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

时间:2024-04-09 10:35:33 丽华 资料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华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手抄报了吧,手抄报要求字体要清楚、美观大方。那么什么样的手抄报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

  类别划分

  神话传说

  中国神话,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瑰宝,通过口耳相传或书面文字记载等各种形式流传在寓言、小说、宗教、舞蹈、戏曲中。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份,最初的文字记载散见于《山海经》、《水经注》、《尚书》、《史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典中。晋代至明清时,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志怪小说”或“神魔小说”的类别,当中很多是参考了神话、传说和仙话,其中有名的当属《西游记》、《封神演义》及《聊斋志异》、《搜神记》等。

  符号图腾

  龙图腾

  一只龙与一只凤组成,意思代表阴阳,也就是男女,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中国历史发展大部分,所以延续了中国最古老的动物龙和凤,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龙飞凤舞,是中国的民族标志。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中国的帝王自称“真龙天子”,具有权威的象征。龙是一种在中国传说中虚构的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龙在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哲学及思想

  综观中华民族文明史,各个朝代都创造了灿烂的思想文化,如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

  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们互相讨伐,促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中国的知识份子或探讨救世的学问,或发明各种学术以利诸侯争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的年代。这一时期产生的各学术,总称为先秦诸子百家。先秦学派众多,号称“百家争鸣”,可以用“诸子学”概括这一时期的理论形态。其实,先秦的主要学派,大体上就是司马谈所概括的六家,即阴阳、儒、法、墨、道、名。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最后以法家胜出而宣告终结。法家学说被秦始皇选为官方话语,并且获得付诸实践的机会。但是,秦王朝二世而亡,同样以实践证明了法家学说的偏激性。汉代秦立,再次统一中国,必须吸取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到法家之外去寻找理论支持,巩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在这种语境中,哲学家的使命在于适应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帮助皇帝找一种足以“平天下”的哲学理论。先秦诸子尽管不能割舍政治哲学情结,但毕竟保持多维发展的态势;而在汉代,政治哲学则成为核心话题。汉代“百家争鸣”不再,经学掌握主流话语。在汉代,经学特指经汉儒整理而成的儒家典籍。“经”有了“大经大法”的新含义,成为人们必须遵循、不能违背的信条。相传孔子曾整理古典文献,编定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到魏晋时期,东汉刘氏王朝解体。在新的语境中,“半是哲学,半是神学”的经学,遭到了冷遇;那种束缚人们的行为和思想的政治哲学话语,更是令人生厌。玄学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名教话语的纠缠,但其毕竟再次跨入自由思考的哲学门槛,开启了半政治哲学、半人生哲学的新时代。集中表现在解构经学家“天在人上”观念,把天人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于是,他们便由天人之辩,演绎出体用之辩,实现了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次变形。“体”的提出,是玄学家的一大重要发现,标志着他们已达到了本体论意识的自觉。玄学家追问何者为体,涉及个人的精神安顿问题,但他们没有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他们游移于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之间,最终的落脚点是前者,而不是后者。玄学只构成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的过渡环节,还不是成熟的理论形态。

  玄学把如何搭建个人精神世界的问题突出出来了,可是儒道两家的资源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引进新的思想资源,这就是佛教。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哲学,理论优势在于撇开了名教话语,只关注个人精神世界如何搭建的话题,给中国思想界吹来了一股新风气。于是,中国哲学的发展,进入宗教哲学时代。佛教般若学改变中国固有哲学的思维方式,不再肯定世界万物真实性,也不肯定人生的价值,而是构想出来一个彼岸世界来。佛教哲学的超越本体论思想的引入,扩大了中国哲学的资源,有利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中国佛教学者把“两个世界”逐渐地纳入“一个世界”的框架。从隋代开始,中国佛学家大都强调此岸与彼岸的一致性。华严宗讲的“一即一切”的般若学、禅宗讲的“顿悟成佛”的解脱学,都是中国佛学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佛教的“五蕴”教义说,人生的本质是不自由,是苦;因为人受诸物质和精神条件的制约,生灭无常,没有存在的独自性和永恒性。“十二因缘”的教义还说,人的真正本原,不是传统上讲的“阴阳合气”、“父母构精”之类,而是出于思想糊涂,沉沦情欲。佛教主张自作善恶自受苦乐,个人行为,个人承担后果。这种思想,曾在士大夫中间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中国宗教观念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早期流传于中国的大乘思想主要是般若学;经过鸠摩罗什介绍印度中观派论著,亦称“三论学”。在它看来,认识的本质是矛盾,而矛盾就是荒谬和虚妄。语言概念不是沟通客观世界的桥梁,而是达到真理的主要障碍。凡认识涉及的范围,都属幻化不实,此即谓之“空”。它也否定一切权威,不管是世俗的还是神圣的。般若学解释现实世界的根源是“忆想分别”。把这一思想扩大和系统了的是“唯识学”。唯识学的标准命题是“三界唯心”、“唯识无境”。佛教大乘中有阿弥陀净土和兜率天宫两个彼岸的世界,为某些僧俗所信仰。对中国哲学影响较大的,则是哲理化了的彼岸世界,即“涅盘”、“法身”和“佛性”。“涅盘”的本意是熄灭烦恼,而后被说成有“常乐我净”四种属性的理想境界。梁启超就曾以“涅盘”的这些属性作为“大同”世界的说明。所谓“法身”,既是世间一切现象的制约者,又是一切善净、出世间的客观依据。作为一种哲学观点,对宋明理学中主张“理在事先”的客观唯心主义影响很大。所谓“佛性”,是指成佛的原因、根据和可能性。佛性论者高唱“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皆能成佛”,要求把人生的全部活动都纳进促使“佛性”实现的轨道。这种思想成了宋明理学中以“心即是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重要来源。

  经过中国佛学家的诠释,佛教文化资源已经渐渐地融入中国文化传统,为宋明理学出现做好了铺垫。理学家从儒家资源中演绎出“天理”本体论理念,证明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和唯一性,解构了“两个世界”的宗教世界观。“礼者,理也”。天理既是存在的本体论依据,也是价值的本体论依据。与“理”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叫作“事”,泛指人们所有的行为实践。“理”对应着“天”,“事”对应着“人”。理学家本体论意识的形成,显然受到华严宗“一”的观念的启发。他们借鉴佛教的理论思维成果,找到了讲儒家本体论的话语方式。正统理学家比较重视儒家内圣学,却忽视了儒家外王学;比较重视“穷理尽性”,却忽视了“经世致用”;比较重视“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却忽视了“兼济天下”的实践哲学。正是由于正统理学存在着这些局限,引发了清初朴学思潮。他们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对儒学做出再整理。他们十分重视儒家经典的研究,喜欢做扎扎实实、朴实无华的学问,故而后人把他们的儒学思想称为朴学。他们擅长考据,促使考据学在清代有了长足的发展,故而又称他们的儒学思想为考据之学。清初儒学家承接着汉代古文经学讲究名物训诂的传统,所以又称他们的儒学思想为“新汉学”。

  汉字

汉字不仅在中国地区中存在,也被日本等汉文化圈国家使用,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汉字是在图形符号的简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山东省泰安市发现“大汶口陶符”距今约6000年[32],已是汉字诞生的雏形,比殷墟甲骨文要早2000多年。虽然在二里头文化中发现的夏朝刻符是否为文字存在争议,但很多人相信夏朝的文字比商朝成熟。[33]商朝的殷墟出土的动物甲骨上的甲骨文为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同时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先秦的文字颇不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将汉字发展分化,到秦朝改大篆为小篆。小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形声会意字出现,让文字记载更为准确精密。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的一大进步,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人们书写方式有隶书、楷书、宋书、行书等等。由于现代中国大陆进行汉字简化运动及改革,如今的华人社会里存在正体中文(俗称繁体字)和简化汉字(俗称简体字)两种主要书写体系。

  汉语包括标准国语和各方言体系:官话、平话、湘语、吴语、粤语、赣语、客家话、闽语(包括闽南语、闽北语、闽中语等)。

【中华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相关文章:

冬至手抄报资料12-23

中华传统文化作文精选04-25

读书手抄报资料名言05-19

清明节手抄报资料03-25

新学期手抄报内容资料09-06

g20峰会手抄报资料04-26

元旦手抄报内容资料12-27

春节的手抄报资料04-26

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04-25

喜迎元旦手抄报内容资料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