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特色研究

时间:2021-11-08 11:27:2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特色研究

《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特色研究 作者:孙建凯 姚志伟

《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特色研究

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4年第08期

摘 要 《中国青年报》,一直以来都重视评论的写作,不仅大量刊登评论员文章,而且还开辟了发表评论文章的专版和专栏。评论文章来源广泛、话题选材广泛、时效性强、针对性强,“青年话题”就是这样一个实现人人都有权利表达的场所。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报纸纷纷开辟时评专栏,兴起了一股时评热潮,“青年话题”版自开辟以来一直是该领域的领头羊,在《中国青年报》各个版面中,读者关注度最高。

关键词 报纸版面 中国青年报 报纸特色

一、青年话题的话题特色

(一)时效性强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产生应有的社会效果的事件限度,即在什么时间的范围内使新闻生效。一般来说,事件性新闻时效较短,而非事件性新闻时效长。现代新闻传播业追求时效性,要求加快新闻流通和改进传播技术。时效性是随着社会结构的紧密、变化迅速、交通发达、科学进步而逐步增加的。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时评的生命,虽然评论对时效性要求不是特别高,但试想如果一篇评论紧跟时事,相比其可读性也会大大提升。

(二)关注社会热点

2013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朱列玉建议应将“贪污10万判10年以上”改为1年以上,遭致很多网友的反对,一时间朱列玉议案时间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话题有人斥责他“帮贪官说话、袒护贪官、鼓励贪污等等”。《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评论员殷国安就此事发表了一篇“及时雨”式的评论,题为《不易情绪化解读“贪污10万判刑1年”》。文中,作者对朱列玉的议案进行了理性而全面的分析。

“青年话题”因其时评的针对性、话题选取的热点性、观点的多元性以及全面性,做到了正确引导舆论,及时梳理公众情绪。对化解社会矛盾,沟通社会各阶层,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发挥了正能量。

(三)贴近生活 关注民生

“从内容上看,民生新闻主要报道的是日常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所想、所感;从表达上看,民生新闻的基调和具体的表现手法与西方新闻界的?软新闻?类似,多采用一些符合普通百姓接受心理与接受能力的?软性?表达;从宗旨和终极目标上看,民生关切的目光心系民

生疾苦,将硬新闻软处理,同时赋予软新闻以硬道理,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也立足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简单的批评了事。”

二、青年话题的语言特点

(一)犀利、不留情面

无论对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亦或个人,青年话题的编辑们都一针见血,剑指中心、不留情面。《强弱标签之外的“精明者”与“老实人”》作者程曼祺只寥寥数语就清晰勾勒出强弱标签之外的东西——制度。“一个满是漏洞的制度体系,让想依赖它、想相信它的人感到无所适从,感到被生活欺骗;它让老实人唾弃自己的老实,让单纯者悔恨自己的单纯。” 如此犀利的指出是制度让老实变成老实人的墓志铭,让精明成为精明者的'通行证,对我国制度体系的批评可谓是不留情面。

(二)干练、利落

《谁来救赎“危险关系”中的“恶”》、《国家法定节假日并非越多越好》等等,很多文章都是干练、利落的文风,这些文章的题目一目了然,让人一眼就能明白文章的意图。《“符合规定”的官方回应让公众很受伤》一文上来就对杨存虎背景的介绍,让受众明白为何符合规定是带引号的,该文干练、利落,没有引出文章之外的枝蔓。以惊醒式的话语收尾,道出杨存虎们前仆后继的复出,侵蚀的是干部队伍,受伤的不仅仅是公众舆论,更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三)反问式结尾,引发思考

《不妨学学柴静的“犯贱”精神》指出针对职业态度时人们需要有犯贱精神;《投入巨资的“前期准备”如何叫停》以反问式结尾,发人深省,实则强调领导、上级也应当对造成“烂尾楼”的项目负责;《儿童读物中的三聚氰胺》作者汪强善用比喻,将不负责任、错误百出的儿童读物比作毒牛奶、加了三聚氰胺的问题奶,指出不负责任的儿童读物对儿童的戕害。文章结尾作者指出将问题图书下架、退回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孩子已经读了,已经受到了戕害,难道仅仅退货就行了吗?”以反问的方式结尾,文章更有力量,更引人深思。

三、青年话题的评论风格

(一)观点的前瞻性

《中国青年报》评论文章观点具有前瞻性,这体现在他们角度的独特性,源于他们对事物的深刻观察,读青年话题的评论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提供给人们附加值,其中就包括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测。

(二)论政而不干政

在一定的舆论环境下,自由表达观点的愿望可能会受到某种限制,而青年话题所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给人表达意见的机会,使不同的声音被大家听到。论政而不干政则是这个空间的最大特色。

(三)标题即为核心论点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好的标题有吸引人阅读的魅力。一般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总括。青年话题与一般文章截然不同的也正是他文章的标题,其特点是嬉笑怒骂、观点鲜明、标题即是文章的核心论点。这样读者更容易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一目了然。

(四)不同写作主体各有千秋

不同的写作主体关注点不同,思维不同,论证方式也不同。例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特色研究《别拿就业率来批判研究生教育》该文作者志灵风格低沉、严密,列举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原因,指出本科生就业率高的虚伪性与水分,从而证明该命题的虚伪性。《不要指望老虎会喜欢笼子》一文作者汪强善用比喻,将权利比作老虎,将媒体监督、法律制度比作笼子。指出应加强立法工作,用法律与制度保障媒体的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焦国章.报纸编辑学通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

[3]刘建明, 纪忠慧, 王莉丽. 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特色研究】相关文章:

中国青年报:福州择班风波08-20

中国青年报:北大先废了高考加分如何?11-17

中国青年报:我们为何高估自己 -管理资料01-01

对青年研究的反思07-02

公民读本的诞生(中国青年报 2005-12-14)08-20

中国青年报:不死的乔布斯精神 -管理资料01-01

班级特色口号(中英版)01-01

专家建议摘录(中国青年报 2005-12-22)08-20

中国青年报:“为升官发财上大学”未尝不可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