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油菜群体密度对越冬率和产量影响的路径探索论文

时间:2021-10-05 14:13:3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冬油菜群体密度对越冬率和产量影响的路径探索论文

  摘要:合理的群体密度是冬油菜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群体密度对冬油菜越冬率、生育期、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密度在30~60万株/hm2,越冬率可达97 %以上,群体密度在45~6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群体密度对株高、分枝数、单株角果数等经济性状影响较大,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群体密度对冬油菜的生育期也有影响,随密度的增加,生育期缩短,但影响效果较小。试验结果表明,在河西走廊灌区,合理的群体密度为45~60万株/hm2。

冬油菜群体密度对越冬率和产量影响的路径探索论文

  关键词:冬油菜;群体密度;越冬率;产量

  1 目的意义

  合理的群体密度是冬油菜高产栽培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只有确定合理的群体密度范围,才能协调冬油菜生长发育过程中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和光、热资源,发挥冬油菜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在相同的投入条件下,取得更高的单位面积产量,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1]。但到目前为止,河西走廊尚无冬油菜栽培历史记录,亦无冬油菜栽培的相关技术资料。本试验的目的是确定甘肃河西走廊灌区白菜型冬油菜的合理群体密度,为河西走廊栽培白菜型冬油菜提供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自然环境条件

  试验区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的甘肃武威黄羊镇,位于北纬37°30′、东经103°15′,光照充足,冬春严寒,昼夜温差大,海拔1 660 m,年平均气温7。2 ℃,最高温度34 ℃,最低温度—27。7 ℃,最冷月平均气温—8。7 ℃,无霜期150 d左右,土壤冻结期约从十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中旬,共170 d左右,≥0℃的活动积温为3 400 ℃,≥10 ℃的积温为2 900 ℃。年降雨量150~170 mm,多集中在5月和8、9月,年蒸发量为2 400 mm。试验地土壤为棕钙土,质地为粉沙壤土,肥力中等。

  2。2 试验设计

  试验设15万株/hm2、30万株/hm2、45万株/hm2、60万株/hm2和75万株/hm2 5个处理。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设3次重复,小区面积8 m2(2 m×4 m),试验地肥力中等,结合整地,施农家肥6万kg/hm2、磷酸二铵300 kg/hm2作种肥。试验于8月8日播种,出苗后及时间苗,3片真叶时根据密度要求定苗,角果70 %左右为蜡熟时收获并进行室内考种。

  2。3 试验材料

  由甘肃农大农学院育种室引进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6号。

  2。4 记载、测定项目

  2。4。1 冬前记在项目 播种期、出苗期、五叶期、枯叶期、冬前苗数、冬前叶片数等。

  2。4。2 冬前测定项目 分9月1日、9月11日、9月25日、枯叶期4个时期测定鲜叶重、干叶重、鲜根重、干根重、根颈直径等。

  2。4。3 冬后记载测定项目 返青期、冬后苗数、越冬率、蕾薹期、始花期、终花期、成熟期。

  2。4。4 室内考种项目与方法 成熟期在每个处理中随机抽取5株测定株高、分枝数、主花序长度、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小区产量等。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密度对各生育期和越冬率的影响

  3。1。1 前生长发育状况 不同密度处理的冬油菜的生长状况在5叶期前无明显差异,5叶期后在田间表现为:随密度增加叶面积逐渐变小,但覆盖地面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至9月下旬,密度为75万株/hm2的处理则表现为叶面积瘦小、边叶变黄等不良长相。由表1看出,15万株/hm2的单株叶重、根重和根颈直径较高,而75万株/hm2的明显降低,其余几个处理之间差异已不明显。从田间表现和表1看,9月份是冬油菜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期。在河西走廊,10月上旬冬油菜叶仍能生长,但生长已经很缓慢。而根部干物质继续积累。根系干物质的积累有利于越冬[2]。但若密度过大,则根部干物质的积累较少,不利于越冬。群体密度不仅冬前对冬油菜生育有影响,而且对越冬后的生长发育也有较大影响。30~60万株/hm2范围内,各生育期无明显差异。15万株/hm2的各生育期晚2 d,75万株/hm2的蕾薹期、初花期、终花期提前2 d,而成熟期提前3 d。

  3。1。2 同密度对冬油菜越冬率的影响 密度对冬油菜的越冬率有很大影响[3]。密度过大,影响个体发育,叶片较小,边叶过早变黄,易形成弱苗,对根系的生长也造成一定影响,鲜根、干根都较轻,干物质积累少,不利越冬;密度过大,苗势过旺,营养体过大,反而不利越冬。据笔者在越冬后测定(测定死苗留下的孔径),根颈直径22 mm以上的死苗数较多;但根系发育不良,根颈过小者,也难越冬。在本试验中,15万株/hm2中根颈过大和75万株/hm2中根颈过小的弱苗,冬季死亡的植株较多,越冬率较低。

  由表2看出,密度过大和密度过小都影响冬油菜的.越冬率,而密度在30~60万株/hm2的范围内越冬率无明显差异。在密度为30~60万株/hm2试验,有许多行越冬率均为100 %,说明试验用冬油菜品种陇油6号在该地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密度在30~60万株/hm2的范围内,陇油6号的越冬率都很高。而过低过高的密度则不利冬油菜越冬。

  3。2 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见表3),播种密度与产量有密切关系。在5个播种密度处理中,以60万株/hm2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到3 762。50 kg/hm2;45万株/hm2产量次之,平均产量为3 562。50 kg/hm2;方差分析显示,与60万株/hm2产量差异不显着。而密度为15~30万株/hm2虽然单株表现良好,但因群体密度过小而导致总产量较低,特别是15万株/hm2越冬率也较低,因而导致总产量很低。而密度为75万株/hm2的,因群体密度偏大,既影响越冬率,又影响个体发育,因冬前个体发育不良,导致冬后个体生长发育也较弱,最终导致较低的产量。因此,适宜的播种密度可充分利用光、热、养分和空间,提高越冬率,培育壮苗,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本试验结果表明,在河西灌溉,适宜的播种密度为45~60万株/hm2。

  3。3 不同密度对冬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

  合理密植,建立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协调个体与群体生长关系,是实现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4]。试验结果(见表4)表明,不同播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较大影响。不同密度的处理,株高在93。8~112。7 cm之间,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分枝数7。2~9。8个,亦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田间最少分枝数为4个;单株角果数平均为137。2~193。3个,亦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单株角果数变动幅度最大,最少只有80多个,而最多可达290多个;千粒重与千角果粒重则受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小。本试验中,密度为45~60万株/hm2的经济性状较为优良。能有效协调个体生长与群体效应之间的矛盾,从而获得高产[5]。

  4 小结与讨论

  合理密植,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生长发育关系,是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实现冬油菜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播种密度过小,虽然有利于单株的生长发育,但过旺的生长也影响了越冬率。同时,单位面积苗数过少,不能充分利用水、热、光和地力资源,从而导致产量偏低。密度过大,植株之间相互影响,容易形成弱苗,不能有效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越冬率。密度过大也影响返青后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开花后,密度过大造成群体密闭,植株之间相互争水、争肥、争光矛盾突出,处于生长劣势的植株容易形成弱株,植株纤细矮小,还易发生病虫害(特别是蚜虫),最终导致产量降低。密度为45~60万株/hm2的单株生长和群体生长协调一致,具有丰产的长相,影响产量的各经济性状都比较理想。另据试验,冬油菜在河西走廊的播期应在8月中旬,播期过晚,亦影响越冬率。

  参考文献:

  [1]叶剑,孙万仓,武军艳,等。群体密度对冬油菜产量及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8,(3):171—175。

  [2]马维国,王学芳,孙万仓,等。河西走廊种植冬油菜的环境效应[J]。作物学报,2008(12):2210—2217。

  [3]杨经泽,刘凤兰,李光明,等。油菜新品种中双9号不同栽培密度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院,2004,17(3):39—41。

  [4]孙万仓,马卫国,雷建民,等。冬油菜在西北旱寒区的适应性和北移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7(12):2716—2726。

  [5]甘肃中北部及河西走廊超强抗寒冬油菜陇油6号中试与示范(2008)GB2G100322。

【冬油菜群体密度对越冬率和产量影响的路径探索论文】相关文章: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偃展4110小麦群体动态及产量的影响10-03

不同施肥处理对温室越冬茬嫁接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07-02

不同施肥处理对温室越冬茬嫁接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08-17

甘薯春种净作不同密度对产量影响07-03

不同栽培密度对大豆产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07-19

不同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07-31

秋播时期对不同苜蓿品种越冬性能及产量的影响09-02

不同密度与打顶时间对杂交棉产量及性状的影响07-29

种植方式和越冬保护措施对芦竹成活率的影响论文摘要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