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教案设计

时间:2023-02-19 10:31:34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马嵬》教案设计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嵬》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嵬》教案设计3篇

《马嵬》教案设计1

  第一部分诗歌文本解读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首联用典,以此来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首联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可是缘分已尽,于事无补。

  颔联运用反衬手法,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

  颈联“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当时”指七夕玄宗与杨贵妃“蜜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运用对比的手法。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尾联也包含尖锐的对比。将天下之主与平民相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吟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情,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尤其对帝王与后妃更是人们谈论的热点。对于开创出开元盛世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更是长写不衰的文学主题,千百年来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连续地呈现,但对李杨爱情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唐代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同情多于讽刺,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偏重于谴责、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则二着兼有,既有同情歌颂又有暴露批判。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李商隐是如何看待李杨的爱情的。

  二、背景介绍:

  搭配《妖猫传》片段讲解马嵬之变

  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悍然发动安史之乱。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危在旦夕。在一个天色晦暗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以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护驾军士砍杀了宰相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唐玄宗被逼无奈,遂下令缢死杨贵妃,自此事了,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三、解读《马嵬(其二)》

  1.分析诗句

  点名学生分析,教师引导。

  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说海外还有神仙世界九州地,来生未可预知,今生今世夫妻关系就此罢休。——仙山寻妃用典

  【提问】首联中用典,写方士寻仙之事,有何用意?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明确】似写玄宗思贵妃心切,其实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马嵬之变对比、反衬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巡逻打梆声,不再有宫中卫士击筹报晓。空闻、无复意在嘲讽唐玄宗的荒唐误国。

  【提问】颔联两句分别展现了怎样的生活场景?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虎旅传宵柝”写的'是逃难生活的不安适。“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鸡人报晓筹”写的是宫中生活的安乐,也暗示唐玄宗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但“无复”点出了这一希望已幻灭,“无复”与“空闻”相对,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今天六军约定驻马不前进,当年七夕还嗤笑织女牛郎不相会。——七夕之盟

  对比

  【提问】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马嵬之变这一天,也是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盟誓,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同驻马”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七夕笑牵牛”对照“六军同驻马”,两相映衬,就表现出了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

  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作者之问

  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和讽刺: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尾联以对比和反讽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

  【提问】尾联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宠爱的妃子,而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却有更美满的婚姻,这一对比引人沉思,发人深省。

  【提问】本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用倒叙手法,先说寻仙,后说兵变一事。颈联也是倒叙,七夕之事在前而后说,驻马之事后发而先说。

  2、主旨思想(引导学生尝试总结,教师小结):

  ①批判鬼神、轮回之说。

  ②借批判马嵬之变一史,讽刺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之实。

  ③对比古今成败,突出主旨。

  总结: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不要“玩物丧志”,要切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完成课后题三。

  六、板书设计:

  马嵬(其二)李商隐

  首:仙山寻妃用典

  颔:马嵬之变对比、反衬启发世人、警告统治者

  颈:七夕之盟对比

  尾:诗人之问对比、反问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描述

  一、教学目标解读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解读文本,讲解写作手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在阅读和解读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诗歌主旨,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启示学生不要“玩物丧志”,要切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设计逻辑

  首先,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话题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然后插入《妖猫传》视频介绍马嵬事变这一背景,便于学生对诗歌文本进行具体解读,总结诗歌结构和主旨,逐渐完成板书,带给学生对于这个诗歌的整体。

  三、教学亮点

  1.课程开始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话题导入,比较便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背景介绍结合《妖猫传》视频介绍马嵬之变,视频画面与文字结合,便于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3.对于诗歌逐句解读,并且都用四字对每个句子进行了总结,便于学生记忆。

  4.板书设计简单有条理,具有概括性,给学生整体认知。

  四、预期效果

  1.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课堂氛围积极愉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教学思路清晰,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更加扎实。

《马嵬》教案设计2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进一步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

  (1)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

  (2)学案导学法。(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农村学校班额大,学生差距也大,很多学生不善表达,也不愿意去表达。一方面遇到开放性问题,鼓励他们去讨论,另一方面每堂课制作学案,让学生自己提前按照设计流程学习,课堂被用来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过程我设计以下 六个教学环节。

  (一) 导语(幻灯片2)

  马嵬在唐代是“西出都门百余里”的一个普通驿站,是秦川蜀道上一个平常乡野,可谓名不见经传。但由于后来在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兵变,致使“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葬身马嵬坡下,马嵬坡由此而驰名中外。马嵬贵妃墓大约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位于一高坡小院。墓门口书写对联两幅,一幅是:妃子魂消犹痛梨花春带雨,马嵬玉陨幸留古韵冢携香。另一幅为毕沅所题: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李杨事;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这哀婉绮丽的文字,给贵妃墓罩上了一层伤感凄艳的迷离色彩。我们今天来看一看李商隐是如何来看待这件历史事件的。

  (二) 作者简介(幻灯片3)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三)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幻灯片4)

  按照以下诵读节奏缓慢深沉地朗读。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四)解决字词,疏通大意。

  1.重点字词: 徒闻 未卜 宵柝 晓筹

  2.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教师提供下面参考:(幻灯片5)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五)探究阅读 ,揣摩情感(幻灯片6)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此诗对玄宗有所婉讽,亦有所体谅,可谓能“出己意”又“用意隐然”,在咏史诗中不失为佳作。

  学生讨论问题:本诗是如何“隐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教师总结:(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1.“徒”然有梦 ,未卜先休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婉讽意味渐露。

  2. “空闻” “无复”, 昔乐今苦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讽刺意味渐浓。

  3. “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

  恩爱邂逅生死之时,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行文至此,讽刺意味已至酽厚。

  4、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教师总结:理解咏史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要从关键字入手,结合表现手法,综

  合分析,揣摩情感。

  (六)拓展练习。

  学生自主分析下面两首诗,说明所表达的情感。

  1. 马嵬坡 晚唐 郑畋 (幻灯片7)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简要分析:

  (1)一处对比。此诗首句的“玄宗回马”,指大乱平定、两京收复之后,成了太上皇的玄宗从蜀中回返长安。其时距“杨妃死”已很久了。两下并提,意谓玄宗能重返长安,正是牺牲杨妃换来的。一存一殁,意味深长。

  (2)二处对比。玄宗割舍贵妃固然使局势得到转机,但内心的矛盾痛苦一直贯穿于他的后半生,尽管山河重光(“日月新”),也不能使他忘怀死去的杨妃,这就是所谓“云雨难忘”。“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可喜下长恨相兼,写出了玄宗复杂矛盾的心理。

  (3)一处反问。“终是圣明天子事”,有人说这是表彰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有决断,堪称“圣明”,但从末句“景阳宫井又何人”来看,并非如此。“景阳宫井”用的是陈后主的故事。当隋兵打进金陵,陈后主和他的宠妃张丽华藏在景阳宫井内,一同作了隋兵的俘虏。同是帝妃情事,又同当干戈逼迫之际,可比性极强,取拟精当。玄宗没有落到陈后主这步田地,是值得庆幸的,但要说“圣明”,也仅仅是比陈后主“圣明”一些而已。“圣明天子”扬得很高,却以昏味的陈后主来作陪衬,就颇有几分讽意。只不过话说得微婉,耐人玩味罢了。

  但就此以为诗人对玄宗毫无同情,也不尽然。唐时人对杨妃之死,颇有深责玄宗无情无义者。郑诗又似为此而发。上联已暗示马嵬赐死,事

  出不得已,虽时过境迁,玄宗仍未忘怀云雨旧情。所以下联“终是圣明于子事”,“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玄宗当日的处境。

  2. 四块玉·马嵬坡 元代 马致远(幻灯片8)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简要分析:此曲前半叙事,后半议论,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有人认为作品对杨玉环的责备重于玄宗,表明作者由于历史观的局限,仍有“女水”的消极思想。其实这是此类话题的传统论见,作者不可能不知道祸首是谁,“恨不得”一句已经透尽个中消息,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穿罢了。 教学反思:运用学案导学法。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适合本班学生的学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将“学案”发给每个学生,指导学生预习使用,并收集反馈意见,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之一。学生要依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明了学习目标,熟悉上课内容,找出疑点难点,查找相关资料,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附:板书设计

  马嵬

  “徒”然有梦 ,未卜先休 ———— 婉讽意味渐露。

  “空闻” “无复”, 昔乐今苦———— 讽刺意味渐浓

  “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讽刺意味酽厚

  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深刻地批判

《马嵬》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 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 学习本诗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3. 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 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 诗歌蕴涵的寓意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题解、背景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后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以向天下谢罪。为抵搪民怨,杨贵妃被赐以三尺白绫,,史称“马嵬之变”。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二).学生齐读课文。

  (1)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诗意。

  (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重点字词解释: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三)诗歌讲解

  1、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2、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3、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提问】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马嵬》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马嵬》教案设计02-19

《马嵬》教案12-17

马嵬古诗词鉴赏11-17

《马说》教案设计01-02

教案设计《马说》12-16

《马》教案设计409-30

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教案12-16

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教案12-16

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