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25 18:28:2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掌握一一列举这样一种新的解题策略。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我认为,书上片面强调列表法,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一一列举这样一种解题策略,而对于列表这样一种方法,在某些题目的列举过程中如果运用会显得较繁,而运用其他的方法则能更迅速,更明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在引导学生认识表格、理解表格的同时,允许多种表示方法的存在,甚至鼓励运用部分更简洁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没有把“一一列举”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灵活的教给学生,在处理例二时过于粗糙,时间的把握不足。

2、联系效果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学生对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2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首先,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精心创设了两个复习题目,这两个复习题目是从例题改编过来的,为教学例题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养成寻找数量关系的习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比较例题与复习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分析题意和找出数量关系,学生交流各自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学生会联系以前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也会根据复习题的铺垫想出一种新的思路。简单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两种方法,着重讲解第三种策略。这样教学,旨在让学生复习旧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且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找出假设策略的本质。从而真正理解假设策略,掌握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运用假设策略”的重难点时,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学会怎样从假设出发思考问题,根据这样的思路列出算式,并体会检验的好处。这样学生不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练习内容回归生活, 桌子和椅子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联系以前曾经使用假设策略的地方,拓展学生数学学习的领域。实践证明:结合生活,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应用价值,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体验、理解、吸收、内化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

  ①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应力求规范,比如个别列算式不规范,不能很好的体现思考过程,所以应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②评价语言和方式过于单一等。总之,我将不断反思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3

  今天教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昨晚让学生把P93第四题至第八题做在家作本上,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对这个单元的内容掌握的还可以,除了有几个学生对追击问题没有搞懂之外,所以在上课之前改变了按部就班的程序,开始重点讲了讲追击问题,然后出了两道变式题想考一考孩子们的反应能力。

  1、阳阳和冬冬从同一地点反向出发,沿着环形跑道赛跑。阳阳每分钟跑340米,冬冬每分钟跑260米,经过2分钟两人第三次相遇,跑道一周长多少米?

  2、一辆汽车长8米,一座大桥长1992米,这辆汽车以每分钟250米的速度过桥,这辆汽车从上桥到下桥一共用了几分钟?

  结果第一题大概有十几个学生通过画图解决了,但第二题只有两三个人做出来。看来平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今天教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问题)》,从预习情况来看,学生对列表格的方法比较钟爱,可能是觉得画图比较麻烦吧,所以新授就重点讲了如何画图,如何画好图。特别是如何把图画的比较标准一些,这对学生解决问题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这类问题类型比较多,新授的内容又太简单,所以花在练习上讲解的时间比较多。特别是追击问题,学生比较难理解,所以在课堂总结的时候,我让学生分别上台演示了相遇问题、相背问题、追击问题,我想,这样学生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他们画图也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吧。

  今天教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问题)》,从预习情况来看,学生对列表格的方法比较钟爱。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列表格的方法以前专门有学过,二是画图的方法比较麻烦。所以在新授的时候我重点讲了怎样画线段图,如何把线段图画的比较准确、美观。

  虽然今天的教学内容并不难,只是相遇问题和相背问题,但在练习中却又生成出许多新的问题,如:环形跑道、追击问题等。而如果仅靠课堂上学的知识,学生是很难独立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当出现新问题的时候,有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我只好请学生上台直观演示,效果还行。

  明天的练习课应该把行程类问题整理一下,然后再加强练习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4

  在上课前,我让学生观看了《曹冲称象》的flash动画片,设想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所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看完后,都认为曹冲非常聪明,也有一种非常想运用自己所学的本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冲动。课前观看,学生非常惊奇,效果较好。

  教学例题时,我创设购物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条件和问题,学生找到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很快就会算出小华买5本需要多少钱?我追问:你平时用哪些方法进行整理信息并解答问题的?学生不作声,给我的感觉是他们不用什么方法,只要懂得其中的数量关系,就能解题。

  对于班级中聪明的孩子来说,有些题目老师不讲,他们都会做。为了照顾到全体同学,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我向同学们介绍了一种用列表来整理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表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呈现简洁的文字摘录,学生感觉很清晰,很简便,学习兴趣逐渐加浓。我指出如果再给它们加上边线会怎样呢?操作后形成了表格,学生十分兴奋,并认为这样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就更清晰了。此时,学生对列表整理的优势有了直观的感知,再通过分析表格中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使全体学生都掌握了解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安排几次对比,比如将列表整理与凌乱的情境图进行对比;将列表整理与学生的文字记录整理进行了对比,那就更好了。尤其是要将列表整理与文字记录整理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确“列表整理”清楚、简便、有条理,形成自愿运用“列表整理”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在这方面我做的不够细致,只注重分析了表中的数量关系,如从条件出发,要求5本笔记本多少钱,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再求出5本的价钱;再如从问题出发,要求5本的价钱,必须先求出1本的价钱……看似教学效果不错,学生解答得非常正确,但是感觉此节课还应该突出如何进行列表整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方法,以帮助学生解决今后出现的更复杂的题目。

  在教学中,给我的感觉是单独出现条件和问题,要学生自主列表解决,问题不大,但如果几个条件和问题同时出现,有些学生就会茫然……这在教学两表合并成一张表时,感觉特别明显。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5

  今天,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对于一一列举的方法,有许多学生都在无意中用过,但是却没有把它系统化,甚至根本就没有正视它。换句话说,学生基本都认识列举的方法,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思考方法的整理过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在以下方面下了工夫。

  一、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心理学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五年级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碰到问题的第一反应终究是形象化的。就比如本课例一,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把围的样子摆出来或画出来,空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是直接想出来。于是,我组织学生从摆小棒入手,在摆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规律、研究规律。在小棒已显得可有可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屏弃小棒,共同进行方法的优化。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教为学服务,每一步的推进既是课堂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学生主宰了课堂,课堂也发展了学生。

  二、 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思维是贯穿数学学习始末的一项活动,故数学被喻为思维的体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即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课上我尽量做到让学生多说,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说说对于问题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发言中的反馈信息合理安排接下来的环节。

  但是,最后的巩固环节处理得很不到位。首先试一试时三份作业一起呈现,学生比较起来无从下手,未能找到各个的特点。而接下来几题由于时间关系交流得比较仓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6

  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补充例:李叔叔想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他该怎么围呢?

  师:猜想一下,他会怎么围?

  生:用6根栅栏作长,3根栅栏作宽。

  生:用8根栅栏作长,1根栅栏作宽。

  生:用7根栅栏作长,2根栅栏作宽。

  ……

  师:但现在李叔叔思考的问题却是怎样围面积最大。

  学生有争论。

  师:到底怎样围面积最大呢?光靠这样的猜想和无谓的争论是不行的。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生:我觉得应该把周长为18米的各种情况的长方形都算一算,就知道哪种围法面积最大了。

  通过列表发现: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师:现在大家再次观察表格,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结论:当长方形的长越长、宽越小时,围成的长方形就越扁,它的面积就越小。如果长为9米,宽为0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为零了。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无论是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策略的产生,都必须以“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为其载体。本课例中教者紧紧扣住“数学思维发展过程”这一核心,适时引领学生不断提升策略选择的思维品质。如出示问题后,教者提出:“猜想一下,他会怎样围呢?”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策略。当学生对各种围法进行争议时,教师提出:“光靠这样猜想、争议可不行,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学生另辟蹊径,进行策略改向。在学生以为顺利解决问题后,教师又提出:“可能有的同学猜想正确,有的猜想错误,但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得到一些启发。”引导学生开展交流与评价,进行策略与反思。这样,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达到优化策略的目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7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过来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不过这些特定问题又是比较常见的。通常情况下,已知某种数量或事物按照明确的方法和步骤发展、变化后的结果,又要追溯到它的起始状态,便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加以解决。学习“倒过来想”,不仅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都大有裨益。课前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教学活动中努力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表现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兴趣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起到主导作用。为了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从路线问题导入,让学生体会从原路返回时会依次经过哪些地方着手,初步体会倒推法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启发思考,引导探索,促进师生互动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也就是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在教学例1和例2及相应的练习中做到有目的、有层次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解疑,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直到掌握能够独立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例题1时,提问:1.两个杯中的豆浆总量有没有变化?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求出原来杯中的豆浆量?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相互交流后,明确是用“倒过去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再及时巩固,完成练习十六第一题,让学生再次感悟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如何用倒推的策略进行解答,再次将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整理。

  三、平等对话,引导参与,实现师生互动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课堂上,师生双方“捕捉”对方的想法,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教学例2时老师问学生:1.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整理条件;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接着放手让学生尝试整理,并引导学生发现这里通过简要的摘录条件及借助箭头能清晰地表示出数量变化的具体过程。当学生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了例2的问题后,这时又问学生:还有别的想法吗?引导学生将两次变化合并起来想到“又收集的比送给小军的少6张”,而要求原来有多少张,还要倒过来推想:还剩52张比原来少6张,那么原来有58张。同时,我又介绍了结合画线段图用倒推的策略来解答的方法,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8

  一、自己的上课反思

  这次选择的是五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所以选这一课,一方面由于六年级的新授课已经上完(复习课自己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展示),其次这课五年级上过一次,所以估计上起来会比较熟门熟路。上完之后,不敢说好,也不能说是不好,有缺陷有遗憾,也有比去年上时进步的地方,试着谈谈。

  1、备了,但预设仍有不足

  五一期间正式确定了上课题目并着手准备,因为有备过一次,所以备课过程总得来说还算迅速。这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先摘录条件,再进行倒推。其实倒推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只不过不一定能把它上升到策略的层面上,因而最大的难点,就是能否让学生感受到整理信息的需求。课的流程设计上基本以书为主,就是第二道例题进行了改动略微增加了点难度。五一之后立马试上了一节,发现问题颇多,第一个,内容很大,两道例题加一道试一试,加上前面的知识准备,发现30分钟内搞不定。只好对知识准备开刀,本来希望用两个联系生活的例子帮学生引出倒推(一个时间,一个方向),可实际交流时发现太过耗时,而且设计的也有些难了,所以进行了删减。还有一点,本意是想多让学生展示,虽然学生对倒推也有了一定的想法,但课堂上自己的提炼不够,所以学生没什么说法上的范例,说得有点磕磕绊绊。在赛课的前一天赶忙进行了第二次试上,同样还是有些问题,对学生了解不够,课堂展开更多还是依赖于我,没能依据的学生的提问进行。现在想来还是对学生的预设不够所致,他们什么地方会,什么地方不会或是会错,没全想到。当然最大的缺陷,没让所有学生都产生整理的需求,学生潜意识里是有这一点的,只是没全部挖出来。

  2、引导了,但学生体验还不够

  上课时借了五年级的班,难得一次借班上课,对于自己也是挑战。前两次试上时,真是完全没摸清楚学生,课堂上不是说得太多就是太少。正式上课这次,不得不感叹五3班的孩子还是很给力的,很多我没有做到位的地方都被他们补救了回来。自己的表现也比前两次强些,该挖和该引导的地方都或多或少地说到了,不过也许是范围撒的太大,所以很多知识点学生的体验是不够的,尤其在流程图整理这块,没能让所有人建立“先整理—再倒推”意识。如果让我再上一遍的话,我应该会再压缩一下前面的内容,把这一教学重点再突出些。这是一堂策略课,需要让学生体验策略的使用方法,才能感受到策略的应用价值,策略,是方法,更是思想,想渗透好确实不易。

  二、听其他老师课的'感受

  由于课后赶着本班的教学及兼的科学课,下午才忙过来听其他老师的课。很可惜,王连连老师的课只听了一半,只有董玉清、徐莹颖两位老师的课完整听完。不过两位新人老师的课让我颇为震惊,可能以后在她们面前,真的不敢有多教了一年书的姿态。

  1、董老师对教学内容及课堂的把握

  董老师的课与我的想比,可谓是完全不同类型的课。计算算理本身并不好讲,低年级学生也不好带,但这两点董老师都做得不错。班级一上场,孩子们很有纪律性,看得出常规抓得较好。上课时孩子们举手积极,回答问题声音响亮,且话说得连贯、完整,让人感觉到训练有素,也说明老师平常给了学生很大发挥空间。计算课最重要的就是理解算理,这里老师预设充分,通过摆小棒、结构图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体验,问题的设置也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教师目标明确,学生体验也到位,课堂效果非常好。这些可以说是董老师做到了,但我没有完全做到的地方。

  2、徐老师对流程的设计及上课的状态

  徐老师的课与我的课有一定的类比性。首先两节课都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其次都属于中高年级的课。徐老师的课有两点让人印象深刻,首先课的流程设计非常的用心,而且全部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所以听下来,感觉到课总体上是为学生服务的。看得出老师课前做了充分的预设,不仅备了教材,还备了学生。课堂中间也不乏亮点,尤其是关于年龄的讨论环节可以称得上巧妙,每一个问题都精心设计过,突出了字母表示数方法中的变化与规律。另一点就是徐老师上课的状态,非常地有精神,表现地也很干练,课堂上没有什么多余的废话,课堂的展开也非常自然,有种老教师的感觉,令人佩服。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9

  关于线段图学生接触得不多,但是有所了解,昨天让学生完成了本节课的预习作业,早晨看了一下,发现大家还是喜欢用列表的方式解决,我想原因有两个:一是列表法曾经学过,二是列表比画线段图要简单得多。但是,简单的列表,并不能清楚地呈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更无法体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今天的新课上,一定要让学生体会画图的优越性,不能只图列表简单,要从解题的实用价值出发。

  早读课上正好有时间,就把预习作业先解决吧!我先把学生的列表和画图呈现出来,然后根据题意让学生指出图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有我完善画图,接着我把题目隐藏,让学生看图和列表试着编题,这时学生初步体会到画图的优越性,然后试着用两种方法解决,居然连金燕同学也能准确地列式,然后我就让学生谈谈两种方法给你的感觉,虽然画图麻烦些,但还是很值得的。

  有了这一铺垫,新课就轻松了许多,但是也发现了比较有趣的问题:许多学生画线段图是从局部着手,逐渐拼成完整的线段图,我就发挥了示范作用,知道他们应该从整体考虑,然后根据题意进行分割,逐渐表示所有的条件,应该有一中宏观的眼光。这一示范的效果还是可以的,课堂练习中我让学生解决了两道简单的形成问题,在巡视的过程中,基本没问题。拓展性的习题只能另找时间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0

  教学完一一列举的解题策略以后,感觉有许多问题值得我去思考,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思考“策略”

  曾经听过专家这样解释策略:“策略”指计策和谋略,是人们面对具体问题做出的基本判断。还有一位教材主编这样解读策略:“策略”比“方法”更上位,“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传授给孩子,而“策略”是一种思想意识,无法传授,需要孩子通过在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

  所以,在我心里,对策略的定位为: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孩子对数量关系的阐述可以不十分规范地表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但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思考“起点”

  思考孩子的知识起点很重要!因此在调整教案前,我首先思考了四年级孩子的知识起点,很欣喜地发现在他们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与合,二三年级时能用数字组数,四年级上学期学会了“搭配的规律”。

  原来,孩子们几乎每个学期都在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着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在不断的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孩子们已经体会着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举要注意有序,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但我想,到现在为止,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解题行为。

  如何让这样的思考更深入、更系统,便是我今天课堂上的任务了。

  三、思考“过程”

  在导入时,我借助游戏让孩子们感性认识“一一列举”策略的特征——有序思考。接着出示例1,孩子们通过摆小棒、列表、画图等方法很顺利地解决了,而我侧重让孩子们在比较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同伴探究成果中,加深“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三个关键词,我有意识板书这三个关键词,强调学生要做好并注意这几个问题。

  还有一点自我感觉有所改进的地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们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我都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而且各有侧重。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1-21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7-26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2-04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教学反思09-20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教学反思12-01

课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范文09-08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课后教学反思09-18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教学反思范文10-07

《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教学反思范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