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做框架》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09 19:03: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做框架》教学反思

  学生对框架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到处能看到框架。下面我们来看看教科版小学科学《做框架》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借鉴。

教科版小学科学《做框架》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做框架》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一节让学生动手制作的课,这样的课学生是比较喜欢的。框架结构是能用较少的材料建构巨大的物体,支撑出很大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用木材、钢材建造的物体几乎都是框架结构。学生对框架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到处能看到框架。三角形较稳定,四边形容易变形,这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很容易搞懂。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探究,从而获知框架结构比较稳定性的体验。

  本节课开始我给学生展示了具有框架结构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在欣赏著名的框架结构建筑:如埃菲尔铁塔等,从而认识框架。使学生对框架结构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提出问题:“这些框架结构建筑都具有什么特点?”,当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又启发他们想象,如果把这些框架结构改成实体的结构会怎样。这样,学生可以加深对框架结构的认识。

  接着让学生分别制作四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并且比较这两种框架的不同。让学生上台分别演示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分别用手在桌面上推,拉,来感受三角形框架的稳定性和四边形框架的不稳定性。通过认识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后,由此提出更复杂的框架结构,自然过渡到做正方体框架上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做正方体框架时,先搭好正方体是关键,然后再去加固正方体,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有的小组的正方体框架有点歪斜,没有保证棱长都相等,然后再加固后,就自然而然在测试中显得不牢固,输给其他小组。同时橡皮筋的绕法,也很重要,绕得好的小组做正方体的速度也快,加固得也好。所以在学生进行制作前一定要进行指导和强调,增强操作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整节课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标,又培养了学生动脑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达到了寓教于乐之目的,在此基础上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教科版小学科学《做框架》教学反思2

  《做框架》是一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在学生动手实践之前,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了解增加斜杆能加固立方体框架是本节课的难点,为此我花了一定的时间找了些资料做了点课件,想让课尽量生动些。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稳定”,这一知识点,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将三角形框架与四边形框架推推拉拉,发现这一规律,然后去体验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稳定”,但对力的作用过程,学生很难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将三角形的第三边去掉,引导学生在另外两边的顶端和边上向下施加压力,通过其变形之后怎样恢复原状后引出推力与拉力的作用。同时为了帮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我准备了力的作用图,让学生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再结合力的作用图具体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办法让四边形框架也变的`和三角形框架一样稳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前面学的知识很自然的想到加斜杆,然后引出斜杆的作用,拉和推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对三角形稳固性的探索。

  加固正方体框架,是本节课要完成的一个挑战性任务,可是如何加固呢?这是一个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学生会根据上一阶段的原理分析,对正方体框架加斜杆,通过加斜杆可以加固正方体框架,那该怎样加呢,我先让学生在草图上先画一下,然后给每组六根斜杆,让他们进行加固正方体比赛,我安排的加固正方体框架的小比赛,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充分的锻炼了小组的合作意识、动手、动脑能力。加固结束后是检验加固成果,加固后正方体框架能承受的书本数量,犹如一声声赞扬激励着学生,教室里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检验过后,我引导学生交流创作过程中的发现,想法,并引导学生从稳固性,节省材料,实际需要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在相互交流中,在思维的碰撞中,促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得到升华。

  不过本课我在六(1)班试教的时候整个流程比较顺利,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比较开放,师生互动的比较衔接,至于加固正方体框架学生更是很快完成,而且承载的力也很大,可以承载36本科学作业本,整节课很顺利的完成;可是在六(2)班上公开课的时候,可能由于两个班级学生的个性差异,上课时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反应都不是特别快,而且针对斜杆的推拉作用时,甚至有许多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场面,至于后面加固环节学生也很快完成斜杆的放置问题,最多也可以承载27本科学作业本。六(1)、六(2)在加固环节更是体现学生的思维差异性,六(1)班的学生想到把斜杆加在四周的面上,而六(2)班的学生想到把斜杆加在里面,虽然这是两种不同的加法,但都可以起到加固的作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做框架》教学反思3

  《做框架》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五课,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实验,认识发现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正方体框架。本节课的特点是一节制作课,即强调动手,也强调动脑。所以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主要通过一些常见的框架结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提出问题:框架结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三、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易变性);

  四、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制作证明自己的猜测;

  五、指导学生利用三角形加固正方体框架并进行比赛;

  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整体上说还是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学生们都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连许多后进生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如:在猜想环节,还是有部分学生猜测“三角形易变性、四边形具有稳定性”,在课中他们通过老师指导,亲自动手制作、实验,发现“三角形才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易变性”,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解决了问题后,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脸,让我也从他们的笑脸上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形成。

  本课的知识点虽然较简单,而且在数学科的学习中他们已有了解,但在数学课上,教师注重的是知识点的教学,而没有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导致许多学生特别是一些后进生对这一知识点还是模棱两可的。但在科学课上,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发现、解决,变抽象为具体,对知识感念的掌握也水到渠成,效果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制作课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即能分工,又能合作。本节课中,我注重学生小组的分工、合作的培养,如:分工——每个学生制作一个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合作——利用同桌间制作的两个四边形框架组合成一个正方体框架。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又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不足之处:

  一、本节课在制作框架的过程中费时较多。

  原因:

  1、学生制作框架的技能,如:筷子长短的选择、皮筋缠绕的方法等不熟练。

  2、自己对学生了解不到位,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二、学生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不够到位。

  原因:

  1、乡下学生科学课上做实验的机会少,组员间的分工不明确;

  2、学生的合作意识弱,喜欢各自为政。

  针对本节课出现的一些状况,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应充分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对学生薄弱之处课前应加强训练;

  2、合理安排时间,做到科学有效,争取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3、注重课堂常规的养成,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科版小学科学《做框架》教学反思4

  这课的教学曾经在嘉兴南湖参加省网络研修班课堂教学研讨中了解过,咱们的兔子先生对课作了比较精辟的设计与定义。

  本想这课难度不大,可是上下来难度还是很大的,难度主要体现在正方体如何加斜杆的讨论研究上。其实我认为教学中很多人都关注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很好,然后在四边形的研究中拉一个斜杆主要是将四边形变成三角形,稳定性自然好了。

  其实在正方体加斜杆的研究中,我们很多孩子也是框定在这样的基础上认为只要将四个边框拉成三角形就可以了,其实在这里的教学中我们又要思考,怎么样拉的三角形稳定性是比较好的,具体的探究过程中是非常费时间的。正方体有八个角,拉住每个角,使他们既不能拉伸也不能紧缩,用斜杆起一个固定作用。教学起来不是很顺利吗?三角形的稳定性分析在这里反而显得力不从心了,我想教材的编排肯定考虑到一个理解的递进问题,但是这个递进会不会显得跳跃过大?总感觉学生有点蒙了。

【教科版小学科学《做框架》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科版《小小的希望》的教学反思10-12

教科版《银杏树》的教学反思06-15

教科版《比较水的多少》的教学反思10-10

教科版《银杏树》教学反思范文05-18

教科版科学五上《光》单元教案课后反思03-01

教科版科学六上《能量》单元教案课后反思03-01

教科版科学五下《热》单元教案课后反思03-0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下册的教学计划(精选5篇)05-09

教科版科学四下教学计划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