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与表达策略

时间:2021-10-31 16:20:47 高考辅导 我要投稿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与表达策略

发现人生的苦难,探求生命的意义,关注心理变化的轨迹,以积极的个体生命形式融入和谐发展的大社会的背景中,是近年湖南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选材的大趋势。无论是2005年的《贝多芬:一个巨人》、2006年的《在山阴道上》,还是2007年的《忆 刘半农君》无不体现了这种对人与人生密切关注的“以人为本”的选材特色。从命题角度看,针对具体考纲考点直接命题的思路日益明晰,从答案表述上看分点作答,要求全面而非力求深刻的特点也逐年显现。因此,面对稳中之变,考生阅读方法亦要稍作调整。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与表达策略

一、阅读

1.注重研究标题,抓准文章中心。如2007年湖南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忆刘半农君》,“忆”就是中心,“忆”什么就是重点。忆即回忆、回想、记起,它与怀念、想念、怀想有词义轻重之别,因此在感情上也各有不同。“忆”叙事为记实,“念”叙事为抒情,这样想来,标题实际上就告诉了我们《忆刘半农君》的情感基调。

2.学会辨析思路,提高解读准确率。作为叙事、哲理性文章,叙述描写的内容是它的血肉,抒情议论的句子是筋骨,所以阅读时要善于抓住抒情议论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它的基本思路是由表象到本质,层层递进,但不同的文章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阅读时要善于抓体现思路的标志性词语,如《忆刘半农君》第二段中的“也是老朋友”“十年前的事,现在呢,可难说得很”,第八段的“从此”“后来”“五六年前,亦无话可谈”,第九段的“近几年”等,我们不难确定最后的“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然后考生可以根据“爱”和“憎”两种情感组织相关信息。由于这类文章总是由形象到概括,所以还要特别注意结尾的抒情议论的句子,它往往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3.利用辅助信息,提高阅读速度。辅助信息有作者、注释、题干信息等,考生有时阅读思维“短路”时,不妨回头且“吟哦”,肯定会“柳暗花明”。《忆刘半农君》文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辅助信息,借助它可以降低阅读难度,提高解读速度与准确度。

二、理解

1.熟练掌握考题覆盖考点的含义,及时转换答题角度。文学作品阅读的每一个考题都体现了不同的考点要求,如《忆刘半农君》第17题考的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作者的观点态度”,第18题考“作者的观点态度”,第19题考的是从作者的角度对文本内容概括归纳,第20题则从读者角度考“分析与评价”,所以考生要及时换位,调整表述的语气、语序,确保答为所问。

2.梳理文意,勾勒结构,重视概括。这是文学作品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考生要边读边记,文意结构通了,归纳就顺利了。如《忆刘半农君》文中只要直接将标志性词语组织起来,结构就一目了然了,所以在平时阅读训练中要养成摘要连缀的习惯。

3.注意概括方法,提高理解准确率。一是化繁为简。即把一些枝叶(形容词、修辞方法等)去除,留下主干。二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三是把形象化的描写内容抽象、转换成概括性的言词。这样能省去表述时回填的时间,即准确又全面。

三、表达

1.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2.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如果问题不是明确要求考生只答抽象的要点,必须用材料予以适当的解释,以表述其来源和依据,使答案准确具体,更加圆满。如《忆刘半农君》第18题,这类题通常的做法是先找到相关信息在文本中的对应区间,再比较出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然后进行信息重组,其中也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文中关于“浅”的阐述主要体现在第六、七、十一自然段,第六段带出“浅”,第七段先是承认“浅”,而后肯定“浅”,并指出其“浅”而“清”,其原因要归结到第四段的口直心快,胸无城府,第十一段指出其“浅”却“于中国有益”。至此作者的态度就十分清楚:①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②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③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或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于中国有益的。)

3.对应题旨,揣摩得分点的分配。分点表述,概括全面,不能遗漏答题要点,这样才能准确表达,拿全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