擦力越大)。然后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毛巾要固定在桌面上)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就比手在平滑的桌面上拖动更难一些(说明手所受的摩擦力较大)。

  师:手压在桌面上拖动你有什么感受?

  生甲:手在桌面上滑动时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

  师:这摩擦力起到什么作用?

  生甲:阻碍手运动的作用。

  师: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

  生乙: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拖动越困难,说明所受摩擦阻力越大。

  师: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

  生丙:手压在毛巾上拖动比手压在光滑的桌面上拖动更困难,说明受到的摩擦阻力更大。

  师:什么叫滑动摩擦力?

  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师:注意,运动是相对的,所以应加以“相对”两个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摩擦力。

  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二、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师:对滑动摩擦力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生乙: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

  师:你们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摩擦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其产生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

  2.猜想或假论。

  师:你们的猜想是什么?

  生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生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生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生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运动速度有关。

  生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推力、拉力有关。

  生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材料有关。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你们作出的猜想有合理的地方,要证明你们的猜想正确,怎么办?

  生:实验验证。

  师:很好,大家都已懂得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只能对前面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

  3.设计实验。

  师:滑动摩擦力是产生在发生相对运动的两个接触面上,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的.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接触面材料,接触画大小有关,对这些因素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们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

  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否则,你就无法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变化是由哪个因素的变化引起的,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必须注意的“变量控制”方法。如在研究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时,要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因素不变,而在探究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时,则应控制压力等因素的变化。

  板书:2.滑动摩擦力大小决定因素

  研究方法一—“变量控制”方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2"加油站”内容。

  生:阅读。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下面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计划,并进行全班交流。

  生:讨论后得出:根据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我们制定以下实验计划:

  (1)把玻璃固定在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在玻璃—亡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P93表格中。

  (2)在桌面亡铺一条毛巾,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毛巾上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入课本P93表格中。

  (3)取走毛巾和玻璃,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在桌面上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P93表格中。

  (4)在木块上加放一个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它们在桌面上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P93表格中。

  师:其他小组认为以上的实验计划合理吗?有没有异议?

  生:按课本上图5—30(a)、(b)、(c)、(d)。在改变粗糙程度时,实际上也改变了相互摩擦的材料,摩擦力的改变是否是因为相互摩擦的材料的改变而引起的?

  师:你能发现这个问题很了不起,你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希望你继续努力。这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改变(因为粗糙程度的改变更为显著),而我们探讨的问题仅仅是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没有关系,所以这个实验还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

  生: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时,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你很善于思考问题,注重理解,将来肯定很有前途的,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在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这个拉力的大小与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相等。有关此知识点要在第六章才学,现在先把它作为一个问题储存起来吧。记录实验数据时,就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作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操作时,还请大家注意:如何做到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呢?

  ①是沿直线水平拉动木块;

  ②是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保持不变。

  好,如果没有问题了,下面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吧。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4.分析论证。

  师:请各小组互相交流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的体会。

  生:交流。

  师:请3个小组将实验数据公布在黑板上,比比看哪个小组数据准确。

  师:在(如课本P92图5—30)实验步骤(a)、(b)、(c)中,接触面之间的压力保持不变,你发现摩擦力变了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在实验步骤(a)、(b)、(c),接触面之间压力保持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改变时,摩擦力大小发生改变。我的结论是:当接触面之间压力保持不变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结论吗?没有。好,大家做实验都很认真,得出的结论也是正确的,掌声祝贺。

  师:在(如课本P92图5—30)实验步骤(c)、(d)中,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压力发生变化,摩擦力变了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在实验步骤(c)、(d)中,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接触面间的压力改变,摩擦力也发生了改变。我的结论是:当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时,接触面间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结论吗?没有。好,大家都得出了正确结论,同样,掌声祝贺。

  以上是关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与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定性探究,有兴趣的同学町在课外继续探究,摩擦力是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三、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存在摩擦?这些摩擦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足球场亡,摩擦力可以帮助守门员抓稳足球,这个摩擦是有益的。

  生乙: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间存在摩擦,这个摩擦是有益的。

  生丙: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桌面对木块有摩擦力,这个摩擦力是有害的。

  生丁:机器转动时,零件间存在摩擦,这个摩擦也是有害的。

  师:同学们发言很踊跃,说明大家平时生活

  中很注意观察,这是一个好习惯,希望今后保持。如何增大有益的摩擦。

  举例说明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是: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增大压力,如北方冬天下雪路滑摩擦力小,常在路面上撒些灰渣,增大摩擦力。

  生乙:自行车刹车也是利用摩擦力,刹车时,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

  生丙:皮带传动也是利用摩擦力,它也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的,演奏二胡时,弓弦与琴弦的摩擦使琴弦振动发声,用增大压力的办法来增大弓弦与琴弦间的摩擦力。

  生丁:鞋底、汽车的轮胎做得凹凸不平时,都是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的。

  板书:3.增大有害摩擦方法: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增大压力

  师:以上大家讲得都很好,一部机器工作时,有些部件要转动,有些部件要滑动,这时都要产生摩擦,这种摩擦不但使机器发热,白白消耗动力,而且使机器磨损,性能变坏,这些情况下的摩擦要设法减小它。下面再来考虑:如何减小有害摩擦呢?

  生甲: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是:

  1.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压力大小。

  师:在理论上,以上方法是对的,不过,用这样的办法还往往不能把有害的摩擦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你们还知道哪些更好的方法吗?

  小实验:先让学生用手掌压紧桌面拖动,感受桌面作用在手上的摩擦力;然后在手和桌面之间垫上二三支圆柱形铅笔,再压紧拖动,体会这时作用在手掌上的摩擦力是不是比滑动时小得多。

  师:做以上小实验,你有什么感受?

  生: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力。

  师: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有害摩擦的例子?

  生甲:各种车轴的轮子做成圆的,就是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的。

  生乙:旱冰鞋下的小轮,也是用滚动代替平底鞋的滑动,从而大大减小了与地面间摩擦。

  师:你还知道哪些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吗?

  生甲:在机器零件间涂上润滑油,使摩擦面不接触,大大减小摩擦。

  生乙:汽垫船向下喷出强气流,在船底和水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垫,可以大大减小摩擦。

  生丙:磁悬浮列车是靠强磁场把列车从轨道上微微托起,在列车和轨道间出现一层薄空气,使摩擦力大大减小,车速可达500km/h。

  ……

  师:以上大家都说得很好,说明大家平时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国内外大事。

  板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用滚动代替滑动

  2.使接触面脱离直接接触:涂润滑油、充气垫等

  师: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你的生活会出现什么问题?发生什么变化?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我就寸步难行。

  生乙: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我就无法用手拿任何东西。

  生丙: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运动的汽车将永远停不下来。

  四、归纳与学习过程评忙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决定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增大有害摩擦的方法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与学习实践活动

  1.课本P95作业1、2、3。

  2.实践活动:课本P96,活动1、活动2。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2、滑动摩擦力大小决定因素:

  3、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

  七、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7

  第1课时 探索自然

  1.引入活动:盲人火车

  3.观云

  介绍:

  观云是一种既轻松又令人着迷的消遣。休息期间何不拿出几分钟去观云呢!

  目标:

  了解云(天气)。

  增强观察力。

  增强想象力。

  学会放松。

  准备:

  活动之前先检查需要“研究”的场地。当心蛇、蜈蚣、动物的粪便、碎玻璃等。

  怎样进行:

  导入语:最近一次你花时间观云是什么时候(在草地上)?

  (2)如果孩子们愿意的话请他们坐下或躺下,大家都观云并把他们的所见或感觉到的描述一下。给每人一次发言的机会,若有必要的话可以给他们提示一下。

  今天有许多云吗?

  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呢?它们都是同一形状或同一大小的吗?

  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一只柔软的枕头?棉絮?请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看是否有的云朵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云朵的形状在变化吗?

  你们会看见云在动吗?云是通过什么而动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

  它们总是白的吗?

  当云遮挡住太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什么使云下雨呢?

  你们以前曾经置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吗?(如:坐飞机时飞机穿行于云层之中,或者置身于高高的山上,此时云雾升腾逐风而过。)

  (3)大家都有机会发言之后,进行询问。

  4.拓展活动:我发现了……鸟

  介绍:

  这是一项不寻常的“我发现了……”活动。这种活动打开了孩子们对常见鸟类的视野。

  目标:

  了解本地区的常见鸟。

  鼓励孩子们观鸟。

  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

  了解怎样统计数据。

  做数学运算。

  教他们学会安静,而且反应敏捷(但愿如此!);要有耐心。

  准备:

  铅笔、一块板(黑板、白板、有麻将底的画架)

  参考书:常见鸟图谱。如有可能,每人一份。

  怎样进行:

  (1)开场白:班里谁喜欢鸟?鸟在什么地方生活?有人一直在观察生活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花园、公园、路边树上等的鸟吗?

  (2)分发指导手册并指出下列鸟:

  八哥 麻雀 黄鹂 乌鸦 和平鸽

  (3)给每个学生分发统计表并浏览一下。指导说:要在5分钟(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内将所有见到的鸟做一记录。小一点儿的孩子们可以只是将在此时间范围内所见到的所有的鸟记数。

  让大孩子们区别不同类型的鸟。对于见到的每一只鸟,若不是同一种类的鸟的话,他们便新起一行。可以请大孩子对所见到的每一种鸟做简短的记录(大小、颜色、标记、该鸟在干啥)。

  (4)下一步,将孩子们带到“鸟观察区”(如:一片田野,附近有树的小山),并且请每个学生自己选择他们自己的位置,彼此要离得足够远以便尽量减少交流和精神分散。

  (5)强调该活动不是竞争,而是一项微型调查项目。给孩子发出记录鸟的开始信号。观察期间不许谈话。

  (6)到了限定时间之后,召集所有孩子。将记录的鸟的种类列在一块黑板上。可以请大孩子们计算每分钟见到的鸟的数目(鸟的总数以5分钟的时间进行划分)。班级平均数是多少?

  参考询问要点:

  对学生的良好的观察力进行讲评。

  询问学生们他们观察的鸟正在干什么(飞行、吃东西、觅食、打架等)。

  与学生一起浏览常见的标本,给他们提供一些有关鸟类的信息。

  后续(活动):

  组织一次到自然公园游览,以观察当地的和迁徙的鸟类。

  为了扩展对该活动的范围影响,教师应让不同组的孩子们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进行观鸟,并且比较结果。(如早上、下午和晚上)。这样对每一个人提供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有关鸟的活动信息。鸟在黎明和傍晚最为活跃。你的调查说明了什么?

科学教案 篇8

  沙子的秘密

  设计依据:

  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幼儿清楚的看到沙子是不溶于水的一种自然物。丰富感性经验,感知干沙与湿沙的不同。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运用比较法加深对沙的认识。观察现象会让幼儿觉得好奇、神秘,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幼儿能积极、愉快地掌握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通过沙路与水泥路面的比较,幼儿能初步了解现象与事物的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师幼之间互相传授经验这两条途径,验证沙的特性,体验玩沙的乐趣。分组玩沙的环节,能让幼儿进行各种在沙中的操作活动,同时,在教师分组进行指导下,幼儿能更好的玩沙,并得到一定的玩沙经验。通过鼓励的形式,让幼儿想出多种除了教师提供的玩沙游戏。最后让幼儿自己来说一说玩后自己对沙的亲身感受。

  活动目标:

  1、感知沙子的.不溶于水等的特性,说出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2、初步了解沙与建筑物的关系。

  活动准备:

  水、水桶,磨具、筛子、各种玩沙工具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比较的方法来了解沙是不溶于水的一种自然物。

  T:沙放在水里有什么变化呢?

  (小朋友自己做实验,把水倒进桶里,用小棒搅拌并观察)

  教师小结:沙不溶解于水。并联想不溶解于水的物体。

  二、探索感知沙子的特性及干沙与湿沙的不同(重点)

  1.教师和幼儿一起赤脚分别在干沙和湿沙上自由活动,做一做各种动作。

  T:小朋友喜欢干沙还是湿沙?为什么?踩在沙上有什么感觉?

  2.让幼儿两人一组用筛子筛沙子,边筛边观察。

  T:筛子里的沙子哪去了?小石头会漏下去吗?沙子是什么样的?

  1、 教师小结

  T:沙子是由许多细小的颗粒组成的,沙能流动。

  4.请幼儿用力踩踏刚翻的新沙。

  T: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5、小结

  T:通过我们的小脚用力踩在沙子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沙粒与沙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6、沙与水泥的结构不同,走在上面的感觉也不相同

  T:那么用力踩水泥路面会陷进去吗?为什么在沙路上骑车费力,在水泥路上骑车省力?

  7.谈话

  T:小朋友喜欢怎样玩沙?请你来玩一玩!

  (请给本幼儿进行玩耍)

  8、教师小结

  T:沙子有各种各样的玩法,可以挖、装、筛,可与水混合玩等。

  三、幼儿自由玩沙中的各种游戏,探索玩沙的技能,教师分组指导(难点)

  1.用各种深浅不同的模子做蛋糕,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帮助幼儿掌握这样几方面的技能:沙的湿度,用手压沙的力量。

  T:做蛋糕的这组小朋友要注意利用好磨具,蛋糕不碎最重要的还是压,要压的紧!

  2.挖井、造房子等,丰富经验:

  T:想做建筑师的小朋友在挖土时要细心、耐心,及时整修,沙土要压紧。

  3.筛沙子

  T:筛沙子组的小朋友要将沙放在手指、手心上抖动,观察手指、手心上会留下什么?沙还可以放在哪些部位抖动?

科学教案 篇9

  一、活动目标。

  1、能用耳朵仔细听,分辨不同的声音。

  2、知道要保护自己的耳朵。

  二、活动准备。

  教具:宝宝熟悉的各种声音的录音。

  三、活动过程。

  1、放录音。

  师:什么声音?

  (1)让宝宝逐一听汽车、火车的喇叭声和小猫、小狗等动物的叫声。

  (2)师:刚才,你们听到了汽车、火车的声音,小动物的叫声,你们是用什么听到的.?

  2、教师引导宝宝认识耳朵。

  师:宝宝的耳朵在哪里?小耳朵真正灵,小朋友用它听声音。

  3、让宝宝自由地说一说、学一学。

  师:大家还听过什么声音?

  4、请宝宝用双手捂住耳朵,试一试能否听到声音。

  告诉宝宝:耳朵的用处很大,我们要保护它。不冲它大声叫喊,不挖耳朵。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和关心周围生活中的小科技产品。

  2、了解纸吸水后易变形的特点,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的纸杯所具有的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等特点。

  3、在操作活动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比较分析的能力。

  活动准备:自制纸杯、一次性纸杯幼儿各一只,毛笔一只,一张白纸和一张涂有蜡的纸。

  重点:了解纸会吸水,会变形的特点。

  难点:图上蜡的的纸杯所具有的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等特点。

  活动过程:

  今天我们要来做个实验,你们看桌上有什么?(两个纸杯,一盆水。)

  那这两只杯子有什么区别吗?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1、纸吸水易变形,变烂的特点。

  a、纸折的.纸杯盛水,发现了什么?

  b、用一次性的纸杯来盛水,又发现了什么?让幼儿积极回答。

  小结:纸会吸水,会变形,会变软。

  2、两种纸杯进行比较。

  a、提问:两只纸杯同样是用纸做的,一只变软了,变形了,而另一只还是很好呢?为什么呢?(用手摸,刮,捏会发现什么?)

  b、小实验:出示两张纸,一张是涂了蜡的纸,另一张是没涂蜡的纸,再用毛笔刷,发现什么?(一张纸把水吸在纸上了,而另一张不吸于水。)

  小结:蜡不吸水

  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纸杯有哪些优点:拿起来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的优点。

  4、制作飞碟。

  启发幼儿纸杯有这么多的优点,但你们想想它除了能盛水还能干什么用呢?(可以做飞碟,让幼儿动手操作。)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精选)科学教案07-27

[经典]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30

(精选)科学教案11-16

[精选]科学教案11-17

【精选】科学教案09-28

科学教案(经典)10-15

(经典)科学教案10-01

【经典】科学教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