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契合点,打通教学考-基于学生讨论的全国文综Ⅰ历史试卷第2

时间:2021-11-25 16:50: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找准契合点,打通教学考-基于学生讨论的2016年全国文综Ⅰ历史试卷第24题教学反思

找准契合点,打通教学考

找准契合点,打通教学考-基于学生讨论的2016年全国文综Ⅰ历史试卷第24题教学反思

——基于学生讨论的2016年全国文综Ⅰ历史试卷第24题教学反思

苏峰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第一中学赵剑峰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

“评价不是手电筒,不是棍子,而是路标,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指明方向,寻找课堂教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增值途径。”[]恰当而精确的评价一直是高三复习教学的短板,为了进一步了解学情,摸清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以利于高三复习教学有的放矢,对症下药,2016年高考后我们按惯例举行了新高三学生模拟测试。实测结果显示,第24题在全国Ⅰ卷难度系数表中名列第一,引起了我们的特别关注。具体选项分布如下:

●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历史试卷第24题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42.2%)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32.3%)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22.5%)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3%)

24题为什么成为“最难题”?哪个难点绊倒了学生?学生对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认识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误认识?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应当如何避免此类错误再次出现?如何把高三复习教学和高考之间的断层与错位降到最低点?为此,我们决定顺藤摸瓜,深入透彻地了解学生对此题的看法,看一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找准契合点,打通教学考。于是,我们选择了一个没有参加实测的班级,利用班级QQ群布置了一项“作业”:

下题是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历史试卷第24题(略)

要求:把你对该试题的分析与认识记录下来(不论答案对错与否,只要是当时真实的想法即可)。主要内容是说明你对每个选项“淘汰”或“选择”的原因。

注意:(1)在作业提交时间截止前,不得在群里讨论与此题有关的问题;(2)不得查找资料;(3)完成时间:明天18点之前,署名后,以群文件的形式上传至本群;(4)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该班是省示范高中文科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普遍比较优秀。从最终答题情况来看,比我们初期做的实测情况要好(不排除有些学生还是没有抵制住“查资料”的诱惑)。但正确与错误选项的分布态势总体上和实测基本一致。

答错的学生中,选择A项的较多。事后,在他们提交的作业中,对A选项的分析最多,他们还直接在群里展开了讨论,现将部分讨论摘录如下。其间难免有幼稚偏颇之处,但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本初认识还是给我们带来了有益而深刻的启示。

一、学生讨论

高天娇:《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书籍,“五经”则是孔子整理出来,佐证自己主张的“教科书”,孔子的一些主张和“五经”的核心思想相契合,所以说,“‘五经’阐发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是正确的。

张岭:同意娇娇的观点。本题主要让我们理清“四书”和“五经”的主要区别。后人把孔子整理修订的“五经”奉为经典,这与儒家源头——孔子奉行的周礼以及对开创者孔子的尊崇不无关系。而“四书”阐述了早期儒家的代表性人物的主要思想。五经,既然是孔子收录整理出来的,那A项的“阐述孔子儒学思想而作”就是正确的。

韦怡然:看完题目,我的想法是:“五经”是由孔子整理而成,而“论语”是后人为记录孔子言论而作,当然不会时间错乱地把“论语”收入“五经”了。再看选项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我在心里默默接了下半句:“论语”是后人记录孔子言行而作,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然后根本没看B、C、D,果断选A。

……

从表面上看,答错的同学,是因为对“‘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这句话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没弄清楚“为……而作”和“整理编纂”之间的区别。但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犯错的根源是对“五经”和《论语》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大多成书于春秋中期。孔子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编订和整理而成“六经”(《乐》是典礼音乐,只是口耳相传并无经书,后逐渐散佚)。“五经”既然成书于孔子之前,就谈不上“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如果能理解这个基本概念,排除A项,并不困难。

相较于A选项,关于B选项的意见就统一了些。大家基本上认同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道家、法家等其他家的思想只是为儒家所用,不存在“背离”之说。但仍有部分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

尚家乐:董仲舒改造儒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与孟子的民本思想相抵触,所以B正确。

杨士林:荀子主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只要君主不关心人民,人民就有权推翻,而“君权神授”就强调君主的合法性,这不是“背离”是什么?

陈佳龙:汉儒吸收了道家、法家的思想,已经不是以前的“纯粹”的儒学了。这就是一种“背离”。

从这些不同意见来看,错选此项的表层原因是对“背离”一词的理解不准确。但细究起来,还是因为没有理解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之间内在的联系,对儒学发展的线索和脉络没有做到融会贯通。人教版必修三本单元的课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厘清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演变历程。下设的四课标题分别是“‘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这四课分别阐述了先秦、汉代、宋明、明清四个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状况。既然都是儒家思想,那何来“背离”之说?汉代儒学是对孔子的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但更主要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并没有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学生能够把握这条主线的话,B选项排除起来也不是问题。

……(未完。全文请参考《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11期)

【找准契合点,打通教学考-基于学生讨论的全国文综Ⅰ历史试卷第2】相关文章:

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考辨07-03

初中历史试卷评改策略探讨论文09-10

高考理综教学总结(2)02-09

寒假日记Ⅰ;02-13

历史没考好试卷的检讨书01-11

历史没考好试卷的检讨书09-07

小升初语文常考知识点试卷01-08

找准感点巧思考02-22

打通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