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登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08 16:56:26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1

《登山》教学设计,是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5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登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登山》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深渊”、“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毅然”等词语意思。

  2.精读重点句段,从列宁选的路的“险”中去体会并学习他不让害怕征服自己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3.学会自读自悟的读书方法,在重点句学习中进行迁移。

  4.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重点句的学习中,体会列宁不怕困难,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2.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最后一段句子的意思。

  2.体会读重音的词在句子意思表达上的作用。

  课前预习

  1.自学本课生字、词语,不懂的做上“_____?”。

  2.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用“()”标出自认为难以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列宁吗?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俄国十月革命者,列宁多次受到反动派的迫害和打击。有一段时间,他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就隐居在一个叫普罗宁的小地方。我们今天所学的《登山》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那个时候的那个地方的一个故事。(板书:登山)

  二、检查预习情况。

  昨天,老师已布置大家预习,下面先检查:

  1.投影出示:

  躲避 刹那间 黎明 若是 脊背 巴果茨基

  沙皇 矮树丛 深渊 锻炼 悬崖 令人目眩

  分别从音、形、义三个角度让学生提出难点,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互相帮助;再不理解的在老师帮助下查字典解决。

  2.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划分段落。

  按照“选择上山的路——走危险小路上山——还要走危险小路下山”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结果。

  3)讨论有争议的部分归属问题。

  三、根据质疑,出示最后一小节。

  1.质疑:你们在预习过程中,觉得哪些句子不好理解?

  学生提出的句子,简单的,由他自己思考后回答,难的存疑。

  【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将难点抛出,目的是为了让教师的指导能对症下药,教学有的放矢。】

  2.投影出示:“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1)让质疑的同学说说不懂在哪里,心里有哪些疑问,其他同学补充。

  2)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如下:

  ① 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是怎样的路?

  ② 革命者为什么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那他们又应该怎样对待困难?

  ③ 列宁同志为什么说“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列宁同志又是怎样锻炼自己的意志的?

  3.在学习建议下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板书:险)

  【这一环节,让学生层层质疑,自己设计教学目标,做学习的主人。】

  四、学习有关路“险”的句子。

  1.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写路“险”的词句,用“”标出。(自学期间,以四人为合作小组,可以互相讨论,并说说原因。)

  2.交流。指名读有关词句。(随机板书:深渊)

  投影出示:“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

  ① 指名读句子,其他同学听后评论好在哪里。

  问:你认为哪里读得好?为什么?有没了有不足之处?你认为该怎么读?(板书:陡峭、悬崖、狭窄)

  ② 再次指名读,从中悟出重音不一定要重读,“贴”轻读,“移动”读得轻而缓慢。

  ③ 学生自由试读,指名读,小组比赛。

  ④ 刚才读出路的“险”,大家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出路的险,小组讨论。

  交流中有建议表演的,有建议用自己的话表述的,也有建议用简笔画表现的,等等。

  ⑤ .总结学法:

  交流归纳:一是自读,确定重音;二是精读,读出路的“险”;三是用其他方法表现出路的“险”。

  【这一部分是写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难点。以有层次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最能反映出路“险”的词语,并进行重音处理。好的朗读能将文章的重点意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做,不光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想广度和深度方面发展。】

  过渡:还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路的“险”?

  交流:吓得险些掉进深渊……头昏目眩了。

  投影出示:“可是,列宁只站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

  回忆刚才的学法,运用前两步自学方法学习以上这段话。

  交流板书:不慌不忙小心一步一步移动

  指名读句子,齐读句子。

  比较一下,以上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出示:

  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

  可是,列宁只站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

  (上一处写巴果茨基登山,下一处写列宁登山。)

  讨论:这篇文章主要人物应是列宁,那为什么要把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写得这么具体呢?

  (反衬作用。因为巴果茨基已经走过多次,还表现得如此小心翼翼,说明了这条路的险,也更突出列宁同志的勇敢。)

  【这个大环节,主问题就是一个“哪些句子反映出路的‘险’”。在重点句的学习中进行学法迁移,学生掌握如何自己读懂一段话的意思,如何去朗读好这段话,这就是“授之以渔”。】

  六、学习写晨景一节。

  1.列宁和巴果茨基经历了危险之后,登上山顶,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听录音配乐朗读。(交流板书:风光无限)

  3.学生自由读。觉得怎样读才美就怎样读。(体会列宁成功的喜悦)

  4.指名读,齐读(配乐)。

  【这一部分重在读的训练,任何讲解都无法取代美读。在读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感受美,理解美,达到美的意境。】

  七、小结,学写名言。

  1.同学们,列宁同志选择危险的小路上山,仅仅是为了欣赏山顶的美景吗?那是为什么呢?重新出示最后一节(板书:征服害怕,锻炼意志)。

  2.写名言:列宁是伟大的导师,他在文中最后说的那段话已成为教育后人的至理名言,在座的小朋友,也许将来都能成为名人,今天,我们就“未来的名人”。你们能写几句对待困难,磨炼意志的话吗?试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来的名人╳ ╳ ╳

  【该练习旨在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促使对课文中心思想的升华。】

  附板书:

  登山

  风光 无限

  狭窄 移动

  陡峭 一步一步

  深渊 小心

  险 不慌不忙

  征服害怕 锻炼意志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让学生层层质疑和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解疑的方法进行“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力求体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尽力去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在内容的处理上,从最后一节入手,最后又归结到最后一节。这样,使各环节间的结构严密紧凑。解疑方式,通过抓重点句、美读、表演、品读等途径感悟句子的内蕴。此外,板书设计既切题,又体现了三条主线:一是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二是列宁登山的经过,三是文章的中心。

《登山》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与学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揭题

  (课前师生一起背诵《沁园春》、《钗头凤》、《青玉案》等古诗词,然后交流收集到的名言、格言)

  师:同学们,刚才的谈话,表明大家搜集到了不少的名人名言、格言,好多也是我所喜欢的。不过我最喜欢的是这样一段话:(课件展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番话)“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段话选自——

  生:(齐)《登山》

  师:对!(点击课件,出现“——选自《登山》”字样)

  下面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我要提两个问题,抢先举手的同学才有发言的机会。第一个问题是:这段话是谁说的?

  生:列宁。

  师:对,大家看,这就是列宁。(课件出示列宁头像和相关简介)列宁,生于1870年,逝世于1929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马克思、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人,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第二个问题:这段话是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是在第二次走完那条险路时说的——

  重现式提问,突出主人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故事背景。

  二、初读课文

  师:自由读课文思考:那他第一次走这条小路是为了什么?

  生:看日出。

  师:好,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有什么不懂,待会儿提出来。

  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生潜心阅读文本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

  三、演一演,体验列宁的临危不惧

  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写得比较详细,如何让学生从中感受列宁不是艰险、迎难而上的意思品质?我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

  师:我们把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表演出来,好不好?生:(兴奋地)好!

  师:我们先来准备一下道具。(指着台前)这里可把什么当小路?

  生:(发现墙边两张长凳,脱口而出)我看可把长凳接起来靠在墙边当小路,把黑板当峭壁,凳下面当深渊。

  师:(依生所言摆好道具)真聪明!那你们是想当巴果茨基呢,还是想当列宁?请先定好角色,然后认真地熟悉“剧本”,特别要演好哪些动作,可加上小圆圈提醒自己。

  (学生兴致勃勃,纷纷钻研“剧本”。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后,请两个学生上台表演。)

  师:刚才大家亲眼目睹了列宁在巴果茨基的带领下走险路的情景,现在你想说什么?

  生:我从巴果茨基走时的动作、神态中,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提心吊胆的。列宁第一次走,是何等不易!

  生: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可见列宁这时是害怕的,但他没有后退,而是勇敢地走了过去,可见他多么坚强。!

  生:列宁头昏目眩时,又定了定神鼓励自己:列宁啊,你是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面对危险、困难一定要坚强地闯过去!于是他不慌不忙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

  这一活动形式,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1、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概括课文内容的基本方法。

  二、写一写,想象列宁的毅然决然

  师:(指着挂图)请问,这里的“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师:对!那列宁究竟是怎样毅然决然地走过去的?请你们当当小作家,仔细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话好吗?(提示写作开头:“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

  学生兴致勃勃,积极投入到写作之中,师巡视指导。

  拓宽课文情境,寻找写作题材,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又让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在运用中得以迁移和内化。

  三、议一议,学习列宁的可贵品质。

  师:你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的比较胆小,你们有没有注意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生:以前只要有人来听课。我就不敢举手,列宁的言行给了我启示,给了我力量,我一定要战胜恐惧,做个勇敢者!

  生:虽说我是四年级学生,但还不敢一个人睡觉。我要以列宁为榜样,不放过每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生:作业中的每道难题也好比是前进路上的“险关”,我们要冷静、自信,不退让,勇敢地去克服、战胜!

  学生紧扣课文内容,联系内容,畅谈感想,既深入领会了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又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落到了实处。

  四、课堂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当他们登上山顶时,一股( )的阳光,突然穿( )山前的薄雾。远处( )的湖水开始发出( )的亮光。山顶上的雪( )变成了玫瑰色,矮树丛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儿也( )光芒。这里,好像是在谁的( )下,鸟儿们放开歌喉( )地唱了起来。

  2、列宁坚持仍然走那条险路回来,是因为( )。

  引领学生获取感受、体验情感、转化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厚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延伸

  师:这是一条美丽的的小路,是一条通向成功的小路,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小路……正是因为经历了小路的险,列宁和巴果茨基才会觉得这景色更加绚丽多彩。其实我们的学习就像这登山,遇到的困难就像这小路,我们只有鼓起勇气去克服它,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愿同学们能经常登上山顶,享受美景!

  从“险”到“美”,从紧张到愉悦,这种先抑后扬的情感体验将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独特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