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养路人的足迹体会工作总结

时间:2021-09-04 18:16:07 工作总结范文 我要投稿

云南养路人的足迹体会工作总结范文

  上世纪60年代,我参加了养路工作,先后在大理的关宾公路、关巍公路和滇缅公路的道班养过路。

云南养路人的足迹体会工作总结范文

  那时候,道班工人养路的运输工具是手推车和马车,有的道班连马车都没有,上路生产靠的是两条腿走路——被我们戏称为“11号无轮大卡车”。比如我在关宾道班9公里处,养护大理县境的19公里砂石路,没有马车,出工和收工都得走10公里远,还要扛着锄头十字镐大锤等生产工具。当时我小小的年纪,瘦弱的身体,每天收工回到道班,都是饥肠咕噜脚打飘。后来,道班有了马车,出、收工能坐上马车,几个小青年高兴得一路风光一路歌,对兼马车驾驶员的班长更是捧得个不行,生怕哪天班长一不高兴,让我们坐不上马车。想不到,有一次马惊出事,班长被马车碾断几根肋骨,开膛破肚缝了几十针,我们又只好重新走路上下班。

  下关养护段收编了在西洱河畔的藏族运输社后,马车多了,班班都有。我们养路人组成的“剧团”还乘坐两辆马拉的“专车”,组成“马车剧团”,到道班和各县去演出,大受欢迎。

  上世纪70年代中叶,省公路管理局开始推广小型养路机具。如手扶拖拉机、春城牌小翻斗车等。道班工人既拿它当生产、运输工具,又当出、收工的运输车辆。小小的手扶拖拉机和翻斗车上挤满了养路人,有时人多,连翻斗中都蹲上几个人,那时都知道这样不安全,然而,有了翻斗车,谁还想去乘“11轮大卡车”呢?

  我在漾濞林校道班当记录员时,当时的县革委会奖励给道班一台手扶式拖拉机,我猜想我要当上人人羡慕的机手了,殊不知,段领导把拖拉机调到下关机修班,让我的`愿望落了空。那时候的养路机具技术质量较差,手扶拖拉机和我们喊的“蹦蹦车”出事的还真不少,有许多养路工就被这些简陋的运输工具葬送了年轻的生命。后来上级三令五申,禁止小翻斗车载人,走路上班又成为养路工的家常便饭,在边远支线上养路的工人,又只好重走“长征路”了。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云南的养路工。养路生产经济责任制的落实,一方面把养路职工的心拴在了路上,另一方面也为养路工增加了收入。一些养路职工买了单车,上路生产很方便,养护段抓横向经济有了点钱,便为一线职工配发了交通工具———自行车,这就形成了云南养路战线颇具特色的公路景致:“道班武工队”———也就是道班单车队。后来,年轻一代的养路工嫌单车“低档”,群体买摩托车上路,让沿途群众见识了当代养路工的风采。单车和摩托成为养路人的代步工具,是时代的进步、养路人的幸福。但在现代化交通的条件下也存在着不安全隐患,如我们这支队伍中的先进人物、三塔道班班长杨云斌及几位年轻的路政员,就在一起公路交通事故中不幸丧生。

  上世纪90年代,我省公路事业蒸蒸日上,养路职工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小型汽车取代了单车摩托,成为养路人上路生产的交通工具。

  回想当年,我参加下关段年终检查,从下关走到顺濞桥,历时3天的路程;第一次参加总段检查,坐在小道奇货车车厢上,下雨坐前排挡水,天晴坐后排挡灰,行程26天的艰辛历程,让我深深地感到,养路人留在公路上的脚步声,曾是那样沉重和悠远。

  进入21世纪,云南养路工扬眉吐气,步子迈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自信。省公路局“12435”的发展思路,大理总段的“7171”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养路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站所、石料场、机化站的建设日新月异,一个站所管养的里程不再是10多公里而是30至50公里,甚至100多公里的大区域。养路职工上路生产需要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省公路局、总段和管理段的努力下,都实现了。如今,大站所有了面包车、小客车,甚至是高档的“依维柯”车,养路人靠“11轮大卡车”上路生产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一些养路人竟还养了家用代步车……

  回顾历史,深深感到,养路人的脚步,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前进的。三十年改革开放,使我们迈出了前所未有过的大步伐。

【云南养路人的足迹体会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路人10-08

云南省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评价10-06

引路人04-01

引路人01-31

带路人07-01

领路人07-20

作文 路人07-14

作文 路人08-15

最美路人作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