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论现代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时间:2021-09-30 20:13:19 财经会计论文 我要投稿

论现代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明确企业的目标.对加强企业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两个根本转变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企业的目标(或企业管理的目标)是什么?目前学术界众说纷坛,归纳起来不外乎微观目标论和宏观目标论。前者包括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或每股利润最大化、争取顾客“创造用户”、保值增值等等;后者主要指社会责任目标。我们认为现代企业的目标应建立新的宏观目标论即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认为企业目标不等于企业财务目标(西方理论界许多人将企业目标直接作为财务目标),它们之间应是包容关系而不是等同关系。

论现代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一、企业目标随经济环境变化而变化

  起源于亚当·斯密关于“经济人”假说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是西方经济学界的传统观点,时至今日这种观点仍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然而从历史上看,由于企业在各历史阶段的经济环境不同,这一目标又表现为不同的提法:一是生产论或产出论。本世纪2O年代以前,企业追求的目标是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这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产品匮乏、物资供 不应求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产品生产出来,销售一般不成问题,从而企业利润就可以达到最大化。二是销售论。它从20年代后期持续到50年代,企业把销售更多产品作为管理 目标。这是因为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对企业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供大于求的经济萧条状 况使销售受阻,商品价值不能实现,销售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矛盾。说穿了,企业仍然是围绕争取最大利润这一目标来行动的,多种多样的营销术,如开展市场调查,进行市场预测,开发新产品,开展售后服务等等无不 是追求最大利润的手段和措施。三是争取顾客创造用户论。这一观点实质上是销售目标的翻版。创造用户的目标无非是多销售产品。用户多了,销售收人多了,利润也就多了。可见以上三种不同提法都可归结为利润最大化目标,都是从企业微观利益出发的目标。由于利润最大化未能直接反映企业与投资人的财务关系,后来人们又用股东权益最大化为或每股收益最大化来代替它,作为企业的目标。

  

  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福利经济学派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都发现,企业作为“经济人”并不是荒岛上的鲁滨逊,而是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细胞,资源的稀缺性与人们追逐更多物质产品的矛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又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周围社会、广大用户和子孙后代都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总之,企业的活动应对社会负责,由此而产生的成本称为社会责任成本,为确认、计量这种成本,出现了会计学的新兴分支——社会责任会计。毫无疑问,杜会责任观念的导人,不仅大大丰富了管理学和会计学的内容,也使企业的目标从单纯追求微观利益(利润最大化)向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结合方面转化,我们称这种管理目标为社会责任目标,它属于宏观利益企业目标(简称宏观企业目标)。

  

  但是无论利润最大化目标,还是社会责任目标,都不能很好地概括现代企业的目标,都有其明显的缺陷。首先从利润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目标来看,它虽然较好地说明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说明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产权关系,但是这一目标明显是站在企业微观立场或投资人立场设立的,主要是反映企业与投资人的财务关系,从而忽视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与国家、与债权人、与内部职员及广大用户的经济关系。按照这种目标观,似乎企业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投资人创造更多的利润(或权益),而忽视了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细胞在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其他价值意义(如为国家提供积累,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等等),因此,将其作为企业的总目标是不适当的。至于社会责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