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观后感

时间:2023-09-27 11:06:27 剑锋 观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萨利机长》观后感(精选13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萨利机长》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萨利机长》观后感(精选13篇)

  《萨利机长》观后感 1

  暑假是一个闲暇的时间,我利用这个时间看了大量的电影与书籍,写观后感成了必不可少的事情。

  《萨利机长》取材于20xx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中,航班机长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的真实英雄事迹。当年,这架空客飞机在爬升过程中遭到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后,前美国空军飞行员萨利机长,确认飞机无法到达附近机场后,决定于纽约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终,他成功地令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创造了空难史上著名的“哈德逊奇迹”。然而,在萨利机长被媒体捧为英雄时,他却遭到了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调查。

  “哈德逊奇迹”的创造,并不是出于偶然,也不是因为运气,他是一个优秀的机长毕生专业素养的呈现,同时也与他对于生命的'敬畏以及高度的责任感有关。

  在电影的片尾,当此次空难生还的乘客露出一张张大难不死后的喜悦的笑脸时,当他们自豪的报出自己的座位号时,传来了萨利机长的一段话:“155只是一个数字,可当你去对应一张张面孔时,那就不只是155张还有其他面孔,妻子们、女儿们、儿子们、父亲们、兄弟们,数字立马可观起来。”在现实中,当年那些机上的乘客表示,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次迫降改变了。而萨利机长说:“1549航班不仅仅是5分钟的飞行经历,而是我的一生让我安全地把飞机降落在哈德逊河上。”

  《萨利机长》观后感 2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了解到这是一部灾难片,想必应该跟所有的灾难片一样,着重于描绘灾难的过程。

  但萨利机长不一样,开始看影片时,一直以为这个故事会是以倒叙的形式回忆当时的过程,并在看的开始一直期盼着开始倒叙述说这个惊险的过程。

  然而,并没有。直到看了20多分钟,才发现,这是一部普通的,以正常人思维去展现机长事故后的心理。影片开始回忆了萨利自己成功迫降的部分过程,但是这个没有全面的过程,也让观众认为他可能是错的,把悬念留在了最后。当时第一次回忆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正常的在按照步骤去操作。事实上,这个正常的背后是坚定,是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过人的`反应及经验。

  影片的几个看点,我认为除了机长的在迫降最后几分钟的精彩,还有机长和副机长之间的信任,默契。同时空中乘务员努力安抚乘客,表现出来的镇定,确保没有造成慌乱。当然也非常敬畏质疑机长行为的交通部安全局,根据数据不断推敲,寻求真相,找出最正确的解决方案, 正是有这种公正,公平的存在,让人觉得他们也是一群敬业的爱国人。当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能够发自内心的敬佩这个曾被质疑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因为这次事故凝聚在一起。

  《萨利机长》观后感 3

  几个月前在某电影公众号上看过这个电影的推荐,加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所以一上映就去看了。

  影片根据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水面迫降的真实事件改编,格局虽小,视角却很独特,没有将重点放在机长如何冷静处理突发状况和如何迫降,而是围绕事件发生后的事故调查过程展开,期间穿插主角的.回忆还原事件全貌。听证会是全片的高潮,当电脑模拟画面证实机长所说是正确的时候,真是激动万分,好想站起来为他鼓掌。

  汤姆·汉克斯几乎是独角戏一般,将一位经验丰富的机长演绎得近乎完美。迫降时他沉着冷静,从容果断,和副机长配合默契,成功拯救了所有人;调查中,在同时面对外界的歌颂、调查组的指控、家人的忧心忡忡三方巨大压力时,他内心又是无比的焦虑和煎熬,甚至是强烈的自我怀疑,表演非常成熟到位。影片叙事手法也值得称道,稳重简练,不花哨,不过分煽情,一部英雄题材的主旋律片能这样很难得,结尾在副机长的一个诙谐玩笑中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看完最大的感受,除了法治社会的严谨和正义,还有面对灾难时人的反应,就像机长所说,并不是没了他这件事就不成立,而是各个部门协同配合才能达成最后的圆满结果。很感人。

  《萨利机长》观后感 4

  萨利机长是一名安全飞行42年的老机长,作为一名曾经的战斗机飞行员及民航飞行员,经常花大量的时间研究及复检飞机事故,这也是他为退休后开安全公司来摆脱窘迫的经济压力而做的准备。

  命运很诡秘,在即将退休的时间竟然遇上了双发动机熄灭的事故,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及准备,萨利机长冷静快速决断,最终安全迫降河内,全机155人全部生还,这是一个奇迹。

  虽然如此,萨利机长的做法还是要还原,来探讨是否操作正确。经过现场数据还原,电脑模拟及人员模拟驾驶都显示飞机还有更优的选择,如果成真,萨利机长则是操作失误,就算无人员伤亡事故,萨利机长也被判为重大操作事故,退休金及他在开的安全咨询公司都会垮台。而这些模拟中,唯一没有考虑到的'是突发事件中的人性因素,因为在突发事件中,迟疑1秒钟的反应,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事实证明,当加上人为的判断时间后,就算预知后面发生了什么,模拟飞行还是表示萨利机长的当时的决断是正确的,萨利机长获得了他的荣誉,他长期的专注在最后拯救了一飞机的人,也让他达成了最高的荣誉。

  《萨利机长》观后感 5

  《萨利机长》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由拉瓜迪亚机场飞往夏洛特的1549航班在起飞仅两分钟后就意外遭到飞鸟撞击,在两部发动机都已停止工作的情况下,萨利机长凭借40多年的驾驶经验成功将飞机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上,未造成一人伤亡。其实这种“零伤亡”事故,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都是皆大欢喜的。影片情节的发展着实出乎我最初的理解可接受程度之外,值得一看。

  其实影片开始,内心对萨利机长这一形象就有了正面英雄的`主观设定,直觉上从未怀疑过。贯穿整部影片,我不明白为何像这样的“零伤亡”航空事故,还要经历审查委员会这般严苛的质问,且似乎他们费尽心思的计算机模拟都在把萨利推向一个“图谋不轨”的边缘,真的担心故事最后以揭秘一场阴谋结局。令人欣慰的是,萨利并没有因为质疑而失去理智与风度,并用人性的道理赢来了35秒的时间,也最终得到了审查委员会的认可。我们永远不可能活在一个真空的现世环境中,人性分明如此复杂,却被要求像机器一样精确无误地运行,不知是制度的缺块还是整个科技信息时代的悲哀。

  哈德逊河上的救援,这是第一次完整见到飞机水上迫降后的救援过程。除了对机组人员沉着稳重的指挥疏散和各方救援的完美配合的赞美之外,我想说的是,平时我们个人从没特别在意过的救援设施设备和所谓常识,或许只有灾难真正发生在我们头上时,才能意识到它对于生命的意义。

  影片最后的听证会上,审查委员会最终承认:无论是计算机模拟,还是各方面的分析表示,绝无生还的可能,除了你。萨利为自己争取了35秒人类反应,这35秒,是人类的弱点,也正是人类的伟大,理解了这35秒,才能理解人类生之不易,才能理解英雄的艰难与勇气。

  《萨利机长》观后感 6

  影片讲述了在飞机失去动力时萨利机长当机立断将飞机于河上迫降并使155人全部获救却不断遭受调查质疑,最后证明萨利机长是一个完完全全英雄的故事。

  影片寓意深刻,我只想浅谈一点关于一些我所注意到的细节问题。首先是空姐,给人的印象是训练有素,在有了飞鸟撞击的猜测以后,丝毫没有显示出慌乱,而是面带微笑,镇定自若,安抚乘客,冷静的告诉乘客要怎么做,给人以信任感。不同于国内空姐是吃青春饭,挑选空姐的要求是"瘦、高、白、秀、美",美国更注重的是体贴的服务与经验老道的紧急情况的应急反应,所以在美国,我们在飞机上看到最多的,是空妈,而不是空姐,与美好的外表相比,作为机组成员,我想更重要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美国的救援体系,这一点十分令我感动。就是在事故发生后,可以立即、机动的调配有关力量,迅速完成救援。包括船只,军队,直升机等救援部分,红十字会等灾后后勤援助,及维持秩序的警察等,全部有效到位。不论随后的后续工作有何问题,起码在保证人的'生命,即救援工作上,美国做的相当不错。当然,美国的援助体制也不是一开始就十分完善,在一开始,美国的救援体制十分拖沓,无效,机动性差,军队也是重反恐而轻赈灾,更不用说与红十字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了,可以说,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美国的救援体制才渐驱完善,而期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有制度化的批评机制促使救灾体制不断地更新、调整,而我国我国尚缺乏这样的制度化的、有效的批评机制,网络批评也处于无序状态。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马云说过"中国最大的危险不是GDP跑7还是跑8,跑6又怎么样?只要我们喝的水是干净的,空气是好的,食品是安全的。穷一点还能活得长一点。"同样,,我们不应纯粹注重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更重要的是"里子",才是衣服是否舒适的关键。

  《萨利机长》观后感 7

  很多人都会将麻醉工作比作飞机的飞行过程,看完《萨利机长》,突然觉得很有感触,重新审视过往三年多的麻醉工作,除了后怕就是失落,又或者有点自责。

  虽然在学校亦或是在每一次大小讲课里,都会受到教育,麻醉工作需要巨大的责任心以及扎实的理论和精湛的技术,但日常工作的琐碎早已消磨了所有一丝不苟的责任感,千篇一律的工作流程早就机械化了所有充满挑战的激情,所剩无几的`只有每日的疲惫和对这份工作的绝望。幸好有一群可爱的同事,才得以让这种无聊苍白的工作稍显生机。

  因此我一直在寻找某种出路,甚至可以换份工作,至少我的下班时间可以非常明确,至少工作之间我可以自由的喝口水、上个洗手间!原来我对自己曾经热爱的麻醉工作已经完全没有追求,不再要求自己有多精湛的技艺,不再要求自己的知识是否与日俱进。

  当看完萨利机长,突然有种莫名的熟悉感,我的麻醉工作难道不是这样吗?!千万次的飞行经验造就了临危不惧、机智果断的萨利机长。同样数以万计的麻醉例数不也在无声的提升着我们工作的高度,尽管波澜不惊,却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如此才会有质的飞跃。经验与技艺需要时间与机遇的积累,然而无时不在的却是我们的责任心。作为把控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安全的生命的机长,我们也需“宁可延误,不可失误”!

  突然为自己之前的想法感到可笑,笑自己对麻醉事业理解的苍白,笑自己为繁琐工作推卸责任的理由。如果明天允许,我定会收拾如此幼稚的情绪,怀揣巨大的责任心,在每一个细节,只为将麻醉做到最安全舒适。

  《萨利机长》观后感 8

  《萨利机长》这部电影我上周已经自己买票看过一次了,一刷的感受就是好久没看这么质朴简洁的电影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长也刚刚好,很喜欢这种冷静克制的风格。

  今天参加这场观影活动就算是二刷了,IMAX的版本的确能看到更多细节(也可能是因为之前看过一遍了,第二次看就能注意到更多东西)。事实上我一直认为IMAX2D是最好的'配置,比3D看着舒服多了。

  汤姆汉克斯今年应该是正好六十岁,这个角色也很适合他,他的风度和气质都表现得很棒(当然与片尾出现的机长真人相比还是略微逊色,但是他已经足够好)。想起今年他的另一部新片《但丁密码》中的兰登教授这个角色就没有那么理想,大概是电影剧本的质量对角色魅力的确影响很大,所以《萨利机长》这部电影和汉克斯这位演员应该算是互相成就了。

  电影中间有一段情节我印象很深,是萨利在一家酒吧里跟老板和两位客人交谈,电视里恰好在播出他的新闻,媒体在歌颂他的英雄事迹,老板向他举杯“敬1月15日,一年中最好的一天”,机长表情复杂。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觉得这仿佛跟《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样,是一个"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的故事。但是看到结尾又觉得不是了。听证会上萨里机长和副机长离场休息时在门口的对话真的令人肃然起敬。

  《萨利机长》观后感 9

  正所谓不破不立,片子基于艺术需求黑了一丢丢审查委员会,让英雄的火苗颤颤巍巍,但最终,也是审查委员会的半反面塑造以最公正无情的方式重造英雄。

  东木就是可以把叙事拍得那么高级,毫不煽情,阶段闪回,落脚点都在人性上,在丝毫不做作的情况下,把真善美都传递了。这是86岁的东木,这几乎就是如出一辙的萨利气质即视感。

  片子中段摇摇欲坠的设计太好。人物自身的惶恐,外部环境的盲目崇拜,都是在一条坚固的空中绳索中行进的。主轴是过程正义,是不含人情味的深究,是后英雄阶段中的上帝视角。虽然它那么繁琐和冷漠,但我相信大多观众都被感动着,甚至感到安全。一个国家不造神,这是对民众的保护,也是让善恶真正分明的渠道。在这个氛围中,一个完全立体,用细节取胜的`机长,他的焦虑,他的害怕,他内心对过往的捍卫和对未来的无措层层加码,使观众如同机上乘客般投以感激,由使观众如同知情人般心怀同情。

  整部电影,直到片尾过渡为真实世界,我们已经不仅仅为具体的个体鼓掌了。片子以一个凶险的情景开始,却以一个庄重的群像收场,幸存者重聚,表达感激,像一次次修正活着的定义。痛苦和死亡无可回避,哪怕每一步向前都是通往终点,至少我们清醒的爱过彼此和周遭(再一次为整个机组人员在灾难面前的神发挥点赞)。

  世界上居然有一种美好经得起公式推敲,一想到这里,就安心。

  《萨利机长》观后感 10

  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2009年1月15日,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这架空中客车A320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后在208秒的时间内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

  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商业客机首次成功地迫降在一条河流上,且机上人员无一伤亡,而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凭借自己的经验、技术和精准的判断,拯救了机上155人的性命,也当之无愧的担得起英雄这一称号。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剖析此影片。

  其一,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萨莉机长》是部很好的危机处理教材,从事件发生到处理仅仅208秒时间,到全部155名乘客24分钟时间在哈德逊河中被救,涉及到机场指挥塔、纽约水陆警察局、河上巡逻队、周围游船、纽约消防局、全美航空公司等很多部门协作,超过1200个第一响应者、7艘载有130个执勤人员等到场营救,启动应急预案和危机处理机制,没有这么多部门联合救助,在严冬冰冷的河水中结果可想而知,换在其它国家,即使能安全降落,但能否全部安全上岸是个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反应快慢、机制、协作、软件硬件等。

  其二,从专业敬业的角度。57岁的老机长萨利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是个专业度、敬业度都很高的典范,驾驶飞机40年,运输上百万人,对职业充满敬畏和热忱,具强烈的责任感,最后一个离开飞机,一直询问被救人员数字,是个职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驾驶员和机长,所以才能娴熟冷静沉着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处理和应对。不仅是技术,还有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其三,从英雄主义的角度。什么是英雄?萨利机长给出了答案,真正的英雄不是媒体吹捧出来的,而是一个团队,在灾难来临前,恪尽职守,坚守阵地,勇于承担责任,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保全全部乘客的安全。影片最后,萨利机长说:“不是的,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所有人的,乘客、救援人员、空管人员、轮渡船员、还有警局潜水小队。我们都尽了一份力,这才是我们能够幸存下来的原因。”萨利机长用强有力的结尾给出了回应,平凡尽责即是伟大。

  其四,从人性的角度。当体制和人性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选择,制定制度流程及执行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不能忽视人,制度流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制度流程的'目的是工作更有序更高效,把人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而非抑制人束缚人,本末倒置。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不是句口号。

  《萨利机长》是部难得的好影片,建议大家走进影院用心领悟,除上述几个角度外,还有亲情人性信念,全方位剖析审视理解其精髓,定会有所受益。

  我认为,这部片子最令人思考的地方是在于萨利机长在面对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多方面质疑后,仍能冷静理性面对质疑,用35秒的时间点赢得了208秒成功脱险的载入史册的壮举。精彩的对白:“我有困难区分现实和现在这种鬼状况”“我不喜欢无法控制局面的感觉,我想找回原来的我”“过去40年我载送了百万名乘客,但最后人们却以这208秒来论我的功过!”

  《萨利机长》观后感 11

  《萨利机长》电影有导演优秀的编导才能,也有演员精湛的演技,更有空难逼真的情景再现,但我更希望我们民航人去看却是电影中一直强调的以萨利机长为首的全部民航人在工作中恪尽职守的职业精神,他们在工作中全神贯注的专业精神,对安全对旅客高度的责任感,一种应该被我们所有民航人学**的最高职责:我们民航人最高责任和义务就是保证安全。

  电影中的几处情节让人动容,萨利机长在飞机马上沉没,冰凉刺骨的河水淹没了半个飞机后还要再次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乘客,才最后一个撤离。在离开飞机的时候,连钱包都没有拿,但专门回驾驶舱拿了旅客名单,回到岸上不肯换下湿衣服或去医院,只想第一时间证实所有乘客都已生还。

  萨利机长在飞机马上要水上迫降,高度只有500英尺的.时候,用旅客广播系统向自己的机组和旅客宣布“抱紧防撞”,本来毫无准备的乘务员开始用最响亮的声音嘶喊:“抱紧防撞“,当飞机因为两个发动机停车,原本落地前喧嚣噪音的驾驶舱在整个落地过程中都充斥着乘务员响亮的口令。飞机接水,一个乘务员腿部严重受伤,但依然指挥旅客撤离,打开撤离滑梯。

  当年轻的管制员竭尽全力的帮助机组,当看见飞机的应答机信号在雷达屏幕消失的时候,口里虽然坚持说着没有回复的飞机也不一定会坠落,但一颗眼泪已经不知不觉流在他的脸上。他离开工作岗位,却一直为自己不能为机组提供更多的帮助而深深的自责。

  电影中,当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委员感谢萨利机长为这次飞行奇迹做出的贡献时,他谦逊的说自己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这次水上迫降的成功,首先要感谢自己的机组配合默契的精诚协作,还有那些自发第一时间赶到的哈德逊河上的渡轮水手,从直升机上跳入冰水中的警察,立即到位的消防员和医务人员,感谢和这次空难有关的人都果断、有力、毫无犹豫的投入营救。

  电影中让人感到的人物还有那些迫降后刚开始慌乱但后面一直有序互助的旅客,拥抱机长英雄的酒店员工,帮助妈妈亲吻机长的化妆师,和用英雄名字命名的酒吧酒保。导演伊斯特伍德在处理这些人物拿捏的相当好,他让那些飞行员机长,飞行机组,管制员参与救援的人以及围观的民众都那么有个性、充满自信,温和而体贴,在一次空难中处处展现出人性的温暖。一次飞机因为意外原因严重故障但全部旅客生还的飞行奇迹,保证飞行安全是所有感情的基石。

  《萨利机长》观后感 12

  根据真实事件拍的电影,给人十足的真实感,也让我们产生很多的思考。

  影片根据真实的事件,1个半小时多的电影中我们跟着captain sully重新经历了一次飞机迫降的惊险情况,我们旁观了飞行安全部门对这次迫降事件判定的过程。影片的最后,captain sully在听证会上要求的模拟飞行和最后的陈述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模拟飞行的实验给出了特定的飞行情况,飞行员在走进驾驶舱之前就已经对即将面对的情况了解,在对情况做出反应的时候排除了判定情况的需要,只需要对已知情况做出理论上正确的操作。然而就如captain sully所说的,模拟飞行中所欠缺的那35秒是整个事件的关键!有40多年飞行经验的机长在当下对自己所处情况的清楚了解和对飞机性能的熟悉,使他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进而保证了全机155人的安全。在整个过程中captain sully冷静、镇定地处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迫降之后他亲自在机舱中指导疏散,一直走到机舱的最后保证机舱中没有留下一个乘客,最后他在全体人员都已经疏散后返回驾驶舱穿上外套,还不忘带走飞行记录。在获救后还一次又一次的要求确认全部人员都已经安全上岸。这一份职业的责任感和精神令人敬佩和值得所有人学习的。

  当今科学越来越发达,在各个领域各种的人工智能系统操作逐渐代替人工操作,我们通过各种的实验和模拟操作,不断地提升智能系统的准确度和方便性。但是不论智能系统怎样发达、准确以及方便,我们还是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熟练的人工操作目前还是比人工智能系统更加的可信和可行。电脑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和对比给出相对可行和有效的结论。但是在驾驶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等的交通工具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依靠驾驶员的临场反应和判断。很多时候当紧急情况发生的一瞬间,驾驶员根据丰富经验的临场判断和操作是处理紧急情况的关键,人可以根据自身累计的丰富经验随机应变的处理紧急情况。然而智能系统是在已知的数据中通过计算来得出结果。这说明在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上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方面。

  现在我们不断地讨论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是不是有一天机器人会取代人类的一切工作?事实证明,我们可以相信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提升,我们的工作量会不断减少,我们工作的效率会不断提升。但是电脑、机器人毕竟不是人,在多方面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的方面他们还是有欠缺的,而恰恰是智商和情商缺一不可的结合是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关键。

  《萨利机长》观后感 13

  影片《萨利机长》讲述的是,机长萨利驾驶的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在起飞不久就遭到了群鸟的撞击,导致两架发动机全部熄火。在这危急关头,机长将飞机成功的迫降在了哈德逊河上,飞机上的人员全部生还。但是,事后相关部门对他进行了调查,认为他这个选择是错误的,因为迫降在河上实在太危险了,相关部门一致认为,这架飞机完全可以返回机场或者迫降到附近的另一个机场。

  在听证会上,相关部门称,当时飞机上的各种参数显示,完全可以返回机场。并且他们利用这些参数做了模拟,结果是完全可以成功降落。当时听证会场一片寂静,这时萨利机长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A、这个结果是经过多少次演练之后的;B、是否事先就知道机场的转向;C、有没有考虑当时情况下需要思考的时间。相关人员回答说:这个结果是经过了17次演练之后才得到的,操作员事先知道机场的转向,没有预留思考时间。

  当飞机出现险情时,机长根本没有机会去演练,他需要做的`是如何挽救飞机上的全部人员。经过商议,相关部门预留了35秒钟的思考时间,尽管当时机长是用了208秒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应对当时的危情。再次模拟的结果是:两个机场都迫降失败,会造成机毁人亡的结果。会场再次的安静了,片刻之后,掌场响起来了,相关部门肯定了机长当时的操作。

  很多时候我们都太依赖于数据了,好像这堆数据就能给我们准确无误的答案似的。比如我们很多人添加衣服并不是依靠自身的感受,而是依赖于天气预报的气温。我们太过于依赖数据,从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场的实际状况,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发生了机械故障的飞机,可以说每一秒都在变化,当然是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见机行事,而不是依照数据按部就班的处理。

【《萨利机长》观后感】相关文章:

萨利机长观后感11-22

《萨利机长》观后感11-19

《萨利机长》观后感10篇06-05

《萨利机长》观后感8篇11-26

《萨利机长》观后感5篇12-19

《萨利机长》观后感(通用17篇)08-24

《中国机长》观后感06-12

《中国机长》的观后感11-05

中国机长观后感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