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学反思

时间:2021-05-25 11:04: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北京》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教学反思

《北京》教学反思1

  本课叙述了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课文从天安门广场的四周和中央的建筑,北京的大街和立交桥的特点以及主要名胜古迹和公园介绍了这座文明中外的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建筑。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通读,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接着我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出示。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学生制作的图片请学生在黑板上动手放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要求一边放,一边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北面的景物。

  在介绍完“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后,我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画一画,并让同桌之间看着画的图片介绍介绍,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到黑板上用图片代表建筑,把建筑放到合适的位置,再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这样让学生通过看看、画画、说说、放放把抽象变为直观,并调动了学生的手、脑、眼、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

  最后,我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北京》教学反思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呀?

  2、说说自已在电视上看到的北京,请去过北京的同学说说自已印象中的北京。

  3、现在,我们就去看一看课文是怎么描写北京的。板书课题,学生跟着写。

  二、初读感悟

  1、小组练读课文。请小组同学自已安排读的方式,可以齐读、个别读,也可以分段读。在读中把没见过的词语画出来。在小组里练读新词,互相正音。

  2、出示含生字的词语,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已认识哪些词语,领大家读一读。

  3、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4、各小组轮流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也可以派代表上讲台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我国的首都在哪里?第一、五段都说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它到底美在哪里?小声自已读课文,自已体会。

  2、通过看图引导学生看看课文众哪几个方面讲了北京的美丽?

  3、再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自已又认识了哪些四字词语,结合图体会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意思,鼓励学生用自已知道的词语来形容它的美。

  4、说说自已知道的北京的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及公园。

  5、朗读感悟北京的美。

  四、再读抒情。

  1、用自已喜爱的方式读,读出喜爱与赞美。

  2、展示读,选出自已读得好的,读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评

  第二课时

  一、朗读欣赏:

  1、从小就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还记得语文课上读过的我爱北京,我爱天安门,还记得一首歌里唱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从北京传出来的声音,响遍神州大地。世界各国人民的眼睛,也越来越多地聚焦于北京。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红墙、黄瓦,读到京剧、茶馆,读到胡同、四合院。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流,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读到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许许多多的建设成就。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北京的美。板书课题:北京,学生跟着书写。

  2、老师范读,学生欣赏后说说自已的感觉。

  3、学生读,老师欣赏。

  二、感情背诵:

  1、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部分背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同桌互相背诵、交流。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认读课后的四字词语。

  2、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并用这十个词分别组词。

  3、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记这些字。

  熟字加偏旁:优、阴、坛、城、图

  熟字减偏旁;央、交、旁

  编字谜:在大房子里过冬(图)

  形近字:巾市

  找相同点:城和坛都有土字旁;国和图都有口字框。

  4、练习书写;

  1)老师在黑板上范写央字,并让学生说明要注意的地方。

  2)请学生当小老师,范写交字,再评议

  3)其他生字由学生讨论该如何正确书写。,然后书空、描红、临写。

  四、实践活动:

  1、同学们将收集到的资料放在教室里展示。

  2、交流北京有哪些变化?

  教学反思:由于学生都是来自农村,没有去过北京,在学习《北京》前,我收集了有关北京的图片、文字资料。通过介绍资料,使他们对北京有了初步的认识。等到上这一课时,他们就能融入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课文内容。如天安门广场的宽阔、立交桥的纵横交错等。这时我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如告诉学生故宫非常大,来回匆匆走上一趟也要三个多小时;然后出示故宫全景图给他们欣赏等等,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我的调动下,孩子们更想进一步了解我们的首都,我就趁热打铁,把找到的资料拿出来和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而且也对从多角度了解了北京──这个美丽的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融入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对北京的了解中,增进了与小组伙伴们的合作,同时也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可谓一举多得。作为教师要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和意识,结合自己的工作与学习,不断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探索。我觉得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教师真正转变角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北京》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我们中间有人去过北京吗?

  生:(摇头)没有。

  师:那么我们在电视里看过北京吗?

  生:看过,北京真漂亮。

  师:你能说出北京有名的地方吗?

  生1:天安门

  生2:万里长城

  生3:水立方、鸟巢。

  师:真不错!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大家想去北京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

  一看北京更多更美的地方。

  师:(出示北京风景图片:天安门。)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用一句完

  整的话说出来。

  生1:天安门城楼上红旗高高飘扬。

  生2:天安门前面有五颜六色的鲜花。

  师:(出示北京风景图片:立交桥。)这是什么地方?你能说一句完的话吗?

  生:立交桥很漂亮,像画一样。

  师:是啊,非常美,这就是北京新建的立交桥,桥的`四周是工人叔叔设计建造的

  花坛,远远望去,花坛和桥组合在一起就象是一幅图案。

  认识生字:周、案

  二、初读课文,

  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看谁听得最认真。

  师:听清任务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师巡回指导)。

  师:画出带生字的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词义,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你是

  怎样记住生字的?

  生1:我知道“碑”为什么是石字旁,因为墓碑都是用石头刻的。所以它是石字

  旁。

  生2:三个直在一起就是“矗”,矗立一定就是很高很直。

  生3:门里加一个“活”就是“阔”。

  ……

  三、感悟朗读

  师:这篇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在每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在一年级时,学生就已开始给课文分清自然段,所以这个问题生很快就能

  回 答)

  师: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

  (师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解释“首都”。

  师:你喜欢北京的什么地方?把你喜欢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好吗?

  (小手纷纷举起,于是整篇课文便可以开火车读完)

  当一个男生读到“柏油马路”时,错把“柏”读成了“拍”,读完后。

  师:请大家说一说他刚才读的课文,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

  立即有学生举手,指出了他读错的地方。并说出应该读“bái”。

  师:板书 “柏”______

  “拍”______

  (全班一起分析这两字的字形、读音、字义)

  师:大家都知道,提手旁的字与什么动作有关?

  生:与手的动作有关。

  师:读什么?能用它说出几个词吗?

  生:读pāi,有拍手、拍球、拍打。

  师:(点刚才读错的小男孩)那么你已经知道了你刚才是怎么错了的吗?

  小男孩:我把木字旁看成了提手旁。

  师:今天学的这一个“柏”字,大家猜一猜,会与什么有关?

  生:与树有关,因为它是木字旁。

  师:真聪明!它本来是一种树的名字:柏树,在这里是指一种用沥青和沙等材

  料混合在一起铺成的很光滑的路面。我想大家以后再也不会弄错了。

  师指导学生再欣赏“天安门”图片: 理解 “庄严”、宽阔等词语。

  师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理解“矗立”等词语。简介人民英雄纪

  念碑。

  师:用什么词可以替换“中央”、

  生1:用“中间”。

  生2:用“中心”。

  师:“四周”能用别的词替换吗?

  生:用“周围”可以替换。

  师:书中说“各种各样的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川流不息

  是什么样子?

  生:我知道“川”是指“河流”,“息”就是停止。(课前所知)

  师:(指导学生看图)想一想,桥上桥下的车多不多?就像什么在流动?

  生1:多,多得就像河水在流动。

  生2:哇!车多得就像一群群蚂蚁数不清啊!

  师:你们见过川流不息的场面吗?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生:(想了想)十月一日这一天,街上的行人和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师:真棒!(鼓掌)

  (生读完第四自然段后)

  师:你们能说出北京的风景名胜吗?

  生:故宫、天坛。

  (师出示北京风景图片:颐和园、万里长城……一起欣赏)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我们当中如果有人将来去北京了,可别忘了多拍一些北京风景照

  片,带回来让大家欣赏哦!

  教学反思:

  北京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山里的孩子们对北京更是神往,谈话导入新课,激起孩子们对课文的兴趣,自觉走进文本。

  对低年级,特别是山里的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多,教师范读课文非常重要,可以减轻学生阅读新课的困难。在识字教学中,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互相介绍识字窍门,便于积累识字经验。每当学生朗读到位时,教师及时给于鼓励。

  课堂上,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学生出现朗读错误时,如果只给他纠正一下就算了,不帮他找出错误的原因,就象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没有去掉病根,于是师板书“柏”和“拍”,全班一起分析这两字的字形、读音、字义。让学生真正改正错误,掌握正确方法。

  学生对“川流不息”这一词语的理解是逐步加深的,如果要求学生只凭工具书理解词语,学生就会死记硬背,对词语的理解就停留在词语的表面,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有了深刻的体验,对词语所蕴涵的意思才能真正理解,也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

  本节课不足的是在欣赏北京风光时,资料还停留在图片上,有更多的音响效果好的资料,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北京》教学反思4

  组合图形(圆环)面积教学后安排了下面一道练习,让学生体会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的奇妙。三幅图虽然形状有所不同,但方法是一样的:计算阴影面积的方法都是用正方形的面积-圆形的面积。

  在整理和复习的练习中,安排了下面一道题目。这道题目和上面一道题目是有联系的,相同的地方:除了图形有所不同外,计算阴影面积的方法相同,也是用正方形的面积-圆形的面积;不同的的是:下面的图形引发一种联想,照这样的规律,剩下的面积一样吗?

  要让学生理解深刻、体验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加以细化。我的做法如下,先出示第⑴幅图,所不同的数据也改成了12厘米,说说计算方法,说说计算方法相同的道理,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板书如下:

  A:正方形的面积:12×12=144(平方厘米)

  圆的面积:12÷2=6(厘米)

  3.14×6×6=113.04(平方厘米)

  阴影部分的面积:144-113.04=30.96(平方厘米)

  我在重视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的同时,注重作业格式的指导、潜移默化。综合算式和分步算式我更注重分步算式,因为分步算式适合大多学生的认知特点,板书圆的面积我特别将算半径作为一步,意在特出算圆的面积需要找到圆的半径这样一种思路,体现在计算过程中就是先算半径再算面积的书写过程。

  接着,我出示图形⑵,让学生猜测那张铁皮剩下的废料多?答案当然不能统一,要得到正确的答案需要通过计算。我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二部分分别计算二个图形的剩下面积,当结果一样时好多学生是惊讶的!怎么会一样的呢?不少学生开始重新计算,结果还是一样的,确认“剩下的废料同样多”这样的事实。

  根据学生回答,我板书如下:

  B:正方形的面积:12×12=144(平方厘米)

  4个小圆的面积:12÷2÷2=3(厘米)

  3.14×3×3×4=113.04(平方厘米)

  阴影部分的面积:144-113.04=30.96(平方厘米)

  C:正方形的面积:12×12=144(平方厘米)

  16个小圆的面积:12÷4÷2=1.5(厘米)

  3.14×1.5×1.5×16=113.04(平方厘米)

  阴影部分的面积:144-113.04=30.96(平方厘米)

  板书过程中,我还是注重格式的潜移默化,计算圆的面积还是分成两大步,一是计算半径,二是计算圆的面积。同时,我将算式3.14×3×3×4=113.04(平方厘米)和3.14×1.5×1.5×16=113.04(平方厘米)分别细化如下:

  3.14×3×3×4=3.14×36=113.04(平方厘米)

  3.14×1.5×1.5×16=3.14×1.5×1.5×2×2×2×2

  =3.14×3×3×2×2=3.14×36=113.04(平方厘米)

  细化的过程中,学生们体会着计算过程中的联系,在算式与算式的对比中体会着计算结果相同的必然,自然而然地推想,在里面按规律铺放任意多个的圆,剩下的面积是一样;自然而然地感悟到,剩下的面积计算也可以是一样的,都只要用正方形的面积-大圆形的面积。

《北京》教学反思5

  在付菊平老师执教以后,经过大家的一致认可,此次“小连环”课《北京的春节》的授课模式基本确定。杨专家认为,在最后一节执教时还务必体现出“成功教学法”,即一定要有课堂练习环节。而保证“成功教学法”练习环节正常实施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时间,即必须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另外,我个人认为本节课应当把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作为教学重点之一,所以在“菊平”老师教案的基础上,我稍作了调整,即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谈谈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词句的品析和语言风格与表达特点的渗透!

  在没有试教的情况进行这样的公开课,教学生涯还是头一遭。老早就知道有校长一行将来听课,所以执教前的一个晚上,基本没有怎么睡觉。由于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都非亲力而为,所以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对教学思路和课件进行熟悉。凡空堂课时间均在寻思着明天公开课的事情。为了使课堂教学能更加游刃有余,下午六点放学后独自在空荡荡的教室进行演练,一字一句地对教学语言的运用进行斟酌,还要试试对教学时间的把握。试教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到九点感觉比较满意之后,才干哑着嗓子拖着疲惫却兴奋的身影回到家。回家后,简单吃过晚饭,又是对着电脑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演练。直到十一点才上床睡觉,满脑子依然是“北京的春节”教学课件幻影。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我化了淡妆,穿上自己认为最淑女最漂亮的服装“兰花俪人”,在第一节课时闪亮登场了。校长一行们果然姗姗来到,听课教师们把教室后面坐得满满的,录相师也来了,一时紧张,也没看清到底来了多少人。刚开始上课时,挺兴奋也挺自信的,感觉真的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学生也挺活跃的。但当课上到关于“除夕”部分内容时,我快速扫视了一下时间,即心里“咯噔”一下,啊!天呐,刚才讲“腊八节”部分内容时,明显耗时过多,现在居然只剩下十五分钟时间了,可是还有“初一”和“元宵节”以及“课堂练习”环节需要完成,咋办?一瞬间,我有些慌张,但很快镇定下来。随即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初一”部分内容以以读代讲的形式迅速完成教学,“元宵节”和“我会说”教学环节,也尽量用简洁而有效的语言进行教学。还好,我及时调整过来,要不然就出糗了。当我顺利地完成“我会说”环节时,还有四分钟,于是我赶紧让学生进行“我会写”环节。随后下课铃声响起。由于时间把握问题,“成功教学法”当堂练习当堂反馈的教学原则没能彻底贯彻,这是一大遗憾,但所幸的是,白玉微瑕,其它教学环节还算是完成很好!

  接下来的第二节课,马不停蹄地进行评课活动。校长一脸严肃地坐在“董事席位”,我的心怦怦直跳,不知道第一次听我课的校长会怎么看待这节课?备课组长让我把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简单诠释一下,我顺便把咱们六年级备课组的“小连环”研究主题也向校长作了汇报,态度是认真而谦逊的!

  校长的评课,不失他一贯的幽默风趣语言风格。他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是“总体感觉比较好”,尤其是课件和“范文”特别好,另外以“提问”引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很不错。他说“优点就不多说了,我来谈点建议吧!”他认为我节课中关注差生比较少,只叫了举手的同学答问,而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则被忽视了,他认为老师应当在课堂中关注每一个层面的孩子,可以刻意找不举手的同学来答问,来给课堂“设难”,这样更能体现老师的教学艺术。而我在叫举手答问的孩子时,也有些厚此薄彼,两边的同学答问频率高,而中间一块则在我视野的盲区。校长听课无疑是十分认真的,他还记录了答问学生的数量,在听课本上用示意图标出了答问学生坐的位置,甚至哪个学生答问了几次,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除此以外,校长更多地是针对六年级备课组本次“小连环”研究而进行评论。校长说,“小连环”研究课的研究方向一定要明确,在“课魂,课感,课型,课韵”等方面都要进行细致的探讨。本次“小连环”教学,研究主题定位层次不高,只注重了老师技术的提高,学生对知识能够输出多少,却没有体现。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学生身上。研究学生从课堂中学到了什么?学生能不能运用?把“输入”转化为“输出”,这样才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学习效果好,即便授课老师一句话也不说,这也是成功的课堂。校长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认为我们研究的主题层次不应当仅局限于对老舍先生“语言特色”与“表达特点”的分析,而应当上升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即把一种“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上升到“思想与文化”的传播。

  听了校长的精彩评课,我感觉有些轻松,也有些领悟。轻松的是校长对我这节课的评价还算不错,同时也领悟到了,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我们备课组的确没有意识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也就没能抓住契机,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教育。这与“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新课程理念是有一定差距的。

  以前在别的学校任教时,要上公开课必定会事先在别的班进行多次现场演练,然后才敢正式登场。荣根学校的“小连环”教学的确是个锻炼人的好平台。这次直接进行“公开课”的授课经历,让我这个年轻的老教师着实好好地锻炼了一回。相信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更加轻松自信地面对“公开课”了!

《北京》教学反思6

  小学五年级歌曲《巴塘连北京》是一首藏族民歌,学生对藏族歌曲掌握得不太好,而且学习兴趣也不高,在这首歌曲教学时,我首先介绍了歌曲《巴塘连北京》是什么意思。这首歌曲讲的是藏族地区海拔很高,长年冰冻,要想修路十分困难,要是哪个地区的公路修好了,人们就会载歌载舞的庆祝一番,表现了藏族人民向往北京,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心情。

  这首歌曲旋律不长,但是由于具有浓厚的藏族民歌的风格,所以在学习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唱初期用慢速视唱,可以更好的把握旋律的准确性。对切分音的掌握是旋律的难点,所以必须单独练习。唱好连线,是表现藏族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并要学生分清连音线和圆滑线的区别,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演唱技巧。小学音乐教学反思

  让学生聆听范唱歌曲,听听藏族人民发自内心的声音,感受歌曲情绪,试着想一想,如果你也是当地人民,金色的大路像彩虹一样修道了我们家门口,你会怎样?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孩子们的话也都能扣住主题,并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使学生在演唱时能声情并茂的进行表演,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歌曲学会后,我又教学生学跳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像典型的藏族弦子步,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我叫男孩子脱掉一个衣服的袖子,像藏族人民的服装那样,摔着袖子跳舞,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载歌载舞表现得特别认真,真的感觉身临其境了,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五年级的歌唱教学《巴塘连北京》这节课上,学生不仅仅是学会演唱了本首歌曲,更重要的是通过歌曲,对青藏高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从而在演唱本首歌曲时情绪更加浓厚。

  《巴塘连北京》这首歌曲的走调起伏较大,连音和切分音较多,因此在这节课的备课上我也注重学生对切分音的学习:首先我在范唱曲调时,采用4|2拍的指挥图式划拍,慢速试唱前六个小节,并将歌曲的7—11小节单独板书在黑板上,引领学生一起学唱。起初,学生们对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不了解,歌唱时不能很好地完成歌曲的节奏。这样就对切分音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形式造成学习的难度。于是我将有切分音的连音单独列出,以4|2拍的节奏形式教学生打节奏,感受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区别,以及在有连线的情况下演唱一共有几拍?学生在打节奏的方式上能初步的完成教学目标,对切分音有了初步的了解。能感知切分音对演唱歌曲时达到的效果。

  有了对切分音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就完成了一大半。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我以地理地貌知识导入,介绍我国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告诉学生在青藏高原,山高冰封的时间较长,公路的修筑是非常困难的。每当一地的公路修起来,当地的人民心情就非常的激动。人们兴奋,愉悦的心情难以掩饰,就载歌载舞起来。那么这首《巴塘连北京》就是这样的背景反映。学生在有了这样的介绍之后,情绪立即调动起来,将这首歌曲演唱的非常声情并茂。

《北京》教学反思7

  这是新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还萦绕着浓浓的年味儿,孩子们带着年的喜悦走进了课文的学习。值得人高兴的是:孩子们在课外搜集了资料制作了课件。在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回到课文中描绘的老北京,品读了老北京的年味儿,了解了独特的年风俗。但是,让我注意到的是:查找资料的孩子很多,但是孩子们没有真正意识到资料对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在有效利用资料上还需要引导。

  1、没有学会处理资料:

  资料大多很长,内容杂,但有都是和课文有关的。学生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看来还是要交给学生处理的方法,并要真正落到实出。

  2、搜集资料的学生始终是一部分,有些学生无动于衷:

  我想原因之一首先是老师的动员工作还要做得细致些,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搜集了资料的学生多激励,产生榜样作用,以点带面。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习资源,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资料和课文学习割裂开来,是两张皮,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手中拿着一大堆资料,只是想一吐为快,却没有想到要把资料和课文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资料充分发挥作用,帮助自己学习;学习到课文的一部分,应运用资料的哪一部分,而不是一让交流资料,我就一股脑地倒出来,根本不管此时此处课文是否需要这个资料,这个资料是否和此处课文联系紧密,能否帮助我们加深对这段课文的理解倒完了资料就站在哪儿等着老师同学的评价,学习是个自我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会筛选资料、利用资料、提炼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是个思辩、表达、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北京》教学反思8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课文从天安门广场的四周和中央的建筑,北京的大街和立交桥的特点以及主要名胜古迹和公园介绍了这座文明中外的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给人留下的深刻影响。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2、3、4三段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课文语言简洁、浅显、易懂,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⑴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以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现在你对北京有多少了解呢?指名让学生说说对北京的了解:

  生: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生:我和父母去过北京,北京的长城爬起来很辛苦的。

  生:北京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我很想去北京。

  ……

  学生说了很多,有介绍的,有很多的同学都表示很想去北京。于是我因势利导:既然大家这么想去北京,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北京参观参观。你准备怎么去呢?

  生:我们可以乘飞机去。

  师:就按照你的想法,来我们现在正在飞机上了,航空小姐要为你介绍北京了。小耳朵竖起来,听清楚了。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我们乘飞机去北京的的模拟情境,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完全沉浸在课文中,仿佛我们真的在去北京的路上了,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⑵初步了解,感知全文:

  师:听了航空小姐的介绍,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

  生:我很想去看看北京的天安们。

  生:我想去以前皇帝待过的皇宫看看。

  生:我想去看看大街和立交桥。

  ……

《北京》教学反思9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针对本课的教学,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用童谣引入,让学生从童谣的内容中初步了解北京春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接着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浏览课文,画出北京春节的时间段,并找出详写部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研读“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部分。引导学生通过竞赛,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腊八的忙碌、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还是用童谣来概括本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十五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四个重点时段来品读、讨论,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通过反思这一节课,我发现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少,教师讲解成了主导,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京腔京韵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不深,不能达到学生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目的。

  3、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本节课教学缺乏对学生读的训练,学生读的方法少,读的形式少,学生感悟理解就很肤浅。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下大力气进行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也有几个不足之处:首先,我的整个教学态势表现不够突出。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感情不够,语调比较平淡,肢体动作也比较僵硬。第二,在导入环节中,可能由于紧张,一些本想讲的话语忘记讲了,内容的衔接略有点生疏,对待学生的发言的评价语言也比较单调。这两点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努力改进,更上一层楼。

《北京》教学反思10

  本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文中例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春节的各种资料,并交流。然后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因为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 腊月十一写到正月十九,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其次,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写,有较强的画面感。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品读句子,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真切地感受到北京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本课课文内容较长,在课时安排上我把理解课文内容都压缩在第二课时,任务繁重,因此,在一课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尤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安排再合理些。

【《北京》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北京教学反思01-01

《北京》的教学反思范文05-13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1-01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1-01

精选《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1-01

北京的春天教学反思08-07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3-25

《北京的色彩》的教学反思11-05

《北京的春节》课后教学反思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