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的叙事技巧的探讨论文

时间:2021-09-20 11:17:4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祝福》中的叙事技巧的探讨论文

  摘要:《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前人对于小说的主题以及人物形象已经做了很多分析,本文则着重从叙事学角度探讨《祝福》中的一些叙事技巧。

《祝福》中的叙事技巧的探讨论文

  关键词:《祝福》 ;叙事技巧;运用

  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写于1924年。当时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前人对于小说的主题以及人物形象已经做了很多分析,本文则着重从叙事学角度探讨《祝福》中的一些叙事技巧。

  一、“闪回”的运用

  闪回又称“倒叙”。即回头叙述先前发生的事情。小说开篇先写了叙述者“我”在新年做“祝福”的时候回到鲁镇,住在鲁四老爷家,家中一律忙着准备“祝福”的一些事宜。在这样一种忙碌热闹的氛围中,“我”心中却十分不安,决计要走。于是叙述者在这里叙述要走的原因时运用了闪回的方式回头叙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这里的闪回属于填充闪回,叙述者在“我”和祥林嫂对话这件事发生并且产生了“我”要走的结果之后,再交待其原因。

  后来,“我”还没来得及离开就听到祥林嫂已经死了的消息。接下来作者才开始叙述祥林嫂的人生经历。祥林嫂在第一任丈夫死了之后初次来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工,这时候的祥林嫂“做工丝毫不松懈,食物不论,力气也不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但好景不长,不久,祥林嫂就被婆婆强行带回并逼她改嫁到山里,又经历了二任丈夫病死、儿子被狼叼走吃掉的残酷事实之后,被迫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做工。“然而这次回来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手脚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差,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而且当时的人们觉得祥林嫂改嫁败坏风俗,对她也十分冷漠,有时还挖苦、讽刺她。最后终被赶走沦为乞丐,走向死亡。这段闪回叙述构成小说情节的主干,属于整体闪回。小说的开端和结尾叙述鲁镇做“祝福”的场景仅起框架作用,叙述者着重在于追叙祥林嫂的悲剧经历。

  二、内聚焦型叙述模式的.运用

  英国小说理论家路伯克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观察点问题——叙述者所站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支配。”[1]可见,视角在叙述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热奈特在《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中指出:“第一人称叙事是有意识的美学抉择的结果,而不是直抒胸臆,表白心曲的自传的标记。”[2]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一人称的叙事作品并不是作者的自传,只是一种艺术加工,所以,《祝福》中的“我”不是其中的主人公,只不过起了穿针引线、连缀情节的作用。但不能说“我”的形象中没有作者的若干影子,但“我”决非就是作者。小说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均属于艺术虚构。

  《祝福》开端部分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自己回到鲁镇的所见所感以及和祥林嫂对话,听到祥林嫂的死讯,采用的是内聚焦的叙述模式。首先,这种聚焦类型的最大特点是能充分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漫无边际的思绪。在小说的这部分中,我和祥林嫂相遇并进行了一段简短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由于“我”不知道祥林嫂提及的魂灵、地狱是否存在而表现出的不安和胆怯,正是一种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现。此外,“我”和祥林嫂的对话都采用直接引语的话语模式,容易形成现场感。听闻祥林嫂的死讯,“我独坐在发黄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这里是叙述者的思绪中对于祥林嫂的死的思考。其次,内聚焦又是一种具有严格视野限制的视角类型。它必须固定在人物的视野之内,无法深入地剖析他人的思想。这部分中,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缪种”的时候,“我”觉得这话似乎与“我”有关系。这里的“似乎”就是一种对鲁四老爷心思的猜测。最后,内聚焦型的这种限制还表现在观察者只能了解自己所在场所发生的事情,而其他人物只有进入观察者的视野才得以介绍。祥林嫂去世这件事,由于不在叙述者的视野范围内,所以他只能通过别人得以了解。

  三、“特性论”与“行动论”在塑造人物中的运用

  美国叙事学家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语》中,在强调人物的虚构性的前提下坚持人物是由特性构成的观点。他将特性界定为“相对稳定持久的个人属性”。[3]是“位于叙述连系动词后的叙述形容词”。[4]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的人物分类理论。而他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人物的特性。扁形人物往往只有一种或很少几种特性。《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一个扁形人物,祥林嫂只是旧社会普通劳动妇女中的一个,她当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宗法观念、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使得她必然形成屈从的特性。婆婆逼她改嫁,她选择了屈服;四婶不让她碰祭祀物品,她选择了服从;人们觉得她改嫁伤风败俗,她思想里选择了默许;柳妈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跨,以赎这一世的罪名,她也选择了接受。

  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主张把人物与行动联系起来,反对用心理本质给人物下定义。形式主义者认为人物是情节的产物,是动作的执行者。与故事相关的主要是人物执行的动作而不是人物的年龄、经历等心理因素。《祝福》的情节主要是由祥林嫂的行为动作构成,比如向“我”询问魂灵、地狱是否存在;在鲁四老爷家丝毫不松懈的劳动;再嫁过程中的反抗以及对阿毛故事的反复讲述等,而不是由祥林嫂的主观心理因素构成。

  对其叙事技巧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经典白话文小说《祝福》中为我们勾勒的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统治下,中国广大人民深受宗法观念、封建礼教压迫的图景。

  参考文献:

  [1]路伯克.《小说技巧》. [M]伦敦:考克斯与怀门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251页。

  [2]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4页。

  [3]查特曼.《故事与话语》.[M]纽约: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26页。

  [4]查特曼.《故事与话语》.[M]纽约: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25页。

【《祝福》中的叙事技巧的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学生工作中的沟通技巧的探讨论文02-08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探讨的论文04-23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探讨的论文01-06

场景在《祝福》开放式教学中作用的探讨论文02-22

绍兴祝福菩萨祭祀中的性别歧视的探讨论文09-21

探讨新闻实践中的记者导向论文12-13

钢琴集体课在高校教学中的探讨的论文10-08

花鸟:陶瓷装饰中的另类叙事论文10-04

电视财经访谈节目的叙事技巧论文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