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第一周9.1~9.7教学反思

时间:2023-09-05 11:45:47 宗泽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数学第一周9.1~9.7教学反思(通用11篇)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第一周9.1~9.7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数学第一周9.1~9.7教学反思(通用11篇)

  二年级数学第一周9.1~9.7教学反思 1

  开学第一周就8天的工作日,第一天是依旧不变的讲纪律,讲课堂要求。转走了5个小朋友又转进来5个,人数不多也不少,但是我怎么感觉轻松不少!一定是因为最最笨的小朋友,最最吵的小朋友,最最调皮的小朋友转走了。虽然新转进来的孩子看上去不是很机灵,但是在我们学校学生不需要多聪明,低年级的知识只要你认真听肯定会学好,只要在学校乖乖的不要搞事情就好!

  这学期终于不用教语文了,两个年级的数学也比教语文好!第一周上完了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这个单元的概念比较抽象,一直都采用直观转化成抽象的方式,实物展示让孩子在脑海里留下长度单位的印象。本以为这个对孩子来说比较难接受,但是上完课后发现,除了个别几个上课出神的孩子弄不明白,其他孩子能接受80%左右。

  第一课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从古代人们用手臂来丈量大石头引入,测量长度必须有长度单位,古时候没有尺子人们就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除了手臂,人们还会用手掌,脚来做单位。我通过让孩子自己用手量一量桌子的长度,有的说5拃有的说4拃,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孩子们马上就能说出因为我们手的大小不一样。那量出来不一样是不是桌子就不一样呢?孩子们立马说不是!所以我们的桌子一样却因为量的时候长度单位不同导致结果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统一长度单位,让孩子理解为什么会用厘米来作为单位。学习厘米的时候借助尺子,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再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田字格,钉子和自己的手指,对1厘米产生一个直观的概念。但是在读数时遇到了难题,在最开始教读数时我采取数格子的方法,1厘米是一个格子,2厘米是两个格子,但是当我问尺子上刻度1到刻度2是多长的时候,孩子都说是2厘米。再问刻度1到刻度2是几个格子时孩子也说是2个格子,这时我猜想孩子应该是不能理解点和段的区别,所以让孩子上来数格子,试了刻度0到刻度1,刻度1到刻度2,刻度2到刻度3,刻度3到刻度4,孩子就马上明白了相邻数字之间是1厘米,还能找出尺子中剩下的1厘米。接着就开始增加难度,找找2厘米,有了1厘米的经验孩子能根据格子来找,然后我就让他们不数格子直接看读数,孩子也能顺利找出。在这基础上,读数就变得简单很多。在量长度,读数的时候,我反复强调,尺子的零刻度线对准测量物体的开头,因此0刻度开始的读数孩子能马上读出,但是如果不在0刻度上呢?孩子提出了数格子,数厘米,移到0刻度线等方法,接着我引导孩子观察测量物体两段点的数字和物体的实际长度,孩子也能发现两个数字减一减就是实际长度,为读数增加了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第二节课是《认识米和米的丈量》,在厘米的基础上认识米,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明白生活中那些物体测量时会用到米。如果老师想知道黑板的长度,你会怎么做?就有孩子说用尺子量,接着我请了一位同学上来用20厘米长的刻度尺量,结果量了20次,量这么多次真的好麻烦,借此引出米尺。一米有多长?让学生用手比划,或者选择一样你觉得和1米长不多长的物品,我发现孩子选择的物体都是比较小的,比如数学书,课桌,铅笔盒这些,由此可见孩子对“米”的概念一点都没有。然后我拿出1米长的米尺,告诉孩子们这就是1米,孩子们惊讶不已,原来1米这么长啊!用米尺量了讲台,窗户,给每一个小朋友都量了手臂伸开的`长度,告诉他们自己的手臂展开大约就是1米,让孩子能借助身边的物品去形成1米的概念。下面就是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教学,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重点,一直苦恼怎样让孩子去明白去记忆,我决定拿出教具中的卷尺,让孩子数一数有几厘米。卷尺很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最后一个刻度是100,我再让孩子看看一个刻度是多长,孩子通过放自己的手指发现,这个1刻度就是1厘米,那么100个刻度就是100厘米,再告诉孩子这就是1米,所以1米就等于100厘米。孩子也能很快的运用,2米=200厘米,3米=300厘米,800厘米=8米,孩子都能很快的说出来。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区分米和厘米在实际中的应用,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然后列举一些物品让孩子判断使用米还是厘米。

  第三节课是《线段的认识和画法》。老师展示拉直的线,告诉孩子手指之间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两个手指就可以看成端点。通过课件,让孩子发现原来我们身边就有许多的线段,再利用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边是不是线段,然后让孩子总结线段的特点。线段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然后出示各种各样的线,给学生判断,孩子们可以又快又准确的区分。教学如何画线段本以为很难,因为孩子使用尺子的时间还不长,很难在画的时候控制力量控制尺子不移动,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我一个个看过去一个个纠正,发现孩子的接受能力还是蛮强的,就是线段画完之后会忘记端点和长度的标注。左手压尺用点力,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右手拿笔轻轻移,画几厘米的线段就把笔移到刻度几,画好线后再画上端点。在课的最后,告诉学生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然后3个点,5个点,6个点分别能划几条,让学生对线段组成的图形产生兴趣,加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这个定理。

  第四节课也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正确使用长度单位》。课的实质就是借助身边的参照物对物体的长度进行判断。猜一猜我们的旗杆到底是13米还是13厘米?本以为这个问题经过之前的教学孩子们会马上喊出米,但是当我叫道一个小朋友来回答时脱口而出的答案是厘米,说明之前的课区分米和厘米,孩子们根本没有完全学会。不过这也正符合教学的需要,通过和身边物品的对比,来进行判断。有小朋友拿出尺子来比较,有小朋友根据课本来比划,有小朋友根据自己手臂伸开的长度进行对比,也有小朋友用自己的身高来参照,孩子们真的挺厉害的,能想出这么多种方法去证明自己的想法,所以这节课我都是在小朋友想法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最后再次强调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一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二年级数学第一周9.1~9.7教学反思 2

  在教学设计上我准备了一些具体的做法,也想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一些原因,而无法达成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由此也说明以后备课不仅要注意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还得多注意细节部分。

  1、在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题时,我让每个学生都说了算理,在复习笔算时也占用了不少时间,整个复习内容好似当成一节新授课在进行教学。但在新授时,由于时间不够,所以将教学内容拉得很快,也不管学生有没有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只是自顾自的讲,自顾自的说。我应该将复习内容安排在10分钟之内,说算理时相应指名两个学生说就可以,不必每一题都要求他们说。

  2、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学生虽然能较容易的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迁移过来,但是在算理上就有些糊涂。如在教学中出现这样一个情况,340-180,十位上不够减,从百位退一,应该是一百。但学生说成是退一当十,我没有引起重视,一带而过。这样导致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上有些糊涂。我应该对学生讲清楚笔算法则:做加法时,哪位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做减法时,哪位不够减从上位退1,加10再减。

  3、备课时一直想着要以学生为本,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但在上课时,却总是忘了这一点。许多时候原本都是准备引导学生去发现算理,总结方法。但在实际中,都变成了我自己一个人的独角戏,一味地进行灌输,不考虑学生。

  4、在教学过程中,在解决难点问题时,应加大放手力度,让学生讨论充分,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二年级数学第一周9.1~9.7教学反思 3

  由于上一次上课的失败,根据同事们的意见,我做了一些改动。

  在课前准备这一环节,我用我的背面、侧面、正面的照片进行导入。当出示背影照时,的`个别同学猜出,于是我追问:你肯定吗?学生说:“不肯定。”我又问“为什么不肯定?我们见到的是她的哪个面?”通过引导,学生明白看到的是背面,再出示侧面照,学生有更多猜出了,于是我问,这样看,看得清楚吗?要想更清楚看出来,站在她的什么位置照?照相到她的哪个面?然后出示正面像。学生一看,确实是李老师,热情非常高。这一环节达到了要的效果,让学生初步接触到了背面、侧面、正面这三个概念,又让学生在猜想中一步一步获得成功,让学生带着兴奋进入到学习中。

  由于大的恐龙没办法找到,所以这一次我安排四人一组进行观察,即一人一个方位。当学生在本位上观察,基本上没有出现上像一节课那样乱的现象。在做“做一做”时,根据大家的提议,我让学生用橡皮筋扎好再立起来,叠放在一起的书基本上能立起来。学生立好后,我让学生在本位观察后,再换位观察,然后才连线,并说理由。在这里用的时间也较多,主要因为自己对教材还不够熟练,在观察恐龙时忘了换位观察,所以在这个地方才想起补上。

  课后,同事们还给了两点意见:一、板书还可以再好一些;二、在学生摆放恐龙、数学书本观察时,没有说清楚放的方向是谁的左边(右边)。

  总之,由于本人的智质有限,这一节课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希望上这一节课的同行,能上得更好。

  二年级数学第一周9.1~9.7教学反思 4

  在本课的学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刀课堂上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同学生一起观察,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

  数学学  :

  5的乘法口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口诀。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经过暑假的学整理5的乘法口诀时,应该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编?巧妙地加以引导,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思考,比如“一只手有5个手指”所以一五得五。“2张5元是10元”所以二五一十。让学生从具体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记忆口诀,而且对学生理解乘法问题。解决乘法问题很有帮助。

  记忆口诀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不能只让学生单纯的背,更多的体现在练  学生自己练篇课,教给学法,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是我自己从这节课中获得的重要启示。

  二年级数学第一周9.1~9.7教学反思 5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通过分东西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平均分的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从而引出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唯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巩固练习时,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整节课,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学生很快的掌握了除法第一种分法的含义,同时,也很快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了除号,突破了“除法的含义”这一数学难点。

  二年级数学第一周9.1~9.7教学反思 6

  前几天和教师们一起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听一位教师讲了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后教师一起交流了自己的认识。对这位教师的这节课给了较好的评价。诚然,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上对学生的辅导等,我也认可。但是就一点我提出了不同意见。那就是怎样做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摸索、发现知识的'规律。

  这位教师讲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问:对于平行四边形你们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其中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我还想知道怎样求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这一问题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也是教师所设计的。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这时就有学生就提出可以用以学的长方形知识解决,这是多好的建议呀。而这位教师只是给以表扬,并没有鼓励学生去探讨、去研究,一味按教案进行。教师先后出示了三幅带方格的图形,意在引导学生先通过数方格,求面积。逐步过度到拆补求面积。可学生并没有按其意图发展,而是直接就拆补。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完成教学设计。

  我想这位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另外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强,方法不灵活,更重要的是不相信学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如果在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后,教师及时鼓励,并激励学生去探讨。老师可以这样说:你的方法真好,你就根据你的想法去研究、去探讨,你会得到答案。这样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会在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会更好。

  二年级数学第一周9.1~9.7教学反思 7

  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

  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波、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二、注重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在谈听故事之后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绍“我是角”,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讲完故事之后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2、对学生备的不够。

  比如:在做角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老师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只是说,我发现我做的角象鸭子的嘴,象海鸥在飞┈就就是不说大小。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

  二年级数学第一周9.1~9.7教学反思 8

  本课时有余数除法,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改理念和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计算教育学的方法。

  一、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意义以往学习有余数除法,是通过一个简单演示、一道竖式讲解和一道题做一做,告诉学生余数和有余数除法;再通过一道竖式的试商告诉学生余数要比除数小,然后配以多道计算题加以练习。这样纯粹是算理算法的学习、强化计算训练,单调重复地计算使学生倍感枯燥无味,并由此生厌,而且信息量少,思维狭窄,未能把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未能通过数学学习开发学生智力。

  本课的设计,使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有余”现象,例如用花盆布置联欢会场、分食物、摆学具、包装面包、校运动会的很多情景等等。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在心理上驱动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重点通过分食物和摆学具这两种生活情景,了解到平均分有两个结果:一是刚好分完;二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平均分。

  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在操作比较中探究方法本课的教学通过学生几次自主操作,在比较认识中探索有余数除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独立地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习,并且自己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操作比较中,学生还注意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探究,自主发现问题,使他们逐渐养成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年级数学第一周9.1~9.7教学反思 9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从学生喜欢的课本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曲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而且是为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大量的实践的.。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不轻松。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不认真听操作要求,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第一周9.1~9.7教学反思 10

  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教材设计了五个活动项目,即测量身高、测量臂长、测量跨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这些测量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也可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的数据。在这里教材设计了在学习测量时,教师在黑板上利用统计表进行记录的情景,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材还通过两个学生对话的情景(即一名学生从统计表中知道身高1米21厘米的有4个人了,另一名学生打算看看王丽有多高),使学生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教学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的关系,只是师生共同示范了个别几个学生的身高测量,臂长测量,测量窗台的高度,门的高度,宽度等一些较大的长度,学生只是测量了课桌的长、宽这些较规则,较小的长度,布置了一张家庭成员信息搜集表作为作业,要求填写身高、臂长、跨一步的长度这些信息,从做上来的效果看还不错,但因为布置的是回家作业,很多都是家长帮着做的,说明让生自己动手操作还不够充分。不过让生了解了一些常用的说法,如:一庹长、一柞长等。

  二年级数学第一周9.1~9.7教学反思 11

  千以内数的隔位退位减是减法笔算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情况,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教学通过复习、操作等形式进行,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教学新课前,朱老师出示一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减法复习题,让学生算一算、说一说笔算时注意什么,由此引出新课。新课教学中,教师由情境导入,让学生先列出算式204—108,再要求学生尝试算一算,想一想与前面学习的退位减法有什么不同,当学生计算时遇到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拨计数器来理解算法。教学完例题,教师乘热打铁出示试一试1000—537,让学生板演计算过程,板演的形式直接直观,让有些不理解算法的学生一下子就看清楚如何计算了。

  教学过程中,朱老师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探索过程,比如教学例题列出算式,允许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这时的探索,能让学生充分体验这里的计算出现了新的'问题,即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而十位上是0,教师趁势让学生思考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可十位是0,无1可退,怎么办?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拨算珠体会退位的过程。个位上4颗珠不够减,需从十位上退1颗珠。十位上没有珠,先从百位退1颗珠,到十位上是10颗珠,再从十位退1颗珠,到个位上是10颗珠。在学生拨算珠之后,教师还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拨算珠的过程,加深对隔位退位过程的认识。

  隔位退位减的算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朱老师在教学时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细心地与学生一起探索计算方法,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二年级数学第一周9.1~9.7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11-09

第一周教学反思04-11

数学教学反思02-17

数学的教学反思04-20

数学教学反思01-05

二年级体育第一周教学反思11-07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8-24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04-03

数学二年级的教学反思04-02

二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