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时间:2024-05-24 15:45:46 美云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通用1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1

  练习目标

  1、通过画图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摆一摆”“找一找”等练习,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教学重点

  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具准备

  点子图,方格纸等。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课文第15页“练一练”的第1题。

  出示题中文字。

  (1)先让学生找一找,这里的哪些字是对称的。是对称的字,在它的下面打个“√”。

  (2)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找的,并互相检查找得对不对,完整不完整。

  (3)汇报结果。

  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在对称方面有什么区别。看看学生能不能发现其区别,即对称轴的位置不同或对称轴的数目不同。明白有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只一条。

  2、请学生说一说对称图形的特征。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会,主要是抓住两点。

  (1)沿着对称轴对折。

  (2)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完全重合。

  二、专项练习

  1、课文第15页“练一练”的第2、3题。

  第2题:

  第1个图。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出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然后找出对称轴的位置。

  第2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对称轴是纵向的对称图形(左右对称)。

  第3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对称轴是横向的对称图形(上下对称)。

  第3题:

  让学生照课文摆一摆,也可以参照课文图形,自己设计新颖的,简单的图形。

  2、课文第16页的第4、5题。

  第4题:

  第一个图形像一座桥或椅子。

  第二个图形像飞机。

  第三个图形像火箭。

  第5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

  (2)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与画法。

  (3)教师指导,并说明要点。

  (4)针对错误图形,进行分析。

  3、课文第16页“你知道吗?”。

  (1)让学生根据课文图形,判断哪些树木是对称图形。

  (2)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第1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

  (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第2题:

  (1) 让学生按题目要求试一试。

  (2) 把镜子所放的位置画出来。

  (3) 说一说,这条线是什么。

  2、实践活动。

  (1) 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 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四、作业设计

  1、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再画出另一半。

  2、从镜子中看到的左边图形的样子是什么?画“√”。

  ( ) ( ) ( )

  五、板书设计

  镜子中的数学

  《猴子捞月》

  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一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正个图形。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2

  第三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材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例2,练习十第2、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重点难点:

  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非常关心同学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体重,身高等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1)班第一组5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提问: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10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制作身高统计图

  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大,教师建议大家0-137 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画的时候,第一格不能画成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2、制作体重统计图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身高统计图制作一张体重条形统计图吗? 小组合作完成,评价交流。

  3、看书了解: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提问: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3题。

  教师:第一格表示90秒,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3

  〖教学目标〗

  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

  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师:哦,笑笑、淘气他们玩累了,也饿了,想买东西吃。哪位同学自愿来当这个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务员,为他们来服务呢?请另一个同学来扮演顾客,买东西。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师:下面,我要请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来参加这个游戏。同桌两个人,一人扮演顾客,另外一人扮演服务员。听清游戏规则: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一分;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自己失误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加1分,“顾客”扣1分;在事先规定到第一家商店“森林食品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在第二家商店“纪念品商店”里,同桌两人可交换角色,重新按游戏规则计分、评比。

  (课堂总结,评选“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并让获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较为生硬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之间互动的数学游戏,把课堂变成商店,把学生变成顾客或售货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在游戏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点评〗

  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重新组织数学活动,采取儿童喜欢的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熟悉的购物活动中复习小数的加减法、比较小数的大小,不但达到了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整节课仅有一个数学活动,略显单调和乏味,另外,活动的规则也过于繁琐。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4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教具准备

  挂图、计分表等。

  活动建议

  一、宣布活动内容

  1、课题“森里旅游”。

  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

  二、活动形式

  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三、活动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5、活动小结。

  (1)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2)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3)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4)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五、实践活动

  课本第15页的“实践活动”。

  这里的第1题,第2题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的实践活动。

  要求:

  1、按课本要求记录“生活中的小数”。

  2、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并分享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与良好的情感体验。

  3、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独特的发现或对调查现状的感受及节省开支建议。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5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标: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对东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室外部分

  一、导入

  师: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其中不少老师还是第一次来到我们纬二路小学呢!对我们学校不是很了解,大家能不能先当个小导游领着老师们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前院四周的情况,介绍时注意使用正确的方位词。能当好小导游吗?(能)下面就分小组请老师们去参观吧!

  (学生分小组进入操场向参观的老师们介绍校园)

  二、认识东、西、南、北

  1、认识东、西、南、北。

  学生集合汇报。

  师:同学们是怎样向老师们介绍的?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介绍校园的情况)

  师:为什么几位同学有的说他的前面是教学楼?有的说他的前面是幼儿园楼呢?

  (两位同学站的方向不一样,所以他所面对的事物就不一样。)

  师: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描述,有局限性了。怎么办呢?你还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吗?

  (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

  师:你知道哪是东吗?(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

  知道了东还能知道那个方向?(西方,东与西相对)

  剩下两个方向是什么?(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巩固东西南北。

  师:看大家是不是认清了东西南北,咱们来做几个小游戏。

  教师说方向,学生转向那个方向。(速度适当加快,增加娱乐性,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辨别东西南北。)

  一学生说方向,其余学生指出相应的方向。

  用方位词再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3、知识扩展。

  师:在学校同学们都已经熟练地辨别出东西南北了,出了学校还分得出来吗?老师要考考大家,东图书店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聚丰德呢?泉城广场呢?

  师:你的家大约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室内部分

  4、方向的相对性。

  师:回到电教室,你调向了吗?文化墙在操场的哪边?办公楼呢?教学楼呢?幼儿园楼呢?

  师:现在在多媒体教室里,我在同学们的哪边?门呢?那幼儿园楼在我们的哪边?哎?刚才有同学说幼儿园在操场的南边,可现在幼儿园又在我们的北边,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幼儿园在动,而是我们站的位置不一样了。)

  师:看来我们再叙述方向时,要说明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三、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我们学校的平面图没有完成,同学们能将“文化墙、教学楼、办公楼、幼儿园楼”及它们的方向填在操场四周并把这张平面图完成吗?试试看!

  学生绘制,展台前展示,介绍绘制情况。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师:同样的校园,有的同学把“东”画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画在了上面,如果不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别人还能清楚地看懂我们的示意图吗?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统一一个画图的标准)

  师:对了,根据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板书)为了使大家知道我们是按这个标准画的就在图的右上角画一个向上的箭头写明“北”。

  师:请同学们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图。

  展示。

  四、看图辨方向

  1、游乐园。

  师:春天就要到了,我们该去春游了,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出示)

  师:介绍一下公园的情况。(如果没用上方位词可引导学生“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介绍”)

  师:你怎么知道花坛的北边是喷泉的?

  我们先去哪儿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并介绍情况)

  2、北京。

  师:去过北京吗?老师有几张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学生欣赏。

  师:这儿有一张广场的照片,同学们能根据左下角的平面示意图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吗?

  变换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说四周的情况。

  五、小结

  今后我们再出去旅游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教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朋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操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许多小动物都高高兴兴地参加了,你们看,都有谁呢?你喜欢哪一个小动物,能说说它的`位置吗?(出示电脑图片)

  二、学习新知。

  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可是它的位置却没有表达清楚。第几排是怎样确定的,第几个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听听小猴是怎样说的?

  播放电脑媒体课件:小猴(我在第一排第一个)小乌龟(我在第二排第三个)

  听了它们的话,你能找一找哪儿是第一排吗?哪儿是第二排吗?哪儿是第二排吗?哪儿是第三排?第四排呢?那么第几个应该从哪边开始数呢?指着图看看。

  从上面的这幅图上,我们知道了排数一般从前往后的,个数一般从左往右数,要讲清楚一个小动物的位置,就要说明它在第几排,第几个?(同时出示媒体课件)

  三、试一试

  1、小动物的位置讲清楚了,那你自己的位置呢?同学们,从右往左数,可以这样确定,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第三小组……第几个一般从前往后数。

  谁来试试说说自己的位置?

  ()在第3组第2座?()做在第4组第4座?

  2、师里来了新同学,请同学们来帮他们找找位置?

  根据给出的信息确定自己的位置,在相应的位置上打“√”。

  A同学:第3组第2座

  B同学:第2组第5座

  C同学:第4组第3个

  电脑课件展示,集体校对。

  四、闯关练习

  1、电脑出示题目一:根据题目给出的消息,要求正确说出小动物所在的位置。出示电脑课件,学生观察图片。

  2、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在小组交流。出示小朋友的电影票(第几排几号),学生回答正确后,进行表扬鼓励。

  3、找图书。(帮图书管理员来找图书)说出什么书在第几层第几个,正确说出它们的位置。

  4、找金币。(出示翻板,回答正确后,给出寻宝提示。)

  在给出的藏宝信息后,自己贴金币制作寻宝图,然后在寻宝区展开寻宝活动。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7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2~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21页练习四第1题

  (1)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分头进行改正。

  (3)全班订正。

  (4)作补充练习。

  3、练习四第3题

  (1)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说一说还能想到的问题。

  (3)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4)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4题

  (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评讲。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课本23—24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平、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师:是啊,刚才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现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教师选几张学生剪得好的轴对称图形贴在黑板上。

  找出不同的剪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的。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他们的.形状不同。

  生2:他们的大小也不同。

  生3:他们的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生4:这些图形上都有一条折痕。

  现在你们把你自己剪的图形重新对折一下,你们会发现他们怎么样?(两边完全重合)是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呢?

  学生回答自己理解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那么这条折痕应该给它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对称轴)

  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灯笼、衣服等)

  三、实践操作,深化认识。

  1、组织活动——折一折

  (1)每个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图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折一折。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折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折法。

  (3)学生认识对称轴,中间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用虚线表示。

  请学生用铅笔画出你们剪出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小结:通过折、画,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么现在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样的图形。

  得出结论: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得直线叫做对称轴。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看下面那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找一找下列哪些数字、汉字、字母是轴对称图形,

  3、用对折的方法找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五、回归生活,体会美感。

  1、谈一谈: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对称的图形、物体,你能说一说吗?

  2、欣赏生活、艺术、自然、建筑、剪纸等领域的对称之美。

  六、总结全课,升华主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轴对称

  对折:两边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

  折痕——对称轴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9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比较小数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准确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2、小数大小比较的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课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逛商店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逛商店。我们先到食品店去逛一逛。在逛的同时别忘了记一记你所看到的食品的价格。(课件播放视频)

  师:你记住了哪些食品的价格?

  (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回答,以此来复习小数的读法。)

  2、接下来我们到文具店去逛一逛。咦!这儿有三个文具店。这三个文具店分别叫“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 “豆豆文具店”,我们挨个进去瞧瞧。(课件3出示三幅图)

  (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对三家文具店的商品的价钱进行介绍。)

  二、探究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1)师:新学期到了,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买一个铅笔盒,请同学们帮他拿拿主意,他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些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让学生分析自己的看法。

  (3)问: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

  (4)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师完成板书:4.9元<5.1元)

  2、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了不起。

  3、我们的好友笑笑也还准备到这三家店里买些学习用品,你猜猜她可能会买什么?应该到哪家去买?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提出问题。

  (可能会买尺子,彩笔,书包,橡皮)

  ①“去哪家文具店买书包便宜?”

  (个别学生汇报,全班交流。师板书:8.2元<8.5元)

  ②“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便宜?”

  板书:

  2.63元2.36元2.65元

  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先进行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进行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最后得出:

  2.36元<2.63元<2.65元

  4、小结:

  先观察这几组小数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元),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元)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角),以此类推。

  三、新知应用

  1、(第4页的第1题)淘气和笑笑买完文具,他们俩清点了自己的钱包,发现都还剩有很多钱。这是淘气剩下的,这是笑笑剩下的。(课件出示图片)

  说一说他们各自剩有几元钱?谁剩的钱多?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第4页的第2题)智慧老人看见同学们表现这么棒,也想来考考大家。

  (1)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并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2)班内反馈时请学生分别说出答案和自己判断的过程,让其他学生进行判断,并补充不同的判断方法。重点处理3.50元和3.5元的大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不同的想法进行比较,总结出两个数是相等的。

  3、(练一练第2题)淘气和笑笑买完文具,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有三个新开的百货商店。(课件出示第2题图)

  (1)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然后读出各种商品的价格,并用几元几角几分进行口头表达。

  (2)解决“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

  (3)如果要买牙刷,到哪个商店买便宜?如果买牙膏呢?

  四、总结提升: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又增添了许多智慧。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多到几家商店看看,在商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要选择价格较低的商品。这就叫“货比三家知好坏,价问三处知贵贱。”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

  (一)活动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

  师:数学书和练习本比,哪个大?你是怎样比较的?比较它们哪一部分的大小呢?

  (学生拿出数学书和练习本进行实际的比较,并观察、触摸所比较的部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书比练习本大,实际上是指数学书的表面比练习本的表面大。)

  (板书:物体的表面。)

  2.比较教师的手和学生的手

  教师与学生对掌相击。

  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认识到教师的手掌面比学生的手掌面大。)

  3.比较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

  师:谁大谁小?

  (学生观察、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为“面积”概念的引入创造条件。)

  师:大家刚才比较的这些面的大小在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叫作面积。

  (板书:面积)

  师:根据我们刚才比较的.过程,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面积的理解,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完善概念。)

  (板书: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活动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学生拿出附页2中已剪好的图5,观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猜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这还只是你们的猜测,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动手试试吧!可以借助你带来的工具哦!

  (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用硬币摆、画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三)活动三:创意大比拼,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创作要求: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各异。)

  (四)小结

  师:通过学习,你对面积有了哪些认识?你还想知道哪些有关面积的知识?

  作业:教材第44页 第1,2,3,4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去亲身感受、亲自动手、亲自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比一比数学书表面和练习本表面、教师手掌面和学生手掌面、两个正方形的面的大小,然后通过对比较过程的小结来理解面积的含义。

  第二,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灵活处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课堂生成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值得深思和改进之处。

  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这一活动有多种比较策略,在交流策略时,大部分的学生用了摆硬币的方法,只有少数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选择其他的比较策略。反思其原因,可能是课前准备时,教师让学生准备好硬币,使学生认为准备硬币就是拿来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的,这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一种思维的暗示和限制;如果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的比较工具更多样一些,可能学生的思维会更宽阔,比较的策略也会更加丰富多样。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平面图形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测量、作图技能。

  2.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进一步体会面积单位的作用,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

  〖教材分析〗

  这一练习课主要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在教学“面积”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对于如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面积的问题还是很陌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并熟练应用,尤其是和上学期的“周长”有混淆,像课本中的'一些练习,如“52页第4题,用铁丝围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容”,这些题目大多或是根据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逆向思维解决的,或是离我们的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缺乏经验基础的。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有意识地将这些琐碎的问题串联起来,从生活中寻找一些实例,努力将数学生活化,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空间,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想一想,这一段时间,你都了解了什么知识?我们学习了哪些和面积有关的内容?

  (二)新课

  1.活动一:自选单位

  (1)拿出课前准备的实物,说说它们有多大、有多长,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

  (2)找一找生活中的实物,小组讨论:什么物体的大小与什么样的面积单位相对应。

  (3)出示题目。

  ①一根跳绳长约2();

  ②一间卧室的面积约为22( );

  ③一张报纸的面积约为44( );

  ④教室的门高约为2( )。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活动二:剪一剪,算一算

  (1)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小组合作测量出长和宽,然后计算面积。

  (2)如果要在这张正方形的纸上画面积是4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能画几个?试一试。

  (3)汇报小组的操作过程,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然后把小正方形剪下来。

  (4)小组合作学习: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纸,可以剪成面积是4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多少个?

  (汇报学习结果,总结学习方法。)

  3.活动三:动手围一围

  (1)拿出钉子板,用线围出你喜欢的图形,说说每条边有多长、面积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2)用线围成老师指定的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想一想,用了多长的线,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计算?

  (3)用同样长的线围长方形,试一试,有几种围法,每种的长和宽是多少?

  (4)师生订正,共同讨论计算方法。

  (整理所有记录,汇成表格。观察后,你发现了什么?)

  4.活动四:调查我国的陆地面积约为多少平方千米

  你能从地图上知道我国哪个省或自治区的面积最大吗?

  (1)出示中国地图,初步了解我国的版图,说说自己的家在哪里。

  (2)你认为哪个地区比较大、哪个地区比较小,说说你的理由。

  (3)小组介绍本组了解的关于地理方面的内容。

  (三)拓展提高

  找一找生活中和面积、周长相关的内容。

  〖教学反思〗

  对图形的认识与一般知识的学习不同,它需要以一定的空间观念为基础,而空间观念的形成不是靠模仿和记忆就能获得的。本篇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足以证明学生的动手做对空间观念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动手做,学生对图形才会有感受,这些图形才会印在学生的心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案例点评〗

  发展空间观念不能靠纸上谈兵,必须以学生自己的空间感觉和体验为基础。这部分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实践机会。教学中提供大量的“量一量、比一比、估一估、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这些都成为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生动过程。此外,还需要教师创设、充实更多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带了一个蛋糕来为他祝贺,他们俩会怎么分这个蛋糕?(对半平分)

  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讨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

  1、(交流,汇报)小胖和小丁丁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呢?(半个)

  2、半个蛋糕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指导的读法和写法。

  4、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个蛋糕。

  5、动手操作

  (1)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颜色,并说一说。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圆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圆形纸片的,是(

  )个圆形纸片。

  B、把一个三角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纸片的,是(

  )个三角形纸片。

  C、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形、圆……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二)、认识

  1、小胖和小丁丁正准备切蛋糕时,小巧和小亚也来祝贺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们决定四个人平分这个蛋糕,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替代蛋糕,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会写吗?一起来书空一下。

  2、动手操作

  (1)你能从另外一些图形中找到吗?(每人再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这些图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没有它的?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片的(

  ),是(

  )个正方形纸片。

  B、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正方形和圆形纸片的涂色部分同样都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13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我们身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你们找一找并摸一摸它们的。面,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观察铅笔盒盖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3、我们如果把黑板画在纸上是什么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在哪里?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儿童画配一块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长短来表述,要用什么来表述?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1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集合思想,掌握填写集合圈的方法。

  2、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读取集合圈中的信息,理解“重复部分”。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导入:课间,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运动?看,三(1)班选拔了一部分喜欢运动的同学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出示例1),那么我们能算出参加这两项比赛共有多少人吗?

  2、猜一猜:你认为有多少人?(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3、同学们猜出了多少种结果,那么到底谁猜得对?

  (1)有人数了数跳绳9人,踢毽8人,共有17人,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2)有人说参加比赛的人数没有17人,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没有17人,是因为有人重复报了两项比赛。)

  4、那到底有多少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表示能清楚地看出来呢?(引导:把重复的人连线或打记号等。)

  可在表格上直接连线,能最清楚地看出有3人重复报了。

  5、为了更清楚地让我们看出哪些人只报了一项,哪些人两项都报了,你有什么好办法?(适当引出画集合图的方法。出示课题:集合)

  6、你能把人名填到集合图中吗?

  (1)小组协作完成。

  (2)把人名不要了,换了人数你会填吗?(独立完成)

  (3)观察集合圈图,要算出参加比赛的`总人数怎样列式?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反馈)

  (4)反馈:9+8-3=14(人)

  ①说算理。

  ②适当追问:为什么要减3?

  7、回顾算理,整理思路:通过对例1的分析解答,有什么要与同学们交流的?关键要注意什么?(减去重复的)

  8、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①独立填写。

  ②重点观察重复处。

  (2)做一做第2题。

  ①独立填写。

  ②反馈思路。

  二、拓展深化,巩固提高

  1、练习二十三第1题。

  (1)统计出共有多少种水果。

  (2)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2、练习二十三第2题。

  (1)如何把两项都会的很清楚地看出来(连线),填在什么地方?

  (2)解答问题。

  (3)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你会解答提出的问题吗?)

  3、练习二十三第3题。

  (1)尝试完成。

  (2)组内交流。

  (3)教师适当点拨。

  (4)全班交流。

  4、练习二十三第4题。

  (1)适当点拨如何根据所提问题,从三组条件信息中选取合适的信息画集合圈。

  (2)然后根据问题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

  5、练习二十三第5、6题。

  (1)注意提示学生根据数形对应性填写。

  (2)尝试完成后可交流讨论。

  (3)反馈,注意算理要清楚。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研究,渗透集合思想。在开课时创设情境,制造矛盾,碰撞擦出火花。通过统计、连线引入到集合圈的出现,突显有层次的教学;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发现解题方法。化解“重复部分”如何理解的难点,体现有价值的研究和学习。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01-15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01-20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03-17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9篇01-20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13篇)03-04

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案03-31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15篇03-17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15篇)03-17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