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作文题述评

2010高考 时间:2010-06-23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2010高考】
2010年高考题述评

人生思考与现代意识

--2010年高考作文题述评

2010年高考全国18份试卷,其作文命题旨意相对集中在人生思考和现代意识方面,形成本年度高考作文命题的两个亮点。

一、关于人生思考

作文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文命题要妥善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让学生有话可说;一是让学生有话要说。作文命题如果仅满足提供一般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不能引发思考,则难以发挥写作水平。历年高考,在这方面不尽人意。今年高考作文题在这方面大有改观,在引发人生思考方面表现突出。例如天津卷作文题"我生活的世界"、广东卷作文题"与你为邻",辽宁卷作文题则通过一个人成长过程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思考"舍"与"得"的辩证关系。

下面以山东卷和江西卷为例,具体来谈。

【山东卷】: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主旨明确:人生的光明与阴影是对立统一的,光明与阴影相互映衬,才显示出人生之美。抓住了这个主旨,文章的立意就明确了。另一方面,这个主旨也确定了作文基调,即以超脱的心态面对人生。提示语也印证了这一点--谈"感悟和联想"。提示语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感悟"与"联想"含义是不同的,感悟偏重哲理讨论,而联想则与人生阅历紧密相关;也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谈。这样一来,创作空间就开放了。

高考作文的惯常做法之一是罗列生活现象,表面看降低了难度,使考生有话可说;实际上单薄的事实材料缺乏内涵,一目了然,思考余地和发挥空间不大,其结果是"异口同声"。在这方面山东卷作文题值得借鉴。

作文让学生有话可说,这容易做到,因为命题并不缺乏生活素材;关键是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表达的冲动。人们常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实,如果着眼人生感悟的话,情在理中,无论"情"与"理"都能触动心灵。山东卷作文题出于"理",而江西卷作文题则出于"情",二者相映成趣。

【江西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命题取材流行歌曲此前已经有过,但这道作文题仍使人耳目一新。青少年是流行歌曲的主要受众,流行歌曲是其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取材流行歌曲,有利于沟通。当然,取材流行歌曲是手段,目的是着眼学生生活--他们喜欢什么,关注什么?杰克逊是青少年的偶像,而高考之际恰值其逝世一周年(2009年6月25日),在这个时候取材杰克逊的代表作不乏创意。其实,歌曲《童年》不过是个引子;题旨并不止于对童年的怀念,而是引发人生思考--"童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题目"找回童年"不仅是一种怀念,更是一种渴望。提示语中的"本应"二字,值得深味。这个题目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你的童年是怎样的?可曾有过童年吗?其二、深层含义是,找回童年不等于"回到童年",永远长不大,而是要找回童真和自由(后者并不是一般考生所能考虑到的)。"本应"二字暗含着对中国教育弊端的谴责,对此早有尖锐批评:"中国教育是没有童年的教育。"

这里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作文贴近生活";一个是"文""道"关系。

关于"作文贴近生活"。如上述,要明确这个"生活"是首先是学生的生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所思所想。从这一点来看,说"感悟生活"更为确切。其次是广义的社会生活,这是"作文贴近生活"的应有之义。应该注意的是,二者指向不同,前者指向人生体验,后者指向社会思考。

关于"文""道"关系。多年来,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考作文题附和时政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诚信"、"和谐"等等。这些口号"理所当然"是正确的,但思考空间又在哪里?如果作文这样来考,语文学科与政治学科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样一来,就把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庸俗化了。在现代语文教育中,"道"不等于政治说教,更不应该附和时政声音。上述高考作文题在这方面形成了一种良好趋势,令人欣慰,期待发展。

此外,全国新课改卷(吉林、黑龙江、宁夏、海南、陕西)、四川卷、安徽卷作文题也与教育或人生有关。

引起网络热议的是四川卷作文题和安徽卷作文题。四川卷作文题,"一个点可以构成一条线,可以构成一个平面,最后构成立体"的说法违背数学常识,因此被网民指为"无知"。其实即使不出现常识错误,用点、线、面来比喻人生,也把简单道理复杂化了。安徽卷作文题,取材阮元《吴兴杂诗》"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要求根据诗歌蕴含的哲理引发思考或联想。网络上一篇标题为《囧--费解》的所谓安徽"零分"作文调侃道:"水深的地方不种菱种什么,种麦子淹死了!"其实,值得商榷的是,该题隐含着另一道题--古诗鉴赏竟成了作文前提,后果可想而知。四川作文题和江西作文题在形式上力求出新无可厚非,可惜过于看重命题技巧了吧?好的作文题是彰显命题者的水平还是使考生发挥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