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职业学院2010年录取线

2010高考 时间:2010-08-18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2010高考】
淄博职业学院2010年录取线(中国大学网 www.unjs.com)

淄博职业学院2010年录取线2010-07-25 16:22大手笔开拓创新大气魄跨越发展

--淄博职业学院发展纪实淄博职业学院成立于2002年7月,是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07年入选国家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5月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建院8年以来,淄博职业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大力实施内涵主导型战略,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全力优化管理运行机制,全面优化软硬件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校园规划面积3000亩,占地面积2060亩,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1.2亿元,馆藏图书100余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另有联合办学学生6000余名;教职工1393人,正高职称52人,副高职称352人,博士硕士381人;学院下设19个系(院),分工、商、医、艺、外语、社会事业等高职专业67个。现有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39项国家专利、9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主编教材;另有28门山东省精品课程、4个山东省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3个山东省实训基地、9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0个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41项省级以上科研技术成果奖、157项省级以上课题、175项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82项国家和省市级荣誉表彰。学院先后获得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2006年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99%,专业对口率92%,毕业生满意度达95%,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办学综合实力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高点定位铸一流立足实际壮筋骨早在建院伊始,淄博职业学院就高点定位,明确提出了建设全国一流职业学院的宏伟目标。2005年国家提出要建设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淄博职业学院立即将其列为奋斗目标,全院上下凝神聚力,全力争创。

实现目标靠什么?淄博职业学院经过对全国高职发展情况的广泛调研充分认识到:作为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的高职院校,只有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才会形成强劲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正是着眼这一认识,并结合学院自身实际及淄博乃至整个山东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未来走势,该院明确提出了"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瞄准人才需求市场;专业锁定市场走势,培养跟踪就业岗位;把握高职发展前沿,树立质量立校观念;突出高技能教学特色和国际型人才培养特点;建立高效运行机制,优化办学效益,争创全国一流职业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了"立足服务区域经济人才需求,以工为主,商为特色,工商结合,艺术、外语等人文学科协调发展,建立综合性、国际化、高技能教学型的职业学院"的办学定位。并逐步提炼形成了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学院精神、校训等一整套系统的学院核心理念。

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在这些既立足实际、贴近市场又富有远见卓识的核心理念系统指导下,该院针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形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等67个专业,涉及制造、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材料与能源、农林、土建、电子信息、财经、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和艺术设计等十二个大类,基本覆盖了区域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种类。

在大鱼吃小鱼的市场竞争时代,高等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的竞争说到底是实力的较量。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早在建院之初,学院就高瞻远瞩、居安思危,全力加强基本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2005年学院在原主校区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了21000平方米教学宿舍综合楼和报告厅,并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满足了学院办学规模持续扩大的基本需要。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学院启动了新校区建设,并在规划设计中紧紧把握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学院自身特点,突出了以森林式大学、生态可持续发展、信息化智能化等为核心理念的设计思想。2005年11月22日一期工程南校区21万平方米开工建设,仅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于2006年8月建成,入驻学生10000余人。与此同时北校区22万平方米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之中,下半年即可投入使用。

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的优势所在。为了强化这一优势,学院全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先后投资1100万元建成了功能先进的千兆校园网,建成了数控技术实训室、电气智能平台实验室、网络实训室、CBE化工仿真实验室、生物制药综合实训室、物流实训室、动漫和艺术设计实训室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校内实验实训室。此外还在北京、广东等省内外企业建立了320个校外实训基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院的数控技术、电子电气与自动化技术被评为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其中电子电气与自动化技术中央财政支持170万元;"市场营销学"、"电工电子技术"等9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人才强校抓根本机制创新谋发展人才是兴校之本,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淄博职业学院系统实施的人才强校战略,是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该院每年拿出100万元,连续三年,用于教师攻读硕士以上研究生、到企业挂职锻炼,所需费用全部由学院支付。每年拿出100万元,连续三年实施"岗位创新"工程,鼓励教职工结合自己的岗位进行创新研究和实践,目前已经评出了60项创新课题。面向全国引进了420余名"双师型"教师和硕士、博士,以及一大批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会计师、律师、企业中层以上骨干加入教师队伍;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阶任誉院长;聘请25名博士、专家为客座教授,并定期来学院进行指导;聘请了4名省内知名的专家教授为驻校顾问、12名大学退休教授作为督导员;制订优惠政策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组建高层次教师梯队。

经过连续5年的努力,学院师资队伍迅速迈上一个大台阶。学院现有教职工1393人,正高职称52人,副高职称352人,博士硕士381人。"双师"素质的教师达70%以上。电子电气工程系教授曾照香还被评为国家级名师、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

有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还得创新管理机制,最大限度激发调动出方方面面人才的办学活力和潜力。立足这一认识,淄博职业学院在人事制度、预算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机制创新与人的进步的相辅相成和和谐互动。

--管理重心下移,改革干部选用考核机制。2003年起学院实行院、系两级预算管理,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和组织管理扁平化,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组织效率。改革干部选拔机制,打破级别和资历,将干部的职级职务与岗位职务相分离,实行竞争上岗,每两年一聘,使一大批有能力有朝气的优秀干部迅速充实到了各个领导岗位。建立各系、处室绩效考核体系,对各系、处工作进行细分,分别建立精细严格的考评体系,每学期对各系处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排名,每年对成绩优异的集体和主要负责人给予重奖;对连续两年考核末位两名的系主任和末位三名的处长调整工作,使系处负责人与本团队绩效紧紧联在了一起,从而实现了系处负责人由注重工作过程的调度到注重工作实绩的根本性转变。

--打破传统评价方式,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绩效考核。学生培养水平是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最终标准。围绕这一标准,学院打破教师职称身份,将岗位课酬与教师职称分离开来,建立了院、系、学生三个层面的教师教学质量评议机制,根据评价成绩将教师的教学水平分A、B、C、D四等,依据等级计发课酬,有力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创新教学和学生管理机制。办学质量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淄博职业学院抓住质量管理主线不放松,从2003年起连续两年实施从严治校工程,建立起了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2005年组织开展了"质量管理年"活动,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将服务理念渗透到学生教育和管理之中,创造性实施了24小时全时段"无缝隙"覆盖管理工作法,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既为学生提供了优质高效服务,又消除和化解了各类隐患,及时解决了各种突发事件,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好评。

培养模式多元化学生市场零距离高职院校要想办出特色和水平,并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图生存、实现持久发展,就得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淄博职业学院坚持就业导向,锁定职业,校企合作,形成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多证制"等多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该院不少专业学生未等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抢购"一空。更为可喜的是,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实践动手能力强,毕业后很快就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生产技术骨干。

订单培养--直接就业无障碍

淄博职业学院先后与新华制药、东岳集团等多家单位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密切合作,通过学院、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学院化学工程系与中美新华百利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订单式"合作,目前该公司60%以上的员工来自该系,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生产技术骨干。学院与淄博商厦共同招收了30余名贫困学生学习汽车维修,学费由企业全部支付,每个月还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下属的远方汽车贸易公司工作。与远方大酒店和鲁中财会培训中心达成协议,招收50名大、中专学生并负责培养。其中中专学生三年所需费用(共6900元)全部由企业承担,大专生三年的费用由酒店承担一半。学生在校接受一年培养后到酒店顶岗实习两年,毕业后自主择业。这种上学少花钱甚至不花钱的培养模式,圆了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