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径》读书心得

时间:2021-12-16 09:55:3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成长.路径》读书心得

《成长.路径》读书心得新沂市时集镇西洪小学刘相军经常读一些教育家的故事,觉得他们离我们这些普通的小学老师很遥远只能从中体会他们的教育理念,却无缘一睹他们的风采,颇有遗憾,随意也不太认真。最近有幸读了一本书,一本记录了我们徐州的本土十二位名教师的成长事迹,这些教师都是执教在教学一线的,我们身边的可触摸到的老师。其中就有一位教师是我们镇的,我们还有过交往的--勇于"开拓生命"的周奎英。这让我产生了要仔细阅读的念头。书中浓缩了十二位名教师的教育智慧和经验,这就是《成长路径》。从中,我认识了勤于"上下求索"的秦晓华,乐享"诗意生活"的高青,教授"甜甜语文"的魏星,勇于"开拓生命"的周奎英,善于"深思潜行"的沈宁,乐于"享受生命"的刘杰,有着"蜕变人生"的张忠诚,还有"追梦的人"曹玉辉,"草根学者"冷学宝,"清静自守"的陈伟国,"本色质朴"的王玉敏,"坚韧执着"的尹建林。他们的事迹打动了我,他们的教育智慧和经验启发了我。回想我的15年教育之路,最初走上工作岗位我,每天努力工作着,凭着我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挚爱以及我的付出,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全体教师的认可。这样热情满满拼搏了四年,可渐渐的,我褪却了热情,进入了职业倦怠期。我发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整天要承担着怎样的压力和责任,面对平凡不能再平凡,琐碎不能再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面对各类评比、检查、培训等活动,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舆论压力,面对学生家长的误解,面对极其清贫的物质生活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想想每天为了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自己每天争分夺秒。三十多岁的我整天忙碌并茫然着,许多时候感到筋疲力尽。尽管所带的班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感觉自己有些油枯灯竭,力不从心。教学中时常会发现,自己懂得东西越来越少,甚至不如学生知道的多,有时在教学生学习时,学生怎么也学不会,感到自己特别无奈,有时上课,就看教学参考资料现学现卖,上起课来是那么得苍白无力,更谈不上什么教学智慧了。有时上课有所感悟,课后拿起笔想把当时的感悟写下来是,不知从何下笔,语言苦涩干瘪,寥寥几百字就把心中的感悟写完,仔细审读时,却发现往往是用词不当,辞不达意,没有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论点,想准确表述出上课时遇到的一种教育现象来却那么难。我的热情不再,我甚至产生是否坚持自己的理想,继续在这块耕耘心灵的岗位上坚定依然,热情仍旧,信念满满的走下去呢?我迷惑,犹豫了!如今读到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不亚于8级地震。最震撼我的是书中那十二位教师对爱的执著。同样的是这些老师做的许多和我们同样的普通事情。如今他们都成为名师?而我迷惑,犹豫了,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茫然,越来越平庸,除了本身知识结构和素质的差异外,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那一份坚定,那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想想当初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这份淡定,想到这,再抬起头仰望我国教育战线上的一位位名师,从窦桂梅老师的"学会感恩",以及于永正老师"守住心灵的宁静",再到魏书生老师追求的"松、静、匀、乐",再到我们身边曾经和我们并肩战斗过的《成长.路径》中的'十二位长期在一线为徐州市教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从他们身上无不闪烁着一种力量--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也正是这种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才使他们的品行得到不断的提升。而我把教育放在什么位置,只不过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一种谋生的工具。想想,在这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有没有感动过,回答是不止一次感动过。比如一次我病了,为了不让课程落下,拖着就像不属于我的身体走上讲台,一位平时非常顽皮,遭到我长期"照顾"的学生说:"老师您病了,就不要给我们上课吧,我们可以自习,当然,请您放心,我不会调皮了,至少这堂课我会认真的。""就是呀,老师,您去医院吧?要不要我们送您去?"其他同学附和着。"不用,不用,谢谢你们,我能行!"果然,一堂课,尽管我的声音很低,班级中还是静的能听清我的说话,平时顽皮的学生都静静的在听,这让我很是感动一会。一个老师一生可以创造出无数个这样感人的场面,但一个老师,能够像自诩"草根学者"冷学宝的"在现实中追逐理想",使"理想和现实的联系日渐清晰,并最终达成了和谐,实现了统一。"难。能够像周奎英的"三十读书犹未晚。"难,从这许多的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为人师者的那颗不断追求,不断努力,不断读书的心,最重《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教与教不同,是把教书当作生活的饭碗,和把教书当作人生的追求,虽然都可以按教学要求把本堂课要学的内容教给学生,但其态度,过程,学生的体会,教学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教师的职业是个特殊的职业,其服务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思想孩子,他们不同与工厂的产品农场的作物。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太少。人们常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道理一点也不错,但仔细想一想,一桶水相对于一碗水,固然很多,但是如果一桶水如不再继续往里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曾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我认为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读完这本书给我的体会是:作为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这就是大师与普通教育者的差别吧!

【《成长.路径》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成长·路径》读书笔记01-01

成长路径读后感08-05

成长路径读后感08-17

成长路径读后感10-27

成长路径读后感07-18

《成长路径》读后感01-01

成长路径的读后感01-01

学习《名师发展规律与成长路径》心得09-12

规划企业成长路径 -管理资料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