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时间:2023-10-12 09:36:31 晓凤 观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通用13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通用13篇)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1

  《海的尽头是草原》影片以三千孤儿入内蒙为蓝本,用细腻的镜头感为我们讲述了那段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往事,感受到那种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人的大爱。

  尔冬升导演这次还是以平常人的视角,用现代和回忆双条线交叉进行,为我们娓娓道来同胞兄妹的分合聚散。

  影片除了让我们领略到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的壮阔美丽之外,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草原人民那种善良淳朴,这次最大惊喜就是马苏。没想到这次她会灰头土脸真实演绎了一个付出全部爱和真心的内蒙额吉。而且全程用蒙语。原来不明白片名的意义,看完之后才略晓其中含义——海洋有时波涛汹涌,让人容易产生不安恐慌,就好比入蒙之前发生的状况。

  只有无私的'大爱和胸怀才能驱散这种阴霾。就像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一样。真的是56个民族永远团结如一家。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2

  看完了首映,这句电影还不错,故事剧情相对紧凑,故事线索也很清晰,最后特别煽情。

  电影主要讲述了上海受灾,内蒙古接纳受灾儿童的故事,以杜思瀚寻亲妹妹为线索,不仅回忆了当时上海受灾,还有孩子在草原上生活的记录,电影中民族之间的情感非常的好,一家人的感觉。

  电影配乐,画面都具有蒙古族特色,马头琴弦乐悠扬的琴声,大草原的自然环境,天气变化都在电影中有体现。

  电影中各位老师的表演非常的出色,尤其是第一次看到阿云嘎老师出演军人,真的'太棒了,男子汉的硬气与一个父亲的宠爱,都能看得出来,陈宝国老师饰演的哥哥也非常到位,演技都是一流的,妹妹小毛巾的表演也具有灵气。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3

  首先,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这个事情,有点惊讶。可能因为生活在北方,从小到大,没有听说过这件事。这让我对中国建国初期的艰苦阶段更加了解了。苦难时期民风淳朴,全国人民互帮互助,无论什么时候,都很让老百姓感动。也不愧是优秀的尔冬升导演。整部电影几乎都是蒙古族素人出演,可谓是原汁原味的蒙古味道了。

  大草原上的美食,娱乐,居住,等等,都蕴含了马背上民族的各种情感。我还是第一次一次性听这么多蒙语,感觉像到了另一个国度。尤其是马苏,不光演的好,我以为她的台词都是对嘴型后期配音的',没想到是原声啊。还有王锵饰演的那木汗也太可爱了,骑着马奔驰在大草原上,活脱脱的一个白马王子。

  此起彼伏的绿色地毯,一直延伸到远处看不见,慢慢的与蓝天白云相接。草原人民眼界开阔,心胸自然能够包容天地。这不是他们的善良,而是他们的大爱。尔冬升导演镜头下的大草原,美丽辽阔,活力热情,又让我对草原的向往,多增添了几分。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4

  《海的尽头是草原》是一部能够打动人心、充满真情实感、让人潸然泪下的影片。影片中展现了内蒙古大草原辽阔壮美的自然风光,也展现了蒙古族特有的民族特色和风土人情,通过一场寻亲之旅表达了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互助的情感内核,不得不说,这种民族情感是令人无比感动、无比自豪的,这是我们不能够忘记且要永远传承和发扬的。

  不得不说尔冬升导演拍的'这部影片太有爱了,且每位演员都用他们最好的一面给我们奉献了一场后劲十足、充满温暖力量的表演,我旁边的小姐姐哭的都不行了。影片很好看,片中的配乐也很好听,推荐大家观看!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5

  这是一部寻人的电影,故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怀着为什么母亲找了那么多年也没找到女儿的疑问,以及哥哥为什么都退休了也没帮着母亲找妹妹的猜测,随着哥哥开始了寻人之旅。没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只是从父辈那里听到当年情形。对于当年发生的'事情有太多的无奈。但是在某个地方,有大爱成全了这些孤儿,可歌可泣!

  此片没有用口号来宣扬大爱,而似细雨滋润着人的心灵,最感人的是百岁老人在哥哥耳边低语,眼泪都有些控制不住了。影片使用的是蒙语,环境的带入感很强,演员表演质朴,不造作,看着很舒服。寻找的过程就像有迷雾包裹,剥开一层又一层,直到影片的末尾,一直吸引着观众跟着哥哥去探寻。此片值得推荐!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6

  故事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说起,由于新中国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南方孤儿聚多且营养不足,内蒙古政府主动承担责任,将三千多孤儿接去大草原。

  以小见大的手法,将时代大背景缩影为两个小家庭的岁月碰撞,无论是杜思珩,还是那木汗,选择任何一个平行空间的`身份,都会留下刻骨的遗憾。她是母亲的牵挂,那木汗又是她的牵挂,当你留在哪个世界,都会发生属于这个世界的磁场效应,或许上天早有安排,或许世界本就是自己创造的。

  杜思珩是时代的幸运儿,她有两个母亲的爱护、父亲的关爱和哥哥们的疼爱。在鬓发斑白之时,见到自己的亲生哥哥,岁月蹉跎,心怀坦荡,既然选择代替别人活下去,也不曾退缩,只是多了份平行世界的痛苦与思念。

  三千个像她一样的孤儿,都是这样的幸运吗,答案肯定是不。但我们祈祷,他们世世幸福,平平安安。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7

  中秋节的时候,总是刷到《海的尽头是草原》的相关物料,大概是从小生活在内蒙古的.缘故,因此那段和内蒙古有关的历史,便多看了一眼。

  不看不要紧,一看便走了心。第一时间去搜索有没有排片,很可惜我家所在的小镇暂时还没有,便想着等收假回单位上班后就去万达看。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收到公司群里发的文化团建活动链接,刚好便是组织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影片,我毫不犹豫报了名。

  很多影评里都说,情节有点虐,比较好哭,出发的时候我很识相地给自己带了一包纸巾,但终归是因为身边都是同事,强忍住眼泪一张都没有用到。可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走出电影院后的直观感受,依旧是:眼泪不值钱,但影片值得。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8

  9月23日下午,赤峰市森林消防支队结合实际扎实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建功内蒙古”主题党日活动,积极组织指战员前往电影院集中观看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重温历史经典事件,在茫茫草原中感受和睦有爱的温馨画面。

  支队始终教育引导广大指战员传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凝聚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真情实感中汲取精神营养、注入前进力量。活动开展期间,支队党委委员带头进行学习讨论,谈感受、话体悟,不断凝聚思想共识,深化思想认知,引导指战员自觉践行使命担当,不负党和人民重托。广大指战员采取撰写观影感悟、党小组讨论等形式,交流思想、引发共鸣,不断强化矢志建功立业、扎根林海、守卫北疆的坚定信念。

  这部电影是根据《3000名孤儿进入内蒙》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阐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大批南方孤儿面临营养不足的危机。在这个关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向中央请缨,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将大约3000个来自南方城市的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给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收养。在这里,远离家乡的孩子们要学着融入新的环境和家庭,面对新的家人。而他们所有的不安与伤痛,都将被人间的真情与大爱一一化解。

  “我以前也一直在想这些,但是现在只想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我们永远不会抛弃你。”一幕幕令人“破防”的画面,让观影的.全体队员热泪盈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生动演绎让他们沉浸其中,笑泪交织。大家全神贯注,自始至终洋溢着厚重而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芬芳。电影中牧民们豪爽大气,他们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人性之美,民族大爱,再配上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组成了一曲曲清新隽永的赞美之歌,带给指战员们久违的感动。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9

  海的尽头是草原,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以癌症晚期的老年杜思瀚远赴内蒙,寻找当年被送到草原上的妹妹杜思珩为主线,用一种非典型公路片的拍摄手法,在现实和历史的不同维度中展开叙事: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和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是两条不同时代的横向线;童年杜思珩到青少年杜思珩的成长之路,是一条时间维度上的纵向线。三条不同的路,纵横捭阖,像撒向历史长河中的一张网,就这样网住了一对兄妹和两个母亲的一生。

  有趣的是,影片使用了不同的调色,以区别这三条不同的.路: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使用了一种黑白暖色;杜思珩的成长之路,使用了一种饱和度较低的暖彩色;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则使用了正常的彩色。由于影片中有大量的倒叙内容,加之登场人物繁多,使用这样贴心的调色,就不会让观众晕头转向了。

  这是一部关于“原谅”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困扰了杜思珩一生的心结,终于在见到老年杜思瀚的那一刻解开了,但此时的她早已选择了放下。养父养母在悲剧发生后并没有迁怒于杜思珩,而是依然对她不离不弃,这种伟大的“原谅”,让杜思珩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了草原。因为抛弃女儿,杜思珩的亲生母亲愧疚了一辈子。然而千头万绪,当初的“抛弃”是为了让两个孩子都能够活下去,这是一种既残酷又悲悯的爱。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10

  看完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后,我觉得尔冬升导演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观众的情感,影片情感方面的处理非常细腻,以至于恍惚间让我觉得不像中国电影。而镜头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上海和内蒙熟悉的场景和年代感,把中国当时的经济情况和人民生活的困苦体现的淋漓尽致,大环境下小人物的艰辛让当下的我们也同样感同身受。

  不管过了多少年,早已年迈的母亲临终时话不多,却句句离不开对失联多年的女儿的思念,以及对抛弃女儿的愧疚。“思念”这个词没有从任何一个人口中说出来,“杜思珩”这个名字却无时不在,“愧疚”这个词也同样没有从任何一个人的口中说出,但是每个人低头沉默时,眼眸中闪过的情绪都含有一丝愧疚。陈宝国饰演的杜思瀚童年时为了留在母亲身边,故意淋雨生病,成年后也以工作忙为借口逃避和母亲一起寻找妹妹,却在母亲暮年、得知自己患有绝症时才敢踏出寻找妹妹的脚步,让自己有生之年不留遗憾,而一段过去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也即将慢慢展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内蒙草原和南方城市上海完全不是一个画风,虽然人们的生活也不富裕,但是相比嘈杂拥挤的`上海,中国的内蒙草原让人豁然开朗,来到这里的小杜思珩执拗的带着母亲给的小毛巾不放手,可是我觉得其实她早已对这里的额吉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虽然执念很深,杜思珩依然带着观众领略到了草原人的热情豪爽、宽容,对大自然的敬仰以及顺应自然和命运的乐观精神。来到了辽阔的内蒙草原,尔冬升导演的镜头里即使没有万马奔腾,跟着那几个草原汉子在草原上骑着骏马奔跑追逐,身姿挺拔,狂野又潇洒。

  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一段不长的历史,人类却经历了一生,风云变换,时代和人的心境都发生了改变,新的牵挂不断出现,旧的事情就不得不一个接一个的放下,与大小无关,与血缘无关,或许这只是“命运的指引”。

  影片结尾那句“我们共同的女儿”让我热泪盈眶。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11

  昨天有幸去看了尔导的《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新片的首映,观影中被故事的温柔打动了,感动的模糊了双眼。不管是当初历史上的民族大爱,还是故事里额吉一家,对于妹妹的温柔情感,都是能直戳大家的心。

  电影从一个双胞胎哥哥寻找妹妹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未,全国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后,将三千名孤儿送入草原,由淳朴的牧民来收养的孤儿的真实故事…虽好整体剧情很平淡,但就是这种平淡的剧情才能更打动观众的'心!所有演员们的表演都是可圈可点的,尤其陈宝国老师不愧是老戏骨,每个细节都拿捏得非常恰到好处,堪称惊喜之作,有笑点,泪点也多,演员演技都不错,尤其是马苏,把牧民伟大母亲演的活灵活现,没想到电影中出现的蒙语都是她通过背诵记忆发音来完成的。

  第一次演电影的阿云嘎和丁程鑫真的都很出色,尤其阿云嘎用温柔与帅兼备的那种成熟的且负责任的演绎很值得肯定!小演员罗意淳尤其最最让人惊喜的,她的倔强及机灵的感觉把握得非常到位,太招人喜欢了!看了这部电影非常想去看看辽阔的草原,他的壮美,还有内蒙人的善良淳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如同画卷一般呈现在大家眼前,那是美的、在流淌着的,也时刻浸润着人心的。影片整体是真实的草原牧民生活,真实而感人,有爱能跨越一切山海!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12

  无论处在多么艰难的时代,总有一些散发着人类闪光的时刻,让我们对人类保有一丝希望。

  《海的尽头是草原》绝对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同一个家庭三个不同时期从不同视角进行叙事,最后交汇到一起,完成了片中人物各自的最终救赎。

  由陈宝国扮演的哥哥杜思瀚为了完成已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妈妈遗愿,抱病踏上了寻亲之路,也揭开了中国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一件不被遗忘的历史。

  但电影并没有沉醉于宏大叙事,而是把落脚点放在了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身上:杜思珩,杜思瀚的同胞妹妹。

  串起三段故事三个时空的,除了杜思瀚对母亲的爱之外,还有他对妹妹的思念和愧意,后一种情绪一直到最后才最终揭晓,也为观众解答了当年杜思珩被送进孤儿院之迷。

  124分钟的电影里喜欢的片段太多了,尤其是中段杜思珩在内蒙古的成长生活,真实取景让人对内蒙古的美景有着沉浸式享受和体验,草原的空旷和苍茫、牛羊的自由奔放、纯净的白云和蓝天、甚至凶狠的野狼和令人窒息的沙尘暴都让人难以忘怀这片纯净的土地和它那令人着迷的风土人情,喜欢内蒙文化的观众一定不要错过~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13

  《海的尽头是草原》本质上讲,它是一部讲述救赎的故事,看完整个故事你会发现,原来他们都不像是表面上那么温暖和善良。

  先说杜思珩的亲生哥哥杜思瀚,说他有爱是不错,但他也很自私。在当年,听到母亲说要把身子弱的留在身边,送走另一个身子好的。于是,他跑到雨中淋雨把自己弄生病了。顺理成章,他是那个留在母亲身边的人。或许正是因为这份自责,他终身未娶,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并未主动去寻找亲生妹妹,只是在母亲即将离世,和自己身患绝症时日不多时才去往内蒙寻亲。 再说善良的.养母,对于养女杜思珩百般疼爱,但是她终究有没有私信呢?在电影里没有明说,但据说影片有被剪辑掉关键信息。从故事中其实不难发现,她亲生儿子那木汗因为生病导致失声,因此一直没有女孩愿意嫁给他,后面的剧情里也能看出,他是对杜思珩的情感不仅仅是兄妹之情。所以,养母也可能藏着自己的“小心思”。 这一点也能从养母亲生儿子因流沙意外身亡后也能看出来,养父养母原本计划丢弃掉杜思珩远赴他乡重新生活,但最后在杜思珩真情跪地后才得到谅解,最终更名为“那木汗”成为他们真正的“女儿”。

  人性是不可估量的,这一生中每个人都在自我救赎,都在寻求那份心底里的安宁。影片最后,亲兄妹杜思瀚和杜思珩相见,拥抱和解,是一个大圆满的结局。不过我倒希望结束停留在杜思珩被流沙吞没那段,但我更担心编剧或导演很难写出后面的剧情,因为那样的人性思考或许更为复杂。 影片是将主题升华到了大爱的高度,但在我看来能够治愈他们的不是爱,而是冗长的时间,只有时间才能做到如此宽容。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相关文章: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11-02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11-03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11-13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7篇11-02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4篇11-03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3篇11-08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5篇11-13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8篇)11-29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7篇12-15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精选26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