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3-11-01 10:05:07 博耿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精选11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精选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精选11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1

  奇台三小崔玉霞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a能整除b。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引出一个乘法算式,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编排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若老师对整除的概念不做讲解的话,今后的知识学习可能会造成一些缺陷,因此我在这课时中,结合老教材的知识给学生进行了渗透,学生学习起来掌握的很好。利用除法、乘法都能很快的找到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比如,我上课前利用班级中学生的父子关系和朋友关系来说明“朋友、父子”词语的`含义,它是指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只能造句为“某人是某人的朋友”。这样的话局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较自然贴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除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8、15、24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在自己找因数和倍数练习后又总结了最大的因数和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我想这应该比教师的传授要好百倍。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起来十分轻松,教学设计尽量避免出现概念混淆、理解困难的问题。学生对新知掌握较牢,学生乐学,思路清晰。以上是自己教学后的一点感悟。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2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旧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上完这节课觉得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通过操作实践,认识因数和倍数

  我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创设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2、通过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找因数和倍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我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3、通过变式拓展,培养学生能力

  课前我精心设计练习题,力求不仅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譬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通过数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数和倍数朋友等等。学生拿着自己的数字卡片上台找自己的朋友,让台下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如果台下学生的学号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就站到前面。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感悟数学的魅力。

  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课上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课堂用语还不够精炼,应该进一步规范课堂用语,做到不拖泥带水。

  3、教者评价应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避免单一化。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课堂中,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分类标准,明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在例1教学中,首先根据不同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分类,同时思考其标准依据是什么。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学生得出:

  第一种是分为两类:

  一类是商是整数,另一类是商是小数;

  第二种是分为三类:一类商是整数,一类是小数,另一类是循环小数。究竟怎样分类让学生在争论与交流中达成一致答案分为两类。然后根据第一类情况得出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要符合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在整数除法中,

  二是必须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其次,厘清概念倍数和几倍,注重强调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因数和倍数都不能单独存在,不能说2是因数,12是倍数,而必须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对于倍数与几倍的区别:倍数必须是在整数除法中进行研究,而几倍既可以在整数范围内,也可以在小数范围内进行研究,它的研究范围较之倍数范围大一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练习设计容量少了一些,导致课堂有剩余时间。

  2、对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还应该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用字母来表示。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4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对相互依存的理解,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是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是要学生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

  3、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和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倍数",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的倍数"。在课堂中反复强调,帮助学生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就不会模糊了。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5

  《倍数和因数》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用“列举法”研究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和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使数与形做到了有机的结合。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降低了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我提出“任何一个不是0的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12,20,16,36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大的因数是几?最小的`呢?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三)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既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在随后的巡视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我就决定先交流再让学生寻找,这样就用了很多时间,最后就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练习,我认为虽然时间用的过多,但我认为学生探索的比较充分,学生也有收获。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四)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内化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五)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本节课的设计,我就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列举法的介绍,有序思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让学生先进性了预习,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工作。在第一部分认识因数和倍数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教师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6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尊重教材,引导学生实现从形象向抽象的飞跃。

  教材中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进而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列法表示出来,再根据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

  二、细化过程,让学生在充分交流中感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其他内容的教学都以此为基础。在学生得出乘法算式后,首先引导学生观察3×4=12这道算式,边指着算式边先介绍“12是3的倍数”,然后启发学生“看着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很多学生已经领会12也是4的倍数,指名说后,再强化一下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接着教学“3是12的因数”,再启发“这时你又能想到什么?”学生很容易联想到“4也是12的因数”,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这时再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已经“水到渠成”。在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接着练一练让学生根据2×6=12先同桌互相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全班交流。最后根据1×12=12先指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再让学生轻声地说说有点特别的两句。

  整个过程处理细致、层次清晰、有扶有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充分,反馈及时、兼顾学困生,让学生在迁移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三、由点及面,巧架平台,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

  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既能巩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也为研究倍数的特征及意义作准备。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时,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难点,例题直接安排找24的因数更是困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3×4=12做铺垫,引导学生先找一找12的因数,初步感知了找因数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先让学生想一道算式找24的因数,引出根据除法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按除法通过自主探究找出24的所有因数,接着组织学生比较、讨论、优化提升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4的倍数时,学生在4×4=16的铺垫下,很容易找到一个或几个4的倍数,但是想要“一个不漏且有序的找全,并体会出4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却很难。如何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倍数的数学模型呢?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接着向两头延伸:有比4更小的吗?接着4×2=8,4×3=12,4×4=16,…像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4的倍数的特点逐步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完善、合理建构。

  这样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形成了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学生经历了无序、不完整逐步由点及面向有序、完整的思维迈进,有效的建构了数学模型。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7

  这个单元课时数比较多,对于学生数感的要求比较高,对于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个很好的训练。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发现学生在以下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了三种方法:法一是先找各数的.因数(或倍数),再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或公倍数),最后再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二是介绍短除法;三是对于特殊关系的数(倍数关系或互质数)直接根据规律写结果。根据复习和练习反馈,发现学生对数的感觉比较欠缺,特殊关系的数不容易看出来,且两个概念有时还会出现混淆情况,也就是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不够透彻与深刻。如果学生对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学不扎实,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约分和通分。所以我准备在平时每节课都有三到五个训练,并进行专项过关。在应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少数后进生比较难以理解,需要辅助图形来分析,也需要一个时间的积淀过程。

  2、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

  这四个概念按照两个不同的标准分类所得。学生在分类思考时对概念的理解比较清晰,但混同在一起容易出现概念的交叉,如2既是质数又是偶数,9既是合数又是奇数。

  3、235倍数的特征

  如果单独让学生去说去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学生比较清楚,但在灵活应用时就比较迟钝,特别是用短除法寻找公因数时,不能很快的进行反应,数的感觉不佳。

  以上是本单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数感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而概念的理解加深还需要平时不断的训练。多给学生一点耐心,再坚持一份恒心,相信学生们会有提高,会有改变。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8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知识点,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的认识,以及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鉴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节课带给我的感想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下面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浅的想法。

  一、教学过程的反思

  今天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学说话,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和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能力。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因数和倍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一步的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层层推进,引入教学,留下悬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怎样摆,有哪些不同的摆法?先让学生小组交流、操作后,以其中的一道乘法算式为例,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让学生乐于接受,是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想法,老师仅仅是组织者;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和倾听他人的想法的良好学习态度。

  对于找一个数的倍数比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要容易些,所以我先教学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基础上,再教学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这样教学便于学生自己探索并总结归纳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处理本节课的难点“找36的因数”时,我原来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的。结果试时很多学生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时间倒是花去不少,可方法却没有多少可行的。我静下心来寻找原因,找一个的因数是学生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自然不知道如何解决。再加上找一个数的因数比找一个数的倍数要难得多,我这样贸然地放手,学生当然不知所措了。后来,在处理找36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我认为要对学生扶放得当,要有适当地扶,学生才能探索出方法。于是,我让学生回忆刚才的几道乘法算式,然后把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有效的迁移到找一个数的因数中。果然学生知道了该如何思考后,效果好了很多。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学生不能有序地找出来,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础上让体会有序找一个数因数的办法学生容易接受,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觉得能起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效果。

  二、教法的运用实践

  1、“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数的应用范围的规定直接运用讲述法。对与本知识点的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一个范围,因此,对于学生和第一

  接触的印象是没有什么可以探究和探索的要求,而且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运用范围就是在非0自然数的范畴之内,与小数无关,与分数无关,与负数无关(虽没学,但有小部分学生了解)。同时强调——非0——因为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得0。研究它的因数与倍数是没有意义。我得到的经验就是对于数学当中规定性的概念用直接讲述法,让学生清晰明确。因此,用直接导入法,先复习自然数的概念,再写出乘法算式3×4=12,说明在这个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在进行延续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怎么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在板书要讲究一个格式与对称性,这样在对学生发现倍数与因数个数的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再就是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而没有最大的倍数。这些都是上课时应该要注意的细节,这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惯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9

  因数和倍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教材是通过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并写乘法算式来引入因数和倍数。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下的改动,例题从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开始教学,学生对这个活动已经很熟悉,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都能顺利地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因此,我要求不用12个正方形拼,而是在脑子里“想像拼”,不能想象的就在本子上“画拼”,“拼”好后,我也要求只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拼法,这样不仅节省了不少时间,更主要的是我觉得这样的操作活动,虽然看起来不热闹,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参与到了知识的学习中去了。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教师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可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可以得到12的几个因数?在学生回答之后,我接着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己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在汇报时,重点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虽然这样的教学设计,看起来学生的主动探索过程好像削弱了好多,但根据试上这课时的情况看,这样的设计比直接让学生自主探索36的'因数有哪些学习效果要好一些。直接探索36的因数有哪些,放得太开,学生无从下手,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有的不知道该如何找因数,有的没有找全,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后接着去找36的因数,那么他所关注的是如何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这样的思考更有针对性,目标也更明确,对知识的掌握也能做得更好。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10

  1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在这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小数乘除法,只接触过整数乘除法,因此教材通过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并写乘法算式来引入因数和倍数。

  2要求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长方形的不同摆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乘法意义的表象,为后面利用乘法找因数和倍数埋下伏笔。

  3重视说的训练,要求具体明确。“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当学生说到12*1=12时,感到有些拗口,教师即时鼓励,体现了数学的人文精神和不放过任何细节的作风。

  4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不老师给予有有效得多。

  5练习形式活泼多样,即颠覆传统又扎实训练。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11

  倍数和因数本教材与原教材大不相同。在旧教材中,首先确立了除法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认识了因子倍数。目前,在不知道划分的情况下,直接识别倍数和因子。数学中的“初始概念”通常很难教授。这部分信息是学生第一次很难掌握的。首先,这个名字相对抽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常接触。对于这样的概念教学,学生要真正理解、掌握和确定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和理解过程。

  在本课程中,我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为学生的探索和发现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并提供了适当的指导。同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性、主动性、合作性和亲和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操作实践,实例内化,对倍数和因子的理解

  我创造了一个有效的数学学习环境,将数字与形状结合起来,并将抽象化为直觉。首先,让学生操作,将12个小正方形放入不同的矩形中,然后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公式,从而得出因子和倍数的含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动手操作到直观感知,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使学生能够独立体验数与形的结合,然后形成要素和倍数的含义。使学生初步建立“因素与多元”的概念。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学习、利用和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新的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良好。

  (II)自主探究、意义建构、发现倍数和因素

  整个教学过程试图反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整个课堂上,教师总是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和理解倍数和因子的意义,探索和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子的方法,引导学生满口独立获取知识,手和脑。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多元合作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合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获取知识、发现特色,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意识。

  查找数字因子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在随后的检查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所以我决定先沟通,让学生们发现。就这样,花了很多时间。最后,我没有太多时间练习。我认为虽然我用了太多的时间,但我认为学生们已经充分探索和收获了。对于刚刚对多因素有了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如何在没有重复和遗漏的情况下找到36个因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样他们才能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首先,让学生独立找出36的因子。我检查了三分之一的学生可以有序地思考,大多数学生没有按照必要的顺序写公式。然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04-11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精选20篇)10-24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精选6篇)11-23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11-20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10-09

《倍数和因数》教案12-17

因数和倍数 教案12-17

因数和倍数教案08-23

因数倍数复习课教学反思05-10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