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时间:2023-11-14 16:55:46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通用)《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

  一、学习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二、学习重难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三、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五、自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2、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3、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4、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5、讨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6、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2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

  ①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国共产党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

  ④屏幕投影思考题

  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精读品味

  (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之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可用屏幕投影思考题,学生思考: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②朗读指导

  可用屏幕投影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下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

  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內容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活哲理。与《在山的那边》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感知内容

  ①导人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②默读文章

  (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大屏幕投影问题: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再次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最后。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3

  一、知识储备点

  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二)、能力培养点

  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三)、情感体验点

  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2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

  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

  二、教学设想

  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难点: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司和体验。

  疑点: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摔死?

  三、媒体平台

  课件设计构想:陡峭的山涯,八年来一直有病的“我”,在父亲的引导下,小心翼翼地走一步,再走一步……可采用卡通思面切换的形式完成,并配上相应一次比一次热烈的掌声。

  第1课时

  一、本课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文章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1、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2、默读课文

  2、作者简介

  二、跨越障碍(字音字形、多音字辨析、形似字辨析

  三、

  1、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2、复述故事情节: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①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冐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冐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②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脸”的经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步了这一步再步下一步。

  4、字词教学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5、讨论

  1.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2.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3.课文什么地方写“我”再走一步?“走一步”和“再走一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4.父亲是怎么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课文中几次写到杰利?是详写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5.“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

  6.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

  答案1.课文主要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4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讨论

  1.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2.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3.课文什么地方写“我”再走一步?“走一步”和“再走一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4.父亲是怎么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课文中几次写到杰利?是详写

  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5.“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

  6.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5

  【导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把 握主旨。(重点)[

  2.体会多种描写手法的作用,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难点)

  3.感悟蕴含的生活哲理,正视并积极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行为提示一:

  要求学生了解“导学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畅谈,教师引述。

  1.独学:让学生对“自学互研”中三个步骤进行独学。(1)问题入手。带着学习任务(脱离导学案)高效快速阅读教材,认真阅读文本及其他相关资料,圈点批注重要信息。完成导学案有关步骤,找出自己的疑惑。(2)双色笔标注。对于经 过独学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用双色笔做好标注,以便通过对学、群学来解决这些问题。

  2.对学、群学:(1)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学互研”部分步骤的答案,同时组内剩余成员开展对学、群学。(2)对学中,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或疑问与对子交流,师傅应完成好检查、检测、释疑、教会的任务;群学交流时,组长是交流的组织者(建议组内交流时采用一人主讲兼记录,其他同学补充、质 疑、纠错的形式,以便群学成果得以落实)。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溪流走一 步是 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天。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世界,和他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吧!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灼人(zhuó) 寻觅(ì) 突兀(wù) 椿树(chūn)

  滑稽(ī) 嘘声(qū) 晕眩(xuán) 恍惚(hū)

  抽噎(ē) 呻吟(ín)

  2.读懂大意,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

  (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可。)

  3.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对语气。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4.概括“我”爬下悬崖 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我下不去……我会摔死的`”)——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巨大成就感。

  5.如何评价文中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这是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合格的伟大父亲。在“我”下悬崖的时候,父亲完全可以抱“我”下来,但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抱,虽然“我”安全了,但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因此才会有意识地引导“我”自己解决问题,并不断鼓励“我” 大胆尝试,教给“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也增强了勇气、信心,同时也得到了成功的快乐。

  学法指导一:【伏笔和照应】

  伏笔,就是作者在描写、叙述的过程 中,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并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的一种写作方法。 照应,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在一篇中,如果前后的几个句子、段落写的是同一件事,就是互相照应。

  学法指导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4.烘托人物心情;

  5.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

  6.暗示人物命运;

  7.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8.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

  9.揭示主题,深化主旨。

  教学行为提示二:

  对“自学互研”中三个步骤进行交流展示。步骤一可采用对子互查、互读的形式;步骤二、三可采用组内交流探究的形式。

  6.概括的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童年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化大为小,就会变难为易,最后取得胜利。

  步骤三 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7.文中有很多伏笔和照应,请找出来。

  如多次提到自己的体质弱为后文“我”的恐惧埋下伏笔;杰利喊“别做胆小鬼”“杰利看来好像有点儿不放心”,为 后文杰利把“我”的父亲找来埋下伏笔。

  8.文中运用了 哪些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环境描写:第15段“暮色开始四合”,第16段“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恐怖的气氛,衬托了“我”孤独、恐惧的心理。

  心理描写:第8、9段“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吓得几乎晕倒”等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害怕、紧张的心理。

  语言描写:如第17段“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表现了“我”当时的恐惧和不自信的心理。

  9.是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主题的?

  “遇险脱险”的小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作者成功地将小事赋予 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是成功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交流展示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对应第1—3题)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对应第4—6题)

  步骤三 质疑问难,深层探究(对应第7—9题)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外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6

  教学目标

  1、品评有关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内容并体味其哲理。

  2、抓住文章标题,以此为线索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领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3、把握文章主旨,学会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生会面临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这节课我们要探讨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

  一、自主尝试,我能行!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去。

  3、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如果你是五个男孩子一,会怎么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母亲角度:天下的母亲有时疼爱儿女到了溺爱的地步。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的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

  我的角度

  过渡语:同学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说的也十分精彩,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的立场不同,观点也就大相径庭了。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让我们从具体的语句中体会情感。

  二、合作探究,解疑惑!

  1、从文中找出自然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明确:夜色降临更进一步地烘托内心“我”内心的恐惧与紧张,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4)间接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情感。

  2、心理描写

  1、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明确: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2、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三、分享交流,展风采!

  预设问题:环境:

  1、课文第6自然段对悬崖描写以及悬崖周边环境描写。(生读)

  2、17自然段,夜色降临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暗淡,沉寂、恐怖的气氛,更进一步地烘托内心“我”内心的恐惧与紧张无助的心理,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生读)

  找生表达作者内心独白,预设悬崖已经令我恐惧不堪了,如此寂静、黑暗的环境更让人紧张不堪,我很无助啊!

  心理:

  1、16自然段心理描写被弃于悬崖的心理,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生读)

  2、18至28自然段在父亲的指点下脱险,心理过程!(生读)

  明确: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四、归纳总结,得启示!

  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困难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感悟,比如滴水石穿告诉我们坚持的力量,春去秋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五、体会质疑,我收获!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业

  片段作文:只要勇敢面对困难,就会发现困难并没那么可怕。你曾经遇到过哪些难以客户的困难?最后又是如何解决的?选一件事写一写,200字左右。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7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1、学法指导:

  ⑴ 默读要求:

  时间、内容。

  ⑵ 复述要求: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2、复述抢答:

  ⑴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⑵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⑶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⑷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3、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2、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3、教师小结:

  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2、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

  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8

  教学目的:

  1、 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小段。

  2、 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 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1、 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教具准备:

  《祖国》录音带、小黑板(写六种方式、《祖国》歌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激情入景:

  二(4)班的同学们给老师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首届艺术节中,我班荣获了第一名……这节课,希望同学们有好的表现。

  2、 材料分析:

  (1) 1842年8月,中英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 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3)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 20xx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学生发言:中国,有着屈辱的历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祖国能在国际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是离不开一些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人。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在国防事业上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邓稼先。

  二、 初步理解课文。

  1、 简要介绍邓稼先及作者。

  华侨、华裔的含义。

  2、 朗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什么内容。

  三、 速读课文,深入内容。

  你想提出一个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集中讨论:

  举例:

  1、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

  既交待了邓稼先的成长背景,又突出他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2、 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照起来写?

  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 文言文的语段的意思是什么?

  4、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四、 情感渗透:体会感人之处。

  读了本文,你全面了解了邓稼先,请你对照插图,阅读有关邓稼先的资料,以“我心目中的邓稼先”为话题,举一个典型事例,说说你对邓稼先的评价。

  五、 内容迁引:

  学习本文,你的收获是什么?我想请同学们用特殊的方式展示出来:

  1、 成语。

  2、 名人名言。

  3、 相仿事例。

  4、 一首歌。

  5、 一首诗。

  6、 用一组排比句。

  六、 小练笔:

  我们的祖国,因这样的骄子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还不能向邓稼先博士那样为祖国去效力,但我们可以为王畈中学争光,为二(4)班争光。先前,那些同学可以说就是我们身边的“邓稼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写写我们身边的“邓稼先”吧!

  附:板书:

  邓稼先

  杨振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2、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4、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5、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探究文中“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仔细阅读,复述故事情节

  2、难点: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生活哲理之后,从友情、亲情等多角度引导,让学生得到新的启示

  三、教法、学法:

  1、教法:研讨式、启发式、情感式教学

  2、学法:多角度探究、创造性阅读

  四、教具:

  电脑、电视、课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4~6分钟看完。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五十七年前的一个夏天)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六个;内德、杰利)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大约二十米高;二十的三分之一米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检查默读的效果。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P10)。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一步一步从山下走下来;面对困难,敢于跨出第一步。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来,循序渐进;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化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那样只会增加你的恐惧丧失信心使你不敢跨出战胜困难的.第一步。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P9)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探究问题。

  范例引导:(先是角度举例,然后让学生先探讨,再做引导和解说作为举例。)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就孩子,孩子自己的能力将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教训孩子的,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

  (1)时隔年,。

  (2)我一直牢记着叫我不要的训诫。

  (3)向攀爬。

  (4)有人啜泣。

  (5)正纳罕。

  (6)暮色开始四合,。

  (7)暮色苍茫,。

  (8)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的口气说。

  (10)我小心翼翼地。

  (11)我的信心大增。

  (12)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分角色朗读表演。(学生分饰父亲和儿子,要求入情入景色。)

  4、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

  三、教学后记:

  本文学生很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很高,对于复述这一环节,学生活动很成功,单学生还不善于提问,因此,多角度阅读还存在一定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0

  【教学构想】

  现在的学生,都拥有美好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此时,该如何面对呢?是积极进取,还是踟躇不前?为此,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成功的信念,学会找寻解决困难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感知和体验文本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并从中受益,以便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八年级,正是学生思维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重要时期。本文的相关内容与学生固有的信息储备形成了一定的信息差,所以本文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刺激和丰富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用以下方法:

  1.首先布置预习。

  从两个大的方面引导学生预习:①请同学们提出自己最感困惑的问题。②用笔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或词语,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2.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准备从以下几个角度切人:

  ①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③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段落,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④引导学生深人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⑤体验反思: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吸纳和构建的平台。

  3.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人生经验”。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充分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

  2.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战胜困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难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安排] 一课时

  1.认真预习课文,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

  2.熟读课文,揣摩精彩的字、词、句、段,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验,联系实际,谈谈体验或启示。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 导人新课,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 导语 一: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紧张害怕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你谈一件令你紧张害怕的往事。

  (学生们纷纷谈自己的经历)

  师:大家谈得好极了,谈出了自己的真切体验。看来啊,亲身经历的害怕的事的确令人难以忘记,也许这种体验会让我们铭记一辈子。现在,让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一位8岁少年是如何战胜紧张与害怕的。

  导语 二: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冒险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你们谈谈具体的经过,然后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教训(或道理)?

  (学生们谈经历和感悟)

  师:今天,我的收获很大。因为我感受着大家的感受,体验着大家的体验,感悟着大家丰富多彩的人生思考。我相信,这种分享,不仅仅是对我,对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这一板块,旨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在两个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导语 ,结果有很大的差别。导语 一能够让全体学生很快地进入状态,搜寻翻找记忆中的往事,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激活;而导语 二却让部分学生卡了壳。因为多数人没有经历过冒险的事,所以根本就无从谈起。此外,对初二的学生而言,本文叙事性很强,所以我力图让学生在文本的影响下,学会有条理地陈述一件事。)

  二、走进文本

  1.整体感知文本。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鼓励他们根据提示,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

  师:首先请同学们各自大声朗读课文,带着两个任务去读。

  第一,请依据我的提示,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提示: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我————,最后。)第二,提出你感困惑的问题。 (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为什么要给一定的提示呢,直接让学生表述不行吗?原因有两点:第一,避免学生步入“泛泛复述课文”的误区;第二,给学生搭梯子,让其“跳起来摘桃子”,在实践中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学生读课文,并在书上圈点勾画。教师板书完“提示”后,在学生中巡视。在此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据此。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了集中归类。

  字词有:

  啜泣(chuò) 瘦骨嶙峋(Iín xún) 噗噗(pū) 训诫(jiè)

  纳罕(nàhǎn) 迂回(yū) 头晕目眩(xuàn)

  (这个环节是在教学过程 中随机生成的。我原以为这一课的生字词比较简单,就可以忽略不讲。可事实上学生的水平千差万别,不了解的大有人在。由此看来,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多多积累字词,不可听之任之。)

  师:一位教育专家说过:生命的交往、思想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往往能够进射出智慧的火花。下面请前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问题。’把能够解决的问题在组内尽快解决,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和整理,然后提出一两个全组最难解决的问题,并写在纸条上交给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我相信,凭着大家的聪明才智,一定能给我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我在备课过程中,就琢磨:如果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提出了想象性或探究性的问题,可以适时适地解决;如果学生未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部分问题或创设相关情境。)

  师:(教师边收问题边赞美学生的提问)大家所提的问题,的确有深度、有个性,简直让老师无法取舍。下面让我们来共同筛选出最难解决的问题吧

  2.质疑探究。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有关疑难问题(教师也可参与其中),然后共同整合出有价值的问题。

  用投影仪呈现问题:

  ⑴文章开头“虽已时隔57年,可是那种闷热我还能感觉得到”,57年了,闷热仍然能够感觉得到,可能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⑵“我”明明知道这座悬崖是“不可能登临的禁地”,为什么偏偏要去攀爬呢?

  ⑶杰利对“我”有点不放心,可他为什么“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呢?

  ⑷如何评价杰利和其他的小伙伴?

  ⑸文中第14自然段最后一句“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明明是自己哭,为什么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我自己”呢?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⑹“暮色苍茫,天上已出现了第一颗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昏暗”这句话除了描写当时的景物外,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⑺当“我”被困在悬崖的石架上,欲上不能,欲下不得时,心里会怎么想?

  ⑻父亲为什么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⑼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请想一想父亲此时的心理活动)

  ⑽依据课文内容,请谈谈“我”在爬下悬崖的过程中,心里是怎样想的?

  ⑾父亲是怎样指导我走下悬崖的?

  ⑿当“我”投入父亲的手臂中时,为什么会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为什么说“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⒀为什么作者觉得走过的路很遥远?

  ⒁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⒂“我曾屡次发现,当我因为看到前途遥远可怕以致灰心,丧气时,我只要想到很久以前我在一座小悬崖壁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⒃设想一下,如果是你在上面,你的父亲会怎样救你下来呢?

  ⒄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⒅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⒆假如你是除了“我”、杰利以外的其他小男孩中的一个,你能尝试着评价一下“我”、杰利以及其他小男孩吗?

  ⒇如何理解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义?文章标题能否改成“童年往事”,为什么?

  (以上绝大部分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的,极少数是我充实进来的。我认为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深度。比方说:⒃一⒆题的设计,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而且通过“假设”,可以让学生进入情境,去拥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等等,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师生互动,共同整合出三道有价值的问题:⑵ ⑸ ⑿

  (下面要进行的这一板块,可以围绕“把握内容主旨;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两个大的方面切入。)

  3.深入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个问题呢?原因:一、这三个问题能够贯串全文,起到统率全篇的作用,其中第三个问题与主旨的关系最为紧密;二、如果解决了前面两个问题,教师就比较容易引导学生升华、拓展和联想第三个问题及相关情境。)

  (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紧扣文本,不能架空分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说出独立的见解和感受,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

  “我”明明知道这座悬崖是“不可能登临的禁地”,为什么偏偏要去攀爬呢?

  提示:①不服输,敢于向自己的弱点挑战。②从众心理在作怪。③爱面子,禁不住小伙伴们的激将才去的。(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大可不必强求答案的唯一性。以上三种答案都可以。)

  文中第14自然段最后一句“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明明是自己哭,为什么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我自己”呢?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提示:合理。当被困在悬崖的石架上,欲上不能,欲下不得时,“我”害怕极了,紧张与恐惧已占据了整个身心,以至于精神恍惚,形成错觉。

  当“我”投入父亲的手臂中时,为什么会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句话提到的“经验”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首先,我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16-----22自然段。因为这部分是体现文章主旨的关键所在。为了快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角色,就必须引导他们读文本。朗读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文本,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是一项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朗读中,一面是课文的丰富内涵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一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多元反应。因而,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语感、发展语感的重要途径。)

  提示:因为“我”原来身体不好,一向胆小,面对困难就感到紧张害怕甚至恐惧,而今天运用父亲“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我”终于攀下了悬崖,“我”感到既惊奇又自豪。通过这次经历,“我”战胜了怯懦,战胜了自我,变得坚强、勇敢和自信。所以当“我”投入父亲的手臂中时,会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因为经历爬悬崖这件事后,我明白了一个经验(即人生道理):面对困难,除了要有信心和勇气外,还要有战胜困难的智慧与方法——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并且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去克服。

  (教学时,如何把这个问题向纵深处挖掘、探究。取决于教师引导的合理性和丰富性。引导得好,就会出彩出新,师生共同受益;引导得不好,就会贴标签,可能会把主题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都觉得索然无味。学生们可能会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的若干内涵,比如说:中西文化的差异、喜极而泣的情感狂澜、父子之爱以及“由不自信到自信再到充满巨大成就感的心路历程”等等,总之,围绕本问题,联系文本内容,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做最大程度的开发。)

  三、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吸纳和构建的平台。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那么多精彩纷呈的问题,的确令我佩服。在此,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我提的问题是:

  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在爬下悬崖之后,如果请你跟爸爸、妈妈、杰利和其他小玩伴说几句心里话,你会跟他们分别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踊跃陈述自己的想法)

  (这一板块是解读层面上的“创造性解读”。这个“假设”问题,能使学生在深入体会文本内容的同时。再次激活思维和丰富角色体验。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主旨的基础上重构和健全人格品质。至此,这节课就较全面地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

  结束语:

  师: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而我却要说:不经过心灵的磨练,哪能够真正地成熟起来?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许多沟沟坎坎,曲曲折折。此时,除了要有信心和勇气外,还要有战胜困难的智慧与方法。学完这一课,相信大家会有很大的收获。在此,我真诚地希望大家: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并且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去克服。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前途如此美好,世界如此奇妙。

  (总结全文,鼓励学生积极应对人生中的困难。)

  四、布置课外作业

  鼓励学生与生活对话:联系实际,请大家谈谈自己的“人生经验”。

  (教师所布置的作业 应该有价值。备课时。我反复思考什么样的题目最有效用,经反复权衡,选择了此题,因为我认为这道题能够打通学生的阅读感知和生活经验的通道,学生一定有话要说。事实上的确如此,学生听与说的积极性都很高。)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1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②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③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复述故事,整体感知。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讲述1945年1月莫顿亨特架机侦察的故事导入。

  二.复述故事,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复述准备,抢答问题: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4.学生分节(冒险、脱险)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5.讨论复述的得失,总结改进的意见。

  ①处理好详略

  ②抓住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细节。

  三.小组讨论、探讨文意

  ①读了这个故事,你最大的一点感想是什么?

  ②“我”为何将“走一步,再走一步”作为文章的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四.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②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朗读课文,品读语言

  1.圈划人物心理、行动以及环境描写的雅词美句。

  2.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能概括“我”的行动和心理过程的词句。

  爬—蹲—伏

  二.探究品味,感悟情理

  1.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2.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提出并讨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

  ③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3.朗读品味:

  ①“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

  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②想象“我”在石梁上的心理,说一说。

  ③“我”在脱险前后有哭了两次,哭时的情感一样吗?

  ④学生表演父子对话,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以鼓励为主,并教给方法的良苦用心)

  三.结合体验,品味人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一个中国父亲遇到这种情况,他会怎样做?

  2.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下来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四.拓展练习,积累语言

  从“读一读,写一写”中选用五个以上的词,以“逆境”为话题,说一段话。

  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在悬崖面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过程和方法:

  ⑴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⑵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难点

  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课文导语:

  导语中说这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为什么隔了57年,65岁的作者还要记述这段经历呢?“其中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整体感知

  1、默读:

  要求默读的速度为每分钟300字,慢慢加快为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读好,行吗?

  默读后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2、抢答:

  ⑴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⑵发生在什么时候?

  ⑶爬悬崖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

  ⑷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3、把课文分成“冒险”、“脱险”两部分,四人小组组内试讲,全班推荐2~3人上台复述,并即使点评。

  明确:复述要求“响亮流利、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明确:同学用这样的句式复述“我讲述的部分是……我的讲述完了,谢谢大家”、“我的点评完了,谢谢。”

  三、研读主旨

  1、探究主旨:

  作者由这次历险,获得了什么启示?

  (读最后一节。)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提示:龟兔赛跑、夸父逐日……

  2、总结归纳:

  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学了《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获得了什么道理?

  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呼唤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7~22小节,背诵最后一节。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

  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一次在

  小悬崖上的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同时,这篇文章在结构线索、起伏照应、心理刻画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语言简练流畅、含蓄委婉。因此,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正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讲述的.人生哲理。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学习上的,家庭中的与人相处时的……,面对这些,你怎么办呢?其实,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需注意的:训诫(jiè)迂回(yū)啜泣(chuò)纳罕(hn)

  头晕目眩(yūn)颤抖(chān)

  <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字词积累>

  三、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2、故事发生的时间?

  3、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4、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5、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6、“我”为什么不下来?

  7、“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四、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时将全文分为两部分:①冒险。②脱险。

  要求:①尽量完整。②详细得当。③生动具体。

  在复述过程中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1、进行口语训练。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

  五、主旨研讨:

  ①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②“我”在走下仅几米高的悬崖后,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③结合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④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在主旨研讨上,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意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文章主,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本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二、多角度阅读,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于复杂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2、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学会

  多的从一篇文章中获得知识和感悟。>

  三、讨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这个环节主要是强调文章主旨以及学以至用>

  四、补充阅读:读课后汪国真的小诗,谈谈你的理解、感悟。

  <本环节是扩展阅读>

  五、作业:小作文:

  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得到一个经验,感悟一条哲理,你有这样

  经历吗?写一写你的故事。

  反思:

  本课完成较好的任务:

  1、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2、对记叙文六要素及记叙顺序的强调。

  3、精彩赏析环节学生参与性强,思维灵活活动。

  4、本课中对学生口语训练基本到位。

  5、拓展题确实使学生得到开拓。

  出现的缺点和问题:

  1、复述环节参与学生有限,而且复述中总有遗漏。

  2、在课时安排把握上比较困难,由于学生积极性太高,在两课时

  内完不成任务。

  3、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把握不够深刻、准确。

  4、拓展作业很受学生语言和写作水平的限制,不够理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反复阅读,理解关键语句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

  3、情感目标:

  深刻领会课文内容,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设想】

  1、重点:

  反复阅读从中获得启迪和熏陶。

  2、难点:

  深刻理解篇末所说的经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任务。

  2、收集有关克服人生困难的名言警句。

  3、收集自己日常生活中克服困难的事例和亲身感受。

  4、教学设施:录音机、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交流收集如何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

  (教师)再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许多影响深远的事情,这些事情能使我们获得做人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小时侯的遭遇及他的感受,希望大家从中有所收获。

  二、整体感悟

  1、听录音朗读、解决课文生字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声调、语速)。

  3、挑选自己所喜欢的部分朗读。

  4、理清课文结构及记叙的要素:

  小结:第一部分(1~13段):遭遇险情。

  第二部分(13~22段):脱离险情。

  第三部分(23段):生发感悟。

  三、合作、探索(教师投影问题组)

  1、“我”遭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是怎样解决困难的?解决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3、最后一段“走一步,再走一步”怎样理解?这次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抓住本文的主题思想)

  ⑴ 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⑵ 学习代表发言。

  ⑶ 教师小结。

  四、体验、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进行评价)

  1、假如你是亨特,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会怎么办?

  2、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怎么办?

  教师小结:当遇到困难时,首先要冷静。要分析所处的位置一些切实学习的办法解决,并且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要树立信心,鼓励自己,取得胜利。作为父母,应教给孩子解决困难中战胜自我,树立信心勇敢的'走向“下一步”。

  五、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和文中的我类似的经历?那你是则样解决?请讲给同学们听。

  1、学生课堂开展交流。

  2、课后整理相关资料,写成一篇文章。

  六、总结

  作者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感悟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把他们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在于走好每一步,要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板书】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遭遇险情──脱离险情──生发感悟

  主题: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学法指导]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拓展延伸: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2-1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2-0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2-1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3-0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2-16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01-2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2-08

走一步,再走一步11-07

走一步,再走一步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