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下册历史教案

时间:2023-01-05 10:44:12 历史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下册历史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下册历史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下册历史教案5篇

初中下册历史教案1

  一、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中华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黄战蚩尤,“禅让”时代的尧、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黄帝对人类的贡献,理解它关键就是要通过一些资料图片信息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学的重点是中华文明之祖的贡献。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掌握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分析: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掌握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禅让”的含义与实质,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什么叫“禅让”制,其中关键是教师提供历史资料,学生讲述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从中形成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四、教学条件支持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掌握本课的历史知识。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他们究竟对中华民族有什么历史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 中华文明之祖 问题一:炎帝、黄帝和蚩尤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使学生了解炎帝、黄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实和华夏族的形成。

  师生活动:学生看书,教师补充一历史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1:炎帝、黄帝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见课本P11页)

  问题2:“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1)炎,黄战蚩尤

  (2)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3)地点:涿鹿

  (4)交战双方:炎帝、黄帝部落同蚩尤部落

  (5)性质:部落战争

  (6)结果:炎黄部落打败蚩尤

  问题3: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炎帝、黄帝部落联合打败蚩尤,此后炎、黄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华夏族。

初中下册历史教案2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下册历史教案3

  新的一年到来,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历史老师将继续努力,以学校的工作方针为指导,踏实敬业,潜心教学,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大胆尝试翻转课堂,让学生主动学,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现结合上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已经有所了解,对学习历史的方法也基本熟悉,基本掌握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学习技巧。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头疼的是历史时间的记忆和掌握,这个需要引导和理解记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引导他们走进历史,爱上历史。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课程一共包括三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具体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历史故事会、历史剧,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初中下册历史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小结: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作业:课后作业

初中下册历史教案5

  一、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指的是半坡氏族村落,河姆渡氏族村落始的农耕生活情况,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图片、历史地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认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的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把握好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

  二、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

  2、分析:理解河姆渡、半坡居民与前人的比较,原始氏族村落农耕文化的特点,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等概念难以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差,方法欠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出现的原因,其中关键是在教学中多开展一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半坡氏族村落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到半坡氏族村落的发展情况。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半坡氏族村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如何?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7、纺线、织布、制衣

  例题: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有( A )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变式练习: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 D )

  A、北京人 B、丁村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问题二、河姆渡氏族村落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河姆渡村落的发展历史。

  师生活动:先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结合教师补充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我们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能说明什么呢?

  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

  问题2: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初中下册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下册历史教案01-04

初中下册历史教案(5篇)01-06

初中历史教案08-03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01-28

初中历史教案【精】12-31

初中历史教案【热】01-08

初中历史教案【热门】01-09

【热】初中历史教案01-10

【精】初中历史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