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招生模式变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文

时间:2021-09-17 20:20:3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高职教育招生模式变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文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给高职教育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在《规划纲要》的引领下,招生模式发生全面变革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必然随之进一步创新。

高职教育招生模式变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招生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于20**年7月29日发布。《规划纲要》中专门有一个章节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与要求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且明确指出:“要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发展职业教育。”这既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职业教育实践中长期坚持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是《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基本要求。黄炎培先生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使有业者乐业”,指有业者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和水平,从而迸发出创造力,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1]

  三十年来,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但其发展道路却充满坎坷,而高职教育更是自“诞生”以来就饱受争议。高职教育是伴随着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前行的,模式没有最新,只有更新。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逐步改革,使高职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的模式差别越来越大,可以说是一个从规定动作到自选动作的过程。[2]要实现可持续的稳定发展,高职教育就应当继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课程、专业设置和师资培养,推进教育模式的改革,以增强社会认可度而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新型高等教育。

  一、招生模式的全面变革

  (一)招生模式全面变革的前提

  首先,20**年全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在校生2979万人,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3]而《规划纲要》中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依靠招生规模的扩大。

  其次,从《规划纲要》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将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并列,就是要调整我国社会的人才结构,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要有动脑的人也要有动手的人,要有管理的人也要有操作的人。在大部分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倍受青睐,但是在我国现阶段这种情况还没有出现。我们要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就必须大力发展和强力推进高职教育。

  最后,教育部已经在部分高职院校展开了自主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早在两三年前,部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就开始进行自主单独招生,而且效果良好。2011年,这项改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教育部通知,进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都可以参与申报。[4]

  (二)招生模式全面变革的具体体现

  一是招生方式和招生时间的变化。基于上述前提,目前再通过传统的单一高考,用一考定终身的方法来招高职生,显然已经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高职院校应当彻底改变以往的统一招生模式,做好自主单独招生的准备工作。招生时间应更加灵活,虽不能“随到随学”,但也可以在每学年中增加招生次数,这样更能满足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求学的愿望。而学生在实习期间,或通过一段时间较为完整系统的学习后,能就业的应当先就业,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再灵活安排剩余的学业,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就业。

  二是自主单独招生力度会不断加大。招生方式不再采用现在的一考定终身的方式,以试点单位为例,各校应当着力改革,实行在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下的自主单独招生,即在坚持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前提下,高职院校依法自主规定报考资格、自主组织专业考试、自主确定录取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这是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目的是为了探索出新时期适合高职院校培养需要、适合学生成才发展的选拔模式。

  三是生源的多样化。招生模式变革后,高职院校的生源不再仅仅限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更好地推进全民终身教育,高职院校的生源应当是开放的,即全社会的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在岗人员,都应该有平等享受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权利。这种变化应当强化,高职招生最终要向西方发达国家看齐,整体转变为“注册入学”﹡。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而随时做好准备,从而吸收更多的生源。

  (三)招生模式变革应注意的问题

  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绝不能把高等教育搞成一个产业。现在高职院校众多,公立私立并存。招生模式变革后,实行自主单独招生,有的高职院校可能会为了生源不择手段,违背招生计划原则。

  在这种状况下,高职院校的自主单独招生工作必须从长计议,首先就要充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加强院校基础建设,努力增强师资力量,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生源放心就读,从而化解招生难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创新 (一)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再定位

  高职教育有两大本质特征:一是“高”,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二是“职”,是职业教育,决定了它主要强调职业技术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仅仅是一线操作人员。

  [5]

  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计划要以“应用”为宗旨,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知识结构上,处理好“必需”和“够用”的度,不盲目追求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专业知识的“高、精、尖”,只求在有效衔接不同课程的基础上,使不同学科的知识尽量搭配,形成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一个有机整合。 高职教育要特别注重建构专业知识的平台。专业能力的培养要以学生面向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基本职业技能和较强的就业能力为主,并帮助学生树立创新观念,强化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感和责任心、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人才培养模式要警惕“泛职业化”现象

  高职教育要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以育人为根本原则,必须大力倡导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有些高职院校在突出“就业”,完成高职院校“目标责任”的同时,忽视了高职教育的基础责任,即以职业道德、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责任意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等为表征的职业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在我国社会剧烈变革的转型期,精神方面的塑造既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突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要以未来职业岗位的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主。在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情况下,终身的一成不变的职业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几率大为降低。人的一生中职业有可能会不断变换,同时同一职业对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良好的心态、理性的.思辨、准确的判断和坚韧的精神等综合人文素养将为高职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6]

  高职人才培养还必须重视必要的理论知识,准确定位培养规格。一方面,“高职”的“高”,表现为高素质的特征,这正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高素质的实质体现在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使培养对象职业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建设和改革是核心。但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沿袭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定式,忽略了从实践到理论的根本转变,教师都是去完成自己预先设定好的实验。高职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由经验层面的习得向策略层面提升,让外在的实验表征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教师水平高低的外在表现。高职教育一旦离开了“高”之所藉,就失去了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服务的初衷。

  另一方面,“高职”的“职”不是指简单固定的一个职业的意思,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职业能力。专业定位及其指向过于专一,必然大大削弱学生进入职场的适应能力。有的高职院校将职业发展和职业能力的需求静态化,学习专业单一地指向该社会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术,力图使某个专业与某个社会职业或某个岗位形成完全的对应。当然从一定程度上说,学校的专业与社会职业岗位密切相关,职业教育的专业来源于社会各行各业;但高职教育的专业应依据工作过程的同一性原则而划分,并尽可能多地覆盖社会职业或岗位,不可能完全一对一。根据同一性原则来构建的高职教育的专业,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集成性,同时也肯定有了一定跨学科特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等诸多外部因素变化,高职教育的专业都应有及时调整和适应。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职业或岗位也在消失和构建中循环往复。因此,要用动态的观念,与时俱进、有前瞻性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制定和实施相应方案。

  (三)适时调整专业计划,加强教育常规

  由于招生模式的变革导致学生入学相对灵活,以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应时刻注意市场动向,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适时整合和调整相关专业,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同时,高职院校自身要深练内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鼓励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引进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更应继续强化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面对多而杂的生源,要做到教学“形散而神不散”,让学习过程灵活而大纲不乱,采用适时灵活的教学计划。

  三、结语

  经过2000年代整整十年的空前大发展之后,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和看法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认识到就读高职院校不再是考不上好大学的考生的一个无奈之举,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对自己未来职业和人生的一种“量身定做”。进入20**年代,高职教育是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的观念渐入人心,高职院校的地位也在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找一份好工作,可以到高职院校去上学,这充分体现出“多一种标准就多一批人才”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精神。[2]高职院校在招生模式发生变革后,一定要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社会上树立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教育是把金钥匙,职业教育是把万能金钥匙”。《规划纲要》的出台必将为高职教育带来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张榕明.按照终身教育理念发展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23.

  [2]吴晶,赵超,等.新一轮教改的开放思路:从规定动作到自选动作[EB/OL].http://news.xinhuanet.co/politics/20**-08/04/c_12406624.htm20**-08-05.

  [3]教育部.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3/c_12405082_4.htm.

  [4]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关于申报2011年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及拟安排招生计划的通知[Z].教学司函〔2011〕2号,2011-01-29.

  [5]谭军.浅论高等职业教育定位[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

  [6]杨东铭.当代高职教育若干倾向性问题之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4).

【高职教育招生模式变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论文02-08

浅析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论文02-19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01-19

对特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02-21

动漫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论文09-28

浅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文01-11

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德育教育研究论文01-19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试探07-03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误区论文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