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中“两三粒”应该如何理解?

时间:2021-11-05 18:39:5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湖心亭看雪》中“两三粒”应该如何理解?

《湖心亭看雪》中“两三粒”应该如何理解?

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雪后,张岱写的《湖心亭看雪》,绝不是一次简单的记游,更是一次情感的宣泄。性格的张扬,内心的孤独和悲伤,时时出其不意地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特别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更是被人所称道。“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量词的妙用,勾勒出一幅悠远脱俗的写意山水画,雪中旷野的寥廓和身处其中的渺小孤独,更是对比强烈。

作为初中语文教材,各种教学参考材料对“舟中人两三粒”的理解,多有挖掘,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

一:从“舟中人两三粒”和“独往湖心亭看雪”是否矛盾着眼。 既然独往湖心亭,那么后面为什么还会有舟子出现?解说:张岱去湖心亭,但是精神和情趣上并没有把舟子引以为同道,看雪的是自己,撑船的是舟子,这充分展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反映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但是这样的解释并不能自圆其说,即:为什么舟中人不能确定只有两粒。

二:从数量词“两三粒”和“一痕”、“一点”、“一芥”的`组合着手。

教材的分析是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自然成章,毫不雕琢,微观中显出宏观,铺天盖地的雪景,突出了天地之阔大,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衬托人类之渺小,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淡淡的愁绪。通过对比手法,山水之大与人生之小,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

深沉感慨,自然地表现了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但是这样的分析也有所缺漏,即:从概念出发分析文章主旨,笼统,不具体,学生被激疑后,更容易刨根问底,想知道船中为什么多出一个人来。 三:从“舟中人”是谁的角度来发疑。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参采用了直译的方法,是“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米粒罢了”。所以很多人发疑,船是谁的船,船上人是谁。

有的人回答是张岱的船,人两个,加上水中倒影,所以是两三个。 有的人回答是湖心亭碰到的金陵人的船,两个游客,一个温酒的童子,作者离湖心亭较远,看不清舟中人,所以称为“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从全文来看,湖中再也没有其他的船只。

这样的回答明显有牵强附会的感觉。不做分析。

以上三种回答,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存在,即:“两三粒”为什么不是确数而是概数,为什么无法确定是谁,只能是估计判定。是作者弱智式的粗放式笔误,还是有意所为。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张岱的性格。他在国破家亡后,内心充满了伤痛,可是却无人能够理解,因此他内心张扬,行为张狂,文字夸张,这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在《陶庵梦忆》中随处可见,就以《湖心亭看雪》为例,大雪三日,黎明时的西湖人鸟声俱绝,充满了主观臆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也明显带着夸张的意味。所以我们阅读文字,有时候不能拘泥于死板

的事实,而放弃了作者心灵语言的解读。

其次,我们必须知道修辞格夸饰的含义。夸饰,最早由刘勰提出,:“然饰穷其要,则心声蜂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如果夸张得合情理得神髓,就会引起强烈共鸣,反之,就会违背事实不合情理。他在《体性》里说:“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而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性情所烁,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有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作者的内心情理外化为语言文章,作者的才学、气质、性情、习惯所陶染而成的个性,必然盈溢为文章风格。

庐隐称夸饰为张喻。现代陈望道称为夸张,他在《修辞学发凡》里说:说话上张皇夸大过于客观的事实处,名叫夸张辞。说话上所以有这种夸张辞,大抵由于说者当时,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我们主观的情意,每当感动深切时,往往以一当十,不能适合客观的事实。??所谓夸张,便是由于这等深切的感动而生。”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具体来说,夸张有时间、空间、物象、人情、数量等方面的夸张,一般分为三类,即:夸大式、缩小式、超前式。

看问题由于存在着空间变换,或者事件在时间上、情境上的不确定性,作者不能确定观赏时候的人物数字,太拘泥,反而就失实。

从物体上的角度里来看,把人形容为“粒”,是缩小式的夸张,并不能够单纯地理解为是远距离的视觉结果。我看湖堤、湖心亭小巧,那么如果立足点移位后,假设他人看我的舟船,看我这样的人,也很小。

就好像《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情境因为是虚拟的,作家内心的反省意识,自然印上心头,因为里面包含着逻辑推断,是假设,是情境创设,并非确指,所以落笔的数字自然也不能肯定,因此从数量的角度来看,明显是漫不经心地夸张说辞。所以我们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们对“两三粒”无需拘泥于确解,而应该理解为:作者以生活的真实作基础,通过夸张的手法,削去枝干,突出事物的美好本质,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说话的意图,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们无需深究到底是两个或者是三个,也无须深究他们是张岱和舟子,还是金陵客。翻译时候,直接采用《教参》里的方法,就可以了。

参考文献:

一: 张岱《陶庵梦忆》

二:庐隐《吹牛的妙用》

三: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四:刘勰《文心雕龙》

【《湖心亭看雪》中“两三粒”应该如何理解?】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01-21

湖心亭看雪改写01-18

对《湖心亭看雪》的解读01-17

湖心亭看雪翻译01-12

改写湖心亭看雪01-10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01-01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01-01

湖心亭看雪教案03-09

《湖心亭看雪》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