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六国论

时间:2021-09-29 10:58:50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六国论

[教学目的]

    了解作者以史论政,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领会作者反对屈辱求和的、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思想;

学习本文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

背诵全文;

掌握多义词“非”、“或”、“得”、“相”、“势”。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讲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教学过程 

    1、解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六国论,即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为了突出六国,宾语前置。

     关于苏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洵二十七岁时,应试不中,便焚毁了过去所写的文章,发愤读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赏识。苏洵十分关心政治,他的文章,大多针对时政有感而发。

     写作背景: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后称为辽)大举入侵,宋真宗认为“兵不利、战不善”,不敢抵抗,与契丹订立“澶渊之盟”,答应送给契丹“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在契丹的要挟下,结果修盟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北宋统治者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是颇为相似的,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2、讲读一、二段。

    文言实词:破、起、使、与、败(课后题)

              力、思、弱、终、远、速、爱(课内讲)

    (一)1、学生讲讲词句(第一段),教者纠正。

          2、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它的根据是什么?

                    (见板书)

          3、由于事实上六国并非全都赂秦,所以,作者主动设问并加以回答来堵塞漏洞,显示了论证的严密性。

          4、齐读第一段,根据板书初背。

    (二)1、教者讲解词句,板书多义词“思”的例句。

          2、提问:本段可分几个大层次?(见板书)

          3、问:这一节论述了什么问题?它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这一节剖析了韩、魏、楚三国赂秦而亡的情况,从正面论证了赂秦必亡的道理。在这一节里,作者运用史实,对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了充分的论述。是从赂者这方面论证了六国的破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总论点。

     4、分层朗读、齐读、背诵。

板书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多义词:

                     大欲大患           1、思厥先祖父(思考,想)

           赂秦力亏  固不在战  强弱胜负 2、蜀人追思亮(怀念)

           破灭之道  奉之弥繁  不战已判 3、弦弦掩抑声声思(思绪。sì)

                     侵之愈急           4、今我来,雨雪霏霏(语气词)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