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因素与影视用语的规范化论文

时间:2021-10-03 13:36:0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因素与影视用语的规范化论文

  [摘 要]方言影视作品是备受人们关注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从语用的角度看,根据方言因素在影视用语中所占的地位和比例,方言影视作品分为纯方言影视作品、方言特色影视作品、方言版影视作品等三大类,方言对影视作品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时方言在影视作品中面临着规范问题。

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因素与影视用语的规范化论文

  [关键词]方言影视作品;方言因素;规范

  方言因素在文艺创作中的影响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方言文学运动是我国文学界在20世纪40年代逐渐形成的为使作品更加大众化而开展的文学运动。它主要形成于南方方言区。由于有不少著名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的提倡和参与,它由最初关于在作品中使用方言土语的主张逐渐发展到完全用方言写作,形成了一个有理论、有创作实践、有组织的文学运动,在我国新文学运动中产生了一定影响。”而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影视产业的大力发展,方言则更多地因银屏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尤其近几年,方言因素在影视作品甚至是电视栏目中都略呈上升趋势,而这与国家大力提倡的现代汉语规范化、纯洁影视用语的号召恰恰是相背离的。因此,也就引起了人们的更多关注和争议。

  一、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方言因素及其分析

  从对带有方言因素的影视作品及部分电视栏目的分析来看,这些影视作品可以分为三大类。

  1、纯方言影视作品。

  纯方言影视作品是指完全用方言制作的作品,即整部影视作品中的对白都完全使用方言,且方言基本上没有进行任何人为的加工或改造,是没有经过任何“普通话化”的。方言因素成为整部作品的最大特色。

  典型的影视作品如《刘老根》、《马大帅》、《东北一家人》、《王保长新篇》、《外来媳妇本地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疯狂的石头》等,典型的电视栏目如重庆的《雾都夜话》、济南的《拉呱》、《有么说么》等。这种影视作品一般是为了满足某一地域受众的需要而制作、利用方言因素来打造地域特色、彰显地域文化的,所以也获得了可观的收视率。如《疯狂的石头》以300万的低成本制作创下了2200万票房的纪录;《雾都夜话》2001年被评为重庆电视台最佳品牌栏目,2004年人选第一届全国“电视百佳栏目”等。

  而这些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方言也比较复杂,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北方方言系作品和南方方言系作品。其中北方方言系作品包括华北方言、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等。如《刘老根儿》、《马大帅》、《东北一家人》等完全用东北方言,《西安虎家》、《一个都不能少》等用陕西方言,贾樟柯的成名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用山西方言,杨亚洲的《泥鰍也是鱼》用山东方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用天津话,《王保长新篇》、《雾都夜话》、《山城棒棒军》等用四川话,陈大明的《鸡犬不宁》用河南方言,而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则以四川方言为主,杂糅了各地方言。而在以北方方言为基本用语的影视作品中,东北方言的使用频率最高。东北方言是目前颇具影响力、传播较广的方言之一。东北方言是华北、东北方言的一个分支,与普通话也最为接近,因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东北方言也成为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方言之一。而这种方言之所以传播较广,与东北方言小品在春晚的热播、与赵本山的影响有很密切的关系。

  南方方言系作品则以粤方言为代表,如广东电视台热播的《外来媳妇本地郎》等。其中粤方言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配有普通话字幕,在全国的影响也较大。粤方言成为影视用语,与粤方言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在全国的方言中,粵方言的影响力仅次于普通话,并且有“北上”的趋势。“进入新时期以来,国家加大了推普的力度,加上广播电视的普及,普通话在方言地区的影响日渐增强,另一方面,语言价值观念多元化了,方言优越感产生了,某些势力比较强盛的方言的影响也比过去增强了。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粤方言。”语言或方言的强势,是经济、政治等因素的产物。粤方言、闽方言等南方方言,由于地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因而在语言上具有一定的强势地位。而对这一地域而言,由于经济的强势而引起的地域文化的盲目自尊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对本地方言的认同与对普通话的抵制。这也就是一些影视作品甚至电视栏目能够完全采用方言作为传播用语的深刻原因。

  2、方言特色影视作品。

  方言特色影视作品是指不完全采用方言作为影视用语的影视作品。有些影视作品采用半普通话半方言的模式或掺杂方言的模式来进行表现。而根据作品中方言使用的频率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作品中只有某些人物或某个人使用方言对白,整部作品的主导用语是普通话或普通话式的。如《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儿一口河北话;《炊事班的故事》中的几位主角都带有很明显的方音,而且每人的方言背景都是不同的;《武林外传》中北方话、粤语、吴语、闽南语也是无所不包,剧中的女主角和男主角也都带有明显的方音。但综观这几部作品其基本用语还是普通话或普通话式的。毛孩在谈到《炊事班的故事》的创作时就特别提到了小毛的方言处理问题,而处理的原则就是既能体现方言特色,又能让人们听得懂,所以该剧在创作中虽然釆用了一些方言因素,但并不是采用原汁原味的方言,而是采用了“普通话化”的方言,即人们能够听得懂的方言形式。

  (2)只有某些人物带有方言背景,即带有方音,或使用一些方言词汇,但作品基本上没有使用方言来呈现地域文化。如《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他不了解“贵庚”是什么含义,所以他的对白也就不可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而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一个人的方音也不能不发生变化,所以许三多的方言是“普通话化”了的方言,而只在与家人对话时也说比较地道的土话。《金婚》中的佟志是四川人,所以佟志在一些特殊场合说四川话(如与佟母对话时)。这种方言因素事实上是客观需要的,不可避免的。正如佟母只讲四川话一样,是合情合理,自然而然的。

  3、方言版影视作品。

  在方言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比较极端的现象,即方言版影 视作品的改编和传播,如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的方言版(陕西、兰州、东北、北京、上海、山东话等多种方言版本);《武林外传》的陕西方言版;《简·爱》、《出水芙蓉》、《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的四川土话版;《憨豆先生》的兰州话版等。这些影视作品是方言影视剧的另类,相对于原作唯一的噱头就是方言,作品唯一叫卖的也是方言,因而也是唯一用方言因素支撑的作品。

  对影视作品的对白和语言进行改编由来已久,但一般都流行于网络等大众传媒中,而方言版的影视作品则是这种改编的最高成果,这不仅体现在“登堂入室”上,而且规模之大、传播之广也是绝无仅有的。从本质上说、这两类事物没有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方言版影视作品受方言影视作品利益的蛊惑,以“小众化”为切入点,来迎合地方市场的需求,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对经典或对外来译制片的语言窜改问题却并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首先,这些影视作品都是人们公认的经典,对这些作品的窜改就是对其艺术性的一种破坏,同时也颠覆了人们心中的艺术形象;其次,动画片、经典作品的方言版对儿童这个特定受众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这不仅体现在语言上,也体现在内容上。从语言方面而言,这些作品无形中扩大了方言的影响,从而对校园推广普通话构成了一定阻碍;从内容方面来讲,如此经典的东西都可以被方言化、戏剧化,被调侃和变异,孩子们心中的什么文学、艺术形象是神圣的、不可篡改的呢?再次,那些被人们公认为经典的影视作品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是我国或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所以名著应该和雷锋一样是需要保护的,把这些作品流俗化无疑是对文化遗产的严重亵渎。

  所以,关于这类影视作品国家广电总局的态度也是最坚定的。2004年广电总局发出《广电总局关于加强译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的通知》,通知认为:“……一些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播出了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有违广播电视推广使用普通话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一律不得播出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正在播出的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必须立即停播,妥善处理。”“各省、区(市)广播影视局(厅)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立即对所属播出机构播出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梳理,按照上述规定精神严格管理,认真履行好广播电视推广使用普通话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为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方言因素与影视用语的规范化

  目前,影视作品中的方言问题正处在市场和政策的十字路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下列情形,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其中第一条就是“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而针对目前影视作品中出现的一些方言因素,国家广电总局也出台了一些法规加以约束。如2003年广电总局下达了《关于印发<国产电影片字幕管理规定>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影片中如采用戏曲唱腔、地方方言、少数民族和外国语言时,应加注中文字幕。”而2006年5月《在国家广电总局抵制低俗之风和收听收看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也特别提到“不能模仿港台腔,要讲普通话,也不能刻意地讲方言。……在广播电视里其他的内地人要讲普通话,如何管都有明确的要求,不能无视这些要求。”与此相应的则是浙江省广电局根据广电总局的精神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方言类节目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对地方方言节目进行梳理和规范。

  对于限制方言剧和方言栏目的规定,人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一些影视界人士认为:方言使得文化多姿多彩,是语言上的百花齐放,政府不应该对文化进行过多的干涉,应该让市场来选择。王毅在谈到方言的魅力时认为:“影视作品属于普及的大众化艺术,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方言影视的流行,能让观众们通过陌生的语调和词汇,去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此时的方言已不单单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风味,是‘原汁原味’的一种历史沉淀。”“方言这种‘乡土文化’的无形载体更有效地为作品增强了地域风情与质感。”

  应该说,方言因素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方言作品尤其是纯方言影视剧的热播,也证明了这类作品的市场性和可行性。“《疯狂的石头》的导演宁浩认为:在以山城重庆为背景的这部影片里,只有重庆话才最能透出这个大都市的风格,即燥热的城市、容易冲动的人们;而《安阳婴儿》和《江城夏日》的编导王超认为:影片的纪实很强,很多镜头都是在街头、乡村的实景中拍摄,说当地话,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影片的主旨,而如果让演员在这样的规定情境中说普通话,就会有‘神形相背’的感觉,听上去会很滑稽而别扭。导演陆川在挑《寻枪》演员时就提出:不会四川方言者免谈!因为影片《寻枪》的地域色彩浓厚,为了突出环境的真实感以及人物的生活本质感,没有“川味”对白显然是不靠谱的。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方言对影视作品来说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

  而一些人则认为实际上除了方言,地域文化是可以通过许多手段来完成的,盲目地追求方言效应,只会舍本逐末,毕竟方言也只是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法之一,而不是全部。

  我们认为方言影视作品也应区别对待:

  首先,影视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大众媒介,其特定的角色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影视剧就必须既考虑艺术性、市场性,也要考虑其作为媒介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如果一种影视作品仅仅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刻意追求方言的原汁原味,以迎合区域市场,这种文化产品无形中就助长了盲目的方言优越感,因此是非常不可取的。毕竟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产业,而文化产品也是特殊产品。

  其次,除了一些特殊体裁的作品(如纪录片、写实性影片等)外,大多数影视作品都是可以不选用方言作对白用语的。如果使用方言可以更好地贴近生活,更好地体现地域文化或语言文化的话,那么至少也应该选用地道的、原汁原味的方言,而不应该使用“洋泾浜方言”,那些让本地人听了发笑的本地话则绝对是作品的败笔。

  最后,实际上,那些传播较广的所谓方言剧,方言因素一般并不是其成功的主要因素或唯一因素,如《疯狂的石头》能在全国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主要不是因为方言的影响,而是戏剧性的表现方式起了主要作用。作为不熟悉川话的受众来讲,我们可以通过电影的其他语言来感受作品的含义,因此即便听不懂方言,戏剧效果依然可以使我们开怀大笑,我们倒是认为如果《疯狂的石头》有字幕的话,其影响将会更加久远。所以,语言的多元化并不等于完全地道的方言,所谓的地域文化、个性特征也不等于方言的“大挪移”。

【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因素与影视用语的规范化论文】相关文章:

影视作品方言魄力论文01-15

浅论影视作品中暗含的不良教育现象论文04-23

影视作品对武术传播的影响论文02-03

影视作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01-13

影视作品观后感08-20

在语文教学中增设影视作品赏析课的探讨10-10

对关于汶川地震影视作品的思索12-08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影视作品中的植入式广告10-10

浅析英美影视作品片名翻译技巧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