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端午习俗

时间:2018-12-31 12:00:00 资料大全 我要投稿

客家端午习俗

  客家人的端午节习俗会有哪些不一样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客家端午习俗

  旧时这天,河源地区城乡居民家家户户在端午日正午张贴门符大门门楣上挂葛藤、菖蒲、艾条(有的加挂粽子)辟邪,

客家端午习俗

。除此之外,还会饮用菖蒲酒、沐浴菖蒲水以避瘟防病,祛除风湿,舒筋活络。主妇们还会缝一个小香袋,让小孩佩带,用以避邪。

  和其他地方的风俗一样,河源的端午节,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究其本意,是向屈原所献的供品。除了包粽子,源城区、东源县的居民还有在端午节捏萝卜粄的的习俗。萝卜粄里面的馅有萝卜丝、虾皮、银虾、香菇、腐竹。河源人节日的餐桌上,少不了鸡鸭鹅的声影。按照传统,这些宰杀好的家禽,通常要先祭拜祖先,“还神”之后再吃。近河近湖的地方,人们有乘舟将粽子丢入河中和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这一天,农家妇女采集百草清凉药晒干备用。

  随着年代的发展,河源端午旧俗有所扬弃。每逢端午节,河源人还保留着吃时令鲜果——桃子和南华李的'习惯。有时,人们会把吃剩的桃核,打磨成各类小饰物,佩戴在身上以辟邪,

资料共享平台

客家端午习俗》(https://www.unjs.com)。

  延伸阅读:端午节的来历

  据《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客家端午习俗】相关文章:

1.惠州客家端午习俗

2.客家端午习俗——洗澡代替赛龙舟

3.端午习俗教案

4.莱州端午习俗

5.绍兴端午习俗

6.端午习俗资料

7.端午的风水习俗

8.端午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