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01-28 14:58:13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5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第一单元 测量

  1、学科数学课题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课型新授课时

  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用手比出的1分米去量一量自己身体上哪两个部位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

  学科数学课题千 米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学科数学课题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课型新授课时

  板书设计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学科数学课题吨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平均每人体重25千克,多少人重1吨呢

  板书设计吨 的 认 识

  1吨=1000千克

  教后反思

  学科数学课题生活中的数学课型新授课时1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全课总结

  要学生记下一些典型的`物体的质量: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数学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教后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

  四、教具:正方体

  五、学具:正方体,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用3个4个正方形摆图形,师提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来观察它?你看到了几个正方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1.游戏一。

  (1)引语: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好吗?

  我用4个正方形木块摆一个图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摆的图形,请你根据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师发指令,生活动。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2.游戏二。

  (1)我们在来做第二个游戏。

  师:我摆了一个图形,请你们向我提问题,然后根据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三)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 一 搭

  游戏一

  游戏二

  练 习 三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教具:情境图。

  学具:小棒,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指名发口令,学生按口令摆立体图形。

  (二)基本练习:

  1.P16第1、2题。

  (1)独立做。

  (2)订正。

  2.P17第3题。

  (1)独立做。

  (2)独立搭。

  3.P17第4题。

  (1)独立画。

  (2)订正。

  (三)拓广练习:

  1、同步练习P16

  2、自主天地P10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设计说明

  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明确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

  学生已经对时、分、秒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几秒,因此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牢牢记住已经掌握的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同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2.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借助钟面模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钟面,帮助学生理解经过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交流探究找到解题方法,即“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教师准备 PPT课件、钟表

  学生准备 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PPT课件)

  1.出示复习题。

  (1)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有( )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秒针走1圈是( )分钟。

  (3)1时=( )分

  (4)1分=( )秒

  2.出示古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交流: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古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结:这是写珍惜时间的诗句,光阴就是时间。

  3.揭示课题:时间的计算。

  ⊙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2时=( )分

  想:1时是60分,2时是60分加60分,即120分。

  做一做。

  (1)5时=( )分,怎么想?[用5个60连加的方法;也可以这样想:在120分的基础上再加3个60分,即120+180=300(分)]

  (2)( )时=240分

  (3)3分=( )秒

  (4)4分=( )秒

  设计意图:例1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时间的计算。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你早上几时离家,几时到校呢?

  (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请同学们讨论并提出数学问题。(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讨论算法。

  师:大家这么快就知道是15分钟,你是怎样计算的?请把你的计算方法讲给组里的同学听。(小组讨论)

  预设 生1:数钟面上的大格,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生2:数小格,15个小格是15分钟。

  生3:45-30=15(分)

  师:计算时,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就可以了。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汇报)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计算的这道题中,几时离家,几时到校,这里的.几时我们叫做“时刻”。而刚刚大家计算的经过时间,我们叫做“时间段”。时刻,只要看钟表就可以知道,而时间段是要经过计算得出的。以后计算时间段,也就是计算经过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情境练习。

  出示教材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决,同桌交流算法。设计意图:时间的计算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本部分教学采用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化难为易,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计算的过程中不必要求学生统一使用一种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情景导入:小朋友,动物王国有许多小动物,看,来了4只小猴子,他们蹦蹦跳跳,玩的可开心了。正当他们玩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妈妈给他们送来了一些水果。猜一猜,猴妈妈可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水果?(出示课件)

  2复习讨论:猴妈妈肯定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3、课件演示:刚才我们通过复习,知道猴妈妈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猴妈妈看见小朋友们表现这么精彩,非常高兴,他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听,,猴妈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伴随课件:我想把这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那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有困难的可借助手中的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分一分,3只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大组交流。

  问:谁来说一说,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4)课件演示分得四分之三的过程。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情境图:

  谈话:看见猴儿们和小朋友们相处得这么火热,兔儿们也蹦蹦跳跳地赶来了,兔妈妈说:小朋友们,听说你们个个非常聪明,我也想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我的挑战。

  课件出示:把10个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3只兔共分得这些萝卜的几分之几?

  (2)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如还有困难,还可借助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3)学生交流汇报。

  两种意见: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另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十分之六。

  (4)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1。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把几个看成一份,在图上分一分。

  (2)填写分数,并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2。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做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4

  (1)同桌互相摆一摆。

  (2)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笑一笑,唉,我怎么发现有的同学有几个牙没有了?哪儿去了?

  生:我换牙了。

  师:你也换牙了吗?换了几颗?噢,原来大家都换牙了,那么关于换牙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谁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

  师:有这么多情况,大家能记住每个同学换几颗牙吗?(不能)

  2、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换牙的情况,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老师很清楚地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呢

  二、调查整理,体验过程。

  1、畅谈想法

  生1:可以请每个同学说一说。

  生2:可以请他们分别举手表示。

  生3:可以请换1颗牙的同学站一排,请换2颗牙的同学站一排,再请换3颗牙的同学站一排

  2、引出课题:像同学们所说的数一数,并且把换牙的人数记下来,这个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3、小组合作,尝试统计

  组内分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调查自己组的换牙情况。

  4、交流统计结果和记录方法

  如学生想不出,可由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

  5、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记录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6、整理各组数据,把全班情况统计在黑板上。

  7、分析数据,提出问题

  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反映的数据,充分发表见解。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小组活动,统计自家人口。

  (1)下面我们用先记录再整理的方法来统计一下自己家有几口人。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组中每个人家有几口人记录下来,再把每家人口的数量整理在表格中。

  (2)交流记录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通过调查、比较、猜测、交流等活动初步了解身份证编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3、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初步学会编码。

  教学难点:

  如何科学合理的编码。

  教学准备:

  搜集身份证号码,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的信息、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大家都知道,数字只有十个,这小小的十个数字,在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应用,给人带来方便、乐趣。我们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顺序把这小小的十个数字编排起来,就会有千变万化,还会传递各式各样的信息,这堂课就来学习神奇的数字编码。(板书课题)瞧,这么多的数字,我们把它们编成这个数字编码,(课件出示身份证号码),问:“大家认识这个数字编码吗?”对,这18个数字组成了身份证号码。那么身份证号码如何证明了我们的身份,传递了哪些个人信息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二、探索身份证号码的编制方法。

  1、师: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身份证号码在小组内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这些数字分别表示了什么?在小组内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们分享。

  (1)小组讨论交流,初步获得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比较,将了解到的身份证号码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1: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从中我们可以找出每个人的出生日期,我的生日是…

  预设2:我们组女生的身份证号码的倒数第2位是双数,男生的都是单数。

  预设3:我们组有的同学前6位号码一样。

  师:那么再看看屏幕上的身份证号码,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及时出示:

  42 11 82 19760902 01 5 0

  省城县生日码顺性校

  份市区序别验

  地址码码码码

  (3)质疑辨析。

  师:对于身份证号码的编排,大家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质疑,如果没有,师引导学生探索下列问题:

  预设1:比较两位同学的生日码,你有什么疑问?

  突出“01——09”的月份,例如3月出生的为什么要写成03?

  (如果是10—— 12月,就需要用2位数表示,而1——9月份的要用0来占位,是为了保证位数的一致)。

  预设2:再出示个身份证号码,说说有什么发现?

  (这个身份证号码最后一位的校验码是字母“X”,为什么呢?)讲解:这个“X”不是字母,而是罗马数字的“十”。校验码是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分“0、1、2、…9、10”共11个数字,当校验码为“10”时,为了保证身份证号码统一为18位,所以要用罗马数字“X”来表示。

  预设3:如果是双胞胎,俩人的身份证号码会不会相同?

  (双胞胎的身份证号码不同,虽然地址码和出生日期都相同,但顺序号和性别可能不同,即使性别码相同,顺序码也一定不同,而且校验码也会不同)。

  师:一个身份证号码和一个人相对应,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只有一个,一个号码也只能代表一个人的身份。这就是编码的“唯一性”。(板书)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编码?补充出示:商品的条形码、银行卡号、驾驶证号(车牌号、学生证号码条:图书编码)。

  这些数字编码的编排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大家如果感兴趣,课后可以选一种搜集资料去调查了解难它的含义。

  三、尝试编码体会基本方法

  1、创设情景,完成小任务:登记跳绳成绩。(准备两张登记表,一份有编码的一份没有编码的)师报名字,学生登记,比较两次登记有什么不同?

  2、再出示:在三年级跳绳比赛中,只有16号的XXX同学跳了100个,你知道是谁吗?

  引导认知:有可能是其它班级的,这与编码的唯一性是不符的。

  3、那么请你为XXX同学编一个号码,能让我们看到这号码,就知道这是三年级五班的XXX同学,而不是其他人。你会怎么编呢?

  小组内共同讨论再编。出示编码说明书

  汇报:有可能出现3516 30516。说明各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哪个编码更好?

  4、按照这个方法,给自己编个号码。

  再讨论这样编写的号码有什么变化呢?

  (会,只能保证今年学号的唯一性,但是年级升高了,学号也会变化,那样在小学阶段会有6个学号,而且现在的学号会是下一年级某个学生的学号,会有重复,不便查找。)

  5、再为自己编个号码,既能表明年级、班级、学号,又能用六年的号码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共同编号。

  汇报。师提示:加入入学年份,可以保证每个学号只对应一个人,而且永久有效。

  6、小结:我们在设计编码时,注意选择重要的,相对不变的信息,然后尽量用最少的数字表示出每个信息,注意保证位数相同。

  四、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

  板书:数字编码

  唯一性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理念,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字编码中我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方式,体会编码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难点是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教学中,第一环节我以谈话交流导入,引出课题,并为下面学生自行编码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二环节,探究身份证号码中的秘密,让学生课外收集号码,并了解相关信息,在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况下了解到底身份证号码中隐藏着怎样的信息。了解每个数字用几位数表示,新旧身份证的区别,数字编码的作用和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第三环节,练习,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编码的方法。数字编码这一单元是人教版数学教材第九册的内容,它包含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但它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的紧密。我没有按照过去的传统教法——课前将相关知识一一查询搜集,然后传授给学生。而是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然后在课上做汇报交流。同学们通过课前调查,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这一环节,显示了超强的信息量和惊人的创造性,课堂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创造性、开放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效运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课中交流汇报和课后运用知识的多种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课前我分小组给学生分配任务。

  二、教学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通过上网、咨询、调查等方式收集到了许多编码的知识。知道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编码,例如:图书编码、商品编码、运动员号码牌、门牌号码、银联卡、积分卡等等。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学习,还了解到不同的编码表示的含义。

  三、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课前,小组长带领几个同学把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整理。课中,小组代表汇报完后,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补充汇报。零零散散的知识在同学们的合作努力下变得条理清楚、概括完整。

  四、本节课注重理解与运用。在学生了解、掌握了生活身份证号码的知识之后,让学生亲身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协作中互补,感受到合作交流学习的重要,使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来学习数学。

  上完这节课,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重新认识了“教”与“学”的关系。不要简单地充当知识的传话筒,也不要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是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位置上,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精神。他们课前通过做社会调查,上网搜集资料,向家长咨询等活动,逐渐走“近”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不够精炼,对有些问题处理的不够及时准确,对学生的反应作出正确、及时的反馈与评价,还有一定的难度,我还需要不断的提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第三单元 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反思: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例9、做一做及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1、4两种方案正好运完8吨煤。

  1、“载重量2吨”:4次 “载重量3吨”:0次

  2、“载重量2吨”:1次 “载重量3吨”:2次

  教学反思:、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倍”的认识是后面继续学习乘法和除法计算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好。本节复习课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教材112页9题时,通过分析题意、独立解决、集体反馈几个步骤,让学生经历知识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倍”的认识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乘法认知结构的优化。

  2.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解决有关倍的问题时,经常会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相混淆,主要是因为对题意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在本节复习课中,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理解,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从而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1题(5):飞机从北京飞往西安大约需要2小时,飞往乌鲁木齐的时间是飞往西安的2倍。北京飞往乌鲁木齐大约需要几小时?

  (1)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倍的知识。

  ①“倍”的意义: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意义:一个数中有几个相同的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复习有关倍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3)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对倍的知识的回顾和问题解决,使学生对“倍”有进一步的认识,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及解题方法,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倍的认识的解题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1)课件出示教材112页9题。

  4元16元 ()元 ()元

  ①笔袋的价钱是三角尺的几倍?

  ②一盒彩笔的价钱是三角尺的9倍。一盒彩笔多少钱?

  ③笔袋的价钱是钢笔的2倍。一支钢笔多少钱?

  (2)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分析三个问题各求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答?

  (第一个问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第二个问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第三个问题是已知一个数和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3)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交流。

  [第一个问题:16÷4=4;第二个问题:4×9=36(元);第三个问题:16÷2=8(元)]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的问题:①倍不是单位名称,它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样的问题不用写单位名称;②两个数相比较时,把标准数看作1份,另一个数里面有这样的几份,另一个数就是它的几倍)

  (5)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解答。

  (6)引导学生讨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什么不同?

  (①意义不同;②计算方法不同;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几道题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方法和二者的区别,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基础。

  ⊙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114页17题:兴华村前年只有16户使用天然气,去年使用天然气的户数是前年的4倍,今年使用天然气的又比去年增加了20户。今年使用天然气的一共有多少户?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寻找解题方法。

  (3)列式解答。

  16×4=64(户) 64+20=84(户)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倍的认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14页思考题。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区别:

  (1)意义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

  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

  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即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在学习“四边形”之前,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四边形的概念,如果由我直接交代四边形的特点,学生显然兴趣不大,正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我设计了先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四边形是怎么样的?先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同时又能满足学生表现意愿,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通过“围一围,围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来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脑筋,;然后让学生“找出四边形,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四边形涂上颜色”,让他们感觉数学学习也是很轻松很有趣的。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在教学四边形分类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又安排学生动手量、比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自主探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

  在整堂课中,使学生一直处于兴趣高涨的阶段。通过说一说、围一围、涂一涂、猜一猜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已一步步自己总结出四边形的特点,使课堂充满着探索的气息,让学生很轻松地在“玩”中学习。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在处理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够机智,没有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还有在课堂设计方面,还有待今后加强。

  第二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师: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教学反思: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我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长方形框架拿出来拉动后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新课,激起探究的兴趣。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框架,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再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归纳、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学得非常积极主动:数学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数平行四边形时,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主动探究规律,渗透有序思维的方法。整节课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以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合作、交流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不足:课中的练习量还是不够,可以多做些练习突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第三课时

  周长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

  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

  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

  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第四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

  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

  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1.出示两张卡片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⑴

  6分米8厘米2厘米

  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出示图)

  教学反思:

  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第五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第六课时

  估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学反思:

  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安排这一内容,目的让学生在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并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从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入手,让学生回忆了这些长度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建立长度概念,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比较准确地进行估计做好准备。然后用四条长短不一的带子,请学生从中选择合适的带子来包装礼盒,使学生能够利用生活经验得出太长的绳子和太短的绳子都不适合。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出示了有关礼盒的一些信息——长10厘米,高5厘米,蝴蝶结需要40厘米,从而带着复习了有关周长的内容。

  紧接着,便对判断剩下的两条带子哪一条是70厘米展开了第一次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显性”学习化环境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起了自己的经验,寻求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估计,并能加以总结。

  之后在学生兴趣最高涨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提出最想估计的物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选择,让学生进行了第二次活动。这次活动巩固了学生对估计方法的掌握。

  在第三次活动时,我将具体的物品抽象为具体的长度,请学生再一次估计。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完善了估计的方法,再一次提高了估计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估计有着非常广泛地应用,在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视对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整节课在教学时,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获得了相应的长度的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算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概念,并行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沟通分数与平均分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图形、语言与算式表征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类型

  实物操作型、小组讨论型、讲授型

  教学资源与环境

  PPT、CAMTASIA STUDIO软件、教室

  设计理念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得有个过程,同时有他的局限性和规律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先复习旧知,然后从生活实际入手, 引出问题,接着提供操作提纲,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通过学生分小组的讨论交流与PPT的演示,使学生掌握“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最后利用两题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的讲解,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得新知识得以深化和巩固。这样逐步推进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及特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设计思路与特色

  本节微课围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内容来进行,它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分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分数的含义,用整数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在编排上分三步来展开。首先是“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从问题题收集、提取和解读信息;接着是“分析与解答”,借助孩子们的讨论形式,把直观图分析、动手操作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展现出来,并结合孩子们之间的对话说明解决问题的两个步骤;最后是“回顾和反思”,对解答的步骤和结果进行检验与小结,并结合练习题的讲解进行实际运用。这样的设计,使得整节微课层次清晰,自然流畅,易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过程

  环节,内容,时间:

  一、复习回顾,提出问题。利用PPT把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展示出来,既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点的回顾,也顺势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0-55秒

  二、阅读与理解,提操作要求。结合PPT的演示逐步分析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展现,并提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的要求。 56秒-2分05秒

  三、学生操作,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出来的操作要求进行实践,并尝试列式解答。然后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 2分06秒-5分05秒

  四、回顾与反思。利用PPT的演示把孩子们的思路整理并展现出来,再次小结解题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 5分06秒-6分00秒

  五、实际运用。利用PPT讲解两道比较经典的习题。第一题是基础题,通过讲解,巩固孩子对“分数的简单应用”知识点的掌握;第二题是提高题,通过对比与分析,让孩子进一步把握本节微课的知识点。 6分01秒-9分46秒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认识正多边形,感受到生活中组合图形的美,利用拼图挖掘美。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正多边形。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小朋友,童话的世界真奇妙,看,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些特殊的小伙伴,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

  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你们发现了这些小伙伴有什么特点吗?”

  生:“是长方形的,圆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

  师:“关于这些图形你们知道什么小秘密吗?”

  生①:“正方形四条边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生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

  探究二

  师:“大家说的真好,现在一位神秘嘉宾到来了。你们认识吗?”

  录像:魔毯

  师:“这位朋友从印度远道而来,让我们靠近好好认识以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飞毯都是由各种图形组成的,有正方形,有三角形,有六边形,有五边形。”

  师:“:这下我们的图形小伙伴都到齐了,请为这些小伙伴分分类,并说说为什么那样分,四人小组讨论。”

  生①:“按边分,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生②:“按边的特点分,分为每条边长度相同,每条边长度不相同的。”

  师:“这些图形,如果它们每条边长度相同,他们分别叫做正多边形。”如:五边形的五条边相等称正五边形。……(不相同的也要交待一下)

  师:“这些正多边形还有什么秘密呢?”

  生:“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他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请小朋友动手折一折,并完成工作表。”

  师:“通过工作表,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有什么特点?”

  生:“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根数和边的根数一样。”

  探究三

  师:“小朋友,生活中的这些图形美不美?老师找来了一些美丽的图形,你们看,这些是什么?”

  出示三角形,四边形,紧接着出现三角形和正方形拼起来的组合图形。

  师:“看,这是小丁丁为新家厨房间设计的.新地转,你们看懂了什么?”

  生:“它由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而成。”

  师:“小朋友,在用两种不同的图形拼地转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两个不同的图形边的长度要一致。”

  课内练习

  练习一

  师:“接下来我们来创造美吧,小朋友,你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用不同的图形组成一张画,也可以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不同的图形拼一张图。最后在小组里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评选!

  课后小结

  本课小结

  今天你们又学习了哪些新本领?

  ⑴每条边长度相同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⑵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条数和边的条数一样。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练习册76、77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时间的计算

  教科书第4页例1,第5页例2。

  【设计说明】

  1、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利用猜谜语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2、重视直观教学,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通过数格、拨钟面等实践活动把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化,让学生了解计算经过的时间是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单位的转换及经过时间的计算。

  2、培养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

  【重点难点】

  1、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2、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时钟模型、课件。

  一、引入新课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跑不停。

  出示谜底:时钟

  2、教师拿出钟面并提问。

  (1)“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2)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1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1圈的时间是多少?

  (3)1时=( )分? 1分=( )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如:9时15分 、7时3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计算经过的时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教师课件展示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图意,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

  2、老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呢?

  3、同桌互相交流。

  4、小组汇报:

  (1)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2)两个时间在同一个小时内,所以45-30=15,是15分钟。

  5、做一做:出示超市情境图,营业时间 早9:00开门,晚8:00关门,现在是早上8:40,还要等多久才开门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汇报

  6、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方法。

  老师总结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1)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2)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练习

  1、达标测评: 星期六小红9:10做作业,到9:40完成。算一算他写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巩固深化: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2、 算一算,填一填。

  3. 想一想,说一说。

  一列火车本应 9﹕15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什么时候才能到达?

  生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学习寄语。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1.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2.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课本31页例7、32页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学生具有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0千克的水1桶,一捆10千克的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同学们,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质量单位?千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2、练习:填合适的单位。

  师:目前地球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呢?(蓝鲸)

  出示蓝鲸资料,学生阅读。

  师:课件中蓝鲸的重量用吨作单质量单位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又用蓝鲸的资料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师: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吗?出示集装箱和一节火节的载质量。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一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也就是1吨。

  1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一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重100千克,100袋重1000千克,就是1吨。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③一只东北虎250千克,()只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小组活动

  (1)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2)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3)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4)分组汇报结果。

  同学们,这了不起,通过自己的推算,顺利解决了问题,感受了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连线。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填上合适的单位。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最后一题要告诉同学们要填长度单位千米。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解决问题。

  锻练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五、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

  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2.对照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对照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82-167+456863-(285+578)428+(547-398)

  【探究展示】

  下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

  二、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三、达标训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1教学目标

  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2学情分析

  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课将和老师共同参与一系列活动,认识四边形并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一定基础的学习技能,形成合作意识,并具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活跃,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直观感知认识四边形的基础之上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景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播放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物体(表面是四边形)

  活动2【讲授】学习四边形的特征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平面图形和部分立体图形。

  2、激励学生判断哪些是四边形?并做好相应标注。

  3、师质疑:为什么其他图形不是四边形呢?

  4、在理解四边形特点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说出生活中的四边形。

  5、鼓励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活动3【活动】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猜测她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2、师质疑: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3、给与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寻找验证的方法。

  4、课件展示探究活动的要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5、板书汇报结果:

  长方形 正方形

  对边相等 四边相等

  都是直角 都是直角

  6、师: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一组对边长,一组对边短。

  顺势引导把长的边叫长,短的边叫宽。而正方形各边没有长短之分,所以将每条边叫边长。(从而认识两种图形各部分名称)

  7、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他们各部分的名称。

  活动4【练习】拓展应用

  1、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你们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还认识了这两种图形各部分的名称。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出两种图形,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2、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近似正方形的长方形)让学生判断:这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如果是长方形,我们怎么把它变成一个正方形?

  师:能否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验证一下?

  活动5【讲授】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师: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再难的数学问题都能找到答案,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有心人,去探索出更多的数学秘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01-29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6-20

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01-1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复习教案01-02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热】01-25

【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25

【精】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25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推荐】01-25

【热门】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10

【推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