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

时间:2024-04-10 11:48:52 蔼媚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通用1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 1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

  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的不同。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为此,教材还安排了P57练习2加以实践。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⑷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⑷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⑸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㈢教学重点和关键:

  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

  二、教法阐述:

  ㈠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过程有两个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更重要的是从理性认识回到社会实践的能动飞跃。这是教学实效性的具体体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㈡教学手段及其理论依据。

  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处理优势及其交互性强的特点,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可见,用声光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得和巩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学指出,多媒体教学应迅速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教育技术飞在迅速走向多媒体化。

  三、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各异,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利于终身学习。

  ㈠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从初一起,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一学生刚由小学上来,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㈡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

  1、让学生课前从各种不同渠道收集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搜集、记录资料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通过此类活动,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同时有了充分准备的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竞相发布自己从书上、报上、网上、电视上的发现,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展示是最好的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产生学习乐趣、积极的情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2、“课堂小组讨论法”即课堂上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动思维,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学习方法,讨论把使用智慧,体现自己的机会十分平等地送给每一个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真理的快乐。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现代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趋势需要群体研究方式,互动能力的培养日益显得重要。本堂课讨论的机会较多有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

  3、利用电脑课件,让学生观察卫星云图,了解卫星云图,初步学会看卫星云图,培养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说明:虽然“卫星云图”有关知识非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但由于学生看天气预报时首先要接触到,但又不能一下看懂,因而很好奇,要求教师介绍,所以教学中做了一定安排)。

  4、每位同学自制一版阶段“学习成果”小报,来交流展示,并自制一个30cm×30cm的某城市天气图(用天气符号表示),课堂用来互相提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动手中学习地理知识。同时又能使全体同学广泛参与。

  5、布置作业时给学生四个可能就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空气污染的例子,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较感兴趣的问题谈看法,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谈对一些地理问题的看法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㈢学法的理论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的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可见,地理学习动力,包括了地理学习兴趣指向和地理学习动机层次。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课堂教学程序:

  ㈠展示阶段“学习成果”(小报一版)在小组内交流(下课后交)

  ㈡简明导入后请2——3学生发布收听、收看并记录下来的厦门地区近二日天气情况,并询问学生从哪里获得天气情况的资料?(可从电视、广播、报纸、气象网站等途径获得)

  ㈢阅读P55/1、2框题,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提问层次较低学生)

  讨论2、的区别(提问层次中或上的学生)

  3、P57/练习题(四成语各描述天气或气候?)

  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有二大天气气候

  方面区别,并举例加以说明。短时间多年的、长时间

  多变具相对稳定性

  通过P57/2练习,要求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㈣请2——3学生发布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后教师也发布三条,请学生判断分别指的是“天气”或“气候”,加以巩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㈤天气对我们很重要(请学生结合实际谈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这节课着重学习“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

  演示课件:

  第1屏:天气预报的意义。

  第2屏:卫星云图(演示如何读图)。

  第3屏:卫星云图的来历。

  第4屏:“风云一号”——台风云图

  第5屏:问题讨论——有了卫星云图,为什么还要城市天气预报?

  第6屏:天气符号与天气预报图。

  第7屏:再现中央电视台播报的某些城市天气预报。

  通过以上学习,要求学生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㈥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天气符号和现实生活结合的简图,帮助学生建立生活经验与形象的图示和抽象的符号之间的有机联系。

  再熟悉常用天气符号图例。

  ㈦运用电脑“课件”做课堂练习,巩固新课知识。

  1、连线: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蓝色、白色各表示什么?(请层次较低学生做答)

  蓝色陆地

  绿色海洋

  白色云雨区

  2、看图回答问题(课件展示):(请层次中等或较好的学生做答)

  a、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

  b、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

  c、长江中下游又是什么天气?

  d、较大范围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

  3、P57/1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吻合?

  4、学生举自制某城市天气图(用符号表示),互相提问,学当天气预报播音员。

  ㈧由于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环境的质量。

  学生阅P57一段及表。

  结合厦门实际,教师询问:

  1、厦门市有无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哪些途径可得到此资料?(厦视二套晚9:30收看或报纸)

  2、“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演示课件)。

  教师给出厦门市几个区昨晚播报的空气污染指数,请同学说出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状况如何?(污染指数在51——71空气质量良)

  ㈨课堂小结:

  1、的区别,正确使用二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学会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㈩布置作业:

  1、写一篇“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小论文(教师稍做指导:可综合写,亦可就某一方面写)。

  2、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举四个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选择一个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思考即可,下节课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在最近三日晚9:30看电视(厦视二套)收看并记录“厦门市空气质量预报”,看哪个区空气质量较好?我们所在的湖里区空气质量如何?(下节课来告诉全班同学)

  课堂师生活动过程流程表:

  教师导入新课

  教师了解信息来源

  教师引导,加以举例说明

  教师也发布三条资料趣闻,并请学生判断分别指的是

  “天气”或“气候”,加以巩固概念的区别

  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天气符号与现实生活结合的简图)

  让学生再熟悉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引入“大气环境质量”问题

  教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

  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

  【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

  【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

  【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

  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

  如果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可能形成气团,因为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因为大团空气要较长时间停留在源地,才能获得与陆面或洋面一样的物理性质。因此,形成气团的条件:

  【板书】

  例如在热带洋面形成暖湿气团;南极大陆上形成冷而干的气团。

  【承转】当环流条件发生变化时,气团要离开源地向其他地区移动,并进行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用投影片介绍)

  【板书】(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提问、讨论】

  北京冬季天气状况?北京夏季天气状况?为什么?受什么气团的影响?

  【引导提问】冬夏影响我国的气团及天气状况?

  【概括总结】冬季受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我国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形成于副热带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团和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的控制,给我国带来丰沛的水汽,影响降水。

  【板书】

  介绍气团对天气的影响。

  【联系实际】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华北是一片晴空区。

  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单调,一般为晴朗天气。

  【小结】气团是广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在单一气团控制时,天气单调。

  【转折】当原有气团被新移来气团代替时,天气变化了,特别是两种气团的交界地区,天气变化剧烈。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中间的交界面——锋面。

  【板书】2.锋面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板书】(1)冷锋与天气

  教师画冷锋板图,边画边讲。

  冷锋的形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提出问题】冷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提问、学生讨论】冷锋过境为什么出现较大的风?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提出问题】冷锋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区?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板书】

  【承转】根据冷气团的移动速度,可将冷锋分为两类。

  【板书】

  快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

  【学生讨论】那么暖气团急剧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如果锋前的暖气团较干燥,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狂风暴雨,出现较大的风、沙暴天气。

  【实际观察】观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的冷锋符号,体会冷锋过境时、过境后天气?

  【老师总结】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广,例如,快行冷锋可造成我国北方冬春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夏季北方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慢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较慢,暖气团被迫沿冷气团平稳爬升。

  【提问】暖气团平稳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板书】(2)暖锋与天气

  暖锋的形成: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教师画暖锋板图。

  【学生讨论】暖气团如何爬升?过境时出现什么天气?过境后该地受什么气团控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板书】

  暖锋在我国影响范围小。

  【板书】(3)准静止锋与天气

  【提问,学生讨论】何为准静止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板书】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介绍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

  【引入古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冬半年: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冬半年贵阳阴雨冷湿天气。

  【提出问题】

  无论是暖锋、冷锋、准静止锋,沿锋面上升的都是什么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是暖气团。它在锋面附近使天气变化复杂,冷、暖锋过境后天气转好。

  【本课小结】

  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团和锋面。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冬季是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在它影响下,天气寒冷、干燥;夏季给我国带来丰沛水汽的是来自于副热带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及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我国处在中纬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快行冷锋造成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大风、沙暴天气及冬季寒潮,夏初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冬半年贵阳的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2.锋面

  (1)冷锋与天气

  (2)暖锋与天气

  (3)准静止锋与天气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通过阅读地图,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思想观念,同时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难点】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今天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知识?”并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常说的天气与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别吗?”导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天气和气候

  结合教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讲解补充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练一练】下列词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2、天气预报和常见天气符号

  【过渡】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多媒体播放收看天气预报)

  【问题】

  (1)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

  (2)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

  (3)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

  【学生活动】

  (1)看卫星云图。

  (2)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3)根据天气符号识别天气情况。

  【教师活动】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教师活动】展示“沙尘暴”、“风”的符号。

  【提问】

  (1)结合“沙尘暴”的符号,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

  (2)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

  【学生活动】

  (1)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防风固沙。

  (2)第一,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充当播报员,发布天气预报。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

  【作业】

  思考问题:气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我们和气候变暖有关系吗?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还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道理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导入]探究1:读P36图2-2-1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由云雨而上面没有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导入]探究1:读P36图2-2-1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由云雨而上面没有呢?)

  (板书课题,以及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含义:

  2、组成:

  3、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组成主要作用

  干洁空气N2

  O2

  CO2

  O3

  水汽和固体杂质

  4、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垂直分层

  (教师点拨,学生阅读课文和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完成表格。)

  依据分层温度变化大气运动对人类的影响

  学生回答探究1;点评略。

  探究2:人造卫星为什么能安全的运行在高空大气层?

  探究3:在“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竖起的“W”的形状。(由探究3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变化取决于大气的受热状况。引出下文)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课本图2-2-4,分析说出

  探究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南极地区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对当地有何影响?

  探究5: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6:解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探究7:在图“2-2-4大气的保温作用”上,标出长波辐射,解释保温作用的道理。

  探究8根据活动题2-2-5温室保温示意图,试解释温室保温的原理

  集体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2、初春的早晨,为什么农民在田埂上放烟雾驱赶昨夜的寒气?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那么,大气受热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气的运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热力环流的成因和不同条件下风的变化。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九、板书设计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含义:

  2、组成:

  3、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垂直分层

  4、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探究讲解18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7,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 5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课程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天气预报等知识。通过本节课学习,为后面章节中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的教学打下基础。而且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章内容是学习以后各章,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而且也是以后学生生活、参与生产的必备知识。

  教材以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切入点,体现了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中、服务于生活的新理念。教材中以大量形象化的图片,这些图片也是来源于生活。图片的使用形象易懂,避免了学生对某些天气现象的陌生感,也便于学生理解,且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教材中安排了课内活动和课外延伸活动,体现了新教材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当前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

  学生在小学的自然课、语文课以及日常生活中(如,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由于不同学生的观察积累素养不同,还有原有的知识浅显,甚至有所混淆(如类似的天气符号和风力风向符号的辨别),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辨析与操练以落实清楚。

  初一学生由于生性活泼,所以课堂形式不宜单调。本节课以竞赛为主的教学活动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做好组织教学,利于他们的协作与探究。鉴于他们的知识基础,在竞赛活动的每一步展开前,要对他们作一定的知识铺垫,帮他们扫清障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设备应用问题导学法,对比法使学生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组织竞赛活动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了解天气预报,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采用问题导学法、表格比较法、词句辨析来突破重点。

  2.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通过展示形象的`图片、播放天气预报视频,结合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活动,角色扮演,使学生在活动中突破这一重点。

  (二)难点

  综合分析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解决措施:借助多媒体演示形象的图片及播放视频,通过读图分析法,让学生模拟天气预报员看天气预报图并播报城市天气预报的体验活动中突破难点的学习。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优势,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组织竞赛活动游戏、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看一看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请注意记录你看到视频的哪些信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提问:这个视频是关于什么内容?提到了什么?(师生小结)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天气和气候。学生边看视频边记录看到、听到的信息,讨论后回答。以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组织竞赛听一听

  ⑴学生分成4个小组,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收集小组成员的意见和组织大家答题。

  ⑵比赛采取积分制,每答对一个问题得50分,必答题答错扣50分,抢答题不扣分。如部分答对给25分,只要言之有理,就是答不完整,老师也会视情况给分。

  ⑶比赛要求:必答题教师抽签决定哪位同学回答,抢答题要先举手。回答一个问题时,每组只能派一个代表来回答,且其他人不得在下面提示,否则扣分,如果他没答好,那么这一题就只能让其他小组来补充了。

  ⑷怎么奖励:用积分评出第一名,该小组成员每人加操行分5分,并且课后可到老师处领奖品。分组学习,推组长,明确竞赛规则。组织竞赛,便于本节教学活动的展开。

  比一比1.抢答:

  ①什么是天气?

  ②同学们回顾刚看的天气预报视频,对天气状况我们可以怎么描述?

  ③根据屏幕上的图片和标注的时间,请试着总结出天气的两个特点?过渡:我们可以说今天的天气是多云,但能不能说今天的气候是多云,为什么?

  ④什么是气候?

  ⑤根据气候的概念总结它的两个特点?

  ⑥谁能说出南宁是什么气候类型?(注:这是以后学习的内容,学生不一定能回答)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

  2.课件展示天气与气候概念。

  3.引导学生分析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及区别。

  4.组织学生辨别课件的词语是描述天气还是气候。(必答题)学生结合课本讨论后抢答: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风雨、冷热、阴晴等状况。不能,气候指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观察,交流讨论,选派代表答题。(阴晴、降水,风向、风力,气温变化)各组同学通过合作讨论,选代表或教师抽签学生回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认识有关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从总体上由抽象到具体掌握天气预报的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想一想为什么我们每天要收看天气预报?(举例说明)天气与我们人类活动的关系?展示课件的例子。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天气对自己上学、参加活动、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辨一辨

  1.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状况呢?

  2.什么是天气预报?

  3.展示卫星云图和常用天气符号图。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形象记忆天气符号。

  ①晴、多云、阴这三种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②小、中、大、暴雨(雪),同是雨(雪)天,在符号表示上有什么区别?

  ③辨析几种特殊的天气符号。

  ④辨析风向和风级符号:风向是指风的来向还是去向?

  西风讲解风杆和风尾,学生观察书上的图回答,风杆中哪一头表示风向的?风尾表示的是什么怎么表示风力的,1条风尾表示2级风,8级以上怎么表示?学生抢答:电视、上网、看报……识记、在草稿纸上画符号,辨析与交流相似天气符号的不同。明确风向含义及风力风向的表示方法后,每小组派1个人辨别课件上的风力风向符号。(必答题)学生组内互考识记准备一分钟后全班盖住课本考核。展示课前画好的天气符号卡片。(各考2个天气符号,每个50分用形象化的彩色图片,增强学生的兴趣,也利于学生记忆。构建知识基础,为下一步的应用作准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体现了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充分调动学生为主体的积极性。

  思一思抢答

  ①展示课件,有时同一城市有两个不同的天气符号,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播报?

  ②你能说出一天中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大概时间吗?明确一天中同一地点天气可能存在较大变化。判断与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对最高温出现时间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播一播接下来这一关要求仿照央视气象员对照展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及我国部分城市天气图的课件进行播报。每组派一个代表让老师和其他同学来考核,要能准确的对老师所挑的城市进行播报。(选4个城市)先在小组内讨论操练,方式是:一个组员做考生,这组其他人做考官,最后推选一位代表到讲台拿着指挥棒指图模拟预报员播报参与比赛,并评出班级的最优秀的天气预报员。所在组加上150分。本节课的高潮,学生的互动,综合知识的运用。采用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做一做展示课本第59页练习题2的图片及课外拓展题目。进行课堂小结。学生讨论完成练习,回顾本节课知识,和老师一起总结。联系生活常识,让学生理解地理学科与生活的关系。养成当堂总结学习收获的习惯。

  《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 6

  教法指导:

  1、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学生了解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景设计:

  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

  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

  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

  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和气候

  教师:展示课件,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转多云,偏北风四级,最高气温14℃,最低气温7℃。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

  (板书)天气的概念:

  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已经了解的天气预报的内容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同位交流)

  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

  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

  《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 7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区别,以学生的真实体会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之后用一些图片让学生掌握常见天气符号、卫星云图等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最后教材提供了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检测,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健康,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天气和气候的相关知识,但并不系统,并不准确。本节内容要让学生分辨清楚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学生可能会在它们的特点上遇到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读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卫星云图粗略的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

  4、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是学生关注各种地理现象,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难点:

  综合分析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重点:

  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识别常有的天气符号,熟悉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难点:

  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元旦我没一起去北京旅游,该怎样穿着呢?(学生讨论)

  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关注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师板书课题:天气和天气预报)

  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活动”,阅读教材上例举的天气预报,完成书上练习,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总结:阴晴、冷热、风雨等。

  2、学生阅读教材:比较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差异

  总结:天气—时间短、变化快

  气候—时间长、较稳定

  练习:完成教材上活动,判断四句唐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

  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学生自读教材相关部分,看谁最先总结出来。

  总结:探测信息——信息处理——预报系统——气象服务

  同学们能做一名合格的天气预报员吗?首先必须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4、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常见天气符号图,识记各种符号代表的意义。教师简单指导学生:各种雨的符号、雪的符号,特别讲解风的符号、风向的识别、风力的识别

  5、识读天气预报图

  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活动练习,教师抽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示范:用语言叙述图中北京市的`天气预报内容,学生叙述上海、重庆两地的天气预报内容,鼓励学生争当合格的天气预报员。

  三、总结:

  1、天气、气候的区别

  2、熟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四、作业

  1、坚持看中央台一套节目晚间天气预报

  2、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的反思: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过于简单。

  2、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不够,特别是常见天气符号部分,没能引导学生当堂记忆。

  《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学法指导:

  1、“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化枯燥为有趣,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而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们之间不妨比一比、试一试,看谁记得快,或者坚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自己也学做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播放不同地区的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说明人类生活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然后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气候)“那么世界的天气与气候是怎样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吧。”

  投影: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

  师:1、播放“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回答天气变化快还是慢?)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学生通过读书来回答)。

  投影: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我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谚语。

  过渡:“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天气?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投影:“考考你”(测试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投影:课本第59页活动2的图,解答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然后根据天气状况安排户外活动。

  师:让学生谈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气气候

  概念

  区别

  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投影: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①风和日丽②暴风骤雨③四季如春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活动:搜集天气谚语,并验证其准确性。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二、气候

  1、概念、

  2、特点

  三、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 10

  教材分析

  1、《天气与气候》这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天气和气候。与天气相关的内容是天气符号,与气候相关的内容是气温与降水。

  2、“天气与气候”是地理的核心知识。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天气与气候”始终与其生活、学习及其活动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1、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2、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从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学特点出发,教师可以采用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指导分析法、探究讨论法以及游戏教学法等。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归纳总结的指导尤其重要。还有就是要有重点教学安排。比如本章重点训练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天气预报播报,激发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关注,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新课。

  二、课前讨论

  让学生谈谈当天的天气现象,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生产造成的影响。

  三、探究与合作

  1、整体感知

  (1)观看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台风、寒潮)的录像,加深对天气的理解。

  (2)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录像,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

  2、双边互动

  (1)师:有哪些同学喜欢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踊跃举手,热情很高。

  师: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都受天气的影响……

  师: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因为每天的天气都在变。

  师:《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

  生:气温、降水、风、雪、雾、霜……

  师:大家能发布学校所在地当天的天气信息吗?(或模拟进行第二天的'天气预报)

  生:踊跃发言,用各自的语言描述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大家以上的讨论及理解,我们便可以给天气下一个具体的定义,即: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它处在时刻变化中。

  师:天气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生:多变。

  (2)师:出示课本P58“卫星云图”,并告知学生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天气含义。(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的程度愈浓,表示降水量越大。绿色表示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天气晴朗。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另外,春季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沙尘暴现象,在卫星云图上是用黄颜色表示的)然后设问:我国的东北三省天气怎样?青藏高原天气情况又怎样?

  生:东北三省天气晴朗,青藏高原天气为下雨。

  师:看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并提问:在天气预报图中怎样识别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天气预报符号识别各地天气状况。并对照天气预报符号概括三个城市的天气实况。

  师:出示天气符号卡片(正面符号,反面文字),并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种天气符号及其特征,尤其注意易混淆的符号)。

  师:出示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分组播报城市天气预报,看哪一组播报最快最准确。

  生:积极结合预报图播报天气。

  师:出示课本P59“天气图与天气符号”,判断天气与图中人们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

  明确:台风

  《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 1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结构上:本节是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的起始节,对整章内容的学习兴趣以及知识基础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内容上:以天气的相关知识为主,同时也将天气与气候进行概念上的比较

  教育意义上:天气以及气候都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会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以及天气符号能为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分析,能将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含义区分开来;通过读卫星云图,能简单的对卫星云图所表达的天气状况进行描述;能记忆常用的天气符号并且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了解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所含的指数,知道空气污染指数所含的具体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以及天气预报员等活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角色扮演知道天气影响着人类活动,同时通过课后小组探索知道人类活动对大气有着很多负面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人类活动与大气之间会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人类活动与大气之间会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大部分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跃课堂氛围且能让更多的孩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2、角色扮演情景法:天气影响不同行业的人;课后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上治理大气污染

  3、读书指导法:齐读课本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部分内容,学生养成读书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说学法

  1、头脑风暴法:尽量多的想出获得天气预报的方式;快速记忆常用天气符号

  2、比较法: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比较

  四、说教学程序

  活动一【火眼金睛会分辨】

  1.齐读课本P67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部分,并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总结出天气与气候各自的特点。

  2.区分以下哪些词汇是形容天气,哪些词汇是形容气候的?

  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风和日丽、常年高温、阴转多云、电闪雷鸣

  活动二【角色扮演我能行】如果我是...,我要注意...天气,因为...

  活动三【天气预报细细听】观看天气预报视频并注意其中描述天气的词语。

  活动四【天气符号记得牢】快速记忆地图册P30常用的天气符号,自制教具—手绘天气符号卡片

  活动五【我是天气预报员】请选择投影仪上部分城市进行天气预报

  课后活动【保护空气,身边做起】请阅读教材P69关于“空气质量日报的部分”并与你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探究

  【我能画出思维导图】与小组成员一起画出思维导图

  五、说板书

  以学生白班板书为主,教师只在学生出现知识错误或遗漏的地方做精简的提示。

  《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 12

  一、说教材

  说教材我又把它分为说教材地位与作用、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之开篇 ,之所以将其放在本章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说学情

  从心理特征来看,七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中,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地理课程标准的规定,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②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③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

  ①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②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通过阅读天气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让学生记录和播报天气预报,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学习天气预报中出现的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等天气符号及课后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的行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之所以把它作为教学重点,是因为正确区分这两个术语是学生今后正确表述和学习的基础。

  2、难点:天气符号的识别,之所以把它定为难点,是因为学生很容易混淆一些相似的天气符号,而正确辨认这些符号是看懂天气图的基础。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法

  2、问题引导教学法

  3、阅读指导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坚持“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等。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学习方法是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

  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各异,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利于终身学习。

  1、课堂小组讨论法:课堂上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动思维,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学习方法,把体现自我的机会平等地送给每一个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真理的快乐。

  2、练习法:

  课堂练习是检测教学目标的“晴雨表”,通过检测能及时反馈信息,所以这种方法一直贯穿课堂始终,尤其在学习重点内容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视频导入播放天气预报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我们平时所说的气候又是什么呢?这两个概念一样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呢?由此来引入今天所要学的天气和气候。

  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个环节。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先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知道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和特点。

  联系区别概念气候天气在此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然后完成P69活动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气”和“气候”。

  2.用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如果我们想知道明天的天气可以通过什么途经?”由此让学生知道要想知道天气看电视不是唯一的方法。

  3.再次播放天气预报让学生思考:气象专家是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的?由此来引入卫星云图(教师讲解卫星云图上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展示卫星云图(演示如何读图)

  (过渡)那么天气预报图上怎样来识别天气情况呢?由此引入本节课难点的学习――天气符号。(课件展示天气符号)天气符号的识别是本节难点,为了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我采用了对比学习的方法,把一些容易混淆的天气符号放到一起,让学生自己找不同,这样学生印象更深刻。对于一些特殊符号,让先学生先辨认,然后再解释,比如:冰雹对人有伤害,所以,用有棱角的三角表示,沙尘暴用“S”表示,是汉字“沙”的第一个字母等。之后,我选用了P70活动3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小例子,让学生发表见解,再通过学生当“小小天气预报员,这个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体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最后补充一些关于沙尘暴的资料,让学生认识我国大气环境的现状,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这个环节的学习更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课堂的主导。

  (过渡,展示材料:北京雾霾情况,提出问题:

  (1)北京雾霾对当地人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2)分析造成北京雾霾的可能原因?

  (3)北京如何治理雾霾?根据给出的材料总结经验,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三)巩固练习通过以上的学习,他们急切需要一块用武之地,于是我带着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

  此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练习。

  (四)拓展提升接下来我们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设计意图是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教后反思】本节课我从视频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自己尝试做天气预报员,识记天气符号,效果很好。天气和气候的难点则通过材料和表格明确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用生活中的常用词语加以辨别,让学生充分理解他们的差异。最后通过练习题来实现课堂学习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创设情景,视频导入天气的概念及特点是本节重点之一,为了突破重点,我做了如下安排:

  请一些学生发布收听、收看并记录下来的本地区近二日天气情况(上节课已布置),并询问学生从哪里获得天气情况的资料?(可从电视、广播、报纸、气象网站等途径获得)

  然后搞一次课堂调查:平时坚持看天气预报的同学有哪些?接下来让学生议一议我精心设计好的三个小问题:

  (1)为什么要看天气预报?

  (2)为什么要天天看?

  (3)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二)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对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及天气的概念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结合课本P67归纳:

  (1)什么是天气?(提问程度一般的学生)

  (2)天气有什么特点?(提问程度中或上的学生)

  (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三)层层深入,突破难点(过渡)天气状况跟我们息息相关,所以每个人都十分关注天气预报,在天气预报中,我们常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天气现象。

  (课件展示天气符号)天气符号的识别是本节难点,为了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我采用了对比学习的方法,把一些容易混淆的天气符号放到一起,让学生自己找不同,这样学生印象更深刻。对于一些特殊符号,让先学生先辨认,然后在解释,比如:冰雹对人有伤害,所以,用有棱角的三角表示,沙尘暴用“S”表示,是汉字“沙”的第一个字母等。之后,我选了两个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小例子,让学生发表见解,这个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体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最后补充一些关于沙尘暴的资料,让学生认识我国大气环境的现状,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这个环节的学习更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课堂的主导。

  接着与学生一起回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内容播放顺序,然后引入卫星云图的学习(1)展示卫星云图(演示如何读图)。

  练习:

  (1)让学生判断青藏高原和河南的天气状况。

  (2)根据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学当天气预报播音员,预报世界各主要城市的天气状况。(播报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

  (这种讲练结合的学习方法,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检验目标完成情况。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基本都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四)对比学习,完善重点气候的概念特点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我准备开门见山引入,采用阅读指导法,让学生阅读课本P67,引导学生绘出表格比较两者的概念、特点的不同。鉴于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归纳基础上,让同学们通过69页练习加以巩固,要求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五)情感教育,结束本课展示两副空气状况不同的照片,问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引入由于大课本阅读材料“大气环境检测”的学习,目的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达到情感教育目标。

  《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 13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气和气候。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教材讲述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常见的天气符号,本节课是学习这一章节的基础。学生学习完本节课内容后,可以对天气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课堂上可以设置活动来引导学生从而提升课堂效果。学生初次学习天气与气候的相关概念,因此需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区分近似概念,同时设立课堂活动,能够及时吸引学生兴趣,抓住学生课堂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通过阅读地图,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思想观念,同时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难点: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询问学生对于今天外面的感受是什么,是晴是雨?是冷是暖?根据学生回答顺势提问“这些都是描写哪方面知识的用词,有什么特点呢?”根据学生回答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的方式能够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同时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响应了新课标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天气和气候

  首先提问学生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是什么,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二者之间的区别并完成下列表格,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讲解。

  在此基础上我会出示四组词语请学生区分哪些词是描述天气的,哪些词是描述气候的,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

  【设计意图】表格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区分天气和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探究的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紧密联系生活能够便于学生理解二者区别。

  2.天气预报和常见天气符号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提问学生:如何准确的知道每天的天气?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问,你们知道天气预报中的符号分别代表什么,并在多媒体上呈现卫星云图,询问学生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着什么。学生回答代表陆地,大气,水等不同的要素。紧接着会出示天气预报的常见符号,提问学生知道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学生不知道的符号含义。并且补充沙尘暴,风等符号的相关知识。

  接着我会组织一个小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进行你画我猜,看看哪个小组符号画的好又能准确说出其含义。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巩固了学生对于符号的认识理解,又通过活动活跃了课堂氛围。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设置一个小活动,天气预报播音员,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城市,并充当天气播报员发布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进一步回顾了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做到学以致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利用多媒体呈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带领学生复习回顾。这样做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建立知识的框架。

  作业:课后思考并收集相关资料,气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我们的活动和气候变暖有关系吗?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提取能力,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纲目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 1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教材特点:

  天气与气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定义、特点及区别、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等要点。

  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从天气对人们生活活动的影响到判读卫星云图,以及进行家乡的天气预报均反映了天气情况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理念。

  2、教学目标:

  依据现有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教学的目标定为:

  (认识目标)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简单的天气图,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天气和气候的比较,加强判断、分析的能力。

  通过卫星云图预测未来两天的天气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祖国、家乡天气情况的查找和预报,加强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加强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从此学会关注环境、关注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难点:重点为读懂卫星云图和识记天气符号,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世界气候类型;难点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说教法

  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育人为主旨的教学原则,从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心理学角度的特点出发,本节我采用了电脑网络互动教学法、探究、讨论教学以及游戏教学法。三种方法相辅相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判读卫星云图、识记天气符号时我主要是通过过探究讨论的方法极大的激活了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创新意识的解放和提高。而且,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研究,变个体学习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讨论中出现的争论和辩解,使学生的智力相互激励,产生智力的群体效应,形成思维高潮。

  在识记天气符号时游戏法的设制又考虑到了初一学生的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在游戏中掌握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易于在课堂中形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是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

  当前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理论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力能力;在天气预报的环节中加强口头表达能力。总之,通过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发展的探究方法,并形成一定的地理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整节课的内容分为6个环节:课堂引入、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比较、识别天气符号、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以螺旋式上升达到复习目的。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是顺利进入课堂教学的关键,在这里我运用了中国神舟五号的发射等录像及对发射日期的疑问:当时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并没有决定仅仅设在10月15日发射,而是说在14至17日之间候机发射,为什么要进行候机发射呢?从这里开始诱导学生关注天气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学生一下进入到了兴奋状态,顺利完成了课题的导入。

  2、天气与气候--辨一辨

  在生活中运用这两个术语才是要学生达成的最终目标。于是,我出示了一组生活中常用到的语句,通过对词语的选择让他们意识到了两个概念的根本区别,并完成了两者区别列表,最后让学生对一系列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的天气或气候的属性进行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的理解。

  3、识别天气符号--比一比

  天气符号的对比识别中,天气符号较多且难记,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的记忆,我设计了以游戏为主的符号竞赛,在欢快的环境中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识记天气符号时游戏法的设制考虑到了初一学生的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在游戏中掌握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易于在课堂中形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议一议

  因为是复习课,容量大,我设计表格让学生自主看图填注。列举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5、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游一游

  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倡议学生关注天气、关注气候、关注空气质量,进行家乡生活区的厂矿企业进行调查:这些企业是否有排放废气超标的现象,如果有,这对周围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并就这个问题在下一次课堂中进行一个口头演讲。进一步强化了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和观念。

  本课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难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激发学生的爱国家、爱家乡的情感。

  《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 1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第三节“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课时,我将分以下几方面对本课时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所学内容,是“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的“第三节天气与气候”第一课时;依据的课程标准有两条: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课时内容包括“辨别天气与气候”和“天气预报”两部分。

  气候是构成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上节课已学习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等方面的知识,它们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辨别“天气”与“气候”,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以及如何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等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气温和降水这两大气候基本要素的理解,也为第二课时“中国的气候特征”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能力,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这条标准对教学的要求,重点不在于理解什么是“天气”与“气候”,而在于要描述某时的天气或某地的气候时,分别关注哪些要素以及二者的主要区别,要区别“天气”与“气候”,首先应知道“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这条标准对教学的要求,则主要是让学生在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易天气图、对天气预报产生浓厚兴趣的前提下,再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认识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意义,逐步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生活环境出发,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2.区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术语,并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或某地的气候,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3.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一些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实例的分析和归纳,学会描述某时的天气或某地的气候,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探究等形式,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3.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从而学会运用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将天气与气候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认识认识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意义,逐步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2.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

  课程标准对“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要求,重点不在于理解什么是“天气”与“气候”,而在于要描述某时的天气或某地的气候时,分别关注哪些要素以及二者的主要区别;而对于“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的教学要求,则主要是让学生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易天气图,认识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意义,逐步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天气符号多、易混淆,据此,我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分别确定为:

  教学重点:

  1.区别“天气”和“气候”这两个术语,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二、说学情

  (一)知识掌握上:本课时所学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等学科中已有所接触,对于天气与生活的关系,以及有关天气预报的知识,学生也有亲身的感受和一定的了解,上节课又学习了“气温和降水”,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

  一定的基础。

  (二)从年龄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还保持着好奇、好表现的特点,我抓住学生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三、说教法

  地理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从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然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则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时内容的特点,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主要采用了读图绘图、比较分析、讲练结合等方法。

  四、说学法

  本课时所学内容整体难度不大,并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加之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表现的特点,据此,在学法指导上,通过展示色彩鲜明的图片、优美动听的音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列举描述某时天气或某地气候的典型术语,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天气符号的记忆,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进而达到“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之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区别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入手,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这两个术语;然后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卫星云图和识别各种天气符号,掌握阅读天气预报图的技能。我主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情景,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化枯燥为有趣,并通过读图、绘图、合作探究等方法,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流程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运用实例,学会辨析——精讲多练,突破难点——归纳总结,梳理知识——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二)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出示某学校宣传栏中的一则通知,从学生最关心的影响郊游活动的重要条件入手,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激趣法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第一部分“辨别天气和气候”的教学

  运用实例,学会辨析

  首先让学生读教材第79页图A“不同的天气”,说出风天、雨天、晴天、阴天这四种常见的天气状况对人们的影响。

  接着展示并分析材料,启发学生归纳“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并分析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描述某时的天气和某地的气候。然后出示材料让学生辨析,从而学会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与“气候”这两个术语。

  最后及时反馈,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读图入手,先调动学生探究天气的积极性;接着,通过引导学生对实例材料的分析比较,明确“天气”和“气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学会描述;并通过辨析,学会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与“气候”这两个术语;最后通过反馈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部分“天气预报”的教学

  精讲多练,突破难点

  先让学生说出获取天气情况的途径,我再展示,并说明最普遍的还是通过电视收看天气预报,同时,播放天气预报视频,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

  接着展示和分析卫星云图,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在卫星云图上,根据不同的颜色识别各地的天气,并让学生阅读有关台风的材料,观察图c“台风卫星云图”,进一步认识卫星云图的作用。

  天气符号的识别是本课时的重点内容之一,虽然理解上的难度不大,但是因其数量多,易混淆,所以构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突破此难点,我首先通过

【《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天气预报教案设计09-29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11-17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设计(精选6篇)01-05

小满的气候特点03-04

立冬的气候特点03-05

关于《看云识天气》的教案设计(精选13篇)08-11

全球气候变暖03-15

树木·森林·气候作文11-04

复杂的气候教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