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教案: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时间:2021-08-29 20:38:21 历史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一历史教案: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摘要】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初一历史教案: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一、课程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个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约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我国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开始了定居生活。

  本课重点:

  了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具体成就,简述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本课难点:

  对原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饲养的禽畜品种、房屋特点和彩陶艺术。

  2.通过了解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内容特点,本课采用综合课型的方式进行教学。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展示文字、图表,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强信号刺激,使之专注投入,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3.通过分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调动思维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氏族聚落时期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

  教学准备:

  1.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

  2.查阅、收集有关氏族聚落时期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3.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

  2.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它们生活的集体是按什么关系结合起来的?

  (启动思维,学生回忆第1课的内容)

  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呢?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差别?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述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讲授新课:

  (投影)“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大屏幕)

  (讲述)山顶洞人以后1万年过去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时候,祖国境内的氏族聚落逐渐繁荣起来。东北至黑龙江,西北到新疆,西南到云南和西藏,东南到台湾,先后出现了祖国各民族祖先的氏族聚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的生活,生动的展现了那时的情景。(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巩固第1课所涉及的知识,并在大屏幕上找到河姆渡聚落和半坡聚落的分布地点)

  (一)半坡聚落

  (提问)半坡人距今约多少年?生活在哪里?吃什么?是怎样获得食物的?住在哪里?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1目,师生归纳知识要点)

  1.距今年代:约六千多年前。

  2.生活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3.房屋的建造和定居生活。

  (投影)“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教师指出,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看“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并阅读课文第8页小字部分和材料)

  启动思维——原始农牧业发展,人们衣食来源稳定了,要求生活相对安定;改善了生存

  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4.磨制石器。

  (投影)“钻孔石斧”“石磨盘”等。学生仔细观看,认真听讲。

  (讲述)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已懂得了磨制和钻孔技术,到半坡居民时,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这时,磨制石器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制作技术有了发展。考古学上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旧石器时代吗?

  学生回忆,思考并回答,巩固已学知识。

  比较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总结)在制作方法上,旧石器主要采取打制方法,形态粗糙,新石器则是在打制的基础上采取了磨制技术,工具更加精细。在功能上,旧石器是与采集渔猎生活相适应的`,效率低,新石器则是与农耕生活相适应的,劳动功效要高得多。

  5.粟的种植。

  (讲述)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半坡人以农业为主,还兼有饲养等。

  学生阅读课文第8页小字部分,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6.陶器的制作。

  (投影)“鱼纹彩陶盆”。

  (提问)同学们知道陶器是怎样出现的吗?知道什么叫彩陶文化吗?

  (归纳)农业出现后,粮食成了主食,这就需要大量的容器、炊具,陶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氏族聚落后的一项重要成就。半坡人使用的陶器大多是红色底子,上面画着青蛙、鹿形等黑色和褐色的花纹,所以称为彩陶。科学家把发现了彩陶的原始文化称为“彩陶文化”。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半坡聚落的几个知识点,下面我们将继续学习河姆渡聚落。

  (学生认真观看,阅读课文第9页小字部分,思考并回答)

  (二)河姆渡聚落

  (学生根据已学习的半坡聚落的知识点,自己阅读第2目及小字部分,探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合作精神)

  师生共同归纳:

  1.距今年代:约7000年前。

  2.生活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房屋建造:干栏式。

  按自己的理解画一幅想像图,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力。

  4.水稻的种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投影)“栽培稻谷的遗存”。

  5.磨制石器: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并凿孔,用来捆绑木柄,这是工具制作技术的又一进步。

  (投影)“骨耜”。

  6.陶器制作:黑陶。

  (投影)“刻划猪纹黑陶体”。

  (讨论)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归纳)共同之处: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期:都以农业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都普遍地能制作和使用新石器、陶器等等。不同之处:处于不同地理环境;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代表性农作物不同;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等等。

  (过渡)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界长期斗争中,顽强拼搏,不断前进。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距今年代:约四五千年。

  2.生活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学生阅读第三目,了解这时农业已是重要的生产部门,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通过思考题对本课进行小结)

  (提问)同学们知道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反映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吗?

  学生阅读课文第11页的“每课一得”,通过自己探究所得知识点,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特征,加深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理解,主要从概况、生产状况、生活状况三个方面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总结)农耕文化是指在以农耕为主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虽存在一些差异,但更具一致性,它们共同创造了中国农耕文明。

  五、教法建议

  1.本课考古材料较多,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因此,应以学生阅读和教师启发式讲述为主。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课件等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

【初一历史教案: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相关文章: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历史教案09-11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历史教案设计10-23

初中历史《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优秀教案11-21

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教案设计精选01-09

星罗棋布的近义词及意思09-13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初一历史教案10-27

初一历史教案:夏、商、西周的兴亡学案10-30

初一历史教案参考:你我他的世界10-31

关于科举制度的创立的初一历史教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