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最后一课》

时间:2021-09-30 13:56:59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1

课 时 计 划

备课时间:(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周星期( )

20xx年 上 期 总第( )课时

计划 课时

第 课时

课题: 最后一课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 ”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教学方法: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

二、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表情朗读

《最后一课》2

  当我学了《最后一课》后,就觉得这种想法是多么愚蠢啊。

  做父母的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要为了赚钱,而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做老师的也要关心、教育好学生,因为这些孩子们中说不定就有“救世主”呢!

  可恶的'德国队伍,为什么你们的野心要这么大?为什么你们不会安分地守护好自己的国家呢?为什么你们要这么残忍的对待别人?为什么?

  你们可否为法国人民想过?国家被人侵略,被人占领会令法国人生不如死!可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他们不能死,他们要好好地活着!如果他们死了,法国将不复存在!

  家长、老师、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你们醒醒吧,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尽管国家被占领了,但是骨子里还是法国!

  可是回头想一想,我还真是没有资格说这些话,我自己都没有以身作则,贪玩得很啊!因为我实在没有什么愁的,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但是仔细想一想又有一点后悔,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最后一课》3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用一个孩子的感观去写的,跟我们学半截蜡烛时期差不多。第二次大战的时候,一个孩子带着匆忙的上学步伐来到了学校,他们的法语老师一脸严肃,他得知原来从这节课以后就得要学德语了,不能再上老师的课了,不能再学自己本国的语言了。他开始后悔自己为什么贪恋其它事而不专心学习,老师对大家说这不怪你们,或许是因为我或者你们忙碌到忘了关心你们的父母。他用心的听完了这节课。

  读完这个故事,会让你感觉,这到底是一个老师在教孩子们法语,还是一个父亲在把法兰西刻在孩子们的心里呢?那是多么伟大的`一节课啊?一节难以言喻表达的爱国课。让人有种想要加快脚步,如果事情发生在中国,让我有怎么会舍得不去学习任何一个中国文字的心情,因为这样我更想要努力学习,因为自己经常在写作文时不少字不会写。

  我最有感触地是,老师拿出字帖,上面写着法兰西,让大家写的时候。大家十分专心的去写、去拼。坐在他们身后的大人也在念,坐在大家身后的老村长都念的声音都颤抖了。

  最后一课给人讲的不仅仅是一节跟老师分别的课,而却像与祖国分别似的。我感觉有很多让人深醒的地方,人生很多可能因为太多花样繁多的东西而分散自己的精神,到发现了已经错过了。应该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它们十分宝贵,也要珍惜自己读书的时间,还有跟熟悉的人在一起的时刻。

  更加要珍惜别人对你的付出以及珍惜自己。

  虽然这篇文章并不长,但是给我感触还是很深的,可能我懂得后,并不一定能完全做到百分百珍惜,但是我会努力去守护现在的东西。

《最后一课》4

  曾经,我以为,在我们的小小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当我学了《最后一课》后,就觉得这种想法是多么愚蠢啊。

  做父母的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要为了赚钱,而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做老师的.也要关心、教育好学生,因为这些孩子们中说不定就有“救世主”呢!

  可恶的德国军*,为什么你们的野心要这么大?为什么你们不会安分地守护好自己的国家呢?为什么你们要这么残忍的对待别人?为什么?

  你们可否为法国人民想过?国家被人侵略,被人占领会令法国人生不如死!可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他们不能死,他们要好好地活着!如果他们死了,法国将不复存在!

  家长、老师、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你们醒醒吧,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尽管国家被占领了,但是骨子里还是法国!

  可是回头想一想,我还真是没有资格说这些话,我自己都没有以身作则,贪玩得很啊!因为我实在没有什么愁的,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但是仔细想一想又有一点后悔,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最后一课》5

  “小弗郎士,你怎么还在这里——?”他显然看到我的留下而感到有些吃惊。

  “我还不想走,韩麦尔先生,”我擦了擦眼泪,说,“你就要离开了,我还想跟您说几句话。”他的脸色逐渐平静下来,然后找了一个位置坐了下去。整间教室,只剩下我们两个人,剩下我们的呼吸声。

  此时的我心里只有忏悔;只有亡国的'痛,一种无法表达的痛;还有对韩麦尔先生这四十年来的辛苦付出的歉意。

  “小弗郎士。”他的一句话打破了整间教室的寂静,“我也许再也没法回到这里了,你一定要好好地记牢我们祖国的语言,我们的国土已经亡失了,可是我们不能让我们的语言亡失,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我强忍住了泪水,用力点头回答他。

  “哥,我们该走了!”韩麦尔先生的妹妹已经收拾好了行李。他站了起来:“啊,朋友!我得走了,记得我走后,好好照顾我的花儿。”

  而我,只能用那已经被泪水模糊了的双眸目送他的马车的远去……

  他就这样离开了,离开了这片撒满了他四十多年回忆的故土,他爱国的满腔热情,永远地留存在这间教室里。

《最后一课》6

  在老师说可以走了之后,竟然没有一个人走出教室,这如往常不一样,往常都是大家争先恐后的出去,而这次我也没有出去。过了一阵儿,xxx先生回过神之后说:“为什么不回家?”“老师…”连班里以前最调皮的孩子,都瞬间懂事起来。班里的几个女生低声的哭了起来。但我们最后还是不情愿的背上沉重的书包走了。

  在路上,我看到画眉也不再欢快的唱歌了,也许它们也知道了这个坏消息。我看到了xxx先生的身影,我不知哪儿来的勇气,跑向往常严厉的xxx先生,用颤抖的声音和乞求的眼神对他说:“留下来,好吗?”这简单的五个字却使xxx先生思考了很久,他的眼神告诉我他也想留下来,但他不得不离开。他说:“回家吧。”在我转身的那一刻,他忽然对我说:“记住你永远是法国人。”然后,踉踉跄跄的走了。不知为什么那时的我已热泪盈眶。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这时的教室没有了往常的喧闹,如昨天一样,那么寂静,使我又回想起昨日的最后一课。教德语的人来了,他是普鲁士人。虽然,他穿的无比整齐,干净,但班里没有一个人注意他,他仿佛是空气。他看到我们并不理他,便清了清嗓子大声的说:“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老师,教德语的老师。”他故意把德语这两个字说的重了一点。他要求我们把德语课本交上来,如果我们不交他就会强行抢走课本,还用戒尺打我们。那时,我们并不怕他,因为我们的.心已被法国的文化,法国的语言占领了。

  我第一次感觉到,还有课比上以前的语法课还要无聊。我一个人静静的回想起以前的点点滴滴,那是多么的令人怀念。我相信多年之后,xxx先生会回来的,当然,穿着他那件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蝴蝶结,戴着拿顶绣边的小黑丝帽,来给已成年的我们讲语法课。

《最后一课》7

  韩麦尔先生已经宣布下课了,但是大家都只是静静的坐在位上,没有人出声,也没有人离开。空气似乎凝固在了一起,教室里只有急促的呼吸声。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为什么你们都不反抗呐,难道我们就这样认命吗?韩麦尔先生,回答我呀!”一个孩子站起来打破了这可怕的沉寂,用带着一点哭腔的声音诉说着他的不满。

  “噢,孩子,你不明白,我——我——”他的话哽住了,想要辩解可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大家又一致的沉默,气氛又僵了下来。

  “大家,都回去吧。不要拒绝。”韩麦尔先生深深的.叹了一口气,随后正了正脸色,“孩子们,阿尔萨斯的未来需要你们!”不再多说,韩麦尔先生缓缓的走出了门。

  我望着韩麦尔先生落魄的背影,鼻子一阵楚酸,想要说些什么却说不出,只是垂下头低语着:

  “阿尔萨斯的未来需要我们!”

《最后一课》8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这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教室里死一般的寂静。我望着黑板上的大字,心中一遍遍念着,忽然,眼前的事物渐渐变得模糊。我咬了咬牙冲出教室,泪水夺眶而出。

  走在平时令人开心的小路——放学的路上,而今却那么的悲伤。画眉不再像早晨那般婉转歌唱,仿佛是明白了什么,诉说着失去国土的伤痛,叫声如此凄凉。

  经过锯木厂后面的草地,普鲁士兵得意地走着。我恶狠狠的盯着他们,拳头紧握,却什么也做不了。

  镇公所前的布告牌边早已空无一人,我走过去,忽然,两个普鲁士兵走来,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布告,大笑道:”小鬼,看到布告上的字了吧!你们以后只能用德语啦!谁叫你们这些亡国奴没用呢?谁叫你们的法兰西没用呢?我们普鲁士才是最强大的。哈哈哈哈。“我满脸通红,憎恶地瞪了他们一眼,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举起拳头打在其中一个人的脸上,随后立马拔腿跑回家,只听见后面传来一阵痛骂声。

  回到家里,家人都在收拾着行李。

  我拿出韩麦尔先生给的字帖,小心翼翼的抱在怀中,来到床上,不知过了多久,我陷入了睡梦中。

  在梦中,法国国旗重新飘扬在湛蓝的天空中,而我变成了韩麦尔先生,深情的为大家讲授者法语。

  第二天,我和我的家人挥泪告别了这座如同童话般的小镇。

  主旨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的悲哀和对母语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质疑

  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多该文的真伪提出了质疑,因为该地人口主要为日耳曼人,大部分该地人还在使用德语,电视和报纸也以德语为主,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状况。法国反而对该地居民实行严厉的种族同化政策,致使该地人民对法国人恨之入骨。所以,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后,积极招募阿尔萨斯人加入军队。法国城镇加拉尼大屠杀的实施者就是以阿尔萨斯和洛林人为主的党卫军第二师。电影《老枪》就反映了这段历史的一个局部。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阿尔萨斯人和法国的关系。该地在战后一直积极寻求自治,最终迫使法国政府终止了这一行径。1871年后新的法德边界基本是按照语言分布的界线走的,只有在洛林西部,德国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吞并了法语人口占多数的梅斯(Metz),这座城市是法国东北部的交通枢纽,而且有规模巨大的设防要塞。另一方面,贝尔福地区虽然在传统上属于阿尔萨斯,行政上也属于割让给德国的上莱茵省,但其人口中法语居民占绝大多数,因此德国并未吞并该地。

《最后一课》9

  说明:

  《最后一课》是一篇短篇小说,比较浅显易懂。这堂课采用复述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文章的构思、理解若干有深刻含义的句子的教法,而分成四块:1、复述课文,初步感知课文;2、走近人物,体验喜怒哀乐; 3、开拓延伸,留下无尽思索。整个过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实录:

  复述,初步感知课文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好。

  师:“最后”这个词常常引发我们很多感想:会想到圆明园那最后的遗迹,令人气愤;会想到贝多芬那《最后的晚餐》,令人心酸;会想到影视作品《最后的格格》中的女子不幸、善良而又执着的精神令人感叹。今天我们来学习《最后一课》,看会带给我们怎样的不同感受。

  师:昨天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一是把课文读两遍,二是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首先尝试复述课文,然后来有感情的朗读令自己感动的情节。

  生1: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

  生2:上课的过程: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生3: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生4: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生5:下课时韩麦尔先生的痛苦和无奈。

  师:说得非常条理,可见预习的扎实。那么我们再来阅读重点情节,能不能从这这些字中读出些味道来?

  师:谁来说一说?(对一举手女生)好,你来说。

  生:我读出遗憾之情。

  师:遗憾?什么遗憾?

  生:应该是……再也学不到法语的遗憾。

  师:很好。还有吗?(叫另一生)

  生:里面也有珍惜吧。最后一课了,平时没好好学,今天可要珍惜珍惜。(生笑)

  师:(笑)这也是失去才知珍贵吧。还有同学要说吗?

  生:好像还有一种……恨。

  师:恨谁呀?

  生:反正是……又恨自己,也恨敌人。恨自己平时没好好学,恨敌人占领了自己的家乡,不让自己学法语了。

  师:嗯,这么隐蔽的情感都让你捕捉到了!(生笑)

  师:你说的这个“同情”,是不是有前面提到的“遗憾”之意?

  生:我说的这个“同情”是指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韩麦尔先生在这里教了四十年的书了,自然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课文第22段有这样的话:“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所以,小弗郎士对他的老师充满同情。

  生:读最后一个有关韩麦尔先生的情节,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读出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师:说的好,有理有据。

  (这是本堂课的第一部分。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对课文有关细节的的品读,读出不同的味道,切入点虽小,但展现的天地却大,可以看出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

  走近人物,体验喜怒哀乐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那么他们谁是主人公呢?今天我们来辩论:正方是小弗郎士,反方是韩麦尔先生。并考虑在你心目中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请用一两个词来概括。

  (学生展示)

  生:我认为主人公是小弗郎士,文章开始就写他“贪玩”,因为小弗郎士当时不会分词时就不想上学,要到野外去玩玩,也可见他不怎么爱学习。

  (接着老师分别就学生概括出的“幼稚”、“懂事”、“爱国”、“有同情心”等词一一点出、强调后学生说明理由)

  生:我找的是第12段的“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从“那些坏家伙”就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对普鲁士兵的无比憎恨!

  生:我找的是第21段的“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普鲁士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生学法语的行为的无比憎恨之情。师:好。我们知道,其实鸽子事实上不可能用任何语言唱歌。小弗郎士之所以这样想,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幼稚天真的孩子天性,另一方面更是表达了他内心那种愤怒的情感。这位同学的理解非常正确。

  生:我找的是第17段:“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的难受和羞愧的心情。生:我找的是第23段的“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天真幼稚的天性。

  师:是的。小弗郎士毕竟还是个孩子,听到古怪的声音,自然而然就想发笑。而“难过”则显然是因为……

  生:是因为上了这一课后,连这古怪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生:我找的是第24段“……,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觉得这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之情。

  师:非常好。正因为小弗郎士内心对韩麦尔先生有着崇敬之情,才会觉得他形象高大。

  生;我找的是第20段:“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里可以看出小弗郎士上课非常投入,全神贯注。

  师:是的。小弗郎士以前觉得语法难,现在却“挺容易”,其原因就在于他今天认真学习了。

  师:刚才许多同学都谈了自己的发现和收获,我们也在交流中慢慢了解了小弗郎士。那么,你有没有发现,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了解变化的原因吗?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师:好,哪位同学发现了小弗郎士的变化?

  生:小弗郎士开始学习是不专心的,后来变得爱学习了。

  (师板书:学习:不专心 热爱 )

  生:小弗郎士开始对课本是讨厌的,后来则是舍不得了。

  (师板书:课本:讨厌 舍不得)

  生:小弗郎士开始是浪费时间,后来变得珍惜时间了。

  师:怎么看出来?

  生:第14段说“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说明他以前浪费时间,不用心学习;第24段说“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忽然”一词可以看出他学习认真,也就是珍惜时间。

  师:很正确。还有变化吗?

  (师板书:时间:浪费 珍惜)

  生:对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开始是害怕的,后来则是尊敬他了。

  师:对。其实不仅是尊敬,还有同情、理解、崇敬。

  (师板书:韩麦尔先生:害怕 尊敬)

  生:对普鲁士兵,小弗郎士开始是喜欢,后来则是憎恨。

  (师板书:普鲁士兵:喜欢 憎恨)

  师:好的。我们找到了很多小弗郎士的变化,你能不能选用几个词概括一下他的变化?

  生:小弗郎士由天真贪玩变得懂事、爱学习了。

  生:通过我方同学们找的有关小弗郎士的句子,可以看出本文写的最多的小弗郎士,通过写小弗郎士的变化体现了主题,所以说小弗郎士是本文的主人公。

  师:好了,我们终于比较全面地认识了小弗郎士,再来看看反方的理由。

  生:在课堂上的主角就是韩麦尔先生,通过写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刻画了这个人物,并体现了主题,下面请我们组的同学具体阐述。

  生:写他很严厉,韩麦尔先生有一把大戒尺,总是拿着敲桌子,说“静一点,静一点”,另外小弗郎士也说“忘了我挨的戒尺”,说明韩麦尔先生还打过小弗郎士。

  (接着老师就学生概括的“可怜”、“爱国”、“认真”“不负责”等词一一提示学生找出理由。)

  师:嗯,我们也认识了韩麦尔先生。虽然写他的笔墨很多,但是都是通过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来写的,所以我自己认为小弗郎士是主人公。通过分析,我们还会发现,韩麦尔先生与小弗郎士似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生:爱国。

  师:对,爱国。国难当头,忠诚服务了四十余年的老师与调皮厌学的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对失去的国土深深的敬意和对侵略者的憎恨。这种爱国之情跨越时空与地域,感动了无数读者。这也正是此文震撼人心之所在。不过,具有爱国之心的这两个人似乎不是很完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们身上的不足呢?

  生:我觉得人无完人。小弗郎士其实也挺可怜的,就像我们班上的一些同学,基础不好,想学也学不好,所以总是担惊受怕,怕老师提问。(生笑)

  生:虽说韩麦尔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浇花,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有点没有遵守老师的纪律,但我觉得也是很可爱的。我想他钓鱼的那一天,学生都喜欢。(生笑)其实这样的老师更有人情味。最根本的是,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一点也不含糊,他的内心深处对祖国对法语充满深情,所以,我们也不会计较他的那些小小的不足了。

  (这是本堂课的第二部分:走近人物。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点滴细节可以折射出人物品性,可见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体验反思,结束语

  师:对。现在我们知道,最后一课,不光是小弗郎士懂事了,更是唤醒了小弗郎士的爱国热情。那么,同学们,你是否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对你有益的东西?

  (师出示投影7。生思考。)

  生:我们应该抓紧时间,认真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生: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否则就会后悔莫及了。

  生:做任何事,只要认真去做,就会成功的。

  生:我们应该像小弗郎士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

  师: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思考下面的问题:

  1、假如你是当时将被奴化的学生中的一个,你会怎么做?

  2、你对汉语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生:我会恨敌人,起来反抗,不会学敌人的语言。

  生:与敌人巧妙的斗争。

  生:积极参加反抗敌人的斗争,尽自己最大的能力。

  生:学好我们祖国的语言,因为语言不仅是我们的交际工具,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师:是的。要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其实并不难,学好我们祖国的母语——汉语,就是爱国。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汉语吧!因为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

  附: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多年来已经累积大量的思路。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我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课一得,于是我推翻原来的种种设想,主要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把重心放在分析人物形象上,通过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情感的前后变化,展示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并且由此联系我们国家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热爱自己祖国的热情。

  因为要把人物分析作为课堂的重点,所以我要做的就是课堂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各种手法去分析人物形象,为此组织了一次辩论。

  在辩论中的人物分析中,由于课前关于人物描写的准备,学生也能找到课文中相应的语句。通过最后一课前后人物情感的变化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完人物形象后,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提到与最后一课社会背景相似的我国的一段历史:日本对于我国东北三省的文化侵略。与我们自己国家历史联系,这是理解课文情感的一个契机,更贴近我们自身,学生也更能感同身受。最后作为拓展。

  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课文表达的爱国情感,把人物情感变化的分析作为本课的重心是准确的。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已经能够较好的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然而真正的共鸣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与学生对我国的那段历史了解不多有关。

  原来设计本课教案时,从教材,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思考,然而却忽略了学生这一关键的要素,备课过程考虑更多的是教师要怎样讲解,怎样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创设那些情境的问题,但是却忘了学生针对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课堂上学生的展示不够理想,教师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教师的评价不够到位。在这次的实践中,对于教材的分析,对于课堂的设计,还有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我的感受很多,会激励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上出高效、充满语文味的课。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感悟小说主题。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描写方法 。

  3、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词句含义。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给同学们一首诗,请你们用心倾听,告诉我,诗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打开课件:我爱这土地 艾青)

  生:(闭眼倾听)诗中抒发了诗人热爱土地,热爱祖国的'感情。

  师:大家说得很对,只要是有良知的人,对自己的祖国都包含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深情,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借独特的形式来传达这份深情,中国诗人艾青借诗来传递这种爱;法国小说家都德用小说来传递这份情。这节课我们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

  生:打开课本

  二、了解文体、确定目标

  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那先让我们了解小说这种文体。(出示课件)

  一、人物(描写)

  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

  二、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三、故事情节(线索)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师:根据小说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感悟小说主题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描写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词句含义

  生:齐读目标

  三、整体感知 分配任务

  师:同学们课下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对小说中的人物、环境和情节都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分享大家的预习成果:一组展示本课的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二组分析故事情节;三四组举例分析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五组找出环境描写并分析作用;六七组品味文中富含哲理的语句;每个同学可以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己独立完成任务,然后小组间补充交流。组长分配展示任务。

  生:快速默读,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做好旁批。

  四、理清情节、分组展示

  师:刚才大家学习都很投入,相信任务完成的不错,下面我们就来分组展示预习成果。其他同学做好记录和补充。

  生1:通过预习,我们组认为了解背景、作者是本文学习的关键,重点词语是必不可少的积累,因此我们组向大家展示的首先是本文的背景:在普法战争中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下面由我们组的下一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作者的情况。

  生: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曾参加普法战争,短篇中有不少就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关于作者的情况我就介绍这些,下面请另一位同学讲解重点字词。

  生:本文的重点词语有下面几个,希望同学们认真读写:

  duó hǎo sǒu qiǎng q do gng ào tiè

  踱 步 郝 叟 强迫 祈 祷 哽 懊悔 字 帖

  下面请大家跟我读一遍,(其他同学齐声跟读)我们组的展示就到这儿,下一组将为大家讲解本文的故事情节。

  师:你们组预习的很好,如果重点的地方做一下强调会更好,比如容易读错的字

  作者的国别和作品等。下一组的同学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让我们试目以待。

  五、分析形象 理解主旨

  生:本文的重要人物是小学生小弗朗士和教师韩麦尔先生,次要人物有铁匠、郝叟老头、普鲁士士兵。我们将本文的几个重点片段编排成课本剧,希望同学们喜欢。

  生:(出场)(伸懒腰)独白:又要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又要责备我了,他还说提问我法语分词呢,我一点也不会,唉!真不想去上学。(边说边走)天多好,晒晒太阳,掏鸟窝是件多美的事,(看“普鲁士士兵”在操练)(一组员扮普鲁士士兵操练)这比上课有趣多了,唉别想了,快点去学校把!(边说边做快跑的动作)

  生:小弗朗士!你这是赶往学校吗?别跑了,还来得及。(拿着铁锤——书,大声喊)

  生:他又在逗我,我还是快到学校吧。(做疑惑状)咦,怎么这么静,反常!(边说边做推门状)

  生:快进来,小弗朗士,我们都在等你呢。(轻声、温柔)这是我们最后一课,上边下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准教德语,明天新的德语老师就会来到。(悲痛的神态)

  生:啊!我还没有好好学习法语呢!他们那些家伙真可恶!老师穿上这件新衣服,真上来听课的人都是为了纪念最后一课。他们都热爱祖国。

  生:小弗朗士你来背一下分词,(看到“小弗朗士” 难过、懊悔的表情)孩子,坐下吧!我知道你也很难过,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意味深长)

  生:我以后再也不能学习法语了,再也见不到韩麦尔先生了。我的最后一堂课!我敬爱的韩麦尔先生!

  生:(听到钟声——组员学钟声敲十二下)孩子们,(声音发颤)你们一定不要忘记法语是我们祖国的语言!(书写法兰西万岁!)放学了!(背靠讲台,无力做放学的手势)

  生:(大声鼓掌)

  师:感谢二组同学,你们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精心设计情节,让我们更深入理解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我提议,大家再一次把掌声送给他们!

  生:刚才二组的同学向大家表演了本文的情节,下面有我们组的同学带领大家熟悉小弗朗士的形象。这个人物的形象很丰满,他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大家请看我们组带来的变化图(投影)

  1、 对普鲁士兵:

  (操练有趣)幼稚→(知道布告牌上的内容)坏家伙→(强迫鸽子说德语)仇恨、轻蔑。

  2、 对韩麦尔先生:

  (迟到)怕骂→同情理解→崇高。

  3、对学习法语:

  讨厌(想逃学、画眉歌唱,这些比分词用法有趣得多)→懊悔(旷课找鸟窝、溜水)→难受(愿花任何代价换得熟练地背

  生:下面先由我来具体解释第一项,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我们可以了解: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小弗朗士只是觉得有趣,没有想到这时对自己国家人民的控制和封锁。从这儿我们了解他还很幼稚。“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当小弗朗士明白了布告牌上的内容,对普鲁士兵从心底发出:坏家伙的评价,从而看出他的爱国思想正在觉醒。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对敌人的憎恨和讽刺。

  生:我来分析第二项:“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说过要问我们分词”这句表现了对老师的害怕,而“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可怜的人!”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出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理解和同情,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是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号声暗示德语将代替法语。这两点给韩麦尔沉重打击,内心极为悲痛,表现为脸色惨白,小弗朗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表情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士感到他的形象高大起来。我先给同学们分析到这里,有关第三项的分析请下一位同学讲解。

  生:小弗朗士对于学习法语刚开始是讨厌的。文中“况且他说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很清楚的知道他讨厌学习法语。但当他得知这是他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时,文中写道:“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从这些句子中可以了解小弗朗士不但对法语充满了留恋,而且很认真的学习法语,并且感到很容易,由此得知他已经热爱法语了。下面由我们组的**总结

  生:刚才几位同学已经做了很详细的分析,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小弗朗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我们组的展示完毕,有请四组的同学讲解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师:你们分工合作,充分展示了集体的力量。在讨论合作中共同进步。好样的!

  生:三组的同学是好样的,我们组也不逊色。韩麦尔先生给大家最突出的感受就是爱国,我们从他的穿戴“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绉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他的语言“”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他的神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他的动作“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从很多语句中可以看出。但我们刚才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生: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经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的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生:你们组不但分析了人物形象,还从构思方面进行分析,这样做下去肯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本文的环境描写很到位,请五组的同学向大家展示。

  生:刚才我们了解到,环境不但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弄明白这一点,对大家的写作会很有帮助。“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这句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生:文中也有社会环境的描写,“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自然环境有衬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而社会环境我们也不陌生,它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常常运用环境描写。我们组的展示完毕,请六七组的同学给大家准备的重点句子赏析。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我的词给抢了,学以致用,是大家的共同追求。常常对句子进行赏析,可以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下面请六七组的同学来与大家赏析句子。

  六、句子赏析、经典诵读

  生:我们经常赏析优美的诗句,赏析凝练的词语。下面请我们组的赏析组合展示本文中的句子赏析。

  生甲: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铿锵有力)

  生乙:这句话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生甲:“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怎样理解韩麦尔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和“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生乙: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是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号声暗示德语将代替法语。这两点给韩麦尔沉重打击,内心极为悲痛,表现为脸色惨白,小弗朗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表情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士感到他的形象高大起来。我认为这一节是小说的高潮,充分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我建议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好吗?

  生:齐读这一小节(气氛浓烈)

  生:刚才我们了解到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人,他这种感情不但表现在他的动作、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从上课的细节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这一点。“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容和摆挂的形式上看,很像一面面小国旗。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这正是韩麦尔先生为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精心设计的。我们组找了很多句子,其他组的同学大都分析了,我们的赏析完毕,谢谢大家。

  七、拓展迁移

  师:同学们每节课都有创新,今天竟然出现了赏析组合,干脆称你们创新小分队吧!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从文章内容、中心、写作方法等方面谈谈。

  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收获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国,爱国的情感体现在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学好自己国家的语言就是爱国的体现,今后,我会更努力的学习汉语。

  生:我在作文中也常常写人,但往往忽视人物描写,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我会对人物进行多种描写,让人物丰富起来。

  师:这节课我也有所收获,你们让我看到组员间密切的配合,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生动贴切的表演,这说明大家预习的很好,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同样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最后我们借艾青的诗句来表达对汉语的深沉的爱

  生:伴乐齐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下课,大家再见!

  生:老师再见!

《最后一课》10

  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啊。”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

  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杂草。”

  “对,”哲学家说:“现在旷野里是长满杂草,但是我想知道应该如何铲除这些杂草?”

  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行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啊。”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我想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吧,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铲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到此地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

  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________;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________去占领它。

  想想弟子们在来源地相聚的情景,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

  1.种上庄稼 用美德

  2.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草,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

  3.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

  4.是因为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并且种上谷子而形成的。

  5.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再赴约去口头回答了。

  6.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坏的习惯要用好的习惯来代替。当代成功学指出,思想指导言行,言行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一个人的思想思路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