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2-18 17:00:1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热】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热】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猜一猜)

  1、提问后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通过刚才的猜一猜,我们知道要猜出准确的答案,必须要找到有利于猜想的依据或线索,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这些依据和线索呢?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后,同学们一定会明白。

  二、新知探究

  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3位小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1、出示1(课件演示)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呢?

  2、学生回答问题并说出理由:

  ①请同学们仔细读题,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②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思考呢?

  A、从三个已知的信息,你能猜出小红拿的是什么书吗?

  B、从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③通过刚才的分析、推理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位同学各拿了什么书,那么现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④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呢?(学生说教师板书后再演示课件)

  ⑤回顾刚才的分析过程再次加深理解。

  已知小红拿的是语文书。

  又知小丽没拿数学书,肯定拿了品德与生活书。

  那么,小刚拿的一定是数学书。

  小刚拿的是( )书,小丽拿的是( )书。

  3、教师小结:

  像这样,通过分析同学们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换句话说,推理就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4、质疑提问:

  像上面的例题中,如果我们只分析小丽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能得出正确答案吗?

  由此可见,在简单的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仔细推敲才能准确判断出正确答案。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推理,并且学会了怎样运用已知的条件推理得出未知的结果。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检查一下同学们学得怎样?敢接受老师的检查吗?

  三、应用提升(闯三关)

  1、讨论完成P109“做一做”(第一关)。

  2、猜一猜,猜图形(先猜再出示课件)(第二关)。

  3、连线(第三关)。

  四、拓展思维

  恭喜同学们顺利的闯过了三关,我想同学们对我们今天学的推理这一数学知识已经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你们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什么职业什么人对推理这一数学知识运用的最多吗?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位有名的侦探,想知道是谁吗?请听黑猫警长告诉我们什么?那你们想当小侦探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当小侦探吧!

  1、课件出示

  ①神探出击;

  ②神秘暗号。

  刚才同学们经过紧张的学习、思考,现在老师让你们轻松一下好吗?

  2、学儿歌

  我是一名小侦探,

  根据线索猜得准,

  能确定的先确定,

  确定哪个先排除,

  剩下越少越好猜。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简单的推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复杂的推理,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你们一定会利用推理这一数学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P59~61练习四

  教学目的:

  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

  挂图、ppt、口算卡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道具。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1题。

  玩中学

  1、生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2题。

  教师启发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两个数的和最小,哪两个数的差最小。

  2、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3、4题。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5题。

  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4、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6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7题。

  6、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比较出得数的大小后,再交流各自的解答过程。

  7、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9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0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反馈。

  9、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1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反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基本练习

  1、填空练习:

  (1)计量比较短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 )

  (2)计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 )

  3千米=( )米 7厘米=( )毫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厘米

  2、手势比划练习(本题要点:学生能正确用手表示长度单位,加深理解)

  师快速变换长度单位,学生快速用手比划其长度。(注意纠正学生长度不规范的手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快速用手势表示单位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的直观认识,准确建立表象。]

  3、填写长度单位 (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

  谈话:刚才,同学们能用手来表示其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估计能力,看谁能准确填写上长度单位。

  一棵树高7 ( ) 飞机每小时的速度是100( )

  一把小刀长6( ) 课桌高70( )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物体,加强学生估测能力,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综合练习

  1、做自主练习中的第5题。(重点指导学生量的方法)

  (1)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测量。

  (2)班内交流。

  2、做自主练习第6题 (重点让学生理解算理)

  (1)引入

  谈话: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不错,下面我们来个长度单位换算的小游戏,好吗?(教师

  把第6小题变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进行换算。如:1分米-3厘米=( )厘米,可以变长一分米的粉笔,去掉3厘米,还剩多少厘米……)

  (2)学生抢答,并说清算理。

  3、做自主练习第7题

  (1)学生独立填写。

  (2)班内交流。(学生说出填写理由)

  4、自主练习第8题

  (1)先让学生读一读,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践测量。

  谈话:同学们知道了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下面我们就用我们

  手中学具来量实物,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1、量一量手中铅笔的长度。

  2、量一量手指的长度。

  3、量一量文具盒的厚度。

  先让学生独立测量,班内交流时说一说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练习,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创设学生喜欢的游戏情境和动手测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比一比,量一量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直观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7~38页例1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与主题图中做小旗的情境紧密相连,教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将第一组学生所做的56面旗子用矩形模型呈现出来,为学生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乘法算式表征一共有多少面旗子,激活学生用乘法口诀求积的已有知识,确定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最后,呈现了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求商的计算,并感受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3个算式的道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主要采用迁移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学习。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迎来一个节日,一个属于同学们的节日,你们知道那叫什么节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了准备这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二(1)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准备布置教室要用的东西。瞧,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第37页情景图)【品析:直接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景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1)①7×7=( ) 口诀:

  ②8×7=( ) 口诀:

  ③8×8=( ) 口诀:

  (2)①3×( )=21 口诀:

  ②( )×6=48 口诀:

  (3)将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用( )法计算,列式( ),口诀:

  在学生兴奋的'竞赛抢答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

  明确:8行小旗,每行7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小旗?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小旗。如:7×8=56或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景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

  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和算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新授部分,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同时要求学生说说图中出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小黑板出示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引导进入例1的教学,也就是第一个数学信息。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简算、估算意识,提高计算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过程:

  一、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3条数学信息,自己读一读。

  (1)白菜地共有白菜850棵。

  (2)第一次运走245棵。

  (3)第二次运走255棵。

  生读。

  师:根据这3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还剩多少棵白菜?

  师贴出问题。

  师:你们能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次吗?试试看。

  生说。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师:要求还剩多少棵白菜,能一步解答吗?那怎么办呢?你能独立列式并解答出来吗?

  生独立完成。

  师生交流分析并板书(板书成两类):

  师:谁来说说你的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1)850-245-255 (2)850-255-245 (5)850-(245+255)

  =605-255 =595-245 =850-500

  =350(棵) =350(棵) =350(棵)

  (3)850-245=605(棵)(4)850-255=595(棵) (6)245+255=500(棵)

  605-255=350(棵) 595-245=350(棵) 850-500=350(棵)

  师:其实这个分步的和综合的想法是一样的',我把分步的擦掉可以吗?

  师:我把这些方法板书成了两类,看一看,我为什么这么分?

  生:第一种方法:先求第一车运走后剩下多少棵,再求第二车运走后剩下多少棵?第二种方法是:先求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再求还剩多少棵?

  师: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运白菜的问题,学会了三位数的连减,

  我们的好朋友机灵狗也想来凑凑热闹,带来了两道数学题,小朋友们你会做吗?

  小黑板出示试一试:

  1000-207-168 436-179-36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师:学会了知识,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练习,好不好?

  1. 456-278-132 930-(80+480)

  368-(168+127) 1000-185-145

  2.衣服78元 鞋子52元 帽子35元 裤子75元

  (1) 妈妈买了一件上衣和一顶帽子,付给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钱?

  (2) 请你再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自主小结,反思提升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师:生活中有很多连减的数学问题,就像今天研究的运白菜一样,同学们要善于发现这些数学问题,并且要学会选择合理的算法。

  五、课作练习,巩固基础

  1.竖式计算:

  1000-345-286 742-283-382 871-283-94

  2.脱式计算

  352-186-114 486-(286+153) 837+(74+365)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第四教时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

  第五课时 几百几十的加、减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3、4、8、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以及相应的估算。

  2、使学生更加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只要合理就行,要与实际情况相符。

  3、渗透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熟练计算几百几十的加、减。

  2、能运用正确的估算策略进行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相关练习题的情景图,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式卡。

  教学过程:

  一、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练习

  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3题。

  2.独立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大屏幕出示第4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看图、读题。说一说题中说的是什么?怎样列式?

  (2)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00—150=150(度),教育学生要保护自己的视力。

  2.独立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第10题。

  三、技能训练。

  1.完成练习二十第11题的估算。

  (1)完成练习二十第8题、12题

  四、练习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的: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将部分数据板书。

  2、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说说数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9

  (1)刚才大家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整百、整千的数,小强也收集了两个数据。张爷爷家新买了一台彩电1000元和一台电冰箱20xx元,请同学们帮他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计算。

  (3)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归纳几种不同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

  2、教学例10

  (1)出示学校图书馆书籍的部分数据,让学生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问题。

  文艺书籍:50种

  科学书籍:80种

  学习参考书籍:130种

  (2)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口算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比较这组数与例9的数据在口算时的不同

  (4)进一步口算:900+600 1500—600

  三、联系实际应用

  1、让同学选择课前收集的数据互相提出用加法或减法的口算问题。

  2、挑战赛 “做一做”1

  3、捉鼠比赛。练习十七第一题。

  4、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收获。

  四、作业:“做一做”2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设计理念

  本节实践活动课,是在课堂学习认知的基础上,再到学校操场,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观察、自主探索与交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观察地图上标的方向位置与生活中方向位置的关系,使学生在已有的对东南西北认知基础上真正学会辨认实际生活中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同时,在实践活动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产生学习数学很有情趣的情感体验。正是在这一理念下,设计开展了数学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到学校操场看一看这一情景,与给定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所看到的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活动的密切联系。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已标出北的大方向板一个,地图一张,深圳地图一张。在上一节课后给学生布置了:画一个只标出北的方向板图,让学生参照书上的20页画出。教师事先确定所观察的学校的操场的位置,为所能观察到的学校周围的建筑物名称和一些树木的名称,专门查了植物书籍,并咨询了园艺师傅(我们学校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有很多的植物。)

  活动过程

  一、激发探索情趣

  首先在教室将所学过的八个方向辨认、复习,在让学生辨认教室里的八个方向时,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辨认的比较准确,但对另外四个方向: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的辨认就较慢了,这时,出示地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看地图,学生一口同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说说广东省在北京的哪面?”学生很快就确定出了“广东省在北京的南面。”“深圳在广东的哪面?”“又在广东的南面!” 接着出示深圳地图,“我们学校在深圳的什么位置?”学生这时把深圳地图围了一圈仔细寻找,找到学校位置的同学很兴奋,看到学校在地图上只是一个点。这时,教师就提出到学校操场去辨认八个方向,每个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一张以操场为中心观察到的学校八个方向位置的地图,学生此时很踊跃,纷纷跃跃欲试。

  提出要求:带上制好的只标了北的方向板、铅笔,到操场将看到的八个方向所在的位置,以及看到的在八个方向上的实物名称填在图中。

  (在实践活动的序曲: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未知的探究欲望,通过观察、辨认教室里的八个方向,观察地图、深圳地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到学校操场这个实景实际观察辨认八个方向制作地图。)

  二、细心观察 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排成两队,男生一队,女生一队,进入操场中央,并面对学校的教学楼,坐成两排,然后,学生自己观察、记录,填写方向板中的八个方向。

  这项活动一开始,要先确定一个方向,教师让学生面对着学校北面的教学楼坐下,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学生开始依次辩认其它三个方向,北的对面是南,这样先确定了北和南,再按顺时针方向确定东西方向,但在确定东西方向时,有些学生不知沿什么走向来确定东西方向,这时有的学生就说:上(前)北下(后)南,左西右东,这样就很快辩认了东南西北,并标在了自己画的方向板上,学生们还把在这四个方向上看到的实物写在了图上,学生们还不时的提出各种问题。

  “老师,我的身后是南面,靠近学校的围墙,有棵大树叫什么树? 还有一座楼房是什么楼?

  “树的名叫小叶柳。”“楼房是学校附近的工厂工人的宿舍楼。”

  还有的学生问:“我看到的东南面哪里有开着很好看红色花的是什么树?”老师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是深圳的市花—勒杜鹃!”

  “我看到操场的西南面有个小房子写什么名称?”看来,学生平时虽然

  经常在操场上体育课,但没有观察 这个小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老师的心理嘀咕着 。“哪是学校的体育器材室啊!”

  “老师:我的身后,东南面也有很高的树,开着很大的红花跟南面的看到的不一样?”“哪是人们常说的英雄树!开得是木棉花。”老师解释着。

  有的同学还大声叫着“我的西北方向是学校的幼儿园。”“辨认得真不错!”

  老师不停的给学生解释着问题,对学生发出赞叹声。

  活动中 ,还有些学生爬在操场上,很投入的认真填写自己的方向板,学生们不停的提出各种问题,小组的.同学不停地讨论着发现的问题,情绪热烈,但又认真。这节实践活动课顺利的完成了。

  (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探索中,积极思考,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在与人交流中,解决了正确辨认八个方向的问题,尝到了自制一张地图的成功的喜悦,获得了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实践活动后的收获

  从学生交上来的制作方向板的作业可以看出,通过学生们实际去辨认方向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方向的辨认印象深刻,真正体验出了方向性,自己能正确的辨认出方向,还有的学生回家后给家长辨认说己家的家具摆设方向,家长反映辨认方向学的不错!

  案例评述

  这个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已有认知四个方向的经验基础上,到操场上辨认生活中的八个具体方向,体验实景中的八个方向位置关系,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把学生从课堂带入生活中的校园,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在现实看到的实景中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获得了数学实践活动的体验,也使每个学生比较好的掌握了怎样辨认八个方向的位置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空间概念,比起在教室里学习效果显著,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实践活动尝试。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剪一剪 ,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 2 3 4 5 6 7 8 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设计说明

  在人类的智慧生长期,有5种表征系统在起作用,即动作表征、表象表征、符号性表征、口头语言表征和现实情境表征。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就要灵活地实现5种表征之间的转化。因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多种表征之间的转化,让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摆一摆,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并结合动作,用语言说清楚,从而加深理解。

  1.在操作中体会和感悟。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一边分一边说,反复强调“每2个一份”,体会这种分法与前面所学的分法的不同,同时理解不管分的结果是几份,每份一定是同样多的,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2.重视动作表征或符号性表征到口头语言表征的转化。

  在分一分、摆一摆等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填一填、说一说,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语言表述,为学习除法的含义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旧知迁移

  1.复习平均分的含义:昨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什么叫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复习平均分的方法:二(1)班的小朋友要去科技馆参观,买了好多食品,昨天我们帮他们分了一些,现在还有8个果冻,要平均分给4名同学,各小组帮着分一分,然后说一说每名同学分了几个果冻。

  3.学生以组为单位,用小棒代替果冻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4.导入新课: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把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的'方法,现在老师要把这道题改一改,请同学们动脑思考,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出示教材10页例3文字部分)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以继续参观科技馆为线索,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然后把学生熟悉的问题进行改编,提出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探求新知,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经历包含分的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分的过程及结果。

  (2)学生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一边分一边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

  2.探究包含分的含义。

  (1)(课件出示例3分果冻的直观图)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果不动手分,你能知道这个问题的结果吗?

  (2)学生讨论,然后汇报方法。

  方法一:刚才把8个果冻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2个,要是每2个一份,一定是分成4份。

  方法二:8个果冻,每2个一份,8能分成4个2,就是能分成4份。

  (3)教师小结:这位同学能动脑思考,把这个问题想成8里面有几个2,真棒!这道题实际上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成4份。

  3.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卡,探究平均分和包含分的区别与联系。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一份,8个能分成这样的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向学生介绍熟悉的体育场的容量,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千、万,知道万位,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而且懂得对于较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或一千一千地数,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更大的计数单位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百以内的计数单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并能体会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多位数的认识打好基础。在整数的认识过程中,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为万以内的数需要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而二年级学生的经验有限,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可能会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教学时,应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计数单位认识时,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学思考: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问题解决: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能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情感态度: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会数10000以内的数,探索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组成。

  2.能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3.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教学难点:1.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3.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第一课时 千以内的数的认识

  教学目的: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拐弯数。

  教学过程:

  一、信息汇报

  汇报收集到的有关1000以内数的资料。

  二、探究新知

  1、数的认识。

  1000有多大?(估计说不清)

  大的数往往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咱们看看电脑演示。

  动态演示P68例题1。

  (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

  边演示边数。 怎么数的?

  (2)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

  边演示边数。 怎么数的?

  (3)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

  边演示边数。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2、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0

  10个十是100

  10个一百是1000。(板书)

  观察后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学习

  任务:

  [1]数数(100——1000以内)

  [2]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3]汇报。小结

  4、数数练习。

  [1]集体数,P68 做一做

  [2]数数接龙游戏

  5、猜数游戏

  三、生活中的数。说说生活中1000以内的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三位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位数的组成,学会正确地按照数位顺序读写三位数.为以后理解四则计算做准备.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习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读写法.

  (1)让学生口头各举出一个一位数和两个两位数.(要求两位数应包括末尾是0和末尾不是0这两种情况)

  (2)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上面列举的数.

  (3)引导学生说出列举的数的组成.

  (4)提问式小结.

  读数、写数都从什么位开始,末尾的0读不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P69例2

  (1)出示计数器

  讨论:如何在计数器、数位表上表示1000以内的数。

  教师出示计数器并进行如下提问:

  ①从右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各表示什么数位?

  ②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③10个一是( )、10个( )是一百、( )个一百是一千.

  (2)教师分别在计数器的百位、十位、个位上各拨上两个珠子.

  提问:百位、十位、个位上的2个珠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2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意思也不同.

  (3)三位数的读写法.

  讨论:如何在计数器、数位表上表示1000以内的数。

  [1]不带0的三位数.在计数器上表示235.

  [2]中间带0的三位数.

  [3]末尾带0的三位数.

  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总结

  2、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234 520 806 721 910 9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六十二 四百零四 六百五十 七百

  (3)P69 “做一做”1、2

  三、发展练习

  (1)最小的三位数是几,最大的三位数呢?

  (2)一个三位数,它的百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个位上最大的一位数,十位上是0,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3)用0、1和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四、作业 P71 1、2、3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读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109 800 289 330 1000

  (3)写数

  999 345 870 106

  (4)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61○56 45○47 100○9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P70图

  小组讨论:怎么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学生汇报

  小结: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时,从高位比起,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百位相同,看十位。。。。。。

  2.练习: (1)P70“做一做”

  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题,同桌互相说说

  第三题,先说说你是概括什么来判断的。

  3.数学游戏

  (1)每人请写出3个比230大,比250小的数。然后四人小组中找出所写数中的最大数和最小数。

  (2)每人请写出3个比970大的数,汇报后全班找出最大数和最小数。

  三、课堂练习:P72 4、5、6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四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万以内数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多位数,培养学 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会正确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5.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教学 过程:

  一.课前收集资料,感知四五位数。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写在卡纸上,并贴在黑板上。昨天同学们都收集了电脑的价格,现在请同学将它们贴到黑板上来,让大家来看看你的成果。

  二.分类

  师:黑板上有这么多数,请你先轻轻的试着读一读,然后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并给这些数分分类。

  生:这两类数一类中有零,另一类没有零。

  三.读法

  1.没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你觉得哪一类数读起来比较容易?谁能来读一读?

  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出示板书:

  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2.有零的数的读法 。

  师:这些有零的数你会读那一个?你能找出和他同一类的数吗?

  学生小组讨论。

  师:每个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

  师将黑板上的数移位。

  师: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板书出示: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师:你还会读哪一个数?(末尾有0的数)找出末尾有0的数,

  师:读这些数,又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出示: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到了有零的四、五位数的读写的方法。你能写一个中间和末尾都有零的数,让大家来读一读吗?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现在请同桌互相出题,考考对方。

  四.写法

  师:刚才还有一些小朋友收集的价格还没有展示出来,现在我就请这些同学来报一报,看你们能不能记下来。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

  出示板书:几万就万位上写几,几千就千位上写几,几百就百位上写几……

  师:谁还能来报一报。(有0的数)

  学生试写。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出示板书: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五.练习与巩固

  小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大于、小于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昨天请同学们调查了关于家用电器的价格,谁能给我们说说你的调查结果。(指名汇报)

  电冰箱2413元;洗衣机825元;彩电4593元;电脑4998元。。。。。。

  同学们真能干,看得很清楚。今天我们就用这些价格信息来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新授:

  1、师:你们可以从中任意选择两样商品比一比,看看谁贵谁便宜?能不能用“□○□”这样的形式写下来?

  2、学生活动。

  3、师:谁能汇报一下,你们选择哪两样商品,谁贵谁便宜?并用□○□式子表示出来了。

  4、式子都整理在下面并编上号,你们给它们分分类,好吗?(自由分类。)

  ①825<2413 ②2413<4593 4998="">2413 ④825<4593

  ⑤825<4998 4998="">4593

  你认为可以怎么分?(指名回答,分类情况。)

  5、老师出示:第一类①④⑤ 第二类②③⑥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位数相同怎么来比较大小,位数不同又怎么比较呢?(小组讨论)

  (1)问:谁能结合例子来说说?(指名学生回答。)

  问:如果二位数和三位数比、三位数和四位数比,四位数和五位数比呢?

  (2)谁能说说位数相同的数怎么比较呢?千位、百位、十位都相同,比哪一位呢?千位、百位、十位、个位都相同,又怎么比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自己能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发现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找到和自己收集一样商品的好朋友,两人将价格比一比。

  2、在○里填上“< 或 >、=”。(看屏幕回答)

  299○302 4780○3987 1010○999 568○570

  6029○6031 3248○3249 1456○1456

  3、有三个小朋友,他们为三个数排了队请你看看他们排得对不对。

  小羽: 1010>936>963

  小舟: 1010>963>936

  小健: 936>963>1010

  4、游戏:找座位

  请四位同学上台来,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请这四位同学互相帮忙、合作,按老师要求组成数字。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四、作业: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近似数

  教学目的: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1)出示主题图和近似数“约是1500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猜中之后提问: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

  (2)比较1500和1506两数

  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近似数,在不需要准确数据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近似数可方便记忆。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唯一

  出示主题图2 “新长镇有9992人”

  9992的近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近9992?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个数来表示新长镇的人数?为什么?

  小结: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2、生活中的数学

  近似数的使用

  举例: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学生举例

  3、练习:P79 4、5、6

  三、课堂作业P80 8、9

  四、课后任务P80 7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买洗衣机》教案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xx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xx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xx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近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近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计划和决策的`能力,逐步发展创新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1、师:学校组织小朋友去郊游,游玩前我们应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出示:时间安排、车辆安排、春游收费、游乐项目)2、出示课题:小练习(3)——郊游 二、计划决策、解决问题1、时间安排。

  (媒体出示时间图)

  (1)看图说一说时间。

  (2)这天我们将在外面度过多长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3)多媒体演示。

  2、安排车辆。

  (媒体出示:1班31人,2班28人,3班30人,每辆客车能乘坐50人)(1)收集数学信息,思考解题思路,可以考虑班级总人数、车辆载重人数。

  (2)渗透估算:从最邻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

  (3)学生独立计算:可以列竖式。

  (4)渗透巧算:观察数的特点,可以先凑整。

  (5)请你安排,3个班级如何坐这2辆车?可以把一个班级进行分拆。

  3、春游收费。

  在学校收的费用1、往返车费:4元1角2、入场费:5元8角3、午餐费:?

  师:学校发下一份通知,你们能看懂吗?

  (1)计算:往返车费与入场费是多少?(4元1角+5元8角=9元9角)(2)学校准备一份食品,价钱一共是多少?

  4元+3元5角+5角+8角+1元3角=10元1角(3)在学校,一共要收费多少呢?(9元9角+10元1角=20元)(

  4)20元,你打算付给老师( )张( )元?

  4、游乐项目。

  (媒体出示游乐园图)(1)找一找,有哪些游乐项目?(介绍项目及单价)(2)如果每一项都能玩,那需要多少钱?(50元)(3)根据要求设计方案:给你25元(全部用光,可以重复玩),你可能怎样玩? ①最多可以玩几次?(5次)②最少可以玩几次?(2次)③如果想玩3次,你可以怎么玩?④如果想玩4次,你又可以怎么玩?

  三、课堂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新本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彩纸、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课件,这些游乐项目里有许多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运动。

  二、探究新知,感受对称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发言。

  生1:我认为……

  生2:我觉得……

  生3:我想……

  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3)剪“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

  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生1:我想……

  生2:我猜……

  生3:我是这样剪的……

  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4)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

  生讨论交流。

  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说“生活中的对称”.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交流。

  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显身手。(辨对称)

  课件出示:判断下列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请画出它的对称轴。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评价。

  (2)找对称轴。(玩对称)

  师:看,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你们说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么,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的对称轴。重点指导圆的折法。)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演示: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

  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板书设计:

  对称

  把一个图形对折后,两部分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那条折痕就叫做对称轴。

  作业设计:

  动手操作,制作对称图形

  拿一张纸,对折以后,在对折的这边画出你想要画的图形的一半然后把它剪下来,就可以得到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再写上祝福语,作为礼物,送给爸爸妈妈,让他们也欣赏到对称图形的对称美,同时还能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利用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2、能根据钟面,计算经过时间。

  3、在回顾时、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实践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二、教学重点:

  熟练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正时的时刻 经过时间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钟表模型,猜一猜,今天我们复习什么?板书:时分秒的复习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关于时分秒,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桌交流一下,回忆不起来的可以翻一翻书。

  (二)梳理内化 提炼方法

  全班交流,师随机引导,并适时板书

  (1)钟面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

  (2)时分秒的关系 1时=60分,1分=60秒。

  (3)1时多长?1分有多长?1秒有多长? 老师还知道,发电厂1秒钟发的电,可供一户家庭用三个月。你有什么感想?

  (4)会读钟面上的时刻 指一生结合钟面讲读法,再指一优生结合钟面讲时针不好确定时的读法。

  (三)分层练习 提高能力

  1、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时分秒的.知识,下面老师要考验大家,能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 3分=( )秒 4时=( )分 120分=( )时 60秒=( )分 1分30秒=( )秒 2时40分=( )分

  做在练习本上,指生读答案,选1题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2)数学书94页第11题(现场反馈)

  (3)数学书94页第12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钟表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个时刻,另一人快速读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

  3、小丽同学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自从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她专门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生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3-02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二年级09-29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11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2-07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06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2-02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案02-01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11-04

数学二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