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常用名词的教案

时间:2021-09-14 15:21:35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地理常用名词的教案

  地理教案名词篇一:地理学常用名词汇总

地理常用名词的教案

  1.地理单元——按照一定的尺度和性质将地理要素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空间单位。

  2.地理空间——地球表层现象的相关几何范围。实在、客观并界定了的,称绝对地理空间;个人或群体所感知到的各地理事件之间或地理事件各方面之间的几何关系,称相对地理空间。

  3.地理过程——地理事物随时间的演变轨迹。

  4.地理结构——一定尺度地理系统中各要素和各部分的空间格局和相互关系。

  5.地理考察——以地理环境为对象的实地调查和观测,是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6.地理阈值——又称“地理临界值”。它将地理系统中的不同状态加以区分或分隔,对某一性质的表现范围加以限制和说明。

  7.地理系统稳定性——地理系统在外部干扰下保持原状的能力。

  8.地理系统敏感性——地理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和速度。

  9.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表层。

  10.地理因子——影响和决定地理现象的原因和条件。

  11.地理要素——构成地理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组成成分。

  12.地理分布——地理现象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的集聚或扩散。

  13.地理界线——将地域单位或地理现象加以区分的线或带。一般处在地理要素或地域综合体特征变化最明显的部位。

  14.地理位置——地理现象所在的地点。作为绝对的术语,是指经纬坐标网中的某个地点;作为相对的术语,是指在某个地域内的相对空间关系。

  15.地理综合——地理学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将地球表层或某一特定区域作为统一整体,综合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其空间结构和演变过程。

  16.地理循环——地球表层具有时间上可重复性的现象。包括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等。

  17.区域分析——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整体中的作用,

  18.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其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19.区域分异——地球表层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

  20.区域承载力——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资源能支撑的人口数量和人类活动强度。

  21.地理系统——地球表层中所有地理要素构成的时间、空间动态整体。可以分为自然地理系统和人文地理系统,两者又相互作用,紧密联系。

  22.地球系统——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社会组成的作为整体的地球,包括了自地核到地球外层空间的广阔范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23.地球表层——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类圈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圈层。

  24.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中直接与人类生存与(来自::地理教案名词)发展相关联的表层部分,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活动组成的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25.景观——反映统一的自然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组成要素总体特征的集合体和空间体系。包括自然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

  26.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27.水圈——地球表层由水和冰雪占有或覆盖的圈层,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上限到对流层顶,下限到深层地下水所及深度。

  28.大气圈——地球最外层,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汽、氩、氦及其他稀有气体组成。29土壤圈——地球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层覆盖。

  30.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31.智能圈——生物圈的高级阶段,指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和社会化大生产使生物圈受到影响的部分。

  32.地圈——地球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及地壳、地幔、地核等圈层。不同圈层之间有物质和能量交换。

  33.地理纬度——地面上的法线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地理纬度从赤道向两极量度,由0°到90°,赤道以北称为北纬,赤道以南称为南纬。

  34.地理经度——地面上点所在的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的夹角,从本初子午面分东西两个方向量度,各自0°-180°,分别称为东经和西经。

  35.区划——区域的划分。在全球、国家和地区范围内,根据其地域差异性划分成不同区域。有自然区划、经济区划、部门地理区划、综合区划等。在国家范围内为了行政管理需要进行象征区划。

  36.区域——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单位。

  37.国土——狭义的国土指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38.地域结构——地域内组成地理系统的各个要素在数量上的比例、空间格局以及时间上的联系方式。

  39.地域过程——特定地域内地理事物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40.地域系统——特定地域内人地关系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结构。41地域分异规律——带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性。

  42.自然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人类生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43.自然综合体——自然地理各种组成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有规律地结合而成,具有相对一致性的整体。

  44.自然地理结构——地理环境各自然要素或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结合的形式。

  45.自然地理系统——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成分在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作用下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自然整体。

  46.自然地理动态——自然地理环境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47.自然地理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及其要素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

  48.自然地理界线——不同自然区域或类型之间的分界线。

  49.自然地理界面——相邻的不同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独特交接面,界面附近的50自然地理要素梯度大、变化剧烈,常产生边缘效应。

  50.自然地理尺度——自然地理的时空范围。

  52.热量水分平衡——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研究地表面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53.地理地带性周期律——通过热量、水分平衡研究而揭示的地球上每一地段的自然地理状况及其分布。

  54.地表物质迁移——地理环境中的物质,主要以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两种方式进行的不停的运动。

  55.地表能量转换——依据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地理环境中接受的能量以直接、间接方式转化为其他的运动形式,转化前后能量守恒保持不变。

  56.地表物质循环——地理环境中各种物质的运动和平衡。

  57.地生态学——研究景观单元中优势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综合体的学科。

  58.地带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近于带状分布,按照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更迭现象。

  59.非地带性——与地带性对应。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不按照或偏离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或仅指不呈带状分布的地方性差异。

  60.垂直地带性——山地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随海拔高度而发生递变的规律性。

  61.三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综合,即广义的地理地带性,包括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及垂直地带性。

  62.土地退化——由于自然力或人类土地利用中的不当措施,或两者共同作用而导致土地质量变劣的过程和结果。

  63.荒漠化——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有干旱季节的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等而导致的土地退化。

  64.生态脆弱带——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强且有退化趋势的生态/环境过渡带。

  地理教案名词篇二:常见地理名词

  大陆:地球上面积广阔而完整的陆地。大陆,从地理的意义来说,是指面积大于格陵兰岛的陆地,且有别于“洲”,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

  地球上共有6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美大陆、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出口。从霍尔木兹海峡开出的油轮,源源不断地将石油运往欧美各国,被人们称为“西方世界的生命线”。

  白令海峡则身兼多职,它是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水上通道,也是两大洲(亚洲和北美洲)、两个国家(俄罗斯和美国)、两个半岛(阿拉斯加半岛和楚克奇半岛)的分界线。

  山地气候特点

  1、随高度上升,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减少而增加辐射值。而且向阳面的辐射多于背阴面。

  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3、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在山顶和山坡都比较缓和,且有秋温高于春温的趋势;在山谷与盆地这两种变化较剧烈,且春温高于秋温。

  4、雨量和雨日一般随高度增加,如黄山、泰山,每上升百米,年降水增加约30毫米,雨日增加2.4天。在一定高度以上,由于气流中含水较少,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降水量达到最大值的高度,叫最大降水高度。

  流域: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或湖泊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的总和。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分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两类。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如果不重合,则称为非闭合流域。平时所称的流域,一般都指地面集水区。流域之间的分水地带称为分水岭,分水岭上最高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即集水区的边界线。处于分水岭最高处的大气降水,以分水线为界分别流向相邻的河系或水系。例如,中国秦岭以南的地面水流向长江水系,秦岭以北。

  流域面积:流域地面分水线和出口断面所包围的面积,在水文上又称集水面积,单位是平方公里。这是河流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大小直接影响河流和水量大小及径流的形成过程。

  河网密度:流域中干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单位是公里/平方公里。其大小说明水系发育的疏密程度。受到气候、植被、地貌特征、岩石土壤等因素的控制。

  流域形状:对河流水量变化有明显影响。

  流域高度:主要影响降水形式和流域内的,进而影响流域的水量变化。

  湖泊定义: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宽阔、水量交换相对缓慢的水体。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湖、冰川湖、堰塞湖、潟湖、人工湖等。按湖水盐度高低可分为咸水湖和淡水湖。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

  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

  河流是地球上水分循环的重要路径,对全球的物质、能量的传递与输送起着重要作用。流水还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不同的流水地貌,如冲沟、深切的峡谷、冲积扇、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等。在河流密度大的地区,广阔的水面对该地区的气候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地形、条件对河流的流向、流程、及河床的比降等起制约作用。河流流域内的气候,特别是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对河流的流量、水位变化、冰情等影响很大。土质和植被的状况又影响河流的含沙量。一条河流的水文特征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河流的含沙量,既受土质状况、植被覆盖情况的影响,又受气候因素的影响;降水强度不同,冲刷侵蚀的能力就地形因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分为三个阶梯,在阶梯上及分界线处成为河流发源地带。如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有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等;发源于第二阶梯东缘的有黑龙江、辽河、海河、滦河、西江等;发源于第三阶梯的长白山地、山东丘陵、闽浙丘陵等地的有鸭绿江、图们江、钱塘江、闽江等。当河流流经阶梯分界线时,形成落差,水力资源丰富。

  土质、植被影响河流的含沙量

  如黄土土质疏松,颗粒很细,耐冲性能差,黄土高原上的植被覆盖又少,因此凡是发源或流经黄土高原的河流,含沙量都大。而南方及东北山区的河流,由于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可再生自然资源

  这类资源可反复利用,如气候资源(、风)、水资源、地热资源(地热与)、水力、海潮。

  可更新自然资源

  这类资源可生长繁殖,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的制约,如生物资源,为能生长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机体,其更新速度取决于自身繁殖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地理位置:地理现象所在的地点。作为绝对的术语,是指经纬坐标网中的某个地点;作为相对的术语,是指在某个地域内的相对空间关系。

  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一般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相对地理位置是以其参考点的周围事物进行确定。而绝对地理位置是以整个地球为参考系,以经纬度为度量标准。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自身唯一的经纬度值。按照地理位置的功能性质来分,可划分为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功能性位置。

  气候: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和大气活动的综合状况。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

  中国国土辽阔,从南到北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几个不同的温度带。影响中国气候的最主要因素是地理纬度和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和洋流、地形及大气环流。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寒潮、台风、梅雨是中国重要的天气现象,他们的形成、变化构成了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征象。

  气候特征一般说降水、气温及其组合。

  例如:温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气候特征是中年温和多雨。

  水文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汛期及水量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流速,水能,补给类型等。原因

  水位、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

  由降水决定的。夏季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增,水位上升,冬季降水少,河流水量减少,水位下降。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量季节变化也大。

  汛期长短

  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河流汛期长。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河流汛期短。

  产生凌汛现象的河流必须是有结冰期,且由低纬流向高纬,同时水量较大(凌汛是由洪水泛滥引起的自然灾害)。内流河一般不产生凌汛现象,因为内流河水量小,冬季有枯水期。

  含沙量大小

  外流河含沙量是由植被覆盖情况和土质状况决定的。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

  而内流河含沙量与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

  有无结冰期

  由流域内最低气温决定的。最低月气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0℃以上无结冰期。河水流速大小

  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水能资源是否丰富

  取决于流量和水位落差

  补给类型

  基本都有地下水补给,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冰川融水补给,冬季有降雪,积雪春季融化补给河流。

【地理常用名词的教案】相关文章:

常用的商业名词英文缩写02-08

地理教案03-07

高考地理复习常用方法09-03

病理学常用名词解释07-29

人教版地理教案09-04

亚洲的地理教案10-25

中亚地理教案11-01

印度地理教案12-13

地理《法国》的教案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