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28观潮

时间:2021-09-30 11:46:26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28观潮

 

28  观  潮

28观潮

●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把握文章描写的钱塘江潮、水军演习、吴中健儿的弄潮等三方面的内容,体会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的融合。●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和有关资料,初步读懂文章内容。教师:剪辑钱塘江潮的有关画面,搜集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疏通课文文意。

教学设计导入  (播放钱塘江潮的录像)

  我们在录像中已经感受到了钱塘江潮的宏伟壮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周密的《观潮》,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圈点勾画生字、词语。自读课文,在小组合作中学习,交流生字、词语,并思考讨论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讨论后全班交流并明确。全文写了四方面内容: a.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 b.水军演习奔腾分合的宏大场面。 c.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 d.观潮者之多。研读探究,深入理解 O默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农历十六 b.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 c.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ji,马;标:树立,举。    

d.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倏尔:一会儿;略:一点儿。 e.随波而逝:去,往。 f.披发文身;w6n,动词。 g.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溯迎:逆流迎着。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朗读课文,质疑讨论: a.朗读课文,深入思考问题,互相质疑解答。 b.全班交流有代表性的疑难问题。 c.需要老师指导的问题有:◆历史文化背景简介,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

  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

  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

  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塘

  江潮的奇伟壮丽,又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极有气势的自然景观和人的勇敢行为相辉

  映,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既望”:“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的意思

  是过了阴历十五,也就是指阴历十六。类似的说法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如何理解“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原题是《浙江观潮》,意

  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看,潮水给它系上了一条白玉的腰带。

    周密在直接描写了潮水之后,引用杨万里的诗句,进一步描摹了钱塘江潮的波澜壮阔的气势。◆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

  雄伟景象之后,又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

  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

  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再读课文,体味文中壮阔的海潮,动人的水军演习心魄以及“夸能”的弄潮儿等场面。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写景记事佳作。作者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并且,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得语言十分生动形象,感染力很强,让我们在阅读中获得了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延伸拓展阅读

    宋人潘阆写的这首《酒泉子》,与课文的题材一致,请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作业 

  请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记叙文。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28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