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12-18 07:12:5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84—85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学情分析:

  《约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约分作为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它是化简分数的常用方法。学习约分,不但可以提高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的认识,还为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经历探究约分方法的过程,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方法;掌握约分的方法。

  难点:能准确的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一起回答用列举法找出24和30的公因数和公因数(为24/30约分做准备)

  1、24的因数有(),30的因数有(),24和30的公因数有(),它们的公因数是()。

  2、填空(说说为什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课件出示复习题,第1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题先默背,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过渡: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猜测、验证和比较,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

  1、出示例3的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2、师:从情境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这是某所学校100米游泳比赛中,三个学生的对话,生1: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75米,生2:他已经游了全程的3/4,生3:75/100和3/4是一回事吗?)

  3 、猜一猜:75/100和3/4/是一回事吗?

  4、验证:让学生同桌讨论,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5、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课件演示。

  6、引导学生比较75/100和3/4两个分数的异同,得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相同点:分数的大小相等

  不同点:75/100分子和分母较大,含有公因数1、5、25;3/4分子和分母较小,只含有公因数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都不同

  总结概念: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活动:请学生例举最简分数的例子。

  教师说学生判断,学生说大家判断

  学生说同桌判断

  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看是否有公因数2、3、5

  8、课件出示练习: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5/7 6/9 10/12 11/12 8/10  14/169/1624/25 21/24 13/17名回答,说明为什么。

  还是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假如都是2或3或5等的倍数,就不只有公因数1、

  (二)、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

  课件出示例4、判断24/30是不是最简分数(不是,除了1外,还有公因数2、3、6)

  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提出思考问题:

  (1)、化简指什么?使分子分母的数字变小

  (2)、化简后大小不能变,要运用什么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

  (3)、等式的基本性质中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化简时,是乘,还是除,用什么来除。除,用公因数来除

  (4)、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最简分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

  2、师: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大小不能变。

  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巡视,指导。

  交流探究结果。

  小组汇报结果。

  (1)方法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依次去除。除到最简分数为止

  24/30=24+30/30+2=12/152/15=12÷3/15÷3=4/5

  (2)方法二: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直接得到最简分数。

  24/30=24+6/30+6=4/5

  小结:教师用课件演示比较两种约分方法,并总结约分的意义。

  约分的概念:

  师:约分还有一种书写方法,请同学们看第85页例4,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约分的这种写法。

  6、教师课件直观演示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到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1、判断下面各等式,哪些是约分?为什么?

  2、错题改正。

  3、指出下列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4、分苹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约分)

  五、板书设计

  约分

  方法一:

  24/30=24÷2/30÷2=12/15

  12/15=12÷3/15÷3=4/5

  方法二:

  24/30=24÷6/30÷6=4/5

  75/100= 3/4

  不同点:分子和分母较大分子和分母较小,含有公因数1、5、25只含有公因数1

  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1、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搭梯子。

  课堂提问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前提,问题过易就没有思考探究的价值,但问题过难,学生又研讨不出来也没有实际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学习搭梯子。

  如:在探究理解最简分数意义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验证出75/100和3/4相等以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75/100和3/4有什么区别?很多学生都能看出75/100分子分母较大,3/4分子分母较小,但没有学生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去比较。接着我给学生搭了个梯子:请同学们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很快学生就找出了75/100分子分母有公因数1、5、25,而3/4只有公因数1,然后我又在“只有”这个词上加以强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最简分数的概念。

  又如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这个环节,如果直接出示例4:24/30,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约分的方法,相信很多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在出示例4之后,我是这样给学生搭梯子的。我要求学生不动手,先思考三个问题(①、化简指什么?②、化简要运用什么性质?③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接着让学生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通过这两步搭梯子之后,学生也就知道了化简就是把分子分母较大的分数化成分子分母较小的分数,化简要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要化到最简分数为止。第三步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约分的方法。此时学生已胸中成竹,很自然的探究出了约分的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2、为学生交流搭台子。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台子。只要有探究的地方,就需要交流,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是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理解最简分数和探究约分方法的教学中,我都充分让学生先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点。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时刻记住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的精彩交流喝彩。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会因为学生的精彩交流而精彩。

  3、不动笔墨不读书。

  数学学习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学生在思考交流之后更应让学生动手来写,熟话说“读十遍不如写一遍”。我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复习铺垫中让学生把练习题先写在练习本上,再集体订正;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的教学时,要求学生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在探究约分的方法时,让学生把化简的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再交流;在学生看书找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时,我始终要求学生练习写一写。

  4、教学环节过渡亦无痕。

  好的书法给人感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好的课堂也应是环环相扣,衔接自然的。本节课我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过渡,如:复习铺垫后说: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过渡到最简分数的教学);在学习了最简分数后说: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过渡到约分的教学)?在学习了约分后说: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过渡到巩固练习的教学)?

  5、思想方法渗透亦无形。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一条明线,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教学的一条暗线。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会渗透着一种数学思想,《约分》这一知识点就渗透着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本课的教学中,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和化简分数的教学时得到渗透,在巩固练习中得到不断的内化和深化。

  欠缺火候的地方:

  有智慧的教师往往能利用课堂即生资源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整观这节课,本人扑捉学生课堂发言及练习中有用教育资源的能力不够,课堂教学亮点不够亮;其次本人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还不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学生倾听和动笔的习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名师张齐华说: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一堂成功的课往往不是教师教学技艺和技巧的简单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年来学识、功底、经验、技巧、智慧、个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如练武之人,境界不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有深厚内力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气魄。自知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01567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5-7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的和或差的计算;

  (2)能正确地分析图形,并能正确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练习,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和解题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习惯;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欣赏图片媒体出示:

  师:数学真是无处不在呀!瞧!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国新疆地区有一座神秘的楼兰古国,那时人们安居乐业,看!(一座座美丽的房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让学生说出有哪些基本图形组成并认识组合图形,感受“数学图形之美”

  板书:组合图形

  3、复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一座房子的侧墙的图)

  师:考古学家们在楼兰古国的遗址发现了其中的一堵保存比较好的墙,想知道

  它的面积有多大?你有办法计算吗?

  2、师:考古学家们要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来解决问题。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需要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问题呢!瞧!淘气的好朋友小华家买新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出示客厅图)

  (1)师:请你估一估,小华家的客厅面积大约是多少?

  想一想,找同学来回答

  展示学生的做法,并请他说说思考过程。

  (2)师请生小组合作,讨论:计算小华家的客厅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方法有哪些?

  师:如果要你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你可以怎样求?

  (3)生汇报:先把它分割成长方形和梯形,然后把它们的面积加起来……

  师:用剪刀剪的方法有的时候不太方便操作,我们可以用加辅助线的方法来把组合图形进行分割。(辅助线用虚线来画)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如果没有得出用补的方法)师拿出剪下的三角形问:这个组合图形,刚才是怎么得到的?能给你启发吗?(得出用长方形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

  板书:贴+写

  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有的把组合图形分割成我们学过的几个基本图形,再把它们的面积加起来,有的.补上一个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然后面积相减,用了很多种方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你能看出来是什么吗?(求出来的面积是一样的。)(依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合理割补、分块求积、加减组合)

  2、基本练习

  老师遇到了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想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帮忙解答,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

  (汇报)

  在以后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你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来求。

  学生自学例题及补充题,然后交流各题的解题策略,并引导比较异同。

  三、实践活动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很多物体的面都是组合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出示队旗:其实,我们的中队旗就是一个组合图形。

  (1)估一估:请你估一估,我们中队旗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想一想,找同学来回答

  (2)议一议:如果要你求它的面积,你会用什么办法计算?用你的方法计算需要测量哪些边的长度呢?

  (3)算一算:为了节省时间,有些数据我已经帮你们量过了(出示带有数据的中队旗)

  用你认为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先做好的小组上来板书。

  反馈: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师:跟你们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看谁估计的最正确,掌声送给他!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希望同学们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充分的利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五、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展示学生课前做的七巧板拼图作品。

  2、你能计算你的作品的面积吗?

  小组合作、测量所需条件并计算面积。

  指名交流计算方法,媒体随机出示学生解题策略。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本册教学目标,使学生: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小数的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5.6×10

  7.3×1000

  0.75×10

  0.008×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具准备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P8 7、9题。P9 13题。个人修改

  口算:

  5.2×0.2

  7.3×0.01

  76×0.03

  75×0.05

  0.05×6

  79.2×0.2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计算时错误较多,要继续多练,重点练习点小数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简易方程

  教学内容分析:

  简易方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以后教学的,在解方程式,学生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四种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3、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难点】的值,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

  1、 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请学生说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习:期末复习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复习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现在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现在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习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

  2、练习:做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练习。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

  (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习第21—23题。

  第21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

  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m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根据这个模型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公路两旁的树。

  师:为什么要在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减少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植树的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互动新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第一单元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教学内容:(机动3课时左右)

  1、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

  2、小数除法(11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 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和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2、 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1. 小 数 乘 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 小数乘以整数。(例1和“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4、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填表。(投影出示)

  因数 15 150 1500 15000

  因数 5 5 5 5

  积

  填得数后,引导学生观察:

  (1) 先从左往右观察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2) 再从右往左观察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或 )10倍、100倍、1000倍……积也 (或 10倍、100倍、1000倍……

  2、口答:15×5表示什么?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3、引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积的变化规律,小数乘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这部分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小数乘法的知识,首先小数乘以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二、尝试: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⑴ 出示例1: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⑵ 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怎样列式计算?(让学生讨论,只列算式不计算,并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用加法计算:6.5+6.5+6.5+6.5+6.5

  用乘法计算:6.5×5

  ⑶ 6.5×5表示什么?(5个6.5或6.5的5倍是多少)

  ⑷ 小数乘以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是求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 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⑸ 练习:

  P.4页 1、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

  0.9×4 63×6 8.4×15

  P.4 页2、列出乘法算式。

  ⑴ 5个2.05是多少?

  ⑵ 4.95的7倍是多少?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⑴ 小数乘法可以怎么算?(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板书: 6.5

  × 5

  ⑵ 生试算,指名板演。

  ⑶ 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⑷ 示范: 6.5 扩大10倍 65

  × 5 × 5

  32. 5 325

  缩小10倍

  ⑸ 回顾对于6.5×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6.5扩大10倍变成65,被乘数6.5扩大了1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25再缩小10倍。

  ⑹ 做一做:14个9.76是多少?

  ⑺ 通过例1和“做一做”,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乘数是一位小数,积是一位小数:被乘数是两位小数,积也是两位小数。

  如果被乘数是三位小数呢?(积的小数位数和被乘数的小数位数相同)

  ⑻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判断下面各式中的积是几位小数。

  3.45×84 4.6×25 0.41×56 1.085×305 0.0076×24 2.3×5

  3、P.4页4

  四、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

  P.4页3、4题。

  六、板书:

  七、课后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2.掌握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方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和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

  2.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一: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周长公式

  (1)思考:如果正方形的边长用小写字母a表示,周长用大写字母C表示,面积用大写字母S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2)交流汇报

  2.探究活动二: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

  (1)像这样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还有一些简写的方法,你想知道吗?请自学课本p46页相关内容。

  (2)整理汇报,并举例说明

  ①字母和字母相乘 。

  ②字母和数字相乘 。

  ③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可以写成 。

  ④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 。

  3. 探究活动三: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如果上题中,正方形的边长a=6时,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

  三、课堂达标

  1. 判断。

  (1)10个a的和可以简便记作10a。 ( )

  (2)因为2 =22,所以5 =52。 ( )

  (3)4a =4aa。 ( )

  (4)a 一定比2a大。 ( )

  2.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的操场其中正方形边长为a,小长方形长为b,怎样表示大长方形操场的面积?

  3.小明家的客厅和厨房的平面图。(如黑板)

  (1)小明家的客厅比厨房的面积大多少平方米?

  (2)当B=6时,求小明家的客厅比厨房的面积大多少平方米?

  四、知识拓展

  想一想,填一填。

  (1)当x=( )时,x >2x (2)当x=( )时,x <2x

  (3)当x=( )时,x =2x。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8×01250.9×0.9

  0.35×30.4×0.57×06

  5.5÷58.4÷43.6÷3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式题。

  二、学习新课

  1、引入提问:“广场上每天早晨有许多人在干什么?”(晨练

  “王朋和爷爷也在坚持晨练。

  2、出示例2:王朋计划每周跑5.6千米,他每天应跑多少千米?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列竖式笔算:5.6÷7

  0.8

  ——

  7)5.6

  56

  ——

  (3)、观察: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

  (4)、想一想:在整数除法中,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时是怎么处理的?

  (5)、学习笔算方法

  (6)、同桌互相说计算过程

  (7)、小结:当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不够商1该怎么办?要注意什么问题?(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

  “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

  同数位要对齐,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3、练习:

  6.23÷70.54÷614.21÷71.56÷12

  4、学习例3:

  王朋和爷爷每天坚持晨练,爷爷每天用12分钟跑1.8千米,王朋每天跑5分钟,爷爷的慢跑速度是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列式。

  (3)、尝试练习(列竖式笔算)

  (4)、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5)、集体订正

  (6)、明确: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7)、思考:看看百分位上还有余数吗?

  讲解:当小数除法除到最后没有余数了就叫除尽。

  5、练习:

  7.56÷86.3÷1472÷15

  质疑: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上商0?

  讨论总结。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

  4.03÷536.4÷270.84÷26

  2、解决问题。

  (1)6个苹果1.26千克,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千克?

  (2)小红买了6个苹果共用3.12元钱,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教材19页4、5、6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页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对分数进行约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9和1815和217和94和2420和2811和13

  2、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的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

  4:把2430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1)学生先尝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

  2430=24÷230÷2=12151215=12÷315÷3=45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

  2430=24÷630÷6=45

  (2)教师:怎样进行约分?

  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1除外)去除。

  (3)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5页的例4、试着自己写一写。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教师板书。

  2、教师:

  45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后汇报:45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

  教师指出: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强调约分时,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板书设计】

  约分

  2430=24÷230÷2=12151215=12÷315÷3=452430=24÷630÷6=45

  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约分,它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直接运用,与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等概念密切相关。在本课教学中,我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空间,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比较计算结果的过程中认识最简分数,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引导他们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判断、比较、归纳等方式,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方法。

  2、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互质数。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

  2、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

  1、最简分数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做一做

  1、下面的分数哪些是最简分数?

  2、把上下两行相等的两个分数用线连起来。

  (二)教学2、

  分组讨论: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24/30化简?

  (1)分母30、分子24有公约数2,先用公约数2去除分子、分母

  (板书:)

  (2)15和12还有公约数3

  (板书:)

  教师明确: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就不能再化简了,这种过程叫约分。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约分的意义。

  板书: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反馈练习。

  (1)、把下面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

  (2)、下面哪些分数没有化成最简分数?请把它们化成最简分数。

  (3)把桃子放入相应的篮子里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回答。

  (1)判断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并说出为什么?

  (2)观察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约数2?哪些有公约数5?哪些有公

  约数3?

  2、下面哪些分数没有约成最简分数?

  五、布置作业。

  把下面各分数约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3、让学生感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数射线上放一放下面各数,并选两个数比一比大小。

  502510055

  2、在○里填上“><=”

  ○○○

  3、揭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数射线上比大小。

  1、出示情景

  这是四(3)班同学在进行跳远比赛呢?

  徐夏豪的成绩是:2.90米。

  沈珺的成绩是:3.60米。

  夏陈的成绩是:3.45米。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学生操作交流并排出名次

  3、练一练:

  用数射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小数,并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二)、脑子里比大小。

  1、出示

  沈佳妮的成绩是:2.98米。

  徐璐婕的成绩是:2.89米。

  顾雨菲的成绩是:3.05米。

  (2)、离开数射线,把三张卡片在桌上排一排。

  (3)、交流说出她们排列的名次。

  (三)、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1、还有其他的方法排出名次吗?

  2、小组讨论

  3、交流并出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小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三、巩固运用

  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3.14○4.130.473○0.46

  5.0192○5.01297.281○8.001

  2、综合运用。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真激烈!

  加西亚的成绩是13.20秒

  刘翔的成绩是12.97秒

  特拉梅尔的成绩是13.18秒

  (1).提问:刘翔(中国)、加西亚(古巴)、特拉梅尔(美国)跑在前三位,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独立思考:有哪些好办法能很清楚地比较出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3).学生交流。

  思考:跑步比赛与跳远比赛的成绩排名有什么不一样?

  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本设计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运用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2、体现了活动是学习的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3、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索,并将学习成果展现,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材分析:“分数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例子。我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从而培养其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材处理:兴趣是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了“以情激学、导入新课——引导观察、探究规律——实践操作、合作互动——联系生活、开放应用——评价体验、畅谈收获”这一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索,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演一演等活动去发现事物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重视良好学  教学重、难点:(1)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  二.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生3: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师:黎明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

  (课件显示: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生:X=150(课件显示:X=150)

  师:是的,黎明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把掌声送给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师:(课件显示X=150的)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100+X=250 100+X-100=250-100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课件显示:解:)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独立学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师: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球,使天平左边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验算:方程的左边=6+3=9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  解方程:3x=18?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交流,指生说,然后课件演示。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做一做:

  身高问题

  小明去年的身高+比去年长高的8cm=今年的身高

  小明今年的身高-小明去年的身高=8cm

  小明今年的身高-8cm=小明去年的身高

  小红高165cm,比小华高10cm,小华高多少cm?

  我们用桶接水接了30分钟水,一共接了1.8KG,每分钟接水多少克?

  三、巩固应用

  1、填空。

  (1)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 )叫做方程的解。

  (2)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 )。

  (3)比x多5的数是10。列方程为( )

  (4)8与x的和是56。方程为( )

  (5)比x少1.06的数是21.5。列方程为( )。

  2、你能说出下列方程的解是多少吗?

  X+19=21 x-24=15

  5x=10 x÷2=4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1).比x多3的数。

  (2).X的1.5倍。

  (3).每枝铅笔x元,买30枝铅笔需要多少钱?

  (4).小明13岁,比小红小x岁,小红多少岁?

  4、练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口述过程)

  四、拓展延伸。

  1、挑战501 -- 502

  五年级参加科技小组的人数是34人,比参加文艺小组的人数的2倍少6人,参加文艺小组人数有多少人?(写出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

  师:看来,解加法方程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老师得提高一点难度,敢挑战吗?

  生:敢。

  师:谁愿意读读这个方程? [学生都争着读这个方程,可激烈了]

  师:这是一个含有减法的方程,你能根据解加法方程的步骤,尝试完成。

  (指名王欣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单行纸完成) [学生试着解方程并进行口头验算] 2、集体交流、评价、明确方法。

  师:王欣同学做对了吗?生:对。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加几?

  生: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6,使方程左边只剩2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由板演

  王欣同学面向大家回答)

  3 、提炼升华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课件显示全过程。)

  生: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4、全课小结,评价深化

  通过今天的学  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对老师的表现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解方程例1:书本图X+3=9验算:X-2=15解:X+3-3 =9-3方程左边= 6+3=9解:X-2+2=15+2 X=6方程右边= 9 X=17方程左边=方程右边所以,X=6是方程的解。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正确笔算小数乘小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小数乘小数”是《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对其中的处理做出合理解释。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还要引导学生再次经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学习过程,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领;通过引导学生有序地总结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复习导入

  1.组织学生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0.86×7 3.5×16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两生板演。

  (2)反馈,校对答案,并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算理。

  2.揭示课题:继续学习小数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清晰阐述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铺垫。

  三、探索新知

  1.投影呈现例3主题图。

  (1)引导学生独立审题后指名列式:1.2×0.8.

  (2)请学生估一估1.2×0.8的积。

  (教学预设:1.2×0.8≈1×1=1(平方米))

  (3)提出问题:1.2×0.8的积到底是多少?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么计算呢?

  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指名三位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学预设三种可能如下:)

  生1:1.2米=12分米

  0.8米=8分米

  12×8=96平方分米=0.96平方米

  (5)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积是9.6还是0.96,为什么?

  在澄清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阐述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形成如下的完整板书。

  观察并思考生1和生3方法指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这两种方法都体现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外显形式不同,数学本质是相同的。

  (6)引导学生观察竖式,讨论以下问题:

  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发现规律。

  比较积和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发现0.96比因数1.2小,比因数0.8大。

  设计意图:由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乘法计算,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的乘法。同时,具体的长度单位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在反馈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呈现了学生不同的算法和错误,并为此资源组织学生辨析、沟通,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初步掌握了算法。

  2.基本练习:做一做。

  6.7×0.3 2.4×6.2 0.56×0.04

  (1)观察并判断:积与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如:6.7×0.3的积比6.7小,比0.3大;2.4×6.2的积比2.4和6.2的都大;0.56×0.04的积比0.56和0.04都小。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几位学生板演。

  教师应注意收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特别是计算0.56×0.04时。

  (3)校对答案,并指名说一说算法和算理,重点讨论:0.56×0.04的.积到底是0.224还是0.0224?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样点小数点?

  3.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并思考:这些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四人小组进行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面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在整数乘法的学习经验中,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种片面的认识,即“两个因数相乘(0和1除外)总是越乘越大”。教师通过小数乘法的学习使学生打破这种片面的认识,即要使学生认识到,两个因数(0和1除外)相乘,积可能比两个因数都大,也可能比两个因数都小,还有可能比其中一个因数大,比另一个因数小。在“做一做”的计算前,先引导学生判断积和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正是为了帮助学生纠正上述错误认知。如果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了积与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那么当学生面对“0.56×0.04=0.224”的错误时,就能自觉地进行校正。在教学时,将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判断积与因数大小关系的方法。当然,没有必要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越乘越小”的道理,因为这需要学生具备分数乘法意义的相关知识。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做一做。

  2.7×4.6 0.29×0.07 6.5×8.4

  (1)先引导学生判断“积是几位小数”,其中6.5×8.4的积是不是两位小数可能会有争议,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

  (2)独立计算。

  (3)投影反馈

  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当乘积末尾有0时,是先撇去0再点小数点,还是先点小数点再撇去0? 6.5×8.4的积为什么变成一位小数?

  2.口算训练。

  0.7×0.6 1.2×7 2.5×0.4 3.6×10

  0.3×0.2 9×0.09 0.04×0.5 1.25×0.8

  四小题一组,口算卡片依次呈现,学生独立写答案,然后校对答案,重点落实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3.独立完成教材反馈时选择其中三个算式说一说想法。

  五、课堂总结

  请学生再次说一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六、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教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4

  设计思路:

  本册书的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一单个物体运动的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教材上只介绍了其中一种,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结果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时也为后继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做好准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简析我的设计思路如下

  (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学生们认真的观察思考,以及自己动手尝试去做理解相遇问题提中所提概念和掌握求路程的方法。

  (2)大量使用多媒体,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并真正理解:两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难以理解的概念。

  (3)另外本此设计还以图表、图文结合及线段图等多种呈现方式,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演示,理解“相向运动”“相遇”及“速度和”。

  2.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速度和×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会解决与此有关的含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亮亮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口答)?

  师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2.芳芳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_____________?

  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

  二、新知探索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板书:两人

  2.对“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相遇”含义的领会

  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人行走这段路程有什么特点?提示(1)出发地点(2)出发时间(3)运动方向(4)运动结果

  板书:两地、同时、相向、相遇。

  师说:正像我们观察到的,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习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3.出示例题

  A.集体读题,补充问题。

  B.指明提取数学信息

  板书:相遇时间

  C.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试做。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板演。

  D.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师: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追问:速度指的是什么速度,时间又指的是什么时间?

  4.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认识相互间的联系。

  从数量关系上看,思路不同

  第一种解法是用亮亮和芳芳的速度分别乘以所用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行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得到芳芳家到亮亮家的路程。

  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行走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所行路程的和,再乘以时间,得到两地间的路程。

  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联系

  算式之间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填空。ppt

  甲、乙两人同时由A、B两地相向而行。出发1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65+70)米;出发2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2个()米;出发3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3个()米;出发4分钟,两人相遇了。这时,两人共走()个(65+70)米,A、B两地相距()米。

  A.独立理解“相向而行”。板书相向

  B.指名回答,集体反馈。

  2.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行45千米,经过4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用两种方法解答下题。

  甲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36平方米,乙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44平方米。两台轧路机同时工作8小时,一共碾压路面多少平方米?

  4.

  列式是()

  A.80×3+65×3

  B.80+65×3

  C.(80+65)×6

  D.(80-65)×3

  5.思考题

  救护车和小轿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救护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11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分数的含义,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3、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4、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分数的含义,重点是建立单位“1”的概念。

  2、以分数单位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

  3、用分数表示同类两个数量的关系,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4、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5、先特殊后一般,通过改写假分数,教学带分数。

  6、优化小数与分数相互改写的教学。

  7、理解分数的性质并进行通分和约分。

  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1和“练一练”,第58页练习八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表示出相应的分数,联系实际情境解释或说明分数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分数的组成。

  2、使学生经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的来源与形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单位“1”。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法、讲解分析法、练习法等。

  教学用具: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合作探索,理解意义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

  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拿12根小棒自已创造一个分数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如果老师要表示6根小棒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说说是怎样想的。

  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第2题,观察直线上是把哪个部分看作“1”的?直线上表示是怎样想的?

  引导:分数也可以在直线上表示。这里从0起到1是1个单位,同样地从1到2也是1个单位,这1个单位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就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让学生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

  三、巧妙联系,深化理解

  1、做练习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2、做练习第2、3、4题。

  第2题先读出每个分数,再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第3题让学生填,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填的。

  第4题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四、全可总结,延伸拓展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5-26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2-16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12-09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2-08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1-23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01-25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2-08

五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