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22 19:29:3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通用30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通用30篇)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1

  小学生科学学习发轫于其与自然世界的接触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科学学习是一种多感官活动,是一种感性与理性交织、观察与思维协同的“具身性认知”活动过程。具身性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基本特性。作为科学教师,要为学生开辟“用手思考”的道路。在科学学习中,“做”是外显动作、行为,是具体操作、实验,“做”是“思”的表现、验证;“思”是内隐心理、意识,是抽象的思维、不可见的想象,是“做”的保障和目的。从具身认知理论和发生认识论视角看,“做思共生”具有鲜明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知识介入,链接“做思共生”

  基本知识是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载体,离开知识,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就无从谈起。科学教学是始于知识达于素养的,科学基础知识是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生成的根基。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打通科学知识与核心素养的通道。例如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重现古人制作日晷的关键步骤,从日晷的本质——“测量时间表”这一发明思路入手,让学生利用太阳运动和影子变化规律这一重要的自然现象,做一个测量时间的工具,熟悉日晷的简单模型。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能够理解日晷测量时间的原理。科学是抽象、严谨而充满着内在逻辑的。基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做思共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从学生的感性经验、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经历“做思共生”的活动。如此,学生的科学学习一定是富有情趣、富有意义的,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也一定能够获得发展、提升。

  二、技能整合,凸显“做思共生”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嫁接,更是技能与方法的整合。聚焦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培育学生的科学操作、实验技能,将技能进行有效整合,凸显“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宗旨。科学教学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更不是教师的独白、演示,而是要充分发掘学生的科学实验潜能,调动学生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经历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展开深度的科学思考,形成对科学知识的本质认识。例如:教学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如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学生充其量也只是一个记录员,不利于培育学生系统、有序的科学思维。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入数学学科统计知识,引领学生动手制作种子发芽实验的统计表,从胚芽、胚根和子叶三个部分进行观察记录。借助于统计表,更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思考实验现象,探究科学规律,概括形成科学结论。这样的以学科知识为导航,跨学科的融通,结合学生动手做的活动、操作,能让学生的科学生命在“做思共生”学习范式下获得茁壮地生长。科学学习不是机械的动手操作,而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边思考边实践,科学学习过程就是学生本质力量的彰显过程。这样的科学学习,超越了那种“纸笔科学”,让学生的科学学习呈现另一种质态。

  三、思想感悟,丰盈“做思共生”

  科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的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玩”“做中研”“做中创”,让学生“做学玩合一”“思创行一体”。在这个过程中,要将科学的思想方法贯穿其中,促使学生感悟科学思想,丰盈学生的“做思共生”。例如:教学《做一个生态瓶》,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学生做生态瓶的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先放植物,因为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可以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等。通过培育生产者、加入消费者、补充分解者,让学生做一个生态瓶,构筑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科学实验探究。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形成的源头活水。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实验操作进行反思,将科学的“动手做”“动脑思”结合起来。如此,学生科学学习不再停留于模糊、记忆的层面,而是形成一种方法性、思想性认知,这是学生科学学习走向自觉和成熟的标志。在科学教学中,只有将学生“动手做”和“动脑思”有机结合、融通起来,让学生“边做边思”“以做促思”“做思融合”,才能让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做思共生”既是一种操作范式、一种教学范式,也是一种教学智慧,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做思共生”是开启科学教育的秘钥,能让科学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2

  一、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一)不断改进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这样使得很多教材都面临一些老化的问题。教材从编写到出版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可能引起陈旧和与现实脱节的矛盾。现在的大学生更为注重学习的实用性,学生也因此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逃课去学习他们认为更加有用的东西,或即使坐在教室也是各行其事,课堂效率极其低下。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及时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在环境监测课程中,虽然基本方法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由于受专业培养方案的限制,学生需要补充了解相关仪器分析方面的内容,为分析测定部分的内容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使知识更为系统,也易于理解。此外,随时根据环保部网站的最新信息,及时更新环境监测的最新标准,而结合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开始实施新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在教材中介绍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基础上又介绍AQI的情况,并让学生课下继续深入学习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学生能不断的了解该领域最新的知识,对于学生的考研深造和就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生对于教材和讲授内容均有较高的满意度。

  (二)增加案例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在一些理工科类的课程中还是具有一定的优点,因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很多课程的学时减少,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专业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重点和难点的知识。但是,作为经济学、管理学类的课程,则存在一些理论部分比较枯燥难懂,而与实际应用结合的部分只是说明了如何去做,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已经过时或并不实用,这会损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寻找一个教与学的切合点才是关键之处,而案例分析法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而且生动直观、集思广益,使得枯燥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资源环境经济学课程包括理论、方法和政策几部分内容,理论部分内容不仅枯燥而且有些理论不容易理解,教师除了结合图表进行讲解外,还需要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生动的阐述。这样以来,一方面学生听课的兴趣大增,另一方面对知识掌握更为准确而深刻。在具体的评估方法部分,与现在的实际应用和研究结合比较紧密,因此可以采取提前1~2周分组布置任务,根据命题让学生自主查阅各种网络和期刊论文资料,寻找相关的案例,主动思索和深入分析,并制作相应的PPT。在课堂中由教师先对具体的原理、方法和步骤进行讲解,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样效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然后学生分组进行案例的讲解,在讲解的基础上大家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由于在课下做了大量功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许多积累的问题也在讨论和总结中得以解决。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指导,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讲课富于激情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气氛。一名优秀的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应该马上以饱满和昂扬的面貌面对学生,绝不能把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入课堂,学生就会被你的情绪所感染,这会成为一个活跃和互动课堂的开始。讲课过程中语言是主要的工具,知识最终是通过语言进行传授的,巧妙的运用课堂语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除了要清晰准确、流畅通达外,还要充满激情、抑扬顿挫、富于启迪,这样才容易激励学生、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肢体语言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讲授中坐着讲和站着讲所带来的气势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选择站着讲课,并走入学生中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教师才能带动起课堂气氛,融入学生之中。教师还要经常借助一些手势、姿势和面部表情表述一些重点内容,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激情的讲课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可能要面临连续讲3~4个小时的课程,到后期体力和精力会有比较大的下降,此时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进来,在提高学生主动性的同时减轻老师负担。比如,环境监测课程比较沉闷、内容比较分散,教师可能会连续授课3个小时,对于学生容易理解或能够通过前面所讲知识进行理解的内容,可以采取学生自己阅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授课,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减轻教师的体力与精力消耗。

  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

  (一)提高室内实验质量

  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纯靠课堂教学很难掌握,一定要有实验环节配合,才能达到学习目的。环境监测实验作为环境监测课程的实践性环节,涉及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物理测试、生物测试和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通识教育和学分制的背景下,只能完成部分内容的实验教学,而监测实验涉及到水、气、土壤、能量、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导致了实验的覆盖面不全。因此,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实验项目中选择SS、COD、铬、SO2等环境污染中最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一些科研中常用到的大型仪器进行演示,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在噪声实验项目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布点,监测、分析校园的噪声污染情况,这样的实验安排使学生能在有效的学时内掌握最基本、最重要的实验技巧和方法。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则对易错的地方提前进行详细讲解,从原理进行分析,使大家印象深刻,并在操作过程中全程跟踪,既保证了教学效果,也使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大增,由单纯的应付变为主动的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对监测中的仪器操作和基本的实验技能掌握都较好,为工作和继续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校外实习效果

  实习是极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室内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一些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实验室内难以完成或效果较差,因此很多学校建设了一系列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通过这些校外实习基地的拓展,让学生熟悉相关实验的工作流程,尽快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强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做好准备。另外,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可以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现人才培养方案和过程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气污染控制》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必须安排相应的课程实习,使得学生能通过实习比较熟练地掌握除尘装置和脱硫设备的原理、结构和工作流程,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实习前,要求学生结合要实习的相关内容和课堂讲述知识,提前熟悉除尘和脱硫设备的原理及结构,为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现场实习,实地参观了解静电除尘、袋式除尘、石灰石湿法脱硫、氨法脱硫的设备、流程、性能以及运行情况。每到一个实习基地,都邀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做好笔记,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把理论和实际能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实习后,对学生在实习中不太了解的内容和知识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和答疑,最终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水平。

  三、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创新教学

  (一)教学促进科研

  教学是教育的根本。在教学过程中会系统学习和掌握一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同时对教材和各种参考文献的认真阅读也能梳理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研究指明方向。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还处在不断完善阶段,除了基础的理论和方法,许多知识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发展,这就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和条件。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师,面临着学校的专业调整和转型问题,环境经济学方向的科研首先应该把教学作为基础与起点,在系统学习课程相关知识的同时,可以发现环境经济学的价值评估方法还存在较大的缺陷,亟待进行改进。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在我国已迫在眉睫,但理论和应用研究仍然照搬国外,与我国实际情况脱钩严重,所以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

  (二)科研创新教学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甚至创新知识的能力。我们要培养的是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的人才,如果简单的照本宣科将会极大地制约教学的效果。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同时把科研成果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科研成果在课堂教学环节得到恰当的体现。例如,在大气污染控制和专业前沿教学中,对于生物技术去除气态污染物的内容就可以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利用微生物进行脱硫是笔者多年研究的课题,对于该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并从机理到工艺都有了一定的创新发现。笔者把这部分研究融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并对每种工艺的特点和应用情况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都做了说明,使得教学内容更为充实、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为浓厚。课题研究过程中还要设计完成大量的科学实验,这对于环境监测课程和实验教学都有很大帮助。研究中对于一些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会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是在书本中所没有的,要靠多次的实践摸索才能得出,在教学中就可以指导学生少走弯路。在不断的教学积累中,虽然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由于对许多多媒体手段不能熟练应用,导致多媒体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还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比如一些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课下多预习,而不是占用课堂时间,要进一步规范教案和加强习题环节。敬业精神和合作意识还有待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得还不够,缺乏主动性,与一些老师还有较大差距。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是今后进一步努力解决的方向。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3

  摘要: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科学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的基础教育,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科学意识萌芽和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其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研究和推陈出新。

  关键词:小学科学 观察 探究方法 情境导入 课外研究

  科学教学的最好的方法是教师悉心指导、学生共同参与,大家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认识自然事物的规律,掌握所学,获得新知,解除疑惑,不断前进。下面略谈一下笔者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巧设悬念,增进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就缺乏新鲜感和主动求知的意识。一堂课能否成功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前提就是想方设法增进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来自哪里? 来源于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来自于对知识的求知欲。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巧设悬念,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的探究兴趣。

  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中,我先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观察连接方法,带着大家一起动手演示,小小的灯泡发出熠熠的光芒,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喜悦。我抓住时机提出问题,能不能让更多的小灯泡一起点亮呢,能不能让一个很大的灯泡亮起来? 一连串的提问,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跃跃欲试,情绪高涨,这对知识的掌握、为后面的探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仔细观察,掌握探究方法

  世界上任何伟大的发现,都和科学家的认真观察离不开。有了认真观察的习惯,观察能力就会提升,就会有动手的兴趣,就会有创造,这就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

  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年龄,考虑他们的受知识水平以及思维习惯,而教给他们一些观察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探究的方法。小学生虽然好奇心强,但是情绪容易引起波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意识,也不能够长期地对一件事情进行关注,他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提示他们,我们观察的事物后我们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我们观察的重点是什么? 观察这些内容为了获得什么? 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中,我给学生们准备了一些能发出声音的物品,让他们通过敲打、撞击仔细倾听这些东西发出的声音,都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又有什么不同和联系,他们的一致点又在哪里。学生们得出以下结论: 它们发出的声音各异,相同的地方是只有震动才能够发声,他们从而能够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震动而产生的。”

  三、节约时间,课下为课堂做准备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指导学生多做一些课外准备,从而收到更好地学习效果。学习《油菜花开了》与《各种各样的花》这一教学内容时,时间正好是春天。阳春三月百花盛开,我安排课外作业: 观察公园里路边以及菜园子里各式各样的花,注意采摘,要爱护植物,切勿踩踏,采集时要完整,妥善保存起来,轻拿轻放,不要损坏。注意观察鲜花的颜色、香味、现状,分辨花的萼片、花瓣,辨别雄花和雌花,写成笔记做详细的记录,总结经验,提升对于花的感性认识,打好学习《各种各样的花》这一课的基础。

  四、注重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教学要避免千篇一律,打破常规,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在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反之,毫无新意,平平淡淡,学习效果必然事倍功半,学生们探究活动的动力就会慢慢枯竭。要积极备课,语言幽默诙谐,让课堂上充满笑声,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制造悬念,让他们激情四射,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这样的学习轻松愉快,收获良多。如我们学习磁铁的时候,我给大家准备了大小不一的磁铁,提出一些问题“一个小小的磁铁能吸起一个很大的铁块嘛?”学生们亲手做实验,就有了“不同的磁铁磁力大小不同”的概念。在《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中,从“校园里的岩石七天内有变化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不断地提问,不断地产生新的认识,逐步带领学生们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五、让学生积极进行课外研究

  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也来自生活的总结。学习如果局限于课堂,不仅舍本逐末,而且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应该带领大家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比如,教学《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个必须要实际操作和研究了。学生们开始制作,持续观察,有的同学很不成功,一开始就失败了,原因是他们没有按照要求让绿豆用热水烫,或者用水泡的时间不够,没能够把绿豆皮泡开。有的同学失败在过程中,因为他们没有进行很好的排水,豆芽根部腐烂; 有的同学干脆就是浇水不够,干枯而死。赞美优秀者,鼓励失败者,后者再接再厉,从前者那里吸取经验,结果他们后来都百分之百的成功了。这样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教好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理解、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任重道远的艰巨之路,教师应站在世纪的高度,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就能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教育之路。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4

  一、在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

  方法教育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当然最好,但如果不能,必要时可以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高中物理教学和学习中处处蕴涵着方法。概念、规律的建立常常运用观察和实验、分析和综合、逻辑推理、理想化模型等方法。将电流和水流进行能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由安培力演绎出洛仑兹力,顺理成章。研究行星运动中将地球看为质点、其所做的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动是理想化模型的分析方法。“电磁感应”的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不错的例子,具体做法如下:

  (1)初步观察。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有什么现象?

  (2)提出猜想。什么样的磁场能产生感应电流?

  (3)再次实验验证。

  (4)总结规律。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形成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物理学史,体会科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能真的象科学家那样,我们的目的是要他们在探索性学习中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上,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观点占统治地位。之后,伽利略通过对落体的研究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并运用数学方法得出: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用斜槽实验验证物体从光滑斜面下滑的运动是符合此规律;最后将斜面实验推广,得出结论: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他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假设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抽象思维+数学推导+科学实验”的方法,是人类物理思想上伟大的成就之一。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重做伽利略实验,加深对这种方法的理解。

  三、加强物理实验,体验科学方法

  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学好物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实验当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包括:

  (1)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

  (2)掌握教材中基本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3)实验过程中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会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4)知道误差的概念,学会分析常识性实验的误差来源;

  (5)根据实验撰写实验报告;

  (6)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尊重实验事实、养成实事求是的当好习惯。实践表明,只要我们能从众多的实验中总结出共同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时注意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就可让学生掌握某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法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四、巧妙设计习题及训练方法

  教师生动精辟的讲述,学生对于知识只能达到理解的水平,要达到运用的水平,就非要经过实践不可。因此,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学习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且从实践中去积累科学方法。要学生实践,必须以习题为主。着重训练学生分析归类、逻辑推理、集中和发散思维的能力。精选典型例题和习题。

  如习题:一半径为R的光滑竖直圆轨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并与水平地面相切,小球从轨道上距离桌面h(h《R)高处由静止释放,求小球经过多长时间到达轨道的底端。这个题要和单摆相类比,用单摆知识来求解时间。在教学中要点明此题用类比方法,让学生在解题中体会到方法的重要性。又如,习题:相互接触的物理判断之间有无摩擦力。通常采用假设、拆除法。实际问题当中就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注意方法的积累。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是实现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5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1.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将有时用语言难以完整而准确地表达的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实验过程等通过多媒体进行呈现,创设出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化抽象为直观。例如:在《神奇的能量》一章中,由于能量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能量的存在和转换。

  2.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策划每一节科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在《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一课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化石的作用。我通过收集当地特有的树化石给学生进行实物展示,让学生亲眼看、亲手摸,同时播放化石形成的视频。让学生亲身的感受化石的真实形态并观看了化石形成所经历的漫长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利用多媒体技术,讲一些抽象或者不好讲的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表现出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如:在《探索宇宙》这一单元,关于宇宙、星座和银河等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也很难找到相关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动画视频给学生播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4.充分利用展示台,为教学活动提供便利。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展台来展示学生作业、图表、考试卷、一些比较微小不易观察的物品或标本等,以便于学生观察。例如:在《馒头发霉了》一课中,课本中用图片出示了霉菌的三种形态:绒毛状、蛛网状和絮状。由于霉菌分布的不规则,通过显微镜,很难观察到三种形态的典型样本。这时通过大屏幕出示图片,可以给学生一个非常形象的比较,加深记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

  实验是科学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对促进实验教学同样起着很重要的辅助作用。由于目前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教学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把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不仅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还能提高实验的演示可见度,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为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和经验发挥巨大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自我检测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很多有趣的练习,可以将机械、重复的练习多样化。例如,可以设计成学生的通关游戏。将知识点设计为通关障碍,学生答对才可以通关;答错化学实验引起爆炸;地震逃生,如果措施不当,引起伤亡等。培养学生关注细节、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吸引学生关注教学重点。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育提供极大的便利。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整合的深入,对传统的课程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6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越来越丰富的、复杂的课堂生成现象出现在老师眼前。面对生成,该怎么办?笔者以为,“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以生成为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把师生的互动引向深入,让课堂上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

  一、面对生成:准备好了吗

  面对生成,教师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合适的反应,长不过几分钟,短不足十几秒。仔细审视现实的科学课堂,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教师面对课堂生成的情况,或手足无措,或茫然不知。

  案例1:《空气中有什么》一课教学片断。师出示两支蜡烛,点燃,再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玻璃瓶,问:如果在这两支蜡烛上分别罩上这样两个玻璃瓶,请大家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玻璃瓶中的蜡烛会熄灭,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大瓶中的蜡烛后熄灭。因为小瓶中的空气少,大瓶中的空气多。师:到底会是怎样呢?让我们看实验吧!(教师做演示实验)师:实验结果很清楚,罩上小瓶子的那根蜡烛先熄灭,罩上大瓶子的那根蜡烛后熄灭。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1:小瓶内空气少,所以先烧完,大瓶内空气多,所以后烧完。生2:燃烧需要氧气,小瓶内氧气少,所以蜡烛先熄灭,大瓶内氧气多,所以蜡烛熄灭得晚一些。

  师:也就是说,同学们都认为燃烧需要空气。那么瓶中的空气是不是全部被烧掉了呢?瓶中到底还有没有空气呢?接下来,我们主要来研究这个问题。

  案例1 中,生1 和生2 两位同学的发言是有差异的,这反映了两位同学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水平。分析生2 的发言,我们可以判断,该同学在课前已对空气的成分这一知识点有所涉猎,在走进课堂时,他不再是一无所知。教师可通过追问该同学“空气和氧气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在第一种猜想“瓶中的空气用完了,所以蜡烛熄灭了”的基础上,产生又一种猜想:“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蜡烛熄灭是因为瓶中的氧气用完了,但瓶中的空气并没用全部烧完,里面应该还有空气。”但教师压根就未发现这一课堂生成资源。

  案例2: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红墨水滴到热水和冷水中哪种情况扩散得快”这一问题时,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接着让学生用实验来探究。本来绝大部分学生的猜想和教师心中的结论是“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但是,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小组得出的结论是:红墨水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这一结论与学生事先猜想的不相符,也出乎这位教师的意料。于是,这位教师要求学生重做一次实验,其结果更是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有近半数的小组实验结论为“红黑水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该教师慌了,他给学生下了结论,判定是他们将水杯“晃动了”,红墨水应是在热水中扩散得快呀,接着马上转入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

  面对课堂生成,这位教师表现得有些手足无措。意外既然发生了,我们应将“坏事”变“好事”,应该抓住机会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实验,同学们却得出了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结论呢?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影响红墨水扩散快慢的因素是多样的,做对比实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变量。

  二、把握生成:可以这样做

  课堂教学要重视预设,更要重视生成,以促进课堂的动态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1、 借一双“慧眼”——重视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其范围包括认知水平、学习态度、情绪表现、人际交往、实际操作、独创等。只有重视课堂观察,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捕捉到更多的稍纵即逝的生成性信息,并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灵活地处理教学环节,重组教学方案,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案例3:在进行斜面的实验教学时,我先用投影向学生讲解实验方法。讲解的同时,我不忘观察每一位同学听讲是否认真,脸上是充满信心还是茫然无知,因为我知道这样一些信息对后续的教学意义重大。忽然,我发现两名学生已用木板搭出了一个斜面,用弹簧秤钩着“重物”正想爬坡。看到这一现象,我意识到,自己讲得太多了。于是,我停止了讲解实验方法,而是让其他同学也先试着做一做。结果,通过实验,每个学生都有收获,结论“五花八门”,有“斜面能省力”“坡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的斜面越费力”“在高度一定的情况下,斜面越长越省力”“在斜面长度一定的情况下,斜面越高越费力”等。

  正是重视了课堂观察,这位教师才能迅速发现有两位同学不守“规矩”(未等教师发号施令便动起来),并冷静地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自己讲得太多了),灵活处理教学方案(让其他同学也先试着做一做),才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2、 试一试“太极拳”——将问题返还给学生

  将新生成的问题返还给学生,是处理“生成”性资源的有效策略。原因有两点:首先教师要在短促的时间里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资料,迅速地形成应对的策略和引导的路径,需要一个反应思考的时间,同时,需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学生对该话题的真实思想。所以,将问题本身返还给学生,无疑会使教师获得喘息的机会,从容不迫地在内心整合学生的发言,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巧妙的引导方法。其次,问题从学生中来还回到学生中去,这有意或无意的举动正契合了新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

  案例4:在《认识磁铁》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磁铁有南北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结论时,一学生突然插嘴说:“老师,我觉得这个结论不对。这儿就有两块磁铁(其实是一块摔成两段的磁铁,断的一头在蓝色一段的中间),你看它们怎么同极相吸?”这位同学边说边拿同颜色的两头相接近,结果是同颜色的两头吸在一起了。这一结果也引起了一部分同学的认同。此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原因,但也没有对这一“插嘴”置之不理,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对呀,这两头都是蓝色标志,应该是同极相斥,但为什么会相吸呢?”将学生引向讨论中。最后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一块磁铁断掉后,每块都会有两个极,那块都是蓝色标志的磁铁它也有两个极,刚才同颜色相吸的那头可能就是北极,所以相吸了”这一假设,然后,用实验验证了这一假设。

  3、 打一打“预防针”——生成也可以预设

  教学的生成性,是否意味着不需要预设或不需要改进预设?

  课程专家指出,新课程改革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亘古不变的至理。我们完全可以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一旦我们做到尽可能地把课堂生成纳入自己的教学预设中来,才可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案例5:有位教师在教学教科版科学四上教材《我的小磁铁》一课时,为了解决“自由转动”这一知识难点,事先在学生探究材料中进行了有意识的预设,准备了一支生锈的顶针。在随后的探究中,学生果然提出了疑问:我们的磁针为什么不能指示南北方向?于是,教师便把这一组的材料在实物展示台一一出示,请大家来帮忙解决。不久,有位细心的学生举起了手,胸有成竹地说:“老师,我知道原因了,是因为顶针上生锈了。”接下来学生自己想办法除去了铁锈。一阵惊讶声之后,学生终于使磁铁重新转动起来。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此时的磁铁转动情况,并得出自由转动的特点。

  最后,笔者以这样一个观点作为文章的结尾:过度生成的课堂,将会是没有效率的课堂。因为,生成毕竟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为师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富于挑战的话题,达到解放学生身心,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一堂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应该以预先设计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为最高境界。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7

  摘要:新课改推广要求基层教育工作者积极践行,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与发展。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新课标的优秀观点,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及“开发教学资源”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自然科学;新课标;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教学资源

  新课改运动的普及与推广要求基层教育工作者积极践行、落实其大力倡导的先进教学观点以及理念,并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对所运用的理念进行不断创新与发展。这就奠定了各学科教师学习新课标理念、贯彻新课标理念、革新新课标理念的重要基调。笔者身为一线小学自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如何更有效地运用新课标所提倡的优秀教育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与实践,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将个人的一些认识与见解归纳、总结如下。

  一、恰当、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之一,在此背景下,各行业各领域都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了最充分的运用。教育界也不例外。《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更是在其教学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教师应当从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笔者认为,新课标之所以如此倡导,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自然学科中的恰当运用,能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兼顾学生的学习差异。以下的教学实践便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如,在教学“人的进化”这一内容时,笔者就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出示了一组猫、狗、大猩猩等不同动物以及人的幻灯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回答哪一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通过观看图片,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大猩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在此基础上,笔者又通过图片对比的方式,比较了人与大猩猩外部特征的相似之处。例如,人与大猩猩都能直立行走、五官长相位置大致相同、都具有丰富的面部表情、都能灵活地用手拿东西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有效扩充了课堂容量,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使学生对于“人的进化”这一知识点具有更为浓厚的探究兴趣,而这很显然为他们在高涨的学习姿态下积极、主动地融入“人的进化”的具体学习活动之中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自然与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运用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灵活组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倡

  “学中做”“做中学”的观点,即鼓励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夯实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技能。与此相适应,《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持有相类似的教育观点:“教师应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切实发展、提升自身的自然科学修养及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在践行这一先进教育观点时,应当从所教内容出发,从所教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精心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充分诱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同时,又要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才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此,笔者感受颇深。例如,在教学了“种子植物与非种子植物”这一节的相关知识点之后,笔者就将学习的阵地由课堂转移到了校园这一广阔的空间,要求学生利用校园内丰富的植物资源,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哪些植物是种子植物,哪些植物是非种子植物。这一学习形式新颖别致,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格外高涨,他们全都自觉且积极地投入到了实践活动之中。在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学生既懂得了植物可分为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两大类,同时,更是通过认真观察植物落在地上或者是长在树枝上的种子,对其属性进行了科学、正确的判断。例如,广泛分布在校园中的松树属于种子植物,而潮湿、阴凉处的苔藓则是非种子植物;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是裸露在外的,像银杏、云杉等;而有些植物的种子外则有果皮包被着,像玉米、菜豆、向日葵等;有果皮包被的最大意义是能对植物的种子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进而有益于其传播……如此,通过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得到了显著的锻炼与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植物类别进行划分的过程,更是他们回顾、复习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进而建立完善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该项教学实践案例充分证明了小学自然学科灵活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益。

  三、合理开发一切可用的教育教学资源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各地区、各学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统一、划齐的要求显然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应当积极挖掘、合理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笔者认为践行新课标这一理念的优势在于,能使得小学自然与科学教学变得更为契合所在地区、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而显著优化、改善最终的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也能因此得到更好提升。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便可以充分证明这一观点。如,在教学“保护大气”这一知识点时,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同父母一起,对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大气保护标志、环境保护标志进行充分的搜集与整理,这一社会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使得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环保标志,更使得他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大气、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教学反响异常良好。又如,“土壤的成分”这一内容涉及“土壤的保护”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了相关的内容之后,笔者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对土壤遭到破坏的原因、土壤遭到破坏后的严重后果以及有效保护土壤的措施方法等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这一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既有利于学生信息搜集、归纳能力、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切实进步与发展,同时,更能使得学生自觉树立起“保护赖以生存的土壤”这一端正的价值观念,而这恰恰正是“土壤的保护”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追求所在。一言以概之,小学自然与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当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教学资源,这对于优化小学自然与科学的实际教学效果、真正促进小学生自然科学素养的更好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总而言之,新课标的先进教育理念为小学自然学科正常组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发展方向。对此,小学自然学科教师必须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新课标的观点,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最大限度的灵活运用。这既是迎合新课改历史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又是切实优化、提升小学自然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客观要求,同时,更是促进小学生自然科学素养显著进步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林美玉.“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3).

  [2]袁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变[J].生物技术世界,2013(8).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8

  儿科学因受其自身的学科性质以及当今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逐渐受到学生的轻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广大儿科学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思想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电子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推广,多媒体教学在包括儿科学在内的一系列医学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为儿科学教学改革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和重要的技术手段,推进多媒体教学和儿科课程整和以及科学合理的将多媒体技术手段应用于儿科教学,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是儿科教育工作者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变革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儿科学教学意义

  1.1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与单调的板书和呆板的挂图等传统教学形式不同;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式新颖、色彩鲜艳、图像丰富、活泼逼真等特点,既能生动地将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如讲解生长发育时,婴儿抬头、翻身、坐、站、行走等动作的发育模拟),进行动态观察,也能绘声绘色地将患儿的临床表现真实的显现出来,既形象又直观,从而更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枯燥的医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深对临床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儿科营养性疾病——维生素D3缺乏性佝偻病一章的讲解中,通过收集多方资料给学生形象演示佝偻病患儿骨骼改变的体征和影像学检査情况时,几张对比反差很大的患儿照片往往一下就会引起学生一片惊呼,使学生不仅对佝偻病的表现有了深刻的印象,也加强了对防治佝偻病的重视。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中教师费尽心思用语言和板书描述狗偻病的症状和体征所难以达到的。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的优势在一些儿科学教学难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先天性心脏病的教学就有很大一部分离不开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学生对胎儿血液循环和心脏异常血流动力学没有清晰的立体印象,另一方面传统教学中仅由教师用语言表述胸片、心电图、彩超等图像资料和心音听诊等各项辅助检查的结果,非常抽象、难以理解。针对上述情况,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心脏运动、血液异常分流、病理形态改变、心脏杂音等形象化处理,使学生直接看到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胸片、心电图变化,直接听到各个心脏听诊区的心脏杂音,生动形象地将这些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和临床表现展现出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直观、更清晰地掌握这些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深入浅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2信息量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传统教学中资料来源是有限的,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几乎所有形式的儿科教学资料。同时儿科学是综合性学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发病机理,症状体征及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知识,内容很多。PPT、FLASH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大大节约教师板书时间,使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提供更多的信息,提高了课堂效率;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课后复制老师的教学课件用于复习,减少课堂记笔记的时间,可以更专心地听讲。同时,学生可以随着教师的演示逐步深化认识,并有时间进行思考,提高了当堂理解消化的效率。

  1.3内容设置富有弹性,教学灵活

  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很方便地反复播放,学生也可将其内容拷贝后用于课后复习和自我归纳总结;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给教师的备课带来一定的方便,可随时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修改。此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和在医科院校的推广也为有更多儿科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每一个有校园网络分布的角落,学生们都能随时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开放式学习,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同时,学生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使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

  2多媒体教学在儿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但多媒体教学在儿科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认真对待。

  2.1硬件设施有待改善

  进行有效的多媒体教学需要包括电脑、投影仪、数码相机、相关的编辑制作系统以及日积月累的素材库等一系列相关硬件和软件环境的支持,这需要一笔较大的资金投入,投资不足是目前所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室内均配备有多媒体播放系统,也为各个教研室配置了一些相应的硬件,但像扫描仪、数码相机等一些辅助设施基本上是备课教师或教研室自行解决,而且这些硬件设备的更新速度很快,一旦硬件投入的资金跟不上,则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影响。

  2.2课件制作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高校的教学软件主要是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操作对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有较高要求,但作为儿科学专业课的教师,其本身并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于相关技术大多通过医学院的短期培训或自学进行了解,再加上自身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任务繁多,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日新月异,许多老师虽然有很多好的想法,但在具体制作的过程中常感到力不从心,制作出的课件常常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黑板的替代品。课件容量少,内容简单,没有把课件中动画、图像、视频等形式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远远不能够满足制作医学多媒体课件的需要。此外,尽管目前在市面上流通有不少现成的由卫生部或者各个学校组织编制的多媒体课件,但往往不一定能够适应教师的教授内容和风格,影响着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

  2.3多媒体教学的负面影响

  多媒体技术突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和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如果控制不好,多媒体也容易喧宾夺主,甚至使教师变成按部就班的电脑操作员,限制了教师的即兴发挥。另外,教师易于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造成教师备课不足,影响教学效果。就我们儿科教研室来讲,目前儿科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已全部制作完成,以后授课的老师不必再亲自动手制作课件,这样一些备课本来就不充分的教师,再加上对现成的课件熟悉程度不足,在讲课时就只能照本宣科,严重削弱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常情况下多媒体教学节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但切换速度快,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内容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消化,对多媒体课件的过分依赖使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仅仅充当了一次多媒体课件的观众。此外,多媒体教学在儿科学课程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临床示教和实习机会,这势必减少了学生们对许多临床疾病和临床操作的感性认识,因此,单纯依靠多媒体教学很难体现儿科学应有的临床课程特点。

  3我院儿科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现状

  我们儿科学教研室一方面通过在临床工作中及时的将宝贵的资料记录下来,并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方收集原始素材,为教学提供充足化临床资料;另一方面,通过向计算机专业的老师请教一些多媒体制作技术上的难题,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课件制作水平。目前,我们整个儿科教学大纲中的课堂讲授内容几乎全部都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进行,通过三维动画及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将一些用传统教学法难以讲解清楚的复杂过程展现出来,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在儿科见习、临床实习中,我们将典型的病例、临床表现、相关的实验室检査和诊疗情况制成了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应的临床知识和技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如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儿科教学中既可以极大地促进儿科教学,同时也存在一些何题。针对多媒体给教学带来的问题,我们教研室主要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师生互动,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等措施来完善多媒体教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既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传授,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并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避免千篇一律,一副PPT讲到底。注重师生的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多媒体教学中容易出现的教师不离开讲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是一味通过电脑,幻灯,缺少师生间双向交流的状况,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反应,通过提问,讨论,意见反馈调査表等方式灵活了解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接受程度,意见和要求,有针对地进行整改。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就是要清楚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内容,更不是教学目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口头和肢体语言的表达能力甚至是眼神和表情的交互传递等特点都发挥和产生了很大的主导作用。通过传统教学法和多媒体的有机结合穿插,既有利于调整讲课的节奏、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情绪,同时也可以防止长时间注视PPT屏幕而产生的视觉疲劳和思维僵化。总之,面对多媒体教学这把双刃剑,我们应不断地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使多媒体在儿科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为儿科教学服务。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9

  一、采取各类教学竞赛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虽然目前绝绝大多数小学课堂都开设的科学教学科目,并且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也有显著提高,但是相对语文、数学等主科来说,仍属于边缘学科,而且学校以及社会并未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这也在某一程度直接导致了教师在课前备课以及课堂教学中缺乏相关教学热情,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仍旧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在这个大环境下,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热情,而科学研究却表明当人在处于竞争环境中,人们通常会渴望更好的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动力也会更加的强烈。所以,本地的小学教学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定期举报校园科学教学竞赛或是区域间的科学竞赛活动,让更多的教师能够直接参与进来,通过这样的竞争能够在某方面激励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在课堂上认真授课,在课后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并且批阅,最终教师也会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思考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最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为了更好地完成科学竞赛活动,教师也需要阐明相关的教学方针和策略并且通过实践教学,让更多教师能够参与并且有所学习,这样帮助更多的教师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最终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实践活动

  科学课程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科目,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要在自我实践中才能够不断提升。所以教师也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来进行科学探索,使得学生树立起相应的科学观。例如在学习“温度的测量”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示范如何进行温度的测量,怎样认识实验用具,怎样操作实验用具,并且如何进行有效地实验数据记录等。在教师演示时,教师就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在每一个步骤所选用的道具,以及操作的动作是怎样的。当学生自己亲自进行演示时,一定会与教师的操作步骤和动作存在偏差,比如把温度计放到烧杯中时温度计的置放方式和置放位置都需要保持一个标准的状态,而学生在操作时可能会忽视这些细节,导致实验的结果也会和教师的结果有着一定的出入。因此,教师这个时候就要强调学生们的出错点,更正他们的操作方法。学生在经过教师的指点后就会明白自己实验的错误点,并且形成自己的认识,再次操作实验,加深印象,从而学习到温度测量的正确方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进行观察、操作、纠正,最后学习到正确的方法,对这一课的知识掌握到位。所以,学生独立自主的实践探究活动才是科学学习的根本,并且也只有在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中才能够了解到自己的出错地方,并且能够根据教师的指点进行及时地更正,到达学习的效果。

  三、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快乐

  小学阶段的学生出于一种好奇心极强和探索心极强的阶段,所以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到科学的课堂中去。而实验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迎合了小学生们的好奇心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们在实验中的参与度。例如在浙教版小学科学“校园的树木”这个课题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搜寻校园内不同树木的情况。比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让他们负责收集不同树木种类的树叶、树皮,然后把收集到的树叶和树皮进行分类和整理,确定好哪些是属于大树的,哪些属于小树或者小草类的。最后教师教学生用放大镜等工具来对这些树叶和树皮进行观察,并且记录好这些树叶和树皮的外形特征,比如树叶的叶子长度、叶子的茎向、叶子的厚度,还比如树皮的厚度、树皮的粗糙程度、树皮的硬度等方面都是可以记录下来的内容。更可能的是,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水草生物,教会学生如何制作植物标本,作为自己的珍藏品。这个环节也正好迎合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促发着学生们的兴趣,因此教师能够顺利带动学生进行科学课堂的学习,学生们也能够从中感受到快乐,进一步地爱上这门学科。教师还可以把学生身边常常见到的动物作为实验的对象,例如浙教版小学科学中“寻访小动物”这个课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校园中的动物,比如“金鱼”、“蚂蚁”、“蚯蚓”、“蜗牛”等都是可以容易见到的动物。教师们可以让学生去观察金鱼游泳时嘴巴的运动状态,蚂蚁是如何进行食物搬运的,蚯蚓是如何钻进土堆里的,蜗牛爬行的痕迹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平时会感到好奇的问题,所以这也更加激励着他们去观察和探讨。学生们自己拿着放大镜和其他工具进行探索体现了小孩子融入大自然的状态,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也能够体会到实验观察带来的快乐,增加了对科学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

  总体来说,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与大自然紧密结合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所以学习科学的过程也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一起探索自然,学习科学知识。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10

  一、鼓励课前探究,进一步熟悉教材内容

  课前进行探究是提高学生教材熟悉程度的有效抓手,并且这样的课前学习环节还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案例。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发挥课前探究环节的作用,将其纳入到教学设计的有效体系之中,专门对学生提出要求,并作为硬性规定。在这一方面,学生从不习惯到习惯,再到自觉进行课前探究,经历了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在完成了这样的蜕变之后,学生能够在课前自觉地开展探究,从而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怎样搭配食物》一课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自己的家庭、身边的熟人以及同学朋友的走访中,了解不同家庭在食物搭配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否合理、营养是否充足与均衡,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这样的课前探究过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对于课堂学习也提供了生动的素材。鼓励学生课前探究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整个教学理念的提升,有助于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更加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应当引起广大科学教师的重视,并在教学中予以贯彻落实。

  二、引导课堂研讨,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课堂是科学学科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教学成效要重抓课堂。笔者在教学中基于学生自主地位体现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分析、研究思考。为了保证这一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笔者要求学生组成6人合作小组,大家一起来分析研究,加深理解和提高认识,也有助于辨析真伪。例如在《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一课教学中,笔者针对教学内容专门设置了一组探究题,要求学生从教材中寻找冷和热对物体有哪些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影响,并在自己生活中寻找一些案例来验证这一结论。这一方面的研讨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拓展开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互为验证,学生在寻找身边事例时,讲述了许多热胀冷缩的案例,整个课堂非常活跃。许多学生在听了这样的探讨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冷热对物体的影响是这么一回事,原来有些现象就是这样发生的。可见,引导学生在课堂进行民主讨论,不仅可以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而且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更加深刻。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这样的模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仅有效掌握了知识点,而且锻炼了综合能力。学生对于这样的探讨活动兴趣也很高,他们有了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机会,有了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的载体,也有了相互辨析的平台,科学课堂学习活动不再枯燥乏味,而成为了师生互动的良好过程,这对于提高学生掌握效果帮助较大。

  三、联系生活内容,进一步深化掌握效果

  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将一些生活化的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深化掌握效果。例如在《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推动一个物体什么时候比较吃力,什么时候比较轻松,从生活中的案例着手引入摩擦力的学习,掌握摩擦力的相关要点。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了小组讨论,很快找出许多这一方面的内容,如在平滑的地面移动物体较为容易,在粗糙的地面移动物体要费力一些,圆形物体在滚动时较为轻松,其他物体在推动时极为吃力。有了这样的生活内容为基础,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摩擦力大小影响的因素、克服摩擦力的措施,以及怎样将摩擦力的规律运用到生活之中方便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帮助学生形象记忆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许多学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建议,例如在家具底部安装可拆卸滑轮,便于在家庭内部改变摆设,这就是非常好的创意,这不仅表现了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点的掌握效果,而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四、拓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抓住课堂环节,而且要对课后环节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让学生能够在课外开展一些拓展延伸活动,以及自主调研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教学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外调研活动,要求他们从家庭着手,联系到自己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了解他们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向他们传授一些食品安全知识,同时对当前影响食物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经过调研活动,学生感触很深,农药残留、水污染、滥用激素等等,这些方面导致我们的食品安全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有了这样的调研活动作为基础,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增强了食品安全的意识,笔者乘势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提高食品安全性的方法,如蔬菜水果多清洗、怎样辨别有毒食品等等,这样的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11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1.校内硬件资源的拥有情况《科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了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配置的问题。鉴于科学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所学校必须开设科学专用教室,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学校内的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资料等都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硬性条件,能有助于丰富教师的课堂,为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供支持,还有助于拓展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针对校内硬件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进行了调查。从学校设实验室、上网设备、实验仪器、饲养条件进行调查。一是从实验室的拥有情况看,红河州120所农村小学中,实验室的拥有情况不容乐观,其中有实验室的占20.8%,没有实验室的占79.2%。经过访问大部分的学校都没有符合国家基本标准的科学实验室,一部分学校是把以前的自然实验室当做现在的科学实验室,所以空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一部分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是有其他房屋改建的。二是从实验室仪器的拥有情况看,实验仪器很少的学校占74.2%,有一些的占11.7%,基本能满足教学的占7.5%,齐全的占6.7%。可见教学实验仪器是制约着红河州实验教学发展的瓶颈。小学科学教学仪器严重短缺,很多实验课和实践课不能正常开展,只能是纸上谈兵。三是从上网设备的拥有情况来看,总体比较乐观。“十五”期间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工程项目中,86.7%的农村小学配备了上网设备,没有配备的占13.3%。通过访谈这13.3%的小学也在努力达标,以尽量完善教学资源。四是从科学教学实验室和教学仪器方面,情况不容乐观。数据显示种植条件没有的占52.5%,可以用花盆种少量植物的占38.3%,有一块地的占9.2%;饲养条件没有的占85.0%,可以饲养1—2种小动物的占12.5%,可以饲养3种以上的占2.5%。根据访问了解到大多数农村小学没有专门的图书馆,更没有有关科学教学的图书供教师和学生阅览。从上面的问卷和访谈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红河农村小学教学硬件设施资源严重缺乏,不利于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2.教师对科学教学的态度情况在这样一些科学教学条件匮乏的农村小学,在职的教师是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动手制作教具、准备教学材料、制作教学课件的`教师分别占34.2%,57.5%,51.7%。偶尔动手的分别占45%,27.5%,29.2%。有时动手的分别占17.5%,10.8%,15.8%。经常动手的分别占3.3%,4.2%,3.3%。从经常动手为科学教学制备条件教师的比例可以反映出教师对科学教育的态度不是那么理想。通过访问,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几乎没有科学教师带领小学生进行野外实践或考察等活动。

  3.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情况学生的兴趣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是能够进入课程并对课程实施产生积极作用的课程资源。小学生对“你喜欢科学课吗”的回答,选择“非常喜欢”的占30%,“喜欢”占40%,“没感觉”占16.7%,“不喜欢”占13.3%。通过访问“进行课外观察活动吗?”,回答“经常”、“偶尔”、“从来没有”的分别占12.5%、25%、62.5%,这就说明学生缺乏亲身体验自然的机会,也无法体会课外活动的乐趣。而在科学教育中学生进行课外观察活动占很大比例。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课外观察活动作为两个变量进行分析后,说明小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结果讨论

  1.资金投入不足

  仪器设备匮乏很多农村小学实验仪器很少,甚至有的学校一套也没有。仅有一两套的学校,只有在老师做演示实验时才拿出来,学生只有瞪眼睛看老师演把戏的份,没有机会去自己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这样的教学条件无法实现新课改中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素质要求。

  2.对科学课重视程度不高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的影响,科学课一直被称作“副科”,很多地方仅以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成绩来决定一个学生的能力。据调查,小学科学课存在不同程度的被挤占用现象。即使是上实验课,也是教师照本宣科或让学生自己看书;同时,不执行课时计划,一节课上几节课的内容,根本不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另外,在科学教师的安排上,不少学校让语文、数学等科目上教学成绩不好的老师或年龄大的老教师来担任。可见,在广大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得不到各级教育者的重视,其地位并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3.评价制度以考试为主

  当前中国的教育弊端,很多地方仍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们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狠抓书面成绩,考虑到科学实验课的实验做得再精彩,也无法搬到试卷上,于是他们便取消实验,专攻书本知识,根本就没有顾及到学生在做实验时的乐趣,这无疑损害了学生热爱自然以至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怀。

  4.教师素质偏低

  据访问调查红河州建水县的农村小学只有一所农村小学有专职的科学教师,而且只有一位。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多为中老年教师或农村代课教师,且多数教师未经过系统的专门培训,对科学实验教学很难胜任。教师编制过紧,工作繁忙,很难有时间进行业务进修,提高自己。他们没时间也不肯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更谈不上进行小学科学实验课的科研工作了。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将无法承担时代所赋予的素质教育的重任。

  三、应对建议

  1.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资力

  课程财物资源是科学教学活动的基本支持,缺乏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科学课程活动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经费紧张是每一个农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感受最深刻的,想搞一个活动,或课题研究,没有充足的资金是做不到的。在与老师的交流中,一位老师的发言很有代表性,他感慨地说,自己从事科学教育十多年,对这门课十分的钟爱,而且学校地处山区,各种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所以每年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考察,并制作标本,他所自制的教具曾荣获过市州级一等奖。但由于经费的原因,许多良好的课外活动都没法进行或半途而废,如果要学生承担,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重;教师自己出,一次两次还可以,多了也承受不起;找学校要,学校领导对资金的利用问题也很无奈,事实上学校并没有拨出专门的活动经费用于科学教育。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

  2.学校应强化

  教学实验仪器的管理对现有实验仪器的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在所调查的小学,仪器的管理往往被忽略。一些学校没人管理仪器,有的学校是科学教师监管,这样一来由于管理不当,许多仪器出现生锈、损毁、流失,霉变、腐蚀等现象,导致大部分的教学仪器和药品不能使用。所以为提高对现有教学仪器的利用,管理工作不能忽视。管理好仪器设备不是目的,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用好,通过管理给师生提供良好的仪器设备,随时给师生的教学研究、教学活动提供方便。支持并欢迎、鼓励、提倡和帮助师生使用仪器设备。总之,做好服务,使实验教学仪器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3.转变思想观念

  选配好任课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的影响,科学课是“副科”这一思想仍为严重。所以要转变科学是“副科”这一观念。据了解,不少学校的科学课是有上不好语文、数学等科目的老师来担任或有年龄大的老教师来担任,这类教师没有扎实的科学专业知识,研究教材的时间相对较少,所教内容不严密,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通过和任课教师的交流,发现能够完整学习课程新标准的教师寥寥无几,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连课程新标准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更谈不上理念转变了。为此,需要学校为这部分教师提供培训学习和教研的机会,让每一个小学科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所改变、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4.完善评价机制

  激发教师积极性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的瓶颈,评价方式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既制约着教师的教,也制约着学生的学。评价不仅是教师自我评价,更多的来自学校、家长,同时这种评价又往往是决定性的。而广大农村小学其教学思想比较落后,包括学校领导及其他教师,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实施的还是应试教育,仍然唯成绩是举,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许多学校领导由于达标要求,仍然以分数来评价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一些家长认为只要语、数、英能考高分就行,并不在意孩子除此之外的其它方面的长进,如果教师教不出符合他们要求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当然不高。所以教师为了达标,就不会在科学这样的科目上大花时间,而是专攻语数英。对此,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要摒弃以学生的考试分数考评教师的做法,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5.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是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教学资源。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内进行的,丰富的校内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根据以上的数据显示,很多农村小学目前存在设施设备缺乏现象,主要体现在缺少科学教具、模型甚至科学活动的场所及实验室场所。因此,学校应该明确科学课的要求和科学课程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购置仪器设备、挂图、投影片、音像资料,组织科学学习兴趣小组等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校内开发建立小型的植物园、动物园等,丰富学校科学课程的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进行校内科学探究活动。另一方面,有些学校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的功能,造成浪费。因此,发挥现有设施设备的多种功能,提高教学中的实际利用率,是有效利用科学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学校还可以举办群众性的科学教育活动,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科学意识,这些活动由于本身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对儿童很有吸引力,可以寓教于乐,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对教学资源进行适当选择和整合,利用不同的资源去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是善于利用社区科学教学资源。

  社区在教育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校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农村社区中可利用来作为科学教学资源的主要有社区的山川、河流、农业用田用地、工厂、养殖场、种植技术园、树叶、花、果实、蜗牛、蝌蚪等。这些社区资源都是可以利用的,贴近自然,发挥农村小学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在学校实验教学仪器短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这些社区已有的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社区科学教学资源可以充分实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使学生走出课堂、学校。

  三是合理利用学生家庭中的教学资源。

  家庭中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有的家庭养花、种菜、养家畜,家长平时会提及有关作物栽培、家畜饲养等知识,学生耳濡目染会积累不少感性知识。利用家中的科学教学资源,需要是家长理解科学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科学的重要性,清楚家庭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所起的作用。当然,利用家庭中的教学资源要适度,不能因此给学生及家长造成沉重的负担。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12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得科学课堂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它是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正因为种种原因,对教师的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学好科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而只有学生爱上它才能学好它。

  【关键词】培养;观察;探究;动手动脑;反思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材料来讲授科学知识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科学教学仪器设备并不是很齐全,面临着这一危机。教师单靠口头传授知识,那学生是无法接受的。但是当地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是一大优势,它可以解决在教学理论知识抽象化的难题 。作为小学科学课老师应有心利用山水田土、鱼虫鸟兽、花草树木等客观存在的自然资源,让学生独立自主去探索,怀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去领悟去探索自然科学的秘密。只要教师有责任心,做课改的有心人,一定能寻找适用的科学教学资源。

  比如: 易拉罐、小铁钉、小木块、细铁丝、铜钥匙、饮料瓶、塑料杯、注射器、橡皮管、玻璃片等等 ,人们看不上、用不上的东西是我们的科学课上的实验材料。我们收集起来,以便日后利用。了解周围的事物,如最近农民们在农田里干什么农事?农田里长些什么作物?哪些作物开始下种了?哪些作物开始收割了?再如当地有哪些常见的植物?有哪些常见的动物?它们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生长规律是怎样的?当地的生态环境怎样?等等,这些东西到时都可以及时地补充到我们的科学课中来。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2激发兴趣,巧妙引导,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理念就是要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知识,体会科学精神。现在,科学教师再凭一块黑板,一张嘴说教,学生是不感兴趣的。那么,如何改变“穿着新鞋走老路”,上好一堂让学生既感兴趣又增长能力的科学课呢?

  2.1建立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平等合作提出已经很久了,但农村教师在课堂中处于说教的地位并没有多大改变,特别是在我们的科学课上,很多的问题学生就等着老师说。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愉快的心情,就应该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气氛,让学生有自主时间去分析思考,去提出问题,去猜想假设,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发表己见。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也要抱着从课堂上学到科学知识的想法,和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和学生一起观察、实验、思考、分析、交流,和学生始终保持融洽的师生感情,就会加深学生的实践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创设激趣、有序的探索氛围。

  小学生的直观思维还远远强于抽象思维,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感官上获的得愉悦性,能有效地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利用故事法、悬念法、游戏法、谜谚语法等创设学习情境,启迪学生提出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当学生在心理上有了安全感、愉悦感时,就会毫无顾忌地敢想、敢说、敢为,但我们也要适时地、灵活地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探索,不可包办代替,引导学生在动手、动嘴之前先动脑。实验不一定做到一次成功,要鼓励他们持之以恒,要引导他们从失败中找到原因,找到改进的措施,最终取得试验成功。

  2。3及时地表扬鼓励学生。

  课堂上对于学生经过精心思考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回答的一些问题,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处理,甚至置之不理,则很有可能打击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使他们感到自己的想法没有得到关注,从而放弃自己的努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或答对一个有创造性的问题时,就及时地评价说:“真聪明”、“真了不起”、“你的见解很独特”等。对一时答不上来或答错的同学,就鼓励说:“等你们想好了再说好吗?”或者“再仔细想一想”等,由于学生想法能及时得到表扬反馈,课堂气

  氛活跃了。当然,有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也不要急于表态,因为过快的肯定和表扬往往传递着“讨论已经结束”的信息,应该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空间,让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尝试成功的喜悦。

  3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

  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

  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4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

  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5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

  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6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培养孩子探究精神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13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提出的又一新型教学理念与目标要求,而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从设置悬念、引导观察、创设情境三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造性思维;悬疑;观察;情境

  创新具有三大基本要素:第一是观察,即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事物的能力;第二是思考,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能力;第三是探究,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从小学开始,而小学科学课的开设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小学科学可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让学生拥有科学探究品质,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习惯。

  一、设置悬疑,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好奇心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最大动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可以让学生保持积极愉快的态度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悬疑,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进而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和思考中利用所学知识去探求未知且宽广的科学世界。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气球,吹满气后在衣服上来回摩擦。学生观察后会发现,无论气球放在什么地方,都似乎是被黏住了,无法从衣服上掉下来,学生自然会产生好奇。这时,教师可将气球分发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亲身体验。当学生发现气球真的黏在自己身上不会掉下来时,自然而然地充满了喜悦,在这样愉悦轻松的环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黏在衣服上,如果不在衣服上摩擦,气球还能黏在衣服上吗?由于体验过气球黏在衣服上的感觉,学生会满怀热情地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个时候再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摩擦力”,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激发。这种先激发学生好奇心,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做和想中不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1]。

  二、引导观察,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基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端,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牛顿如果没有对苹果落地进行观察,就无法发现万有引力;达尔文如果不对植物化石进行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物种起源》就不会存在。因此,观察对于科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学科学课中,“看到”与“观察到”并不相同,小学科学教师首先,必须培养学生观察的耐心,即鼓励学生对课本上的图片和现象进行耐心长久的观察,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耐心的科学态度。

  其次,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观察的敏锐性。由于创造性思维稍纵即逝,因此,学生捕捉细微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外的各种现象保持“高度警惕”,以便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2]。

  此外,小学科学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即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例如:对植物的观察,学生应该对植物的形状、气味、颜色等表象进行观察,还要对植物成长所需的土壤、阳光、湿度以及温度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和探究意识

  小学科学课的开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问题”的过程。但是,由于学生之间思维逻辑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无法直接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实物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和探究意识。例如:在研究植物时,小学科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采集各类植物的叶片;在研究动物时,可以让学生对常见的蜗牛、蚂蚱和蚂蚁等进行捕捉和观察。另外,由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和新知识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具有悬念的情境,以创设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新奇的不倒翁”时,教师可取一个鸡蛋放在课桌上,问学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接着,再拿出一个不倒翁放在课桌上,问学生下面会发生什么?当不倒翁摇晃不倒时,学生自然产生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则教学课程就能够更加顺利地继续下去,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结语

  创造是促进科学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科学课教学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养成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小学科学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调整教学方案,改善教学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更加优质的条件。唯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焕松.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亚太教育,2016,15(9):20.

  [2] 罗忠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J].读与写(上,下旬),2015,17(23):509-510.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14

  科学探究学习是科学课的活力所在。科学探究教学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广大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话题。探究活动作为科学的根本,也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充实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总结了一些体会和感受。

  一、重导入,引学生生发探究兴趣。

  激发和保持儿童好奇心是引发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很多教师不讲究课始的激趣导入,要么是直奔研究主题,要么是说一些听起来与上课内容有关的导语,直白无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没有被充分调动,一开始就打了一个大折扣。学生对探索事物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态度将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小魔术、小竞赛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笔者在上三年级《纸的秘密》一课时,开始问学生带了哪些纸,平时见过哪些纸,学生说了很多,但对纸产生的好奇疑惑不强。后来到另一个班上课时,我设计成让学生撕几种纸,让学生说一说感受,猜一猜纸类,学生对纸构造和质地就会引发许多兴趣和问题,探究教学的氛围也营造的更浓厚。

  二、重质疑,带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结论的得出更重要。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探究、总结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就是探究的首要本领。激趣导入后教师就应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机会。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但时间很有限,控制很严,学生质疑的教学流程往往一带而过。这样做一是生怕学生提出问题漫无边际;二是担心浪费时间,影响整个教学进度。其实不然,学生肯问就是在思考,寻求发现,教师要耐心倾听,适当点拨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就敢问、想问、会问。教师要善于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关键,学会不断自我矫正提问,决不能操之过急,自以为是,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一位教师在《研究纸的秘密》一课探究质疑时,问学生想研究纸的哪些特点,两三个学生刚一说,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把研究纸的渗水性、光滑和软硬程度三方面板书出来,学生想说的也就不没有什么可说了,只好低声议论着纸的透明和透气等内容。就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老师一带而过的轻描淡写式提问给抹杀了。相反,一位教师在讲三年级下册《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时,教师在导入时出示纸蛇,让一位学生上台玩给大家看,并问学生“你有什么方法让它转起来。”学生说出了许多办法,其中有位学生说放在火上纸蛇也会转,教师问:“真的吗?”试一试,果然转了。于是,学生的问题也出来了,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重交流,为学生创造共同探究提高的机会。

  探究交流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孩子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述自己认识的过程。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不仅观察了现象,记录下数据,还获得许多成功和失败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他们急于想表达,这是孩子的天性。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凭现象思考,拿证据说话,学会定向地观察和分析,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通过充分的讨论,获得共识,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全班的记录,达到知识的共享和智慧的共享,使学生的交流真正发挥作用。例如,教学《谁的本领大》一课,我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探究导体和绝缘体。学生实验完毕后,组与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开放性的探讨,通过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达成了一些共同的认识,得出了同学们较为满意的结论,虽然这些结论并不完美,可是这个交流探讨的过程却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气氛,师生相互分享着他人的思维成果,体验了交流的快乐,而且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出新的火花。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有时比老师和教材对他们的启发更为具体和深刻,也更容易为他们接受。

  四、重评价,促学生形成探究志向。

  小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要的是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他们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即使探究结果没有得到预期的结论,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即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但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一种收益。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要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这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的关键。

  五、重延伸,领学生养成探究习惯。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如讲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动物》一课后,学生通过学习激发了观察动物的兴趣。有的学生喜欢观察蚂蚁,我就鼓励他,课后,你观察一下蚂蚁,它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它是怎样找食物的?并做好记录。通过学生课上课下的自主探究,生成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蚂蚁搬家说明了什么?冬天它为什么躲起来?蚂蚁会迷路吗等等。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15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在于探究。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究,创设情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科学课堂教学上,恰当运用实验、生活实际、故事、现代教育技术、游戏等手段,创设“鲜活”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应用知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 情境 创设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在于探究。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究,创设情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应用知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创设情境。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是科学课的基础,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课中的各种实验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一开始我就做了一个喷泉演示实验:在一个平底烧瓶里装一些水,瓶口用橡胶塞塞紧,把一根吸管插入瓶中,一端露在瓶外,一端插入水中。然后把烧瓶放到一个空水槽中,再往水槽中倒入滚烫的开水,烧瓶中的水立刻往外喷了出来,看得学生目瞪口呆。最后我联系上一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堂课我们做这个实验时吸管里的水只是往上升了一点,而没有像这一次那样快速地往外喷?学生陷入了深思。

  很明显,通过一个小小的演示实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它为学生提供了最真实的感受,它对学生思维形成的冲击是巨大的。因此,充分地利用好实验来设置情境,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使学生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孩子们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孩子们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现代科学教育观认为在学校情境中设置基于工作的、模仿从业者真实活动的学习环境,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并保证知识向真实情境的迁移。实际教学中,要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将完整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科学的应用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科学教学中如果能经常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除了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养成平时要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以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科学教材中的一些著名实验、发现事例,一些生动感人的名人轶事等都是真实可信,会很容易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一生铭记,会追踪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如教学《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导入时,教师巧妙地利用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再如教《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时,讲述阿基米德揭开王冠真假的故事,阿基米德从浴盆水溢出来的启发而获得一种“直觉的顿悟”,发现了物体沉浮规律的故事。这些丰富的史料,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的忘我探索情境,激励学生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发现精神。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

  计算机多媒体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扩展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能形象直观地表现各种现象,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客观事物。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更会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它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如在教学《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时,课件出示月球由远及近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明亮的月球表面其实是一副千疮百孔的样子,那一个个坑就是环形山。学生不禁提出探究的问题:这些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教学《日食和月食》一课时,课前播放日食、月食的录像,既让学生亲眼看到日食和月食时的景象,又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日食、月食是怎样产生的?

  五、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一旦将游戏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将知识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传授给学生,这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而是一件与快乐联系在一起的趣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

  总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教材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学习、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16

  摘 要: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总是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新课改也随之展开。其中对于小学科学教育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科学可以说是学生们的科学启蒙课程,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对这门课程加以重视,不能照搬原来的“语数英”教育方式。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方式

  小学科学是很多课程的起点阶段,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因此学好小学科学对于学生们的后续学习是有着巨大帮助的。小学科学对于塑造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有着基础性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开阔思维。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展开探讨与研究。

  1、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迅速发展,很多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的。我们人民综合素质并不是很高,高精尖人才缺乏。国民的科学素养普遍性的不高和发达国家人口科学素养相比较仍然有较大差距,而科学素养又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目前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迫在眉睫。小学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打好一个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过去的教育过于重视“语数英”三门主科而忽略了科学教育。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当前教育重点。

  2、教学改革的思考

  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累”。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很重,中国家长普遍都有一个观点,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促就家长们拼命给孩子报补习班。例如:作文补习班、奥数补习班、英语补习班、舞蹈班、绘画班等。中国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导致孩子在课堂上花费的精力反而减少,造成老师的教学困难。学校和家长对于“科学教育”这一块的不够重视,又导致了课程重点偏向所谓的“主课”。

  由于学生周末上补习班导致学生在主课上的精力大大削减,而副课则更是不予以重视。相关教育部门更要对这点重视起来,不要过分划分“主课”和“副课”,同时相关的教学改革应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效率。

  3、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小学的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涉及到“有效教学”这个概念。什么是有效教学?有很多种观点。具体到本课程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有效的课程预期效果;有效率的教与学。小学科学本就是一个富有情趣的课程,它不枯燥,反而处处充满了大自然的味道。但是这门课对于对科学知识并不了解的学生们来说可能并没有那么的容易理解。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硬生生的将知识一股脑的塞进学生们的脑子是没有用的。这是一种机械的接受知识的方式,对于知识的有效发挥是极为不利的。这种教学是一种无用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无趣,对老师来说累。因此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1、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师对教学设计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通过以学生为主题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去。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科学教育效率。在这个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中,主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当学生遇上难以解开的疑惑时老师可以为其指点迷津。由此可见,老师和学生是一个相互配合的整体,有助于提升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构建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

  3.2、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课前准备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教材准备,教师需要对教材充分理解,为教学奠定基础;对学生的了解,针对学生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授课;注重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当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教师需要事先制作一些趣味课件,调动学生学习氛围。

  3.3、分层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对学生知识水平进行评定,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确保教学内容每一个学生都会学有所得。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对于层次较为低的学生只要掌握了教学基本内容就足够,层次高的学生需要对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

  3.4、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加强科学活动的开展。利用学校的实验器材、多媒体网络设备和自然环境,通过课堂实验、精彩的科学视频或是一个趣味科学作业亦或是户外科学活动等教学手段,来调动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当然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和开展要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和安排,同时学生的整体性组织工作也是成功的保障。

  4、课堂管理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一个好的课堂氛围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为了课堂活动的顺利展开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要对课堂纪律进行维护,调和课堂气氛。令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4.1、制定课堂规章制度。好的规章制度可以约束学生不恰当的行为,保持教学的有效进行。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必须制定严格的课堂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例如班级习惯问题,学生规章。或是一些法律法规。规则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进行课堂管理就必须制定适用于学校的规则。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4.2、对学生的座位安排。学生的座位安排很多老师都会忽略。一个好的座位可以有效的进行课堂作业。学生每一次的座位应该和教学活动的需要相结合。当本节课要进行课程活动时最好采取圆环式课桌环绕的方式。有利于开展小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本节课采取老师为主讲,那么就采用行列式座法。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方便学生的笔记摘录。老师要对学生的个人成绩进行参考来分配座位。最好采取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的方法,可以带动学习氛围,加强同学之间的和睦友谊。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课堂活动。课堂活动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出现学生对小组分配的抵触情绪。小组学习通常是和教学内容相挂钩,给同学们布置本节课的任务,让同学们展开探讨和研究,最后对每个小组进行意见收集。

  4.3、老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是关键。老师需要对课堂进行整体把控,激励同学们展现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科学知识。老师要对每一个学习小组进行意见指导,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出现学生不参与的状况时要及时指出,确保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

  5、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

  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师的能力、教学方式、学生的接受力、课程的价值导向等。在进行教学研究时要对教学进行整体性的剖析。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这个问题需要一个整体性的研究。社会的价值导向也是非常重要,国家应该对科学教育作出具体规划。

  6、结论

  科学技术水平对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影响是巨大的,而科技水平又和人口素质相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急需科学研究领域的高端人才,而发展教育是一切的前提。科学技术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领域应该加强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性,谨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是针对科学教育展开的基层教育问题。因为教育是从孩子开始。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17

  妇产科学是阐述人体正常和异常疾病状态及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临床、妇幼、助产等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其领域高层次研究人员的重要教学科目。当前妇产科学知识呈爆发式增长,3年制高等专科学校妇产科学授课学时缩减,修订教学计划,进行妇产科学的教学改革成为发展方向。

  1妇产科学的教学目的

  在妇产科学教学中,首先应该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即妇产科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讲授妇产科学是为培养出合格的从事妇产科的临床医生、妇幼保健和助产师。其要求在妇产科学教学中遵循一条原则,即培养出具有能够独立学习、研究、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临床高素质人才,重视培养学生勤奋和钻研精神,培养学生对妇产科学浓厚的兴趣、临床思维能力和熟练的临床技能操作,还要重视培养团队协作、与人沟通等能力,使其学会处理好医患关系,了解医院各科室的运作,熟悉相关卫生法规,有崇高的品行、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合格医师。

  2妇产科学教学改革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担负着教育和培养未来学者和临床工作者的重任。妇产科学教师帮助医学生,使其逐步过渡到没有教师的学习阶段。多年来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师教,学生听,记笔记、背笔记,应付考试现象严重,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弊病,即只强调了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教师争分多秒地满堂灌,学生不遗漏地背,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不能进行主动地学习与独立思考,联系能力差。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妇产科学课程的教学时数有限,妇产科学知识不断增长,教师应该分析知识的内容,用较少的时间把最基本知识(重点)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有效地承受负荷,将较多的时间用来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上,更多地提倡学生自学。改变自学能力差,独立思考、工作能力低,创新能力更低的状况。要达到上述要求,作为教师,主要的工作是如何搞好教学。教学作为一门学术性事业,是从自己所懂的事物开始,所以教师一定要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不能只沉浸在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中。只有广泛涉猎各相关学科的进展,并在智力上不断深化,不局限于本学科的小天地,这样其教学才能得到好评。教学也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其需要各种类推、比喻和形象来建立起学生兴趣和教师理解之间的桥梁。教学上的程序应当认真计划、周密安排、不断地检查、修改,并同所教科目直接联系起来。通常教师传授学生的是须要记忆并加以回顾的信息,也改造和扩展知识。通过不断阅读研究新的信息,课堂讨论,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自身也将被推向新的创造性高度,在教学、学术水平上得到升华,更上一层楼。好的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鼓励创造性思维地发挥,使其获得毕业后继续学习的能力。

  3强调情境学习和技能的掌握

  结合学习目标,将临床病例作为重要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教材等设施,使学生主动对疾病地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有一个全面的自我更新认识,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现和掌握的过程,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贯穿到从实习到整个妇产科学课程[3]。在课堂上教师适当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教学也是一种情感学习;教师展示出积极的态度,最终会使学生争取一个积极成功的妇产科学学习经验[4]。

  4提倡学科间的交叉联系和新技术的相互应用

  应重视妇产科学与其他基础和临床学科的交叉联系,在教学中要有一定学时安排生理、生化、病理、分子生物学、CT、核磁共振成像、内外眼儿科等讲座;不断更新知识,将新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讲授给学生,使其能够适应科学发展。如核磁共振成像无辐射伤害,软组织分辨率高,适用于妇科肿瘤的诊断与治疗。MRI所获得的图像清晰精细,显著提高了医生的诊断率,对早期肿瘤地诊断及预后评估有很大的价值,应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作为将来在基层医院工作的学生,应了解和掌握这些新技术的应用。随着教育技术向着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已进入到妇产科教学工作中,微课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学资源,通过短视频记录,精确表述妇产科教学中的某一个关键知识点或难点,起到较好的辅助教学作用,将手术操作的重要过程进行录制,引入教学讨论,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5注重科研能力的训练

  临床医学生最缺乏是科研能力的提高。训练医生重视临床科研工作,培养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科研实例,介绍临床科研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其主动参加到科研课题设计、实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及撰写科研论文中。重视基础医学科研,通过基础研究,将所获得的新发现、新技术、新方法转化为对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新药物研发的应用性成果,促进临床问题的解决。

  6重视临床实训室的建设

  妇产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实际操作训练是妇产科学的重要教学环节,必须重视实训室的建设,不断添加和利用现代化的仪器和设备,进行临床实践操作教学,培养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采取学生小组讨论式教学,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和观摩手术过程,然后由学生运用其学到的临床医学知识,通过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综合临床诊疗室、化验室及CT辅助检查的结果,对某项特殊病例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诊断的思路,思考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并提出处理和治疗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部分学生已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学习的主动性认识不足。但传统的课堂讲授具有系统性、广泛性、深入性的特点,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相结合是妇产科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7采用新的临床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方法

  医学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医学生提供一个高质量、适当的教育课程及高效的技能训练方法和相关的准确、有效的评估标准。其须要进行医学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评估标准的变革。借鉴北美医师资格考试标准化病人(SP)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的经验,结合医学专科院校职业化教育的特点,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全能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医学生真正得到包括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和医疗团队协作能力在内的全面培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医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目前专科院校正在努力地准备实行SP进行经典OSCE考试的条件,首先做到的是对临床医学生毕业前实施仿真型临床实践技能多站式考核,包括模拟诊疗站,内外妇儿科技能站、实验室检查站、医患沟通站等,创造出模拟手术室、模拟病房,甚至模拟医院等各种医疗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得到培养和训练,有助于医学生增强处理真实医疗问题的自信心。其次,要规范临床带教教师的实践技能操作,使每一个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与快速发展的技能操作相一致,避免不同学历层次或带教水平上存在的差异,做到能够正确客观评估医学生掌握临床技能的情况,达到考核评分标准的统一。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专科学校妇产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应着重于培养学生掌握妇产科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培养不断创新的能力。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18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复杂的、多重性的综合学科,它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学科知识,但是小学科学又是充满神秘色彩和趣味的学科,神奇的大自然尽显其中,给学生带来了诸多全新的体验。本文以小学科学教学为研究目标,从教学更新的角度出发,浅谈了新型的教学策略尝试。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

  小学科学有着数学的严谨,语文的优美,物理的神奇,也有着哲学的道理,小学科学不是一门学科,而是多种学科的综合体。学习好科学,便会为未来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新时代的召唤中,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更新呢?

  一、更新实验的材料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又离不开实验材料。小学科学实验所需的材料大多来自于学校的实验室,也有部分来自于学生的生活,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教师越来越倾向于让学生自主收集材料和自制材料,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创新的能力。但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很多教材中的实验材料在生活中已经找不到了,这时候就需要转变思路,更新实验的材料。例如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有一单元内容为“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主要通过让学生实践“养蚕”来获取“动物生命周期”的有关信息,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本单元实验所需的材料,但是现如今养蚕的人少了,想要找到蚕种和蚕叶几乎没有任何的可能,那么怎么办呢?是加大精力继续寻找,还是放弃材料寻找转向理论教学?其实教师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让学生到淘宝网等网站上去收集养蚕的材料,学生会发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收集的材料在淘宝上应有尽有,大大简化了学生材料收集的难度。此外,科学课堂上还有很多材料需要学生去收集,当学生在现实收集中遇到困难时,不妨换一种思路,更新实验材料的来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实验仪器,在实验过程中学校很难做到人手一份,这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自行购买一些价格低廉的仪器,这样实验仪器对于学生来说便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二、更新教学的资源渠道

  传统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教材知识的呈现和教师的扩充,学生在知识获取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很多时候教师想要给学生扩充一些科学知识,下课铃声就响起了,我们难以想象,一节课40分钟,学生能完成几个实验?教师能讲几个知识点?学生能笑几次?所以说如何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仅凭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科学课堂已然不是曾经那个过于依赖教师和教材的课堂了,学生拥有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现在的科学课堂是开放的、共享的,只要学生愿意去了解,便可以随时随地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现如今,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是各种站和平台,学生只需要输入关键词,有关的信息便会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学习。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生命周期”时,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有关养蚕的要求、过程等,学生除了提前阅读教材,很难通过其他方式提前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造成了教学的滞后性,现在,学生拥有了更多获取资源的渠道,教师在教学之前便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养蚕的有关知识,由于学生已经提前获取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在新课学习中就不会感到陌生和无从下手,对于教师讲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也会很快掌握,大大提高了科学教学的效率。

  三、更新教学的形式

  教学形式决定了授课知识将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也决定了学生是否可以高效吸收所学习的科学知识,这对于科学教学来说非常重要。科学课程中虽然有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但更多的是有趣的故事和实验,学生本应该在快乐中完成科学的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并不喜欢上科学课,他们有的抱怨科学知识太难懂了,根本想象不出来;有的学生抱怨教学的形式太古板,接受起来非常困难;更有的学生直接表示出对科学学习的反感,可见这门神秘有趣的课程却带给学生如此不堪的感受,实在是教师教学的失误。我认为在新时期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方式,以全新的面貌来呈现学科知识,让学生爱上科学,爱上探索。比如在教学到“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变化”有关内容时,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两种液体混合后体积会小于混合前两种液体体积的和。”我想学生一定不会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感兴趣吧。其中涉及到的密度等较为抽象的问题也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这时,教师不妨换一种教学形式,以“激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去主动探究和学习。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老师现在手里有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你们猜一猜如果将这两种液体融合在一起,会有几百毫升呢?记住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学运算哦。”虽然教师一再提醒学生不能用数学思维来解答这个问题,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还是会认为答案应该是200毫升,在学生肯定的眼神中,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分别装有100毫升水和酒精的烧杯倒进同一个大烧杯中,然后将液体充分摇匀,奇迹出现了,大烧杯中的刻度并没有到200毫升,学生表示不敢相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再尝试一遍,结果还是出奇的一致。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他们迫切的想要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于是新课知识便得以高效的引入。当然,除了“激疑”的方式,教师还可以更新更多的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综上所述,学好了科学知识,对其他学科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要敢于更新和尝试全新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科学知识,增长科学体验,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洪成.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做到“做与思”的有效融合[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年04期

  [2]曹燕婕.数字化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校园(中旬),2018年02期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医学教育的方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客体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我们对儿科学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理论教学质量

  1.1引入课堂设计概念,精心安排授课内容

  上好一堂课,备课是前提,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谨安排。为此,在备课时,引入课堂设计概念,即对每堂课的授课内容,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对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时间安排、媒体运用、引导启发学生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方式等精心设计,以明确授课内容,使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其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1.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往“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已不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的应用,使教学手段得到极大拓展,使课堂教学向着更具深度和广度的领域延伸,使以往的教学难点变得容易理解。如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教学中,血液动力学改变一直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掌握。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心脏的发育、畸形改变、血液动力学改变、杂音的形成机理等,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之变得容易理解。另外,通过幻灯片、录像可以再现患儿的实际情况,解决因患儿病情变化快,学生难以观察到典型症状及体征的难题。

  1.3强调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以往理论课的讲授以教师为中心,每种疾病均从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按部就班地讲授,学生以应付考试为主,在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得不够。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理论课讲授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在讲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首先给学生一个实际病例,由教师强调窒息在发病中的重要性,然后从病例分析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因素。讲到辅助检查时,提问学生哪些手段可用于脑损伤的检查,引导学生用已学的诊断学、放射学、脑电图等知识进行临床诊断,再根据实际检查结果,讲解不同检查手段的意义、临床应用价值及选择适用检查手段的方法,将知识纵横贯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

  1.4加强英语教学,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

  当今,医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内外医学信息及交流日益增多,迫切需要提高医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应向学生介绍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及常用语,并适当安排一定课时的英语教学。如在查体与病例书写时,由教师扮演患儿家长,学生用英语问诊,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2注重实践,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将理论课所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中,对具体临床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最后作出符合实际判断的能力。它是解决临床问题的基本保证,是临床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在儿科学实践教学中,要将重点放在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2.1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以病例讨论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见习过程中,侧重常见病、多发病的实习,如小儿肺炎、腹泻等。由教师选择病例,学生分组讨论,归纳病例特点,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并由每组代表进行分析、总结,再由教师对其发言作出评述,着重论述具体病例的临床思维和推理过程,并通过启发式提问,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适当安排专题讲座,以扩大学生视野、开阔思路。

  2.2加强临床技能训练

  在儿科学实践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临床技能。可先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见习,通过与儿童实际接触,对儿童生长发育指标进行实际测量及评价,加强学生对正常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了解。通过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新生儿的特点、母乳喂养与婴儿生长发育规律等,完成由儿科基础学习向临床实习的过渡。为培养学生收集病史、体格检查、病例书写的能力,安排模拟训练,由带教教师扮演患儿家长,对学生进行问诊训练。体格检查前,通过看录像、带教教师示教等,训练学生掌握与患儿及其家长交流、查体的技巧。之后通过实际病例,完成从问诊、查体到病例书写的全过程,并经带教教师的审阅,评选优秀病历,供学生交流、学习。小儿液体疗法中制订腹泻患儿的补液计划,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儿科医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之一。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每组就一病例进行讨论、确定诊断、制订相应的补液计划;各组派出代表讲解诊断依据及补液计划,教师进行总结及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及作出医疗决策的能力。

  总之,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儿科学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是教师的职责。在儿科学教学中,通过引进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20

  在教育技术的变化与进步中,对媒体的使用由单一媒体向复合媒体发展,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发展计算机控制的多媒体系统,功能更加丰富、手段更加有效,是适用于个别化教学系统的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

  1科技发展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矛盾呼唤多媒体的介入

  1.1知识爆炸与当前教学技术和传播手段落后的矛盾激化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统计,人类有史以来,100万年积累的科学知识仅占10%,而近30年积累的科学知识占90%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测算出人类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是每10年增长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长一倍,而目前大约每3年增长一倍。如何解决传统的教学技术手段不能承受这种知识爆炸性增长的趋势之间的矛盾,显然是一个新课题。作为生命科学一个重要方面的外科学知识也不例外。

  1.2高标准教育目标与落后的教育技术的矛盾激化传统教育诞生之日起,就形成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固有模式。在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信息时代的教学活动不应以单纯开发人的记忆为主要目标,而应以开发人的智力水平为主,也就是以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为主。但在传统的课堂上,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根本无法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自然也谈不上以培养智力为主要目标了。所以,教育目标新的要求是从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向终身教育转变,从培养记忆力向培养创造力转变为了适应这种要求,人们尝试许多教育改革方案,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引入多媒体教学。

  2什么是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一词,英文为“Multimedia”,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媒体是借鉴文本、图形、动画、静态视频、动态视频、声音这些媒体的优势,形成一种在功能上更为完善的体系利用这种体系来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多媒体教学法。

  从这种意义上讲,对多媒体教学技术可理解为以下两个层次:①教学活动中,强调使用多种媒体信息,例如听觉信息(语言、音乐)、视觉信息(文字、影像)或综合信息(电影、电视)等;②强调技术层次,包含了电脑、通讯、压缩等新技术例如多媒体网络、分步式多媒体技术、虚拟实境等的综合利用。

  3多媒体教学给外科教学带来巨大影响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给外科学的教学带来巨大影响:

  3.1多媒体技术是CAI的最佳手段.因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式丰富、趣味性强、形象、直观生动、易于理解的特点而外科教学恰好需要这些特点来为大量的解剖学图像、X线影像、技术操作表演提供广阔的教学空间。

  3.2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由于多媒体课程的变化,在课程安排上教师必须从知识中选择出适当的、主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由于多媒体教育软件是个别化的,教学软件不仅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背景,提供适合其个人程度的学习内容,而且形式上图文并茂,易于激发其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3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近年来外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教材更新换代加快,而课时又不断压缩,致使许多教师深感压力太大而回天乏力。但是,越来越多的光盘图文信息面世,其表现形式丰富,形象生动,引人入胜,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大大减少了教与学双方面的时间与精力的无谓消耗,并提供了良好丰富的教学背景。

  3.4有利于培养外科的“T”型人才。近年来,国外的外科学教育家在探索21世纪的外科学人才模式,认为21世纪的外科医生应是“T’型人才,这种人才是西方教育模式和东方教育模式相结合的产物。

  多媒体教育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结合网络、通讯技术,全方位、多角度集成了多种信息载体的一种先进的交互式的教育手段。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育中,既能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医学教育重知识、重钻研、讲求逻辑思维的优势,又能积极吸取西方医学教育中灵活性高、知识面宽、适应性强、讲求创造性的教育模式。所以,一方面它能带来较大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它又具备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知识层次。在教育中应用这种技术手段,有利于我们培养“T”型人才。

  3.5负面影响。我们应当看到,任何事物都有负面效应,多媒体教育也非灵丹妙药,若使用不当,同样会产生负面作用。这种情况尤其反映在多媒体教育软件的制作中,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够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如果忽视了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的确定、充分的教材分析以及完善的评价活动的设计,而只注重花哨的交互式设计、画面的精美,就会导致学习者,尤其是接受能力强、分析能力偏低的学生心理躁动;而经过多重包装的教学理念,也会由于教育的内容肤浅化,从而造成学习者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

  4外科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模式设计

  4.1课堂教学型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模式.此类型是让计算机模拟教师的角色,而学生则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特点,借助多媒体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技术,来完成相应的课堂学习的内容并达到一定的效果以我校目前的多媒体课堂教学系统为例,它与一般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其优点是可将教科书中不易用语言表达清晰的内容,通过各种媒体形象地表述出来,这在外科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另外可以大量节省黑板书写时间,增加每课时教学内容;此外,良好的声音媒体使得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听课都十分轻松。但缺点是由于与一般课堂教学方式在外表形式上较接近,容易被人误解。

  4.2课外辅导型。传统课堂教学存在较严重的缺陷。研宄表明:实际每个学生每天与教师面对面单独交流的时间不足两分钟。因此,即使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但由于计算机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时间依然贫乏况且,外科学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许多问题并非课堂的理论教学可以学到的。因此,需开发出形式多样的、课外辅导性教学软件

  4.3知识扩展型。要培养21世纪新型外科医生,仅靠单一的课堂教学所学、经课外辅导而巩固的那些知识和技能是远远满足不了临床工作需要的。所以我们还应开发出旨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软件它对学生的影响并非立竿见影,但从长远角度看,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知识素养,又有助于其养成终身求知态度。

  总而言之,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各国的教育学家们对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提高教育水平展开了广泛的研宄目前这种技术正是以开展多媒体计算机教育为核心而全面展开的,十几年来微型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实用化,为外科学教育改革和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21

  一、初中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六十年代,J·卡罗尔提出过一个假设:人们传统上所认为的“学得好的学生”和“学得差的学生”之间的差别并不像想的那样是由于智力上或遗传上的原因,而更多地是由于学习速度的不同。随后布鲁姆组织的一系列的实验都表明:大多数学得慢的学生是可能达到与学得快的学生一样的学业成绩水平,尽管学得慢的学生所花费的时间与需要的帮助比其他人要多一些。其中最重要的是:布鲁姆综合考虑了掌握学习的全过程,肯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和情感的意义的作用。布鲁姆的理论研究给予我们如下启示:

  ①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并不像我们原来认为的那样大,也不是原来我们所认为的那种性质(智商上或遗传上的差异),而主要是一种学习速度上的差异。

  ②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变量之一是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时的背景知识的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学困生”之所以经常感到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背景知识的贫乏,为他们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显然是应给予重视的;所谓“学困生”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不好,学习成绩差,且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

  ③由于个体上的差异,学生掌握同样的教学内容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是不同的,这恰恰是过去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教学能采用某种适当的组织形式给予不同的学生以足够的且适合他们的个体差异的学习时间以及情感上的关怀,那么,我们就可以改善他们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益。

  二、初中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法的原则

  1.激励性原则:教师对经过努力达到目标的学生要及时肯定;对暂时达不到目标的学生,教师可给予帮助,但切忌讽刺挖苦。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形式,有意识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艰辛,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教师不断的激励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鼓励,成为他们学习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形成以点带面(一科成功带动数科,一人成功带动数人成功)的良好局面,使教育的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2.动态性原则:对学生层次实行动态管理。若BC层学生在某学科上已达到相应的层次目标,教师要及时调整层次;教师既要鼓励A层学生为确保自身优势并向更高水平发展不断努力,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对近期内难以达到相应层次目标的学生,教师除给以一定的帮助外,可适当降低层次。层次流动可在期中、期末甚至平时进行,但不宜过于频繁,学生层次在一个阶段宜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三、初中分层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策略

  (一)初中分层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模式

  笔者把分层施教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提出目标、分层教学、归纳小结、反馈矫正。但这四个阶段也不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课型灵活地变化。同时根据学习活动的进程掌握好教学的节奏,真正做到:“分合有致”、“动静有序”,把“集中教学和分层指导”、“培优与补差”结合起来。

  1.提出目标。教师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口头陈述或教具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及实际情况自选目标,并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

  2.分层教学。分层教学阶段大致分为三个环节:其一,教师出示分层自学提示,揭示学习要点及各知识点的学习提纲。其二,教师提示与该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包括与之有关的典型习题。其三,教师设计差异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作出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分层讨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观察、探究、演算、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3.归纳小结。教师归纳小结时主要是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忆,并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通常情况下,学生层次不同其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C组的“学困生”只要求他们陈述本节课“我学习过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对A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陈述中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条理性和严密性,以培养他们的思维概括性、逻辑性。

  4.反馈矫正。教师备课时便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序列的练习,制定不同的反馈措施,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得到必要的巩固和提高。其中包括为差生设计的补缺题,要求全班都必须完成的巩固题,为高层次学生设计的提高题。矫正的形式主要包括:学生自我矫正、小组成员相互矫正和教师组织的集体矫正。反馈矫正的周期一般为一个教学单元。

  (二)初中分层教学的策略保障

  1.分层的策略

  ①分层的多元性——所谓分层的多元性,一是指:分层的依据主要是学生学科成绩,同时也考虑学生的认知风格和情意特征;二是指:先将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然后在A层再进一步地层中分层。

  ②分层的动态性——动态性是指对学生的分层划块是非固定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调节,做到“有进有出”,“有上有下”。其目的是如何始终把学生置于最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中。

  ③分层的自愿性——也就是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层次,具体做法是教师和学生经磋商,学生可根据自己本人的实际情况自己确定学习目标以及相对应的层次。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实施分层教学后,教师必须同时面对多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同时组织多个小组的教学活动。为保证分层教学能得以顺利实施,就必须构思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策略。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变显然是一个首要问题。这种角色的转变也就意味着教师的工作并非只是传递信息,甚至也不是传递知识,而是以陈述问题的方式介绍这些知识,把它们置于某种条件中,并把各种问题置于未来的情景中,从而使学生在答案和更广泛的问题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四、结语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指出:“我们依然缺乏对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实践活动的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的研究,缺乏整合,缺乏对课堂教学的理性之具体的认识。”而分层教学的根本特点就是:改变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围着课本和教学大纲转的被动局面,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而开放的课堂环境,使课程能够成为一种与学生的个体经验相吻合的、且能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充分发展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使每个学生争取到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22

  摘要:本文通过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比较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缺陷,对合理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科学教育;科学;中学;小学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正逐步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颠覆了传统的以挂图、板书、对着教材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音频、图像、动画、视频等手段,形象地阐述学科知识,更好地再现教材,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1]。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巩固知识[3];通过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或动画演示可以化难为易,降低中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难度,还可以突破重难点,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显著。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具有许多优势,但是关于多媒体在中小学课堂上应用的研究却鲜有报道,特别是缺乏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分析研究。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中小学科学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数据分析,探寻中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途径及方法,为中小学科学教学中更好地使用多媒体提供参考。

  2中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使用情况调查

  在中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极大的辅助作用。对湖南省某地级市五所小学科学课程中多媒体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多媒体教学的使用频次与地域和教师的年龄密切相关,多媒体在县城已经普及,但在农村学校还没有普及;随年龄增加使用多媒体的兴趣下降。

  20-35岁的教师有70%的教师总是使用多媒体,普遍认为多媒体教学很重要,容易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更能够加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并存在依赖性;36-45岁的教师只有55.6%经常使用;46-55岁年龄段的教师有66.7%很少使用,有50%的人认为多媒体教学不重要。其主要原因是年龄偏大的教师习惯了传统教学手段,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耗时耗力,不愿意去耗费这个精力。但是与教师的态度形成对比的是,有超过80%的学生非常喜欢或喜欢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有6%的学生不喜欢或不太喜欢。

  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形象生动的动感图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重点难点,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而不喜欢的学生是因为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速度太快,顾及不到每个学生的感受,而且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会相对减少,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上调查可以发现,多媒体教学如果运用不好,不但不能发挥其优点,反而可能产生不良效果。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分析

  对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分析调查中发现,接近60%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更易于学生接受;但也有超过50%的科学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导致师生交流变少;超过60%的科学教师不同意摒弃板书教学方式;而超过80%的科学教师认为,板书可以跟进学生思维。由此可见,虽然多媒体教学题材丰富、形象直观且效率高,但是如果掌握不好,容易导致课堂教学主次不分,师生间交流变少,缺乏情感互动。

  通过对五所学校共两百多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在中小学阶段开设科学教程的四个年级中,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有多媒体参与教学的课堂,因为其带来的新奇的图片、好玩的视频以及贴近生活的种种知识,都是学生的兴趣爱好所在,而带着这样的兴趣与求知欲去探索知识,也正是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并且年级越高,兴趣越大。而在三年级学生中,却有17.5%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兴趣不高。

  经分析,是由于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讲授内容过多,且速度较快,三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年级,不能适应。在科学教师对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观点评价中,82.7%的科学教师都认为在中小学应该采取“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教学为辅”的方式开展科学课程的教学。而认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二者应平衡发展”和认为应采取“传统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方式开展教学的科学教师都是极少数,只占4.3%。对于教师而言,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教学,减轻了教师需大量板书的负担,受到极大部分老师欢迎。

  4在中小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要以学科课程为核心,以完成课程目标为主线,服从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建议如下:

  4.1重视多媒体材料的准备

  教学手段的应用旨在解决那些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没有作用或者作用不大就不要用。多媒体课件中每一个内容,每一句设问或说明都要有针对性,突出教学重、难点;切忌课件画面过于繁杂,对从互联网上检索到的大量信息资料、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要学会取舍,注重课件设计的实效性。

  4.2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适时、适当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内容丰富且高效,而传统教学手段灵活自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机应变,二者应有机结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情况灵活地调节课堂进度,要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善于据此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再者,在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堂流程时,要注意把握多媒体的使用时机,合理地处理好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比如板书,教具和语言表达)之间的有机衔接和关系。尤其要注意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操作时间与课堂讲解、板书时间的关系。通过课题讲解和板书调整课程进度,加深难点重点的理解记忆。例如把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板书的强调会使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大容量的多媒体有极高的效率,但必须适时停顿,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4.3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许多抽象的知识,学生觉得难以理解,不容易掌握,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这些重难点上也较难有突破。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内容丰富且具有高效性,可以冲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拓宽学生的视野,化难为易,帮助实现意义建构。比如,讲解“太阳系”(教科版中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章第5课)一课时,使用多媒体可以将跨越时空的知识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又如“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一课中,教学重点是食物在身体内逐步被分解消化的过程。传统教学是采用挂图辅助教学,难以很好地展示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枯燥乏味。而采用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模拟食物到达每一个消化器官时发生的变化来形象地介绍各消化器官的特征及功能。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无论是在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常常会受到实验器材、实验周期长短的限制使实验难以完成或达不到预期效果。而多媒体教学能顺利地跨越时间、空间和地域的拘束,弥补实验的不足。

  5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许多不足,在中小学科学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如何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多媒体材料的准备,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讲课节奏的把握等方面,都需要认真思考研究,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参考文献:

  [1]桑同常,解启荣.多媒体在中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5):90-91.

  [2]郭晓光.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的再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14,(2):71-74.

  [3]谢忠新,曹杨璐.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116-120.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23

  外科学绪论作为外科学的第一章,主要讲述外科学的定义、外科学发展史、外科学的范畴和学习外科学的方法等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引发学生的学习外科学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外科学的范畴、基本形式,外科学的发展史和外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将为今后的外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外科学绪论作为外科学的第一章,主要讲述外科学的定义、外科学发展史、外科学的范畴和学习外科学的方法等内容。有些外科教师和学生认为外科学绪论这一章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内容空洞,往往教者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听者心不在焉,意兴阑珊。笔者认为,外科学绪论作为外科学的第一章,对于培养学生对外科学的学习兴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外科学的概念

  外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外科学主要是指以手术或手法为主要手段的医学方法。单纯讲述这一概念,未免单调,不易理解。我们采用与内科学和内科疾病进行比较的方法,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采用类比的方法,往往会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同时,应该告诉学生,外科和内科之间有时没有明确的界限,内科、外科之间的界限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更的,当疾病不能采用内科方法进行有效治疗时,需要努力寻求外科方法,与此同时,也要不断寻求内科方法以替代有效但是有创的手术治疗。这时可以举例说明,如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治疗等等。

  2 外科学发展史

  有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外科学发展史既不讲外科具体疾病,也不讲具体的手术操作,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因此不加重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医学是人们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实用性科学,外科学更是如此。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外科问题,从最初的止血、包扎,到后来的麻醉、消毒、围手术期处理、康复等等,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人们逐渐整理,归纳总结,形成了现在的外科学。因此,在外科学发展史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的教学方法与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中,先是提出外科学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几个临床问题,比如"妇女产后感染怎么办","截肢术后死亡率高怎么办",将同学们带回到当时的情境中,启发他们想办法,最后,再向他们介绍抗菌术、无菌术的发展历程。再比如"手术疼痛如何解决",引出麻醉的发展历程;"出血太多了怎么办",引出血型的发现和血库的建立。这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在讲述外科发展史时,离不开那些为了外科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外科学家,是他们书写了外科学发展史。在授课过程中,以幻灯片的形势插入这些前辈外科学家的贡献的介绍和他们的生平轶事,更加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外科学的兴趣。

  最后,举例说明近代外科学分科越来越细的问题,如显微外科,移植外科,微创外科,老年外科等。并介绍20世纪后叶外科学发展的五大里程碑:医学影像学、营养、重症监护、微创外科和器官移植。既要让学生们了解外科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要让学生们知道,外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有赖于其他专业的发展。

  3 外科学的范畴

  外科疾病的基本形式包括:创伤、感染、肿瘤、寄生虫病、畸形、内分泌失调、其它形式等。在讲述这些基本形式时,我们采用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每种基本形式举一个病例,帮助同学们理解。比如,讲述创伤这种基本形式时,我们会列举一个头颅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昏迷的病例,硬膜外血肿清除后,患者出手术室时已经神志清醒;讲述感染这种基本形式时,我们会列举一个肝移植术后重症胆管炎的案例,引导同学们分析处理;讲述寄生虫病时,我们列举一个胆道片形肝吸虫合并肝占位误诊为胆管细胞癌的病例,加深同学们的理解。通过这种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要求较高,有利于教师素质的培养,同时,同学们主动参与到病案的分析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外科学的学习方法

  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学习外科学要有科学的方法。

  4.1要强调同情心和责任感 学习外科学的目的明确-掌握它、利用它去"除疾病之痛苦,助健康之完美"。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在临床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有责任感,在患者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术前准备、手术过程中,还是术后处理时,都要仔细谨慎,认真对待患者病情变化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张化验单、每一次操作。这时,举个反面的例子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4.2强调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学习方法 外科学家裘法祖院士曾经说过,"外科医生要会做、会说、会写"。强调"三基"训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包括基础医学知识和其它临床各学科的知识:解剖,病理、病理生理、诊断的知识。Galen曾经说过,一个不熟悉解剖的外科医生要在患者身上做手术而不犯错误,等于要一个盲人完成一座完美的雕刻那样困难。以阑尾的各种不同的解剖学位置为例,说明即使是阑尾切除术这样的小手术,也需要有必要的解剖学和病理学知识作为基础。

  4.3引用著名医学教育家Osler的名言"It is astonishing with how little reading a doctor can practice medicine, but it is not astonishing how badly he may do it",鼓励医学生在外科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多阅读,既要读教科书,阅读经典的外科学教材,也要阅读期刊论文,还要学习阅读电子读物,了解外科学的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进展,做到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总之,外科学绪论的学习,是医学生学习外科学的入门第一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这一节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引发学生的学习外科学的兴趣,使学生们掌握外科学的范畴、基本形式,外科学的发展史和外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将为今后的外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24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不分快慢班。这既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但这样一来,班级里学生素质差距很大,使教师教学更富有挑战性。针对这一现象,我试图根据层级理论,实施分层教学,探索一条初中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分层教学就是客观地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将班级里水平相差不大的学生归为一“层”,定为一“级”,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从而使每位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分层教学既可以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一刀切现象,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差距,更是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笔者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素质摸底,分层定级

  在进行分层教学前,教师必须通过必要的手段摸清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摸底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心理准备、态度、习惯、方法和原有水平等。摸底的形式一般有问卷调查、自我定位、谈心、座谈及试卷分析。如,学期初的问卷调查,我设计了:

  (1)你以前学过英语吗?

  (2)你喜欢英语吗?为什么?

  (3)你对学好英语有信心吗?

  (4)你是否坚持每天早晨至少30分钟读英语,晚上至少30分钟听英语?等10个小题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层级组,然后将分组结果告诉学生,达成师生心理沟通和相融,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客观依据。

  二、教学目标,分层制定

  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全面、得当,是否适应每一层级的学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制定同一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同一目标定得过高,会令后进生“望目标而生畏”;而目标定得太低,则会埋没一部分拔尖苗子。根据学生素质的不同层级,教师可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后进生,要有达成性基本目标,让他们达到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优等生,则要制定较高的教学目标,让他们全面达到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拓宽知识面,加强“四会”训练,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出类拔萃。

  三、教学内容,分层确定

  JEFC是一套适应大多数学生英语水平,符合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学习需要的新教材。因此,教材的内容只能适应大多数中等学生需要。在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学习素质不同,对教材内容的需求也不相同。同样的教学内容(如Three Skills)对于部分后进生只能当听、说(Two Skills)来要求,而对于另外一部分学生则可以用作听说读写“四会”(Four Skills)来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授不同的内容。以教材规定的内容为基础,适当降低要求,适应后进生学习;反之,在教授教材规定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些思考性、创造性的能力题,以适应优等生的需求。这样,班级里既有“满园春色”,又有“红杏出墙”。

  四、教学节奏,调整控制

  英语课堂教学各环节节奏的快慢,影响到课堂英语语言实践的广度与密度,直接影响到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学进度也要适当调整控制。由于学生水平的层级性,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师不能以相同的节奏和速度进行教学。对于重点、难点、新授知识,节奏、速度要放慢,让后进生能听懂;对加深、拓宽、课外练习等,则适当加快,否则,后进生听不懂,没事干,影响课堂秩序,同时,也影响整个教学进度。如,教“现在进行时”,针对学生容易丢掉be(am,is,are)动词,忘记加-ing这两点难点,我尽量放慢节奏速度,让后进生也能听懂。但进行现在进行时与特殊疑问句联用练习时,则稍加快语速让优等生迅速完成,这样不会造成学困生没事干,而影响整个教学秩序。

  五、教学检测,分层设计

  课堂提问是检查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高水平的课堂提问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随教师的提问而积极思考。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应该有坡度,即层次性。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尽量提一些基础的简单的问题吸引学生,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以成功的体验去激励他们上进。而对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应提一些有思考性、讨论性的问题,让他们在思考讨论中不断培养能力。如,在教“There be”句型时,我用幻灯片出示画有小河、船、房子、树、花、野草等的幻灯片,让学生看图。因为画面较为滑稽,一开始学生的注意力便都集中在画面上。我设计几个简单的题目,如,“Is there a boat in the picture?Is there a boat in the river?”等让学生用“Yes.”或“No.”来回答。后进生对这些问题回答准确率很高,我用“Good!Well done!”来鼓励他们,这时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针对优等生,我问了些较难的题目,如,“Is there a river in the picture?”“Where is it?”等让他们回答,然后以There be句型让学生上台描述画片。通过这种分层提问,可以将全体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25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学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是最基本的部分,同时也是开展教学实践的有效方式;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科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不仅涉及更加广泛的知识面,而且与生活息息相关。为此,做好小学科学教学,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够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思维,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下;小学科学教学;教学探索

  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许多课程在知识结构、知识呈现形式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小学科学的变化更为显著。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应该在结合学生学习现状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科学民主的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小学科学的情感。下面,本文通过结合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对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科学教学的优化作具体阐述。

  一、通过生活课程资源的合理应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科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所以许多教材内容都源自于生活,要想保证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科学知识,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通过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正确指引,从而进行合理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在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如此,才会不断激发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这也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久而久之,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未来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植物课程的学习时,老师便可以预先设定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学校校园里的植物总类,并且鼓励学生发言,老师再对学生所列举的植物进行分类,等到学生总结完毕,老师应该适当的对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赞赏,最后,老师再对其进行总结补充,并且对各种植物进行具体的分类,明确其分类标准;这样的教学,才能够实现师生的共同参与,而且还能够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方式,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科学现象,从而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看清科学现象的本质;然而,有的科学现象犹如昙花一现,出现的时间很短,而且在短时间内是很难看到的;实验也是比较繁琐的过程,有的实验周期较长,通常需要十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课时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观察科学现象的机会,老师可以适当在课堂上引进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来制作相应的课件,实现辅助教学;其次,老师还可以提前录制一些科学现象,或者在网上选取相应的视频图像,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从而更加清晰明了的给学生进行展现,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实验等待的时间,而且还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丰富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全面的掌握其知识,这对于科学教学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素养是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素养也是衡量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如此,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其综合素养,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老师应该适当的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平台;必要的时候,老师还应该适当的放手,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发现问题,从而掌握更多的实验操作技能;久而久之,学生才会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举措。

  四、通过问题情景的设定来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听讲,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对于小学科学课程而言,问题是学生养成学习思维的开端,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想象思维,往往对许多新鲜事物都能产生好奇心,所以针对小学生这一特点,老师在课堂进行前,可以预先为学生准备一些问题,从而让学生大胆的猜测,这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说过:伟大的发现都是通过伟大的猜测来实现的;所以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大胆的进行猜测,只有在不断的猜测和假设中,学生才会不断发现真理;如果学生在对科学知识的猜测中出现了错误的猜想,老师也不能对其进行一味的批评,而且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从而给予正确的引导,如此,才能够更好的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要想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高效进展,老师就应该加强对课程教学的研究,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引进,来实现科学教学的创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科学课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如此,才能够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26

  一、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掌握思维构图的理念和技巧进行思维导图教学的首要步骤是要让学生掌握思维沟通的理念和技巧,为学生能在课堂上熟练完成思维沟通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完成简单的思维导图,如植物的分类,学生尽量将自己能想到的植物归类并绘制出来。为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教师可以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将思维导图的技巧传授给学生。常见的思维导图理念和技巧有:主题放在整张图的中间,次要的概念放在“枝干”上;每个分支只能写一个关键字,且字体要端正;整张导图要遵循交叉联结不同分支的要求;可以采用符号、色彩等方式让导图更为美观。

  (二)合理引入课堂主题本课的教学主题是电磁铁,教师可以用合理有趣的方式将学生逐步引入教学主题。借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吊车的Flash动画,并配上有趣的旁白,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过程。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地讲述一下电磁铁的基本知识,将这一课的主题分为电磁铁的性质、影响电磁铁大小的因素、电磁铁的应用三个部分。

  (三)分组构图和讨论成功导入主题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导图设计并自主讨论,这样能减轻学生刚开始的绘图负担,同时还能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根据此前对电磁铁主题分好的三个部分,教师可以在学生导图和谈论前提出相应的问题,如:电磁铁的基本构造有哪些?电磁铁的缠绕过程是怎样的?等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设计自己的思维导图,自主搜集材料、完成构图。之后,让小组成员讨论自己的思维导图作品的不足或者突出的部分,并作一定的修改,在自己的导图上完好地体现出来。

  (四)构图成果展示各小组经过讨论和完善,将最终导图成品展示给其他小组,通过对比学习、深度讨论发现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短处。教师在此过程中,首先要肯定每位学生的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要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最后对整个思维导图的学习作总结,将学生的导图成果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善的思维导图。完整的电磁铁思维导图可以由电磁铁性质、影响电磁铁大小因素、电磁铁应用以及电磁铁知识拓展组成。电磁铁性质概念可继续分成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电磁铁的制作三个分支,电磁铁应用概念可以分为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机、磁悬浮列车等分支。

  二、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虽然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很强的应用性,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思维导图没有很好地对主题中各个分支概念进行分析和联系;其次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更好地将思维导图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一)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相结合将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结合起来是对两者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理清学习思路,理解主题与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也能帮助教师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框架体系。两者的相互结合有效解决了思维导图无法全面分析主题中各个分支概念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同时,在结合思维导图与概念图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分清概念的主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四部分的《看月亮》教学中,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概念图,包括满月、峨眉月、弦月三个分支概念,让学生将空白的部分填好,如:我们一般在能看到满月。学生通过熟悉和理解各个概念充分理解主题,可以更好地学习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融入其他学科受教学时间限制,教师逐步将思维导图深入其他学科中,如数学、语文等,这样不仅能合理分配资源,还能保障思维导图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而言,他们也可以将思维导图融入生活中,利用思维导图来记录自己每天的生活、展示自己的家庭和兴趣爱好等。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的《照镜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融入思想品德与生活学科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照镜子,你们知道在生活中镜子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吗?”这样学生就会联想到妈妈的梳妆台、爸爸的汽车后视镜等。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27

  一、兴趣,探究的动力

  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的兴趣。学生的自主探究正是建立在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兴趣基础之上,没有兴趣,学生就会消极参与甚至会视而不见,这自然会大大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与参与程度,无法实现自主探究。为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要向学生展现科学世界的奇妙与美好,激起学生内心探究的动力。

  1。媒体展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模拟与演示功能,不再是传统的黑板与粉笔的枯燥教学,也不是传统课件的高度固化教学,而是以不同的视角来传达更多的信息,带给学生以新鲜感与愉悦感,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地震”一课,教师就可以来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震时房屋倒塌,道路错位,树木被连根拔起的景象,进而激起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制造悬念。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展开主动的探究。如在学习“金鱼”时,我让学生思考鱼鳃一分钟要开合好几次,不断地在喝水,会让小鱼胀破肚子吗?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进而展开主动的探究。

  二、问题,探究的主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动力与主线,只有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才能展开有针对性的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1。问题具有探索性。探索性的问题在于能够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有深度,而不是简单而机械地从教材中提取。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有思考价值,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更加有效。

  2。问题具有实践性。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植根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学科,因此,我们要将问题的设计点放在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上,设计富有实践性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性。如让学生来思考如何清除水垢,如何清除油烟,如何防止铁器生锈。

  3。问题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的问题设计也不能只是限定在固定的模式与特定的答案上,而是要鼓励学生进行多维角度的思考与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整合与运用,更加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更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为此,我们要让学生有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展开主动探究,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如在学习“认识空气”时,我们就可以结合前面所学过的水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与推理的方法来展开空气的性质探究。学生结合所学与生活经验得出空气与水具有相同点,即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形状的透明体。此时让学生思考,水占据空间,具有体积,那么空气是否也占有空间呢?你能用实验来证明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积极的思考与交流,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一是将注射器活塞拉到中央,然后用手堵住注射器的前端,使劲往下按,但无法将活塞推到前端。二是将漏斗放于锥形烧瓶上,倒入水,水可以轻松地流进烧瓶;把带胶塞的漏斗塞放于锥形烧瓶,倒入水,水不能进入烧瓶。三是将杯子底部放放少许卫生纸,然后将杯子竖直倒立放入水中,纸没有湿。还有许多实验,都可以证明空气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样的认知并不是学生间接地从书本中从教师处得知的,而是在实验操作中自主探究直接得出的,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掌握学习与研究科学重要的方法,这也将会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四、质疑,探究的本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成功的探究活动不只是解决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自主提出问题,这才是探究的本质。为此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不要束缚学生的思想,打压学生的个性,而是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成为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探究,才能让学生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如在学习“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展现学生所熟悉的水壶中的水烧开时往外溢的现象,并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学生自然提出壶中的水体积大了所以溢出来了。但是壶中的水为什么会体积变大呢?这样步步引导,学生自然就会针对心中的困惑来展开主动探究,这样的探究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这正是学生不断质疑、释疑的过程。总之,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有价值的探究主题,以实验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得到情感上的提升与思维上的启迪,让学生真正学会探究,走进科学殿堂。

  参考文献:

  [1]谷玉艳,论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吉林教育,2010(2).

  [2]方玉财,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2013年6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28

  小学科学是一门将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内容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大量的存在于教材之中。因此,在实际的科学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科学课程的优势,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在科学活动课上,要巧妙地依据学生性格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课内外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科学教学的德育目的。

  一、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作用

  科学教学作为小学阶段必修的课程之一,是学生接受科学启蒙教育的学科,也是展现出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主要手段。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不仅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更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任务。同时,科学这门学科内设多种教学内容,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卫生等多方面的知识,的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德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利用教材知识对于渗透德育教育起着积极地影响[1]。在科学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使教师发挥育人作用的大好时机。例如:科学教材中的某一章节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设置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假设,到底摩擦力大小是跟物体的重量,还是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再根据教材内容所设定的步骤进行实验设计,以此来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材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逻辑思维方法,与此同时,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科学知识,能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爱国情怀。例如:在学习古代科学家张恒所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的科学知识,学习古代四大发明,讲述科学家的故事等,这些内容都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对于教师发挥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途径

  1、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科学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研读教材内容,找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学时尽量的将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德育教育贯穿整个科学教学之中。例如:教师在讲解《种子的发明》这一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行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为了培养学生在做实验时要具有耐心和细心,教师可以给每人分发记录表,要求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种子的成长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学生在最后汇报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由于通过细致观察和悉心照料,种子萌发的很好,而相反,一些粗心大意的学生身边的种子出现腐烂的现象,因此,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是需要有耐心、有恒心,使德育教育达到很好的效果[2]。又如:在学习《飞向天空》时,教材当中加入了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圆中国人民飞天梦的内容,教师可以以此来抓住时机,组织学生就教材内容来谈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总结学生们的想法并可以适当的引申我国为了实现飞向天空这一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利用多媒体设备讲述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的发展历程,通过在科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感悟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德育教学起到积极地影响。

  2、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育人教育

  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实践习惯,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学习中提出一些简单的具体要求,从小事着手,进行多层次的训练,引导他们将道德认识付诸于实践,从而使育人教育发挥出实效。具体的方法有:首先,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学生常规训练,如课前准备、课堂上的发言、有序的实验操作等。要将常规训练融入到科学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之中,同时要求教师要每节课都强调,并适当地对检查结果予以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日里的科学教学课上,教师要积极充当德育教师的角色,从细节抓起,教育学生们把用过的实验设备放归原处,在使用时要爱惜实验器材,做到轻拿轻放。其次,在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耐心完成实验内容,以此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3]。例如:在学习《我的大树》这篇科学短文时,在组织户外实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科学学科的观察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先进行整体观察,再将观察重点放在局部,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科学正确的观察的方法,同时能够认识到学习科学课程中的实地观察比利用画面观察获取的知识更多,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意义。

  3、注重自我教育,将德育教育内化

  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德育品质,单靠教师传授和灌输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在科学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自我构建、自我教育。因此,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行确定探究活动方案,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课程的安排,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人人有角色,并且在小组讨论中给于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尽情的讨论与交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提升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科学教学实践的需要。与此同时将德育教育溶于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程学周 单位:罗湖区锦田小学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29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类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加强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是建立学生关心人、热爱生活、与别人和谐相处的一大有力法宝。在科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使然。

  一、科学教学融入生命教育的意义

  河南大学的刘济良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上海的专家组认为:“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系统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建构生命价值;启发学生欣赏生命,进而尊重生命主体;激发学生确立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珍惜生命;促进学生发展潜能及自我实现,展现丰富的生命力。”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方法思考

  1.改变教学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生命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生命存在的意义,重在道德品质的塑造。

  根据时代要求,新课程明确提出: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这就是科学素养。

  2.改变教学模式,着眼培养学生的实作素养

  首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去,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结合其生活经验展开广泛讨论。二是课堂上尽量多让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在空间上教师要主动让学生去思考讨论问题,去探索规律;获取知识;在时间上,一节课45分钟内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不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合理处理好教材,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教学思路清晰,围绕中心内容展示,层次清楚,过程流畅,过渡衔接自然、精心设计。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清楚,问题设计实事求是、切合学生实际。

  3.改变教学手段,着眼培养学生的技巧素养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学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其达到预想的目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技巧素养,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利用录像、图片资料可以展示自然界中各种生命的资料,对学生有效识别生命存在,理解生命变化规律的普遍性,有很好的效果,利用录像还可以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动形象地展现,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电脑分析、模拟实验,可减中小学生分析的难度,引导出有效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生命情景,变静为动、剖析运动过程、视频放大及输出画面,这有利于培养具有形象性、有序性、整体性和深刻性的学生思维。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科学教学融人生命教育应不断改革。笔者认为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生命教育基础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愿意为周围的人、为社会、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30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进步,国家及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广泛及独特的知识内容,对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人才的全面成长,小学科学教师积极将“做中学”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本文针对“做中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展开了详细探讨。

  同其他学科相比,小学科学具有自身独特之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善于从生活中进行思考和学习。“做中学”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能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主体,并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记忆。本文首先对“做中学”教学模式含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价值进行了探讨,最终总结了具体的应用途径,希望对小学科学教学能够提供有意义的模式,催化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做中学”模式含义

  该教学模式的产生及应用,是完全针对科学教育来实施的,它的有效应用,能够促使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对知识展开探索。自主探索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善于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得到解决答案,学生将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因此这种模式同传统的教学相比,教学效率更高。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还需要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并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

  例如,在进行种子发芽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验,首先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相对熟悉的种子入手,如豆芽菜等,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自己动手种植豆芽菜,并对过程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给予学生一定提示,如重点观察种子发芽过程中,对温度、水及养分等因素的需求量,教师最后对知识进行总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任务,将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做中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做中学”模式是根据小学科学教学特点而被研究并有效应用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做中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该模式的有效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和知识的探索。教师应用该模式展开科学教学,需要经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引入小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广泛接触的内容,同时通过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其次,该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主体。我国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作为客体一味地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更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做中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真正走入科学的空间,对知识进行探索,成为思考、学习的主体;最后,教师充分发挥引导功能,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具有方向性,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将学生变为课堂学习主体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及时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解答,引导其继续积极努力地展开学习,并及时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做中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这一环节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展开知识的探索。

  例如,教师在进行月球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增加对报纸、网络及电视等渠道的应用,并积极对月球体积、引力及多种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接下来就是在课堂中将学生进行分组,促使学生将自身搜集并积累的资料进行分享,并在团结协作下完成月球土壤结构等难度稍微较大的题目。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团队精神也得到有效培养,更重要的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这一教学目标的设立,具有一定科学性,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月球这一知识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对月球相关知识内容的研究学生并不会因感到陌生而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能够对月球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月球探索等内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够适应小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做”,并在“做”的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

  由此可见,积极将“做中学”教学模式有效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吸引小学生注意力。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该目标同学生接触面的关联性,还应当注重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既应当有一定难度,还应当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去“做”,也才能够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

  在科学的教学目标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和资料的收集工作,接下来,如何将信息转换成具体的知识,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例如,以上月球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内成员必须进行科学的划分,每一组都应当包含表达能力强、思维能力强和基础知识强的学生,这样一来,小组在展开学习的过程中,沟通和交流才能够更加顺畅。同时,为学生布置讨论任务,促使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下,准确回答问题。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应用了小组教学模式,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在组内能够有所分工,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对于提升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种课堂预设,是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的关键,也是“做中学”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功能的基础。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收集到的信息制作卡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加强课堂互动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学生被动学习不利于提升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新时期,积极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做中学”教学模式,必须提高课堂互动性,加强课堂交流,才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得以有效培养。

  在以上月球知识讲解过程中,学生在制作好自身的卡片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同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共同讨论知识内容,如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圈需要多少天,以及自转和公转过程中分别拥有的速度是多少等。教师根据小组内展现的卡片内容及数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激励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知识的探索,才能够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积极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学应当积极应用“做中学”教学模式,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提升知识内容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并提升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团结合作精神。

【谈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论文(通用30篇)】相关文章: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论文01-21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研究论文10-27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论文06-01

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论文03-13

基于核心素养时代的高中美术教学探索论文11-27

核心素养的认识05-10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论文06-01

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探讨的论文06-22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论文03-18

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