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组一人一课教学反思集

时间:2021-06-12 13:13: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数学组一人一课教学反思集

《吨的认识1》教学反思

数学组一人一课教学反思集

马莉莉

新课标中强调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在我将就本课的教学活动的完成这三个目标的情况说一说。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吧,认识吨与其他质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单位的换算。我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发现学生已经建立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可以说比较好的掌握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我通过教师的体重和蓝鲸的体重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吨这一个新的质量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教学学习和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新的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难点是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因此要围绕重点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例,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且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另外还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找、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用吨来表示,丰富了学生对吨的感受和认识。

不足之处:有些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说,但我有些着急,就自己说了。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学习多完善,去适应新课标的需要。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包莲蓬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10的认识》教学反思 洪锋

教材中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而本节课的重点是全面掌握10的组成,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认知规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设计本节课:

1.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正因为10的认识的编排与8.9的认识基本相同,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变的尤为重要。我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扩大了教材的范围,设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如在导入时我跟学生说:在数学王国里,0和其他数字正快乐的跳着舞出来和大家见面,看看缺了谁啊?这个问题一抛出,再加上课件的生动演示,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学习情绪高涨。

2.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于学习的程度。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特别是10的认识这一内容,大多数学生在幼儿园或在家里已接触过。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被动汲取、模仿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时间、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小组合作摆小棒,同桌合作拨珠子等。

从实际的上课效果中可看出本节课既满足了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观察、动手、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两位数的速算》教学反思

白希猜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操作、交流、实践。。。。。。在多种数学活动中学习速算方法,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数学源于生活,它是从现实世界里抽象出来的。我们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起点,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之中,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数学问题。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速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

基于“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观念,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组织探索速算方法的活动。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探索12×13怎样计算。在学生独立探索后,交流自己方法。有的学生口算出来12×13=156

(通过学生口述12×13=13×10+2×13=130+26=156)交流活动展示了学生探索结果,共同经历速算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两位数速算方法的,积准确数。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对两位数速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徐忠磐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特别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本节教学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复习旧知识,为学生认识圆的面积的含义和采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做必要的准备。复习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并利用教具直观再现推导过程,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都是通过切、割、拼的方法,把要学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从而渗透转化的思想,并为后面自主探究“能不能把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和猜想“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做了充分准备。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只是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剪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行),我把各小组剪拼的图形逐一展示后,又结合教具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讨论,共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在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的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3.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本节课,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不足之处。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以及实践操作花费较多的时间,所以在讲解推导过程时讲得不够透彻,学生理解不深,以至于对公式掌握不太好。如果说当时在引导上能及时考虑到这一点,并给予技巧性的引导,或许能使学生理解的更透彻,那么整节课就将显得更为精彩和饱满。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王加龙

通过本次上课,准备课程的过程中,我觉得又是一次成长,学到了很多!

一、数学方法的渗透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直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到底能让学生留下些什么?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能够单纯的解题重要还是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更为重要。我想每位老师都能得出一个正确的解答: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与方法更为重要。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了两个数学思想:化复杂为简单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研究、验证。在例题中数字100米较大,我们可以转化为较简单的数字去探究规律。

(2)“植树问题”的本质就是对应问题,只要明确了“间隔”与“树”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再以此为基础并通过适当变化就可以应对各种变化了的情况。因此,在此真正重要的应是“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应该用对应思想统领课堂。从而,在此真正需要的也就并非“规律的应用”,而是思维的灵活性,即如何能够依据基本模式并通过适当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对于“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这样三种情况的区分则不必过于强调,更不必将相应的计算法则看成是重要的规律乃至要求学生牢牢地去记住并能不假思索地加以应用。

二、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无论是“植树问题”,还是“路灯问题”、“排队问题”、“爬楼问题”,抑或“锯木问题”、“敲钟问题”等等,都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即可以被归结为同一个数学模式,可以统称为“植树问题”。因此,尽管“植树问题”可以被看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现实原型”,但在教学中我们还需要超出这一特定情境,设法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所有这些具体问题事实上都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帮助学生建构普遍的数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另外,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数学组一人一课教学反思集】相关文章:

“新常规 新设计”数学组教学反思集01-07

数学组教学反思(见附件)06-15

[教学反思]《风筝》一课教学反思01-20

小学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01-15

[教学反思]《丑小鸭》一课教学反思01-20

数学组公开课-《搭配》教案及教学反思12-09

《白鹅》一课教学反思11-20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01-01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