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14 15:20:4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通用13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通用13篇)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1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从线到面”的一个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先前知识是抽象的、陌生的。教学本课后,一些学生对面积的意义、面积的单位有了粗浅的认识。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组织了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本节课我认为对于“面积”这个概念的揭示还是比较成功,学生在一系列用手摸身边熟悉物体的表面及体验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的活动中,已经建立了“面积”的表象。在教学面积单位定义为何种形状、尺寸的图形时,我依据教材提示的思路,一步一步展开。但是在提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任务后,没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哪个部位又是1平方分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但是学生的反馈热情并没有我预计的那么高涨,这也许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在教学中我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同时也可让学生估算一下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但是我在我在教学中没有体现这一环节,没有使得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总而言之,这节课还是有许多不足的。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不够大胆的放手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改进。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2

  最近我有幸在茅箭区实验学校执教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收获了不少。兴奋过后,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课中的成功与不足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引入,并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平方米可以站几位小朋友等?使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2从面积的概念到面积单位,教学设计是顺着学生的思维很自然的展开教学的。例如:比较不出来哪个的面积大时就要来测量,一步一步是引出来的,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教师是顺着学生的思维,随着学生的想法把新的内容加进去的,和学生的思维同步。

  3、“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1平方厘米,量一量图形面积,验证1平方米可以站几人等。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教具、课件发挥了作用,较适合。

  二、不足之处

  1、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太清楚,有详无略。

  2、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调控是我面临的一大考验。课堂中小组活动欠缺组织和章法,没有达到小组讨论、操作的真正目的。

  3、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在处理上缺少分寸,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平日里多积累。小组讨论后教师对好的方法要加以评价或介绍,对学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时要有选择的按照顺序进行。

  在今后的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3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课题,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

  1、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由于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一概念,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为模拟的两块大小差异较大的校园草坪涂色,巧妙地创设了矛盾冲突,这样就自然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顺利地引入“面积”的教学。在进行面积单位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猜一猜”游戏,把两张画有不同数目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格纸藏起来,告诉他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这样,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会主动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动手操作,强化感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采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的感知比较弱,不像对时间、长度等有很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逐步化为理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面积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又通过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平面图形也是有大小的。还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和两个图形的面的大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从而,得出面积的完整结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对于“面积单位”的认识,我也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本节课,通过一系列活动,从生活中的面积——实物中的面积——图形中的面积——图示中的面积——又回到生活中的面积,来引导学生实现“面积”的知识建构,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渡,很好地建立了“面积”的空间观念。

  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新课标要求不仅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而且在长度和面积的教学中同样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是以往老教材中没有过的。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当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让学生估计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结果有半数同学出现错误。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渗透和训练面积的估算的知识,就不会出现此类的错误。

  2、教学过后,发现部分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还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如: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平方米,部分学生的回答很不靠边。如果新课后能够增加一些相应的练习,就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中某些细节的设计还是不够严谨、规范。对课堂中学生生成性资源的关注把握还不够到位。比如学生在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有些学生的比较并不规范,但我没有及时关注指导。另外还有的学生在本节课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都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评价,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是值得我注意到地方。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他们的周长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面积,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我在备课时就感觉内容很多,也比较零散,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我觉得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而且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表象,和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在设计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和感受面积。

  面积是包含了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两层意思,我注重于从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得到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认识面积,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来体会感受到表面的大小,比一比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建立面积表象。对于图形的面积认识,我从物体的表面中抽出学生们很熟悉的长方形,让学生自己说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继而自己感知图形的面积,然后又出示了一组对比题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做封闭图形的面积。最后引导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将两句话概括成一句话,进一步加深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充分操作,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在本节课中的两次小组合作就是为了这节课的两个重要概念展开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尤其在学生体验面积单位的统一时用的时间更多,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面积单位去量,从多种面积单位中选用比较常用的正方形作为单位更好。

  3、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是重点之一,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学具让学生亲自看,并找一找生活中接近这些面积单位的表面,用学具去实际的量一量,这样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

  4、联系实际,注重应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从生活中发现从生活中提取。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后问要测量橡皮的表面积、讲桌面的面积、地面的面积分别可采用哪些面积单位,使得学生跟进一步理解了面积单位的用处,使得学有所用。

  5、练习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和实用性。

  巩固练习先要让学生填单位名称,后又从小明小刚的日记中把面积单位进一步应用,还把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进一步区分,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一些细节做得不够充分,体验面积单位的统一时还少欠火候,认识面积单位时可以和生活联系的更紧密一些,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多选取一些事例,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今后我将继续努力。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5

  有人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3月19日我参加了同课异构区域教研活动,我讲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这“遗憾的艺术”中,我收获了很多。兴奋过后静下心来反思了课中的所得所失。

  成功之处:

  1、教学环节(面积概念、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面积单位)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确表象。在面积概念环节有涂色比赛初步感知花的面有大有小,引出“面”。通过摸手的面、数学课本的封面、桌子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通过找物体更大的面,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环节:通过观察法无法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面积4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面积3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9个面积4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剪刀等)引导操作探究,通过借助学具剪一剪铺一铺等活动,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一名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了把重叠法、拼摆法结合应用的更简单的方法。

  3、各个环节都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学会学以致用。在面积单位环节,在一步步需要中引出更大的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在讲到单位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估一估生活中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并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4、精心组织课堂语言,训练好教学常规。在统一面积单位环节,在学生操作前提好要求:“请你用剪刀剪一剪或借助学具铺一铺,证明谁的面积大。操作完了想一想,一会你来当小老师怎样把你的操作过程展示给同学们。想想怎样边操作便解释,同学们才能听明白。”在这样的要求下,很好的组织了这个教学环节。

  5、重点突出:突出“封闭图形”;突出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突出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

  不足之处:

  1、上课过程环节不够精,导致各个环节都有些急促,感觉各个环节都不是很扎实。像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完全可以重点解决一个,不要把时间均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停地往前赶,导致一些活动缺乏实效,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学生是否完成就嘎然中止,没有顾及孩子们的感受。

  2、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平日里多积累。

  3、教师引导的太多,包办的太多,导致给孩子的空间太少。要学会放手,把课堂还给孩子。

  4、重点还是不够突出,环节上有些均分。

  本学期第二次公开课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部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刘教授和数学组各位老师的点评,综合自己的领悟,反思如下:

  一、导入过时,没有激发出矛盾,而且在课堂结束时没有作出结论,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谨记,教学一定要完整,要做到知识的前后呼应。

  二、在讲述面积的定义时,讲解不够透彻,还有少部分学生对这个概念模糊,下次在讲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讲述物体的概念,然后过渡到物体的表面,最后回归物体表面大小这个概念上,这样,很自然地引出面积的定义。

  三、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过渡有点快,而且我讲解的比较多,学生思考自主探究方法的时间少,以致难点没有突破,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我想在教学中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也可让学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四、教学中,我应该重点讲清“1平方厘米”,再放手让学生去推导,“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五、在导出面积单位时候,应该选用一个格子数目多,面积小的图形来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出矛盾,很自然的得出要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面积单位。

  六、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在比较卡纸面积大小时用到了观察、重叠、拼、摆等多种数学方法,但老师只评价“这种方法不错”,到底不错在哪儿,没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机会,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七、这堂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快马加鞭往前赶,使一些教学环节缺乏实效。还不得不漠视了许多孩子的感受,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孩子们的探究是否成就将活动嘎然中止。看着孩子们的兴趣盎然,瞧他们的认真劲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应该尽可能使每个环节更充分、有效。

  不管成功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评价的语言,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将数学与跟它有关的生活背景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只有通过“数学化”的过程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生动具体、美丽鲜活的。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中,师生共同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6

  有人曾经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兴奋中我不忘结合全组学员教师的评价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游戏本身的不公平,有意识地渗透面积是有大小之分的。如,在教学开始我拿出一大一小两张白纸,提出疑问“如果要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一张?”开始引入。学生们都选择了小的那张,在说说自己的理由时,很多学生都说出了“小的那张面积小”的答案。然后让他们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面积也有大小之分。这样做到了联系生活学习数学知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突出重点,促进迁移。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平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记一记,找一找等活动去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通过迁移和推导来认识。

  3、合作学习,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面积”含义的理解和认识,都是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活动,交流活动中实现的。

  4、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本课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解决统一面积单位的问题,设计趣味练习等。

  二、我的不足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本结课是以实践操作活动为主线的,怎样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内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还有待我去改进。在教学为什么要统一面积单位时,我想这不是教学重点,也为了节省时间,事先为学生准备了方格纸,小方格纸片,让学生按照我的指引去操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实践操作活动的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三、我的感悟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每节课,教师不应该只留下一个句号,应该给自己留下一个“?”、“!”、“……”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7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创设情景,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这节课内容是从线过渡到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如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来测量桌面的面积,这些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得到的,如:信封、书本、手帕、树叶等。因此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致非常高,反馈结果多种多样:10个信封的大小、8本书的大小、6块手帕的大小、24个格子等。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理解了面积单位的产生,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二、任务驱动,激活思维,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感受桌面的面积比黑板的面积小,那么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呢?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面来测量桌面。可是测量结果不统一,怎么办?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的必要性。

  三、重操作,强化学生感知

  “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用实物的面测量桌面,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桌面,做做、画画、找找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四、合作学习,全员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合作用自己身边的物体和用平方分米来测量桌面,讨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大思维的强度,充分让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达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为丰富和全面。

  不足之处:

  课中有个环节的处理不够细化。在估算桌面大约有几平方分米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是瞎猜,我也只是在等待比较接近的答案出现,有一个学生报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细化为如下几点:

  1、第一次估算,找出差距最远的答案。

  2、根据这个学生的答案,每位同学拿着自己剪的1平方分米上台在桌面上摆一摆。

  3、根据摆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估算,力求一次估算正确。

  4、交流总结估算的方法。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

  1.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

  3.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面积的含义,知道物体的面积有大小,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二、观察老师演示课件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在整堂课中,我的课件做的比较多,因为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好,老师说的再多,也无济于事,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还是挺不错的,所以让学生在观察老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面积,学生虽然说的不是太准确,但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三、师生彼此互动合作交流。

  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简便而又准确。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9

  这节课设计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观察、猜想、估测、操作等活动,在多次的'比较中,使学生逐步清晰对面积的认识。

  一、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 。

  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感知并形成表象。动手操作也是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有力保证。这节课每个人都铺了树叶和硬币,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记忆非常久远。

  二、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有任务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只是用几个简单的故事,动画来吸引学生已经不奏效了,更多的学生需要的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种解决问题的责任。这一节课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经历直接看比大小,重叠后比大小,铺纸条比大小,铺正方形比大小等,正是在比大小的过程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

  三、为学生提供探索和研究的空间

  在比较一块长方形和一块正方形面积的大小时,给了学生充分探索和研究的空间和时间,最初学生想出很多办法但比较麻烦,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接下来他们就思考和实践更好的方法,这个过程正是他们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由于每一次铺完都有新的发现他们探索的兴趣也就更高了。

  四、让学生感悟和体会由不严谨到严谨,由近似到精确的过程。

  在学生感知面积大小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开始用不规则图形——树叶铺,到后来用规则图形——正方形来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由近似到准确的比出面积大小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学习也是一个由不严谨到严谨,由近似到精确的过程,由模糊到清楚的过程。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10

  面积的认识应该是学生整个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点,正确认识面积的概念对学生以后学好相关知识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同时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因此:

  1、充分进行感知和体验,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概念化的教学、机械式的学习只能使学生知起表而不知其理。本节课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学习,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在教学面积的意义时,组织让学生“边摸边体会”,“边摸边想象”,“边摸边描述”,在这一系列的感知活动中,使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意义。

  2、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设计让学生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并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这些平面图形进行拼摆。这样展开教学的优势重在体验和感悟,但却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所以我在此环节中,尝试着用了开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一颦一笑,成功或失败,无一不饱含着学生辛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才能真正体验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11

  今天教学了《面积单位》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 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入,到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教学时注重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1、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学习、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这样的学习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1平方厘米的教学,我采用有效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认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计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时可以用平方厘米。

  通过平方厘米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平方厘米的名称中,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创造出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习,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本课中,我设计了“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你感兴趣的物体表面的面积”这一开放性活动。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不仅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还会主动和他人合作,从中掌握了测量的技巧。

  下课了,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还沉浸在孩子们兴奋、快乐的活动中,课堂上他们高举小手、活跃激动的表情让我难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数学课,尤其是怎样体现“做数学”、 如何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分、有效。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教学!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12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节课是典型的概念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我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满意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课伊始我创设了教师和一位同学进行涂色比赛的情境,开始学生以为老师会赢,但最终我输了,我顺势让学生帮我分析原因,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涂色图形的面的大小上来。这样设计,不仅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宽松的开课氛围,而且能从学生的课堂实际出发,意境合情合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

  在教学面积定义时,我让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面,找一找面,感受到面是有大小之分的。面积定义的引出,自然到位,尤其是对封闭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我利用课件展示,使学生通过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强烈感知,封闭图形是有大小的,而不封闭图形无法确定其大小。

  再如:在教学1平方厘米里,我请同学们取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在自己的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差不多是1平方厘米?接着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闭上眼想象1平方厘米的大小,再开眼看一看,反复几次之后,让学生在纸上画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以此验证学生对于1平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建立得是否正确。

  三、注重学生参与到“做”数学的过程中。

  数学学习是“知”和“做”的统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体参与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面积单位”的知识不仅抽象,而且容易混淆,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人人动手,先让学生课前制成“1平方分米”的纸片,并让学生手拿1平方分米的纸片说一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使学生形成“1平方分米”的表象。再通过全员参与测量数学封面的面积,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让学生深刻领会“面积单位”的含义,使“做”数学真正成为了师生互动的纽带。

  四、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做到了及时检测。

  紧密联系生活这一点也做得不错,还有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不足之处:课堂时间调配得不太好,有前松后紧的倾向。因为时间紧,所以后面的面积单位的体验不到位,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只是走了过场。需要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欢迎大家帮我指出来。谢谢!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13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面积,主要包括面积的有关概念、面积的涵义;涉及的面积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面积有了初步的体验,而且学习了基本图形的周长,但是对面积并没有转化到知识的层次上;另外,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体会了如何更好地掌握一种新的概念,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能力,也体会了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了自己的数学空间观念和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熟悉的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涵义,让学生充分体验每一种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不同的面积单位,学会估计图形的面积。一定不要只偏重面积的计算和单位换算而忽略了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发展。

  2、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发展空间观念必须以学生自身的空间知觉和体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充分知觉和体验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应该努力创设更多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以更多机会。

  3、重视估测活动的过程,鼓励估测方法的多样性。

  估测是数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主要方法,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教材提供的多种估测方法,在交流中体会估测的多样性,在学习中发展应用估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数学更是如此。本单元的教学中面积公式的应用是一个重点,为了防止学生对面积公式的机械记忆,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发展、发现过程,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通用13篇)】相关文章:

面积和面积单位小学数学教案07-07

《面积》教学反思400字(通用11篇)07-15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通用6篇)07-23

比较图形的面积优秀教学反思06-16

三年级《面积》的教学反思范文06-25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07-28

《认识面积》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07-17

面积鉴定申请书12-05

圆、扇形、弓形的面积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