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时间:2022-08-17 12:02:01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22年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通用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2年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通用5篇)

  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1

  【教学目辬】

  一、知识目辬: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车、筒车的发明;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

  二、能力目辬: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和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辬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

  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中国原始农业

  (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

  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

  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

  (3)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

  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五谷丰登)

  (4)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辬准。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垄作法。

  西汉时: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设问: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4.发展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5.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5.小农经济的弊端有哪些?

  ①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教学探究】:

  A、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B、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时代——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C、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性:

  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

  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2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古代希腊的两个文明中心发源地,了解希腊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实。

  2.能准确简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基本概况,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正确认识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确认识亚历山大东征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2022年我国将举办冬季奥运会,这使北京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林匹克起源于哪里吗?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希腊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2.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出现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突出特点:“小国寡民”;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知识点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4.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知识点三亚历山大帝国

  5.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6.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

  7.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腊城邦

  1.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最早产生于哪里?主要有哪些文明?

  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主要与什么有关?

  “小国寡民”。与地理位置有关,希腊多山,不利于统一。

  3.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权利,同时,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问题。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2)如何认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①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②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它本质上仍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探究三亚历山大帝国

  1.阅读教材,说出亚历山大东征的开始时间、背景、过程、结果。

  开始时间:公元前334年;背景:马其顿的强大;经过:击败波斯大军——攻占地中海东岸——埃及——灭波斯;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2.有人说:“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侵略战争,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对此,你如何看待?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见本书对应练习。

  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探讨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亚历山大东征这两个重难点问题。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引导学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能够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分析评价。学生们对于此类探究活动很感兴趣,各小组都能够积极发言,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3

  [复习目标]

  1、正确认识原始社会的历史特征,从社会组织、生产力状况、经济活动等方面掌握原始社会各发展阶段的状况。用生产力的观点分析原始社会瓦解的原因。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进步性,掌握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阶段特征和主要线索。

  3、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正确分析西周井田制、分封制、等级制等制度的特点、作用。

  4、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和线索,确评价春秋战国时一系列战争的性质、特点、作用;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作用、影响。

  5、掌握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华夏族及各部族的状况,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正确评价民族融合的作用。

  6、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生活的进步、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等方面,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7、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把握诸子百家的基本主张和观点,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要点梳理]

  本单元的断限从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涉及原始人、氏族公社、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几个历史阶段。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1)原始社会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为止,历经原始人群、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时期。元谋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类的典型代表。从山顶洞人开始进入氏族公社,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代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此时期,贫富分化,原始社会解体。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

  遍布全国各地的原始文化表明,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国先民的多项发明,说明中国对世界文明具有突出贡献。

  (2)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

  ①夏自公元前21世纪至约公元前16世纪,由启建立,最后国王是桀。统治中心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夏朝是中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奴隶制开始阶段。

  ②商自公元前16世纪至约公元前11世纪,由汤建立,最后国王是纣。初都城是亳,前期屡屡迁都,最后定都殷。其疆域,东到大海,西达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还有众多属国。商有高度的奴隶制文明,是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③西周自公元前11世纪中叶至前771年。由周武王建立,最后国王是周幽王。都城是镐京。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疆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④春秋自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周王室衰微,周王成为诸侯的傀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加强。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3)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自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这一时期,兼并战争激烈。民族融合加强,出现了统一趋势,生产力大大提高,通过一系列变法运动,新兴地主阶级逐步取代奴隶主贵族掌握了政权,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2、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更替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部落联盟等几种形式,这些社会组织与原始社会的各个阶段相对应。部落联盟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是由两个以上部落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的联合组织。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都是代表性的部落联盟的首领。部落联盟的选举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实行禅让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人们平等的关系被打破,出现了私有财产和氏族贵族,并逐渐形成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部落联盟逐渐被国家取代,原始社会瓦解。

  (2)奴隶社会整个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实行的都是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和分封贵族为主的政体。

  ①夏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夏王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完备,奴隶制国家完全形成。

  ②商商代奴隶制国家机器及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备。炮烙之刑、人祭、人殉,表明了奴隶制度的残酷性。

  ③西周西周是奴隶制制度完备时期,通过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及等级制度,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形成明确的等级,由各级奴隶主贵族世袭地把持着各级政权,维护着中央对地方,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和秩序。分封制、等级制、宗法制及特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④春秋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到严重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周王成为大国的附庸,出现了七国争霸的局面。

  ⑤战国战国时期,周王室和诸侯的进一步败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度开始建立,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了。

  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1)原始社会经济

  ①原始社会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被迫过群居生活,原始人群时属旧石器时代,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山顶洞人能人工取火。

  ②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会建造房屋,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出现,弓箭、制陶、麻纺织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成果。粟和水稻开始种植。

  ③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生产工具更加进步,出现小型铜器,有了养蚕缫丝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2)奴隶社会经济

  ①生产力的变化夏商西周的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铁器和牛耕,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

  ②经济活动状况夏商西周的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了较大发展。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青铜器不再局限于礼器和武器,开始向生活化、工具化发展。纺织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漆器业有了发展,后期煮盐业、酿酒业等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商业、交通和城市也有了一定发展。

  (3)战国社会经济战国封建制的`确立,又加速了生产力的提高。新的剥削方式和新的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铁器和牛耕的普及,更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农业、手工业都有了发展,出现了一批政治、商业中心,还出现了一批有势力的大商人。

  4、民族融合的加强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奠基时期。原始社会后期,通过战争、结盟等形式,逐步形成了华夏族。夏商西周都是由华夏族的不同部族建立的,中原华夏族与国内务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同周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关系都有了发展,在频繁的战争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这些为后来秦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5、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1)原始社会时半坡氏族的彩陶和记事符号,说明当时已出现了简单的文字和艺术形式。

  (2)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夏朝有了历法,商代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商周的青铜艺术、雕塑和甲骨文、金文达到很高水平。

  (3)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更是出现了繁荣局面。思想方面,名家辈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突出反映了这一时代文化的繁盛。孔子和儒家思想及诸于思想,对中国和东方文化有着重要影响。教育方面,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形成。适应征战的需要,出现了一系列军事著作。天文、历法、医学和建筑等科学技术有了进步。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出现了标志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体现“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影响深远的浪漫主义文学杰作《离骚》等。

  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4

  一、导入

  让学生回忆“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

  让学生阅读“洋务派与顽固派”一目,回答: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统治者慈禧在这件事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讨论他们主张的异同,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并思考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即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

  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目,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并记录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由学生概括“洋务”和“洋务运动”的概念,教师进行总结。

  各组展示本组所做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集各组所长,总结出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由学生自己回答,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或由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强调“长技”主要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自强”体现强兵、创办军事工业。对比“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异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清政府对待列强侵略的态度由坚决抵抗转变为妥协求和,认清清政府逐渐被洋人控制的时代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务派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洋务运动的开始?

  出示“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幅历史照片,让学生分析两张照片中的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不同之处,由此深入分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其活动中的.体现。简单介绍洋务运动的基础理论—“中体西用”论。

  由学生回答: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并向学生介绍,此时李鸿章等人已经认识到: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生产商品,并以高价出售给中国。因此,洋务派此时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也有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的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洋务派创建近代工业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哪些困难、存在哪些问题?并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在兴办近代工业和建立近代海军时,是地方的几名大员干吏各自为政并无领导核心。通过让学生分析兴建近代海军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抵御列强入侵也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洋务运动的破产

  在分析列强对待洋务运动的态度时,教师要强调列强一方面希望中国创办近代工业,这样有利于其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中国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使其商品在最初一段时间很难在中国打开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不希望中国富强,因而,只向中国提供已经落后的技术和淘汰的产品。其他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学生可以根据对前面两目的分析得出。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90年代)

  3、洋务派创建的海军(北洋、南洋、福建水师)

  4、新式学堂的出现

  三、洋务运动的破产及其影响

  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5

  一、教材地位:

  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教具:

  学生学习提纲,自制课件。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

  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

  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

  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

  c、慈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

  d、总理衙门的推动。

  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a、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

  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c、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

  (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障碍。

  5、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最终是破产了,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辩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重在提示: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切入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

  六、板书设计:

  (略)

  七、练习巩固:

  i、小结:目的——主要内容——结果。

  ii、布置作业:P39问。

  答题第二题、P40阅读与思考。

【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开学第一课教案01-24

高中历史教案06-09

中班开学第一课教案09-13

开学第一课健康教案01-02

春季开学第一课教案01-11

春季《开学第一课》教案02-01

开学第一课教案【热门】02-05

开学第一课教案【精】02-05

开学第一课教案【荐】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