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大学观”

时间:2021-07-28 11:24:54 高考热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蔡元培的“大学观”

  大学负有培养人才、传播知识、专研学术、教化社会等多种职能。作为“中国现代最大的教育家” (冯友兰语),蔡元培先生不仅有过一段执掌北京大学的办学经历,而且提出一套可称之为“大学观”的办学理念,直到今天仍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借鉴。

  概括地讲,蔡元培的“大学观”由什么是大学和如何办大学两大命题构成。什么是大学? 从古到今,虽非言人人殊,但亦不是异口同声。在蔡元培看来,大学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和功能:

  其一,大学以研究学问为第一要义。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学问之机关”,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场所,更不是养成资格、贩卖毕业文凭的地方。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摒弃“做官发财思想”,抱定做学问这一宗旨,孜孜以求。就教师而言,“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不当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更不当“委身学校而萦情部院”;就学生而言,当在教师指导之下自动地研究学问,不当“硬记教员的讲义”,迁就目前,更“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其二,大学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为职志。蔡元培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二大基本功能:一在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二在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或者“就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问,一方面效力社会。”作为“社会之模范、文化之中心”,大学在社会道德建设上要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进德修养,担起培育社会公德的责任,不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在文化建设上要摒弃把大学看作“只有大学学生同教员可以进去,旁人都是不能进去的”的观念和做法,实行开门办学,开展平民教育,担起改良国民文化素质的责任,“大学职员的责任,并不是专教几个学生,更要设法给人人都受一点大学的教育”;在经济建设上要为各行各业提供知识服务,“大学的目的,要把个个学生都养成有一种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商业的都会,大学就指导工厂、商业;在农业的州府,大学就指导农人。”

  其三,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从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蔡元培无疑是一位素质教育论者。他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也就是说,蔡元培把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的能力和人格两个基点上,只有兼具能力和人格的人才是“完全之人”,前者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技能教育,后者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教育,“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因此,在出任教育总长之始,蔡元培便明确提出以“养成共和国健全人格”为宗旨,实行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所谓“五育并举”的办学方针。

  其四,大学是精神家园。蔡元培认为,大学应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主要包括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所谓自由精神,是指学术思想自由,不论什么学派,只要学有专长,自成一说,即任其存在发展,“同流并进”。所谓平等精神,是指学术平等、男女平等、师生员工平等。所谓民主精神,一指管理民主,认为大学不是衙门,大学校长不是官,要进行民主治校;二指教育民主,认为教育应该对作为民主国家主体的民众开放,人人享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权利。所谓科学精神,是指教学研究要以“求真理”为基本要旨,要有批判意识和独立意识,不可盲从迷信。“研究也,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

  其五,大学教育以创新为灵魂。蔡元培一生以自我革新和革新教育为职志,从前清翰林一变而为民主志士,是其自我革新之写照;将暮气沉沉的北大一变而为“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鲁迅语),是其革新教育之显绩。在执掌北大期间,他对北大的办学方针、管理体制、学制与课程建设均进行了创新性改革,正是这些改革开创了北大的新气象。他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要寻着创新的思路加以改进,“不但世界的科学取最新的学说,就是我们本国固有的材料,也要用新方法来整理他”;“世界学术进步,教授方法,日新月异,本校虽未能于短时期间大事更张,要亦决无故步自封之理。”针对学生“死守讲义”的学习态度,他一再勉励学生不要盲从,要养成“创造的能力”,“在学校内,既要有活泼进取的精神,又要有坚实耐烦的精神。有第一种精神,所以有发明,有创造。有第二种精神,利害不为动,牵制有不受,专心一志,为发明创造的预备”。他寄语留学生,不但要学专业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学“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有所发明创造。他给北大毕业生的赠言仍在一个“新”字:“各勉日新志,共证岁寒心。”

  关于如何办大学,蔡元培也有一套独特的理念,这就是以革新思想为先导,以改革管理体制为保证,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制改革、课程建设。

  所谓革新思想,是指学校要摒弃狭隘的门户观念,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教师要摒弃情萦仕宦意念,树立“终其身于讲学事业”的思想,学生要摒弃陈旧的“科举”意念,树立“以研究学术为天职”的求学思想。蔡元培认为,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在他入主北大之初,北大在国人的心目中尚是一个“官僚养成所”,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认为进北大就是要得一个“进士出身”,而教师队伍也鱼龙混杂,因此他提出“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观念”,同时引进有真才实学的教师。这些思想在办学与求学两个方面为北大注入活力,带来新气象。

  在学校管理体制建设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以教授治理校务,用民主制度,决定政策,以分工方法,处理各种兴革事宜”。经过一系列改革,北大逐步革除原来“形同衙门”的管理体制,建立起以教授为主体,以评议会、行政会议、教务会议和总务处为基本机构,立法、行政、教务、事务分立的教授治校体制。这一体制将北大导入稳定有序规范高效的运行环境中,以致在蔡元培长期离校时“校务不但不陷停顿,且能依计划以进行者”。

  在学科建设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按“学”与“术”分类规划组建学科。“学”为学理,“文、理,学也”;“术”为应用。“法、商、医、工,术,术也。”在他看来,学重于术,“学为基本,术为支干”,大学的发展重点应当是“治学”,高等专门学校的发展重点是“治术”。这一改革思路扭转了当时重术轻学、重工轻理重应用轻理论的偏向,将北京大学导入文理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轨道。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本着“兼容并包”的原则大量引进新派人物,不拘一格网罗众家。一时间北大名师云集,新旧各派“并坐而论,同席笑谑”,学术为之大盛。

  在学制改革与课程建设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本着“尚自然”、“展个性”的自由教育观,实行选科制;本着中西并蓄、择善而从的原则,建设学贯中西的课程体系。

  以上所列即是蔡元培“大学观”之大端,其于历史之贡献在“救活了北京大学”,“开出一种大气,酿成一大潮流”;其于现实之意义,无庸赘言,治教育者自可观而有所觉也。

【蔡元培的“大学观”】相关文章:

试论蔡元培的哲学观09-05

略论蔡元培的大学制度思想01-20

蔡元培名言01-18

蔡元培名言名句01-18

蔡元培的高等教盲管理思想对当代大学的影响10-05

有关蔡元培经典语录11-04

政治与伦理—蔡元培的国家观念01-20

政治与伦理-蔡元培的国家观念01-20

政治与伦理――蔡元培的国家观念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