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7 10:37:11 赛赛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精选17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 篇1

  针对数列问题的考试重点及学生的薄弱环节,《数列求和》的系列专题复习课《数列求和1》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数列求和的前两种重要方法:

  1、公式法求和(即直接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进行求和);

  2、利用叠加法、叠乘法将已知数列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再行求和。

  从实际教学效果看教学内容安排得符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比较合理,基本达到了这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及要求。结合自我感觉、工作室评课、学生反馈,这节课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优点。

  1、注重“三基”的训练与落实

  数列部分中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数列就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很多数列问题包括数列求和都是围绕这两种特殊数列展开的,即使不能直接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公式求和,也可根据所给数列的不同特点,合理恰当地选择不同方法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再行求和。因此上课伊始做为本节课的知识必备,就要求学生强化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记忆。其次本节课充分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且通过典型例题使学生体会并掌握根据所给求和数列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叠加法或叠乘法将所给数列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再行求和的基本技能。

  2、例、习题的选配典型,有层次

  一方面精选近年典型的高考试题、模拟题做为例、习题,使学生通过体会和掌握,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实际,自行编纂或改编了一些题目,或在原题基础上降低了难度,设计出了层次,或在学生易错的地方设置了陷阱,提醒学生留意。同时所配的课堂练习也充分注意了题目的难易梯度,把握了层次性,由具体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由直接给出数列各项到用分段函数形式抽象表述数列,由单一方法适用到能够一题多解等等。

  3、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见性,并能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进行设计

  对于直接利用公式求和的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求和问题,预见到学生的关键问题应该出在搞不清求和的项数上,因而在求和的项数上做了文章,有意设计了求和而非求,并且通过这两道题特别强调了算清项数、如何算清项数等问题,抓住了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软肋。

  4、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到了学生的反应和状态

  在解题教学中比较注意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然习得,从而顺理成章达到水到渠成。从题目的设计到解题思路的分析都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从具体到抽象,通常是把问题摆出来、提一句、点一下,尽量不包办代替,努力引发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比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同时注意通过多种途径,多种角度,一题多解解决问题,杜绝直接把结果强加给学生,使学生不知所云。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两点。

  1、对于基本公式的掌握仍需加强落实

  部分同学公式的记忆仍成问题,本以为课上可以一带而过,不成想主动举手、信心满满、自以为可以完美表现的同学站起来仍然把等比数列的公式说错了,可想而知其他同学的情况了,恐怕也不容乐观,可见连基本公式的强化记忆都是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加以督促的。

  2、由于课堂时间容量的限制,学生们的思维活动展现得还不够充分,问题也没有完全暴露出来。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是高三总复习冲刺阶段的复习课,为了更好地将知识点连贯起来,对数列及其求和问题有一个更深的认识,首先展示了20xx年的高考大纲中对数列问题的基本要求,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知道数列问题在高考中考什么,怎么考。它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教学目标的出示有助于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同时将历年高考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作为例题进行展示,为的是让学生充分把握好数列问题的难易度,做到心里有底。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例1中运用的分组求和法和例2中的裂项法,从学生课堂反馈来看掌握较好,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例3所涉及到的错位相减法显然难度有点太,学生完成起来有点困难。

  梳理归纳环节上,总结反思了每道例题的出题意图,意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清楚高考中每一道题都有它自己的考察方向。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最后的冲刺复习中去。

  目标检测部分,意在将本节课的重点做一个重温,两道练习与例1和例2是相对应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一定要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优点:

  1、整体的思路比较清晰:展示目标,组内讨论,小组展示并释疑解惑,然后通过练习进行辨析,学生自己归纳求和方法,再接下去是方法的应用和巩固,即目标检测,知识梳理、布置作业。整个流程比较流畅、自然。

  2、教态自然、大方、亲切。能给学生以鼓励,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准确的指出学生在处理问题中的不足并帮助及时改正。

  本节课的遗憾:

  1、在做时例3这张幻灯片没有设计好,导致字有重叠看不清。

  2、还应更注重细节,讲究规范,强调反思。

  总体来讲,在教授中始终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本课。采用将上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好。通过对本节课系统的回顾,梳理,发现部分学生在知识点的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适时给以恰当引导,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给学困生提供更多发言的机会。我会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的完善自己的课堂。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是高二数学第七章数列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基础上,对一些非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进行探讨。

  (一)对课前备课的反思

  首先,是备学生。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对于数学的悟性和理解能力都有待提高,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上就考虑到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内容是数列求和,是现阶段学习数列部分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高考题中经常出现。关于数列求和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如倒序相加法、分组求和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等。在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裂项相消法和错位相减法,其目的是让学生先有一个经验,就是能够认识到一些非等差、等比数列都能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后再分别求和。

  第三,教学呈现方式的定位。这是很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到本节课的成败。本节课设计上一个难点就是如何设计例题。不能求全而脱离学生实际,也不能一味搞成题海战术,因此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选择设计的题目在难度和容量上较为侧重基础,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应用,思维得到提高。

  (二)对课中教学的反思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并且系统的课。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知识回顾、例题讲解、变式训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

  (1)学生的创新解答

  在例1求1002-992+982-972+962-952L+42-32+22-12的值问题的解决上学生观察式子相邻两项之间都是平方差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最后转化成一个等差数列。但是学生出现了两种做法。一种是转化成199+195+191+L+7+3,这样转化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另一种是转化成了100+99+98+L+2+1,这两种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第二种转化方法让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2)课堂中的偶发事件

  在例2教学设计中我就曾预设到学生会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种是得到50个1,另一种就是将奇数和偶数分别合并。若是第二种就可以很自然就引出另一种求和方法——分组求和法。但是一位同学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这种做法在我预想之外,当时我对他的陈述及时做出肯定和鼓励,同时我的脑子在快速地反应怎样总结他的解法,等他讲完了,我首先是对他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且引导学生发现n个正偶数的'和n个正奇数的和之差恰好就等于项数n。尽管能从容不慌地面对了偶发事件,但是还是略为显得处理的粗糙了一点,对他的表述没有概括到位。

  (三)课后反思,再设计

  一节课下来,我摸索出了一节课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 篇4

  在高一(5)班上好“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这一堂课后,通过和学生的互动,我对求和公式上课时遇到的几点问题提出了一点思考:

  一、对内容的理解及相应的教学设计

  1、“数列前n项的和”是针对一般数列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教材在这里提出这个概念只是因为本节内容首次研究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因此,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从等差数列中跳出来”学习这个概念,以免学生误认为这只是等差数列的一个概念。

  2、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教学重点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掌握公式”来解释,应该使学生会推导公式、理解公式和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其实还不止这些,让学生体验推导过程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更高境界的教学追求,这一点后面再作展开。本节课在这方面有设计、有突破,但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的环节似乎还不够充分,因为这个层面上的学习更侧重于让学生“悟”。

  3、用公式解决问题的内容很丰富。本节课只考虑“已知等差数列,求前n项”的问题,使课堂不被大量的变式问题所困扰,而能专心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的处理比较恰当。

  二、求和公式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推导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过程中,有两种极其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一种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思想方法,另一种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思想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思想方法大家都很熟悉,本节课基本按教材的设计,依次解决几个问题。

  从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思想方法的揭示是本节课的最大成功之处。以往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倒序相加”是推导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关键,而忽视了对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思考。同样是求和,与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事实上,前者是100个不相同的数求和,后者是50个相同数的求和,求和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是100个还是50个,而在于“相同的数”与“不相同的数”。相同的数求和是一个极其简单并且在乘法中早已解决了的问题,将不“相同的数求和”(一般)化归为“相同数的求和”(特殊),这就是推导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思想精髓。不仅如此,将一般的求和问题化归为我们会求(特殊)的求和问题这种思想还将在以后的求和问题中反复体现。

  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其实有这样一个问题链:

  为什么要对和式分组配对?(因为想转化为相同数求和)

  为什么要“倒序相加”?(因为可以避免项数奇偶性讨论)

  为什么“倒序相加”能转化为相同数求和?(因为等差数列性质)

  由此可见,“倒序相加”只是一种手段和技巧,转化为相同数求和是解决问题的思想,等差数列自身的性质是所采取的手段能达到目的的根本原因。

  三、几点看法

  1、注意挖掘基础知识的教学内涵

  对待概念、公式等内容,如果只停留在知识自身层面,那么教学常常会落入死记硬背境地。其实越是基础的'东西其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往往越深刻,值得大家带领学生去认真体验,当然这样的课不好上。

  2、用好教材

  现在的教材有不少好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认真对待,反复领会教材的意图。当然,由于教材的客观局限性,还需要教师去处理教材。譬如本节课,课堂所呈现的基本上是教材的内容顺序和教学设计,但面对教材所给的全部内容时,课堂能否在某个环节上停下来,能否合理地选取教材的一部分内容作为这一节课的内容,而将其他的内容留到后面的课,这就体现教师的认识和处理教材的水平。

  3、学无止境

  一堂课所要追求的教学价值当然是尽量能多一些更好,但应分清主次。譬如本节课还用了几个“实际生活问题”,意图是明显的,教师的提问和处理也比较恰当。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 篇5

  高三复习课以其庞大的容量让奋战在一线的老师们吃尽苦头,每位老师都有课时拮据的感叹!而资料中涉及的知识和原有内容冲突时,学生无所适从,参与探究获得知识的机会偏少,老师传授总显得相当匆忙,课堂更多成了教师的表演与独白,每当我反省学生究竟学会了那些东西时,总会汗颜;课程是按时完成了,但其有效性有多少?该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联系,那怕一节课只学会一两种题型的解决策略,也比满堂灌,最终什么都没学到强多了。而资料中涉及的知识和原有内容冲突时,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如何把资料和课本更好结合,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重视的.。

  在《数列求和》的内容中我最初设计了两课时,讲分组求和法、倒序相加法、裂项相消法,并引申出求通项公式的迭加(乘)法,乘比错位相减法,并补充求通项公式的待定系数法。当我重新审视教学设计和资料时, 发现资料中的裂项法和拆项法与我前面所讲的有冲突,如何能减小冲突,且多留时间给学生思考 ,取得更好的效果,于是决定改变资料教学内容,裂项法是重要的求和方法,不仅渗透了化归的重要思想,而且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从最简单的题目入手,循序渐进,或者会有不可估计的收获吧…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 篇6

  对于高考班来说,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储备足够的知识和经验,迎接高考。而最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创新题多数都是数列部分的题目,所以,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复习《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点,掌握高考常考题型,并能达到举一反三。

  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向同学们总结了近五年的高考题中数列部分的题目所占分值的平均分,意在引起同学们的重视,然后展示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让同学们能够了解考试大纲的要求,第三让同学们总结本节的知识要点,并利用一定的时间记忆,主要是记忆公式,因为这部分的题目主要是选择适当的公式解决问题,第四是典型例题,我总结了三种例题,也是高考易考题型。

  根据本课学习目标,我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多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明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也比较踊跃,并能对问题的解法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找出最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

  2.教学方式符合教学对象。复习课就是要以总结的方式对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很方便的了解了重难点,通过典型例题直观的了解考试要点。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欠合理。在让同学们背公式的过程中花费时间太长。课后反思,如果当初就把几个公式展示出来,让同学们背,然后通过教师考察或小组成员之间考察,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放”的力度不够。在分析典型例题时,总担心个别基础不好的同学不会,本来可以由学生阐述解题方法,也由我来说,所以学生的.主动权给的不够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搭建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实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总之,认认真真准备一堂课,课后会有很多感触,及时整理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如果每一节课都这样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后都认真反思,确实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很多的启示。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标志设计教学反思辨别方向教学反思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是高三一轮复习课,主要是对特殊数列求和。对于数列的复习,我觉得主要是复习好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另一个是如何求解数列的前n项和。

  这里的求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内容,因为此前学生一直是使用等差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进行计算的,让他们忽然去理解和掌握错位相减和裂项相消等方法去求和,难度可想而知,所以这堂课不仅仅是复习课,而且也是一堂新课,课题是求和,学生一看就明白,但求和的对象变了,求和的方法变了。我在教学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循序渐进,不赶进度,学生要是不能掌握,那就再来一遍,特别是错位相减法,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数列可以用错位相减法,但算不出正确的结果,所以课堂上在学生板演的基础上我再归纳一下做错位相减法的题目时要注意的.地方,什么地方容易错,什么地方要注意等,争取在做作业时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而且在经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以及解题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列求和在整个数列知识中试比较综合的内容,知识点多,方法也多,在做题时首先要思考一下该用什么方法,然后再着手,加上细心才能把题目做对,而现在的学生就是缺乏这点耐心和细心,总想着花最少的时间做较多的事,有时还不检验最后的结果,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的地方,教会学生耐心、细心地做题,确保题目的正确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加强培养学生,同时在备课的时候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 篇8

  高二复习课以其庞大的容量让奋战在一线的老师们吃尽苦头,每位老师都有课时拮据的感叹!而资料中涉及的知识和原有内容冲突时,学生无所适从,参与探究获得知识的`机会偏少,老师传授总显得相当匆忙,课堂更多成了教师的表演与独白,每当我反省学生究竟学会了那些东西时,总会汗颜;课程是按时完成了,但其有效性有多少?

  该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联系,那怕一节课只学会一两种题型的解决策略,也比满堂灌,最终什么都没学到强多了。而资料中涉及的知识和原有内容冲突时,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如何把资料和课本更好结合,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重视的。

  在《数列求和》的内容中我最初设计了两课时,讲分组求和法、倒序相加法、裂项相消法,并引申出求通项公式的迭加(乘)法,乘比错位相减法,并补充求通项公式的待定系数法。

  当我重新审视教学设计和资料时,发现资料中的裂项法和拆项法与我前面所讲的有冲突,如何能减小冲突,且多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取得更好的效果,于是决定改变资料教学内容,裂项法是重要的求和方法,不仅渗透了化归的重要思想,而且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从最简单的题目入手,循序渐进,或者会有不可估计的收获吧。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 篇9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施趣味教学,我首先利用一个初中自然学科中的“细胞分裂”的问题以及银行的一种支付利息的方式——复利(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再计算下一期的利息,也就是通常说的“利滚利”,其计算公式是:本金和=本金 (1+利率)存期。引入新课。然后,再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类比分析法。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我以游戏抢答方式、分组竞争方式,使课堂气氛较为活跃。针对职高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材的引入、例题、练习作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上还是有少数学生参与不够积极,回答问题比较被动,还需要加大力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建议:

  1、从学生的提问和老师询问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对“通项公式”理解还不到位,首先他们不知道通项究竟是哪一项,因此,建议老师在讲解数列的概念时就可以换一种说法来解释“通项”:例如说通项就是一个数列中“普通的项”,“一般的项”,也就是“任意的一项”。

  2、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按等比数列的定义,用代入的方式一步一步推出比较好,即能紧扣“后项比前项等于常数”,结果又能令人信服。

  3、学生似乎有一种定向思维:数列只能从小变到大,为改变这种思维模式,还可以增加一个公比为 的例题。

  4、学生的积极性还不够,本节课前老师准备的提问、问题思考及习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这一主题,不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有点偏少,最后一道思考题:已知一个等比数列的前4项是4,16,64,x,则x的'值是多少?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应该难以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行适当的调整。

  6、本节课的课件较为简单,板书比较清楚,步骤比较详细,对于职高学生来说较为适合。

  5、本堂课内容只适合基础较差的职高学生。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每一节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好是能将解题的步骤详细写出来,让学生严格按照步骤要求来解决问题。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 篇10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力求通过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引领着孩子们去体验、去感悟、去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使孩子们的思维火花不断地在课堂中迸发出来。

  教学中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引导他们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其次,为学生创设一连串能真正激起学生进行自我探究与发现问题的情境,如结合百数表、数射线探究:有什么好办法很快找到一个数的相邻数?你是怎样找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数的?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同时,注重开发书上的'例题与习题的功能,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创造的活动中学数学,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了不同的发展。

  我觉得数学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再发展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新旧知识的界限,注重了一个整体:新知的探究与旧知的回顾及整理一起,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脉络,如教学的重点(通过+1、—1得到一个数的邻数)结合百数表的知识得以把握;教学的难点(如何使一个数回到整十数和进到整十数)通过对数射线知识的巩固得以突破,促进了学生认知的再发展,建构了数学的知识结构,更为后继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学习奠定基础。

  整堂课我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好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索、发现、创新的教育氛围,把传统的教师“讲数学”变成了学生“做数学”的活动,学生笑着学习,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 篇11

  高三一轮复习,重在夯基释疑,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教态自然,亲和力好,课堂气氛融洽。教学环节的设置松弛有度,从例题入手,探索实验,概括提炼,综合应用,步骤层次感强,学生参与度高,老师指导有方,引导得法,学生能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1.选题针对性强,点评到位

  选材取自学生练习,针对性强,内容相对集中;从学生问题的点评答疑中,提炼结论,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2.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在课堂上体现了高度的参与和热情。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由于事先做好了导学案,所以有充分的思考和训练时间,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应用定义解决问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的全过程,特别是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锻炼机会。

  3.系统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系统规划复习和训练的内容,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注意从学生的认识出发,通过学生解题的体验,挖掘提升数学方法和知识;注意细节和纠错,及时反馈作业中的问题。学生错误得到点评纠正,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得到提高。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 篇12

  等差数列这节我们已经学习完了,回过头清理一下,感觉学生对定义和通项公式掌握不错,对一些基本问题,能按照要求转化为首项和公差来处理;能使用简单的性质;对五个基本量之间的转化比较灵活;课堂展示、质疑气氛活跃。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数列主要解决是数的问题,求数列的'通项实质是寻找一列数所具有的规律,这一部分与学生以前学过的找规律问题类似,因而学起来轻松有兴趣,他们也有对其进行探究的热情,如,学生由定义推导出通项公式 an=a1+(n-1)d , an-am=(n-m)d , 若 m+n=p+q , 则 an+am =ap+aq 等 。 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和思维的严谨性。学生解题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学生对题目中的条件不能用在恰当的位置,计算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对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受课本例题的影响,过程复杂,写成 an+1-an= an-an-1 , 没有抓住定义的内涵,将问题的形式简单化,写成 an+1-an= 常数,因而在做题时出现 3 an+1-3an=2 , 这样的式子看不出此数列是等差数列。对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含义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不能正确表达。对求等差数列前 n 项的最值问题,有求和公式求最值比较熟练,但从通项研究最值问题不够熟练。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后续的等比数列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力求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和重要方法熟练掌握。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 篇13

  在等比数列的教学中,特别是探索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环节中,教师不应简单地给出公式让学生机械记忆,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思维僵化而且并没有起到让学生归纳类比的思想。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建模活动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规律,类比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获得过程,寻求等比数列中首先,公比,项数,第n项这四个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用迭代法及叠乘法得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在这个活动中不断将等差与等比的概念及方法做对比,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等比数列的特征。在等比数列概念的建立及通项公式的探索过程都充满了类比的归纳的数学思想,目的是使学生体会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知识的有关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在这一节课后,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在课堂上我们要说的每一句话,要提的每一个问题,包括内容先后顺序的设置都必须反复推敲,细细琢磨。语言要简练,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能启发学生,内容的设置必须切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需要预先想到课堂中学生会提到的问题以及出现的错误,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与充分的表扬、鼓励以及正确的引导。现在的教学需要使用鼓励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打开学生思维。

  本节课是等比数列的第一课时,注重概念的讲解以及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分析应用。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有了等差数列的有关内容,这节课的重要思想采用类比的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整个课堂教学。就课堂反馈情况来看,我的引导比较到位,讲解也比较透彻,重点突出,前后呼应,学生完成的比较理想,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学生对等比中项和下标和的关系应用)。学生的课堂活动很积极,课堂气氛融洽,实现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完成了预先的教学设计过程。板书有待改进,课件展示得当,但时间把握有点仓促。

  就学生的课后反馈来看,基础较好的学生反映课堂容量较小,也有部分同学反映练习题比较简单,随堂练习在层次上没有太大差异,不能很好的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今后在习题的选择上应多下功夫,多查阅些资料,精选细练,力求让每个学生各有所得,都能找到适应个人实际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当堂的基础知识,也便于课后学生个人的复习总结。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经过这次公开课,另外一个重要的收获是我们备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备好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价值态度。只有带着情感态度价值带来备课才能从宏观上来把握整堂课,头脑里清楚我们将带非学生什么东西,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具有目标性。这堂课下来,我更多的只是注意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而忽略了带给学生的思想上的总结。

  经过四年的教学让我认识到教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教学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探索,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步和创新。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 篇14

  一、教学内容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为载体,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如在棋盘中用数对表示棋子的位置、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五子棋对弈情境引入;利用座位这一真实的情境学习排和列;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拓展延伸,要求学生利用数对的相关知识解决,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知识与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生成。

  二、有效设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本节课中,注重了向学生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无论是通过将“小红坐在从左数第4列从前数第3行”简化成用数对来表示,还是把人物图简化成点子图再到方格图,都力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活动形式多样有趣。

  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的设置,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从玩中学的教学设想。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 篇15

  数列的概念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给定数列通项公式求出任意项的值。二是根据给定的数列的有限项,归纳总结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利用给定数列通项公式求任意项的值是一个数的简单的代值运算,而根据给定数列的有限项归纳总结出数列的通项公式是重点难点内容。

  给定一个数列的有限且连续的几项,归纳出通项公式的关键在于理解数列每一项的值与项数(项在数列里的序号)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一个逆向的抽象思维过程。学生要想提高这种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对项数(正整数数列)有非常敏感的反应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我从最简单的'数列——正整数数列——开始,分析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归纳提取过程,并对正整数数列变形构成新的数列,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通项公式。

  通过以上由易入难,由简入繁的教学过程,使同学们理解到数列的每一项无非就是项数的加、减、乘、除以及开方、乘方等数学运算的综合结果。这样,一方面消除学生对数列学习的畏难情绪,最重要的方面是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数列通项公式的归纳获取思路明确,理解比较深刻,较好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目标。等差数列教学反思倒数教学反思成数教学反思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 篇16

  本节课是学习等差数列的第一课,注重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学生对定义和通项公式掌握不错,对一些基本问题能按照要求转化为首项和公差来处理。能使用简单的性质;对基本量之间的转化比较灵活;课堂展示、质疑气氛活跃。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数列主要解决是数的问题,求数列的通项实质是寻找一列数所具有的规律,这一部分与学生以前学过的找规律问题类似,因而学习起来轻松有兴趣,他们也有对其进行探究的热情,如学生用定义推导出通项公式an a1?(n 1)d nN*,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和思维的严谨性。学生的解题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本节课,我始终注重“以生为本”,打破教师奖,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再通过合作探究,以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加以引导、点评、小结,效果良好。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涨,但是设计教学的成面与学生的知识面还有一定的的.差距不然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高涨,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备好教材外,还要备好学生。因为,一堂好课不是看老师讲的有多好,而是看学生学得有多好。

  本节课,教师有饱满的情绪去激励学生,感染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因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接受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创造性学习能力。教师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相信只要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尝试,课堂教学一定会更精彩!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 篇17

  本节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探求思路,一方面使学生温故旧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联想,为类比地探索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几个具体数列特点的探索,然后一般地归纳这类数列的特点,进而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并将其数学符号化,再对几个具体数列进行鉴别,旨在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体会观察、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继引导学生为等比数列下定义之后,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又是一个重点。这里,我们通过引导学生试着求出a2,a3,a4,进而归纳猜想出an=a1qn-1,然后进行检验证明,即通过既教证明,又教猜想,旨在揭示科学实验的规律,从而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数学发现的本质,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勇于探索的精神等个性品质。

  试验——猜想——验证——证明,这是探求真理的有效途径之一。试求几个简单的结果是必要的,它是猜想的依据,正如波利亚指出的那样:“首先尝试最简单的情形是有道理的。即使我们被迫最后返回到一种比较周密的较为复杂性研究,那以前最简单情形的研究也可以当作一种有用的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说,猜想的发现的先导,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可使猜想变得更可靠,而经过证明正确了的命题终于使猜想变为了真理。这一过程中,各类学生都有问题可想,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通项公式的一般形式an=am?qn-m(am≠0,a≠0,n,m∈N+)的探求,一方面是前面得出的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另一方面是对求出的通项公式的推广,特别是限制条件“n>m”的去掉,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值得鼓励和称赞的。

  学生自觉、主动地要求获取知识与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教学设计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索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时,我们通过对一个例子中a1999求解困境的设置,以激发学生探求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欲望。这显然要比直接告诉学生“通项公式多么重要”更有说服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不但教学生进行知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类比,而且还教学生方法(探求问题的思路)的类比。这里的“教”,实际上是启发引导学生“想”与“说”,这是符合“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与深化过程”的现代教学原则的。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列求和的教学反思09-21

数列求和教学反思04-14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学反思03-23

数列求和的方法技巧总结12-10

浅析数列求和法论文09-19

数列教学反思10-18

等差数列求和方法总结12-09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过程08-08

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教学反思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