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语境下新媒体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论文

时间:2021-09-09 09:26:4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微传播语境下新媒体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论文

  媒体与人类社会共生共荣,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地更迭与演进。媒介传播技术的变迁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发展空间。以多媒体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文化、博客文化、IPTV技术、ASCII艺术、手机传播、BBS、赛博朋克、微博客、威客文化等新媒体传播形态层出不穷,加速了社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步伐。尤其是微博客的异军突起,建构了一个以“碎片之链”为新形态的“微传播时代”。在这个以“跨界”、“混搭”、“碎片”、“个性”、“开放”为文化特质的微传播时代,新媒体人才培养路径亟待变迁与改善,规避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脱轨市场”的状态,转变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向,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与文化的变迁、更替、传承。

微传播语境下新媒体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论文

  一、“微内容”: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时代症候

  经济的高速发展助推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高压”生存状态下的我们,没有时间去阅读海量信息,只有打碎这些“厚重”信息进行“片段式”的阅读。海量信息以“分散”、“零碎”的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提高了我们了解、感知、阅读信息的效率。维基百科、问答、互动论坛、微博客等媒介传播形态诠释出“碎片化”的文化特质,全景式展现了“微内容”的文化传播语境、文化表征与时代症候。

  微内容是相对于传统的大手笔、大制作、海量、重要的宏观信息而言,是Web2.0时代网络技术数字化的创造性产物,是互联网用户上传到网上的任何数据。微博客的崛起,凸显了“微内容”传播效果的异常强大。世博期间,伊利公司通过微博有效传播了其“绿色产业链”的公益营销理念。微内容看似“弱不禁风”,但其传播的时效性、便捷性是传统大众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新媒体通过聚集、分享、传播、迁移、整合微内容,使其聚拢为丰富、个性、时尚、潮流的“媒体资源”。

  目前,我国的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还未跟得上科技的步伐,尤其是数字新媒体人才短缺已经成为了传媒发展的软肋,以上海为例,“上海有近30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的相关专业,每年上海本地有3000多毕业学生,但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与实际人才需求错位。不少企业反映,刚出校门的学生,无论是经验还是技能,都距离企业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要上手工作,起码需要培训3~6个月。”[1]身处“微内容”传播时代,“数字化生存”建构了世界新的意义性,新媒体人才培养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符合数字化时代新闻人才需求。

  二、“专”与“多”: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技能诉求

  新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传播速度快,这就要求新媒体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新闻信息制作、把关与传播。在“融媒”时代,传统媒体与新业态的融合表征了“多层面”、“立体化”的媒体形态的来临,媒体人才的知识结构就要求立体感、层次感,即复合型人才。

  新媒体人才培养的“专”主要体现在能够把新闻传播理论与新媒体技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创造出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应该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境况,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着力打造“新媒体技术空间教学”。比如在讲述新闻采访的过程中,用幻灯片展示新闻示例,增加现场感,激发学生的采写欲望,在同学的心理构建一个采访的概观式的图景。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应该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操纵与运用,在新闻现场、制作空间等场合能够游刃有余,激活传媒细胞、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掌握先进的新媒体技术不仅仅是为了进入新媒体知识领域,而且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作为工具进入获取更广泛知识的新天地。”[2]

  “依托网络,人们的学习方式更加自由和便捷,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基于网络的海量信息资源,人们的学习内容可以任意选择,可不受语言和知识深浅的限制;基于新媒体的互动性,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通过E-mail、MSN,以及个人网站、博客、沃客等进行信息交换、知识咨询、心得纪实,可不受讨论主题限制。”[3]新媒体的新特性要求,新媒体人才培养不仅“专”,而且还要多,要成为复合型的人才,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学习方式的革命必然导致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思维更加开阔,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扩宽学习的渠道,变革学习的新思路,“提高传播的效果与速度,降低媒体的劳动力成本,增强媒体的.竞争能力。”[4]

  新媒体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新闻学、传播学的知识,还应具备心理学、广告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知识,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新闻传播事业。在数字化媒体技术时代,新媒体人才培养就是要培养能将各种媒体融合在一起的人才。在微传播时代,“一专多能”的技术培养要求已经成为了传媒人才的必备素质与基本功能。现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助推媒介融合进程阔步向前,在融媒新时期,媒介形态的界限正趋于消融,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介形态相互交织与融合,“在亚洲和欧洲有越来越多的人用flashlight 等软件通过手机传输视频、音频和文字文件,还是高速的,这改变了新闻的传输方式,人们会更多地采用这种方式消费新闻,因为这是一个移动的社会,大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旅行,需要迅速、高效地获得新闻” [5]。新媒体人才培养理应在媒介变革中求生存、求发展,人才的专业素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变化莫测”时代的要求,打造出复合型、跨界型的传媒人才才能在变幻中独树一帜。

  三、开放与创新: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创造性思维

  新媒体以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多媒体化等独特优势,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波及了传统的传媒人才培养观念。传统的传媒教育由于其严格的选拔制度和标准化的选拔方式使得传媒人才创新不够,造成了新闻作品的相互“借鉴”与“拼贴”,“规范化”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数字化新媒体技术的人才培养需求,开放与创新成为了微传播时代媒体人才培养的呼唤。

  新媒体能够融合多种媒体于一身,其兼容并包的特质,要求新媒体人才培养具有开放性的思维。新媒体的价值就在于传播客观的新闻知识的同时,把创新型思维方式传播给广大的受众。新媒体教育是在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创新、回馈方式创新、传播思维创新、传播技术创新的媒体环境中起步,就必须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新媒体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承,更多地是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及能力,能够善于掌握与整合知识结构,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拓展性的思维,完成研究性、实用性的传媒活动,以期获得更高的精神筹码来应对传媒的变革与发展。

  四、新媒体素养:新媒体人才培养的素质内核

  媒介素养作为一个舶来品,是由英国文化研究学者E·R·利维斯提出,早期的媒介素养关注的是大众媒介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现如今,媒介素养主要“就是人们认识、利用和参与大众传媒方面的素养”[6]。正确地利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在使用媒介中完善自我,促进社会的进步。随着网络计算机的发展,在虚拟的网络传播世界里,受者与传者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网络素养被提上日程。

  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时代,信息传播自由性、随意性增强。网民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经常发布一些“伪信息”,如“金庸被去世”等消息的散播,不顾及社会影响及个人价值观念,充分暴露了网民新媒体素养的缺乏,因此提高大众新媒体素养已迫在眉睫。

  新媒体的出现变革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话语权由精英转向大众,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者与受者集于一身的新媒体使得信息发布缺少“把关”,导致“伪信息”的传播,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信息污染的网络世界里,我们要善于甄别冗余信息、虚假信息、色情信息、垃圾邮件等,抵制不良信息。我们要积极地利用新媒体,使其能够为人类服务,明确地选择信誉度高、质量高的网站进行访问与使用。在发布信息时,要多方求证,不能图一时之快而传播不良的信息。在提高新媒体素养方面,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应该同时并用,社会各界一起担当,为新媒体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共同努力。

  在以微内容为特质的传播语境中,新媒体人才培养重视开放性、创新性的思维模式,提高新媒体素养,服务于专业实践,建构多元发展的公共表达空间。同是还应该重视传媒人才的个性化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实际,提高媒介接触行为,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传媒精英。

  注释:

  [1]孙夏卿:《新媒体人才培养亟待加强》,载《青年记者》2008年第29期。

  [2]、[3]、[4]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5]杨溟、张强:《打造“全能型”复合传媒人才》,载《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10期。

  [6]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微传播语境下新媒体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全球语境下的国家形象传播论文12-31

浅谈新媒体下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研究文学论文12-30

碎片化语境下的网络传播策略论文12-30

新媒体时代高校广播的发展路径论文01-02

新媒体传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12-13

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广告传播的特性论文12-24

新媒体传播方式特点07-10

新媒体环境中传统戏曲的传播论文06-27

数字新媒体下的数字出版论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