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热议:“高考+面试”招生模式“面试”遭质疑

时间:2021-12-12 15:26:08 高考热讯 我要投稿

热议:“高考+面试”招生模式“面试”遭质疑

  11位教授近日联名写信建言校长招生采取“高考+面试”,使得北京大学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对此,既是北大教授、又参与招生工作20多年的北大上海招生组负责人林纯镇,在昨天接受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北大招办如今正在对此论证,但他个人坚决不认同。他指出,此想法一旦施行将可能造成更多“冤判”和“错判”。

热议:“高考+面试”招生模式“面试”遭质疑

  “动机是好的,但想法不现实,不具可操作性和公平性”,笑称自己是北大“第12位教授”的林纯镇态度明确。

  正方

  呼吁摆脱“唯高考分数论”

  据报道,联名建言的11位教授来自北大10个不同学院。他们建议,北京大学应率先摆脱“唯高考分数论”,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即在以中学学习情况和高考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考生提交申请和多学科专家团队面试的环节,加强对学生求学意愿动机、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的考查,以此综合决定是否录取。

  随后,北大校长周其凤给予回信,他表示本人完全同意这个建议,只不过“考虑到招生改革事关重大,怕考虑不周,因此向北大同仁和校友征集意见”。

  据《新京报》报道,北大招办也对此事回应说,招办已注意到这封联名信和,信中所反映的问题的确是当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中的重大问题。教授们的观点、思想和智慧对于推动北大招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深受启发”。

  反方

  内容和形式难保公平性

  北大上海招生组负责人林纯镇透露,目前北大招办确实正对“高考+面试”的模式进行认真论证。“但是在北大任教多年、同时参与招生工作20多年,我个人并不认同我11位同事的建议在我国是可行的。”林纯镇认为,在中国目前经济教育和发展都不均衡的情况下,“高考+面试”的方法,并不能保证公平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在面试内容上。我国各地区学生所受教育水平和程度差别相当之大。面试中的各种问题,有些不发达地区的孩子或许没思考过的,有些他们根本没接触过,而且应对场面的能力和素质,也明显没有发达地区的孩子好,如此差别之下怎能制造出公平的结果?”

  “再看考试的形式。诚然,如今‘高考定终身’的做法难免会产生‘一刀切’,但是,面试了就真能保证公平?如果北大招生都采取“高考+面试”的办法,那全校每年招3000个孩子,起码要面试5000人,哪里来这么多教授?即便有,众多教授的水平、视野和经历是不是一样?被面试的学生会得到共同标准下的公平、量化的判别吗?”林纯镇还指出,招本科生并不是录取研究生 ,研究生在通过笔试后只要学生被导师“看中”就行。但给本科生的打分应该有社会承认的公平性标准。

  关于“面试”的质疑:有诸多不确定性如何保证公平

  面试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林纯镇举例说,曾经有大学教授在自主招生面试中提出:“现在社会还需要包公吗? ”一位答“需要”的学生被扣了分。 “但是这个问题本身就不严密。没有科学标准化的题目,怎么能要求标准化的答案?同时,有些教授提出的问题,可能正好这个学生没有思考过,另一个学生却正好有所准备,那么这个面试对两个同学又如何保证公平? ”

  “如果说因高考一分之差而错过名校的考生,加入面试环节后,教授在短短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内的面试中,是否又能保证区分出几分甚至几十分呢?如果两个考生在面试后相差0.5分?又将录取谁?公平性又如何保证?如此种种的不确定性,会不会在招生过程中造成更大更多的冤判和错判? ”

  北大11位教授在联名信中说:“人的素质具有多样性,包括品德、意志、体质、情感、兴趣、志向、习惯等在内的诸多重要素质都是高考难以有效考查的”。林纯镇表示,提法虽好,“但通过短短的面试时间就能发现这些素质吗?我们能提供给教授和考生的沟通机会是极其有限的,执行起来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