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之我们的母亲河》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1-09-09 15:21:4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品德与社会之我们的母亲河》的教学反思

  《我们的母亲河》是山东美术版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寻找文明的足迹》中的第一课。在认真阅读教材后,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品德与社会之我们的母亲河》的教学反思

  1、知道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市等地理常识。知道长江、黄河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知道母亲河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2、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长江、黄河概况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在交流与讨论中加深对母亲河的认识。

  3、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关注,树立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的特点,我将教学设计思路拟订为“欣赏歌曲、导入新课——自主探究,走近母亲河——巩固内化,歌唱母亲河——交流讨论,保护母亲河”,努力营造和谐自主发展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完本节课后我有如下感受:

  1、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努力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第三单元《寻找文明的足迹》是一个以地理知识为主的单元。地理是儿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儿童需要通过地理知识来建立自身的空间感,了解自己生活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因此在《我们的母亲河》的教学中,多次出现地图(中国行政区地图;长江、黄河流域图;长江、黄河水电枢纽图等)引导学生读图,让他们自己发现地图中表达的与本主题相关的信息。既有老师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又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2、关注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情感。

  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倡导以儿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利用儿童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进行教学,以达到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儿童的生活实际,着力于将地理教学同儿童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利用学生生活在长江边上,非常熟悉长江的相关资源的实际,让学生围绕“长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展开讨论,使学生很容易的就感受到了江与人的关系,是长江养育了我们,我们离不开长江。对母亲河的热爱、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3、利用多媒体课件,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入生活的活水,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具有时代气息,使教材“活”了起来。比如:播放课件:长江、黄河受到污染的画面。播放生活中真实情景,引导学生感知母亲河遭破坏的情况,生动直观,使单调的说教感性化,使教学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能激发学生情感。。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的母亲河》一课包容的知识极其丰富,有地理的、有历史的、有人文的、有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准备的时间不多,对教材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中偏重地理知识的学习,而对母亲河人文性的挖掘还比较欠缺,同时也影响了情感目标的达成不够好,没能充分的激发起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另外对于长江、黄河有关一些地理方面的描述还不太科学、准确,这都是值得今后进一步修改的地方。

【《品德与社会之我们的母亲河》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1-17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2-29

品德与社会课后教学反思09-22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10-07

关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10-10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1-01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8-08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9-01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精选范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