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论文

时间:2021-09-09 08:48:3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论文

  论文摘要:研究性学习比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只有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正确实施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性包含了选题的主体性、研究过程的主体性和评价的主体性。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论文

  论文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主体性 选题 研究过程 评价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传统的以传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所无法完成的。研究性学习就是适应这一形势而产生,并在全国迅速推广的。在实践中,关于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应遵循哪些原则等问题正被热烈地讨论着。笔者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求者。更重要的是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和主体性的人格培养。换言之,研究性学习是主体性教育的最高境界,而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一、课题选择和组织的主体性

  确立课题的实质就是发现问题。确立课题是研究性学习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一般说来,事物的论证过程有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单单把目光投向后两个方面,因为他们认为分析能力和解决手段是表征能力的最佳方面。然而他们却忽略了这三个论证过程有一个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没有“发现”哪来的“分析”,又哪里来的“解决”?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发现问题”这一重要环节,因而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研究性学习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但在目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不少学校往往采取教师提出课题,由学生选择的办法,这在研究性学习剐剐开始启动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但我们不能局限于此.还应该允许学生从自身出发提出课题。因为在教师提供的有限课题中进行选择,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范围,学生的自主性并不能充分发挥。没有了自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无法凸显,兴趣也就大打折扣。缺少了兴趣,学生追求的也只能是为完成任务的结果了,这样势必背离研究性学习的主旨。

  因此在选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以选题的充分的自由。学生既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也可以从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中自行确定课题。作为教育者特别应该鼓励后者。

  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呢?

  1.创设问题情景,形成学生发现问题的沃土

  首先,开设各种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开设科普讲座,引导学生探究身边事物的科学原理;介绍学校周围或所在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探讨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其次,注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惟书、不惟上,客观介绍本学科的学术进展,敢于怀疑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和权威的观点。教师要允许学生怀疑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不搞一言堂。再次,经常组织讨论、辩论,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形成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推动学生找到有价值的、有可行性的课题。

  在指导学生选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提供的是问题情景而不是课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才是成功的指导。

  2.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问题情景的创设,仅仅为学生产生问题提供了条件,学生能否产生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只有给学生充分的酝酿时间才能产生和发现问题。在这个时间内,学生需要相互交流,查阅文献资料,形成一定的研究假设,考虑研究所需的主、客观条件。但是目前有相当多的.学校,为了迅速地显示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急功近利,要求学生必须在短期内完成课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完全自主地确定课题,只有选择教师提供的课题。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从一开始就背离了其初衷,背离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3.实行动态管理,允许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改变课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发现了与原课题相关的另一问题,他们要放弃原来的课题,来研究他们发现的新问题。这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应该受到鼓励的。因为,这样不但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而且可以促进课题的升华,使研究课题更有价值,更符合实际。不过也要教育学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课题的变更,防止心猿意马“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不良倾向。

  二、研究过程的主体性

  研究性学习突出“研究”二字,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在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结构中,学生的主体性是很难充分发挥的,因为传统的课程体系中教学目标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不能选择学习内容,也无法选择学习的深度,更无法决定学习的时间。而研究性学习则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甚至只是合作者,在这里,学习什么,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由谁来指导,都可以让学生选择。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体。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如何才能保证主体性原则的贯彻呢?

  1.了解学生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所积累的知识为基础的。只有从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才能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指导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是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逻辑起点。有了这些就可以进一步判断学生容易做到什么,不容易做到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具体的、有效的指导策略和计划。否则,这些都会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受到限制。

  2.耐心等待

  在学生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过多干涉甚至包办来代替,而要善于“等待”。“等待”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与学生共同活动,不断地、深入地观察学生,搜集学生有关的问题和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出现的问题,只有在学生提出指导的要求时才进行指导。教师通过等待观察,可以使学生增加理解的机会,把握理解的具体线索和方法。

  3.鼓励学生

  在研究性学生中,教师的鼓励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不论是在学生成功时或失败时,不论是在顺利时还是困难时,都要采取鼓励的态度,因为鼓励可以给学生增加精神动力。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鼓励学生探索新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对于新的问题,即使最终并没有研究出什么结果,其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学生从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是以前任何教学活动中所无法获得的。

  三、评价的主体性

  评价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性原则出发,应该侧重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正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主体作用。

  这是因为:第一,由于研究性学习承认和允许个性差异,重过程而不重结果,重体验而不论成功与否,重视有关学生的优点和可能性,特别是进步的状况,因此评价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学生能够在自我评价中深化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感受,这本身就很有价值,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第二,由于研究性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主体的学生必须能够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方向,因此,评价应该是和研究共始终的。而作为由学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活动,他人(包括指导教师)也无法完整地了解其过程和其艰难程度,无法体验其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因此,他人的评价不可能代替自我评价的作用。那么,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实践中如何具体操作呢?学生自我评价的模式从自主性的程度上看。可分为三种:一是由选题设定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学生据此进行自我评价;二是由选题给出几个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学生从中选择自己认可的项目和方法进行自我评价;三是完全由学生自己设定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而进行完全自主性的自我评价。这三种中,第三种最能体现主体性原则。学生自我评价并不能排斥教师的评价。教师评价的重点在于确认学生的优点,使学生增强克服挫折和困难的勇气,鼓励和激励学生具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论文】相关文章:

作业中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的论文01-07

论认识的主体性原则论文12-04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四性原则论文01-16

研究性学习报告论文01-13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原则及其影响因素01-20

对研究性学习的再思考论文01-25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及反思论文01-06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论文01-07

研究性学习的讨论与开展的论文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