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联结理念启发的论文

时间:2021-10-08 17:35:2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幼儿教育联结理念启发的论文

  一、联结理论对幼儿学习目标的启示

幼儿教育联结理念启发的论文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强调学习的实质是使某一刺激与某一特定反应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联结,并使其联结力量得以巩固的过程。[1]学习就是要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固定联结,即幼儿的学习就是要建立起学习情境中的学习材料和条件等刺激物与幼儿对学习情境做出期望反应的联结,并在不断的强化练习中使建立的联结恒定化。由此可见,幼儿学习具有三重目标:幼儿对学习刺激,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情境、学习材料等通过反复尝试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是幼儿学习的初级目标;幼儿通过练习强化和结果强化熟练掌握学习刺激与行为反应的联结是幼儿学习的中级目标;幼儿将已经固定化了的联结应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实现顺利迁移是幼儿学习的最高目标。

  二、联结理论对幼儿教学原则的启示

  (一)教学要预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

  在饿猫实验中,桑代克为了观察和研究饿猫的学习行为,预先为其提供了一个能够不断尝试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设有打开门闩装置的谜箱就是饿猫形成S-R学习联结的特定环境。只有事先设定好了问题的情境,学习者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试误获得学习。在幼儿教学中,也要强调教学情境预设的重要性。有意义的教学情境给幼儿提供了学习的可能性,并使幼儿在这种可能学习中逐步走向必然,完成正确的行为选择和学习的联结。幼儿特殊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在学习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预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是促进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2]这个过程虽然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但是也需要相关因素的满足,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桑代克提出:学习过程是由动机、问题、试探、偶然成功、淘汰与选择、整合与协调这六个阶段先后构成的。相应地,幼儿教师要遵循幼儿学习的先后次序,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教学活动。教学伊始,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为幼儿提供有障碍的问题情境。幼儿对问题充满好奇,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才会自愿地进行不断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偶然做出成功的行为。一旦问题得到解决,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如反复练习,来巩固幼儿学习的不稳定性,强化幼儿学习的结果,最终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使幼儿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三)教学结果是可以通过幼儿的不断尝试得到的

  在饿猫试验中,可以打开门闩的装置是预设的。桑代克为饿猫提供了一个可能且必然的结果。因为在饿猫不断尝试中,它最终会试探出这个装置的功能,从而建立学习。在幼儿教学中,教师所预设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的内容应该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在解决问题的多次尝试中最终可以达到成功的反应和行为,即教学结果是幼儿通过努力试误可以最终实现的。良好结果的出现还可以强化幼儿的学习行为。由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把教学结果的必然实现性作为首要条件来分析,确保幼儿获得有意义的学习,避免幼儿的习得性无助。

  三、联结理论对幼儿与教师角色的启示

  (一)幼儿的角色

  在桑代克预设的理想学习过程中,幼儿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首先,幼儿是用动机推动行动的好奇者。动机是促进一个人进行学习的重要前提。在理想学习的最初阶段,幼儿扮演着好奇者的角色,用强烈的动机推动自己做出实际行动。只有幼儿对问题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真正扮演“我想知道,我就做!”的实际行动者。幼儿作为好奇者为其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准备和开端。其次,幼儿是心存问题的不断尝试者。理想学习的中间阶段,幼儿从好奇者转变为具体行为者,通过对自己意志力的挑战培育“我做了,失败了,但是我还是要继续做!”的不懈精神。不断尝试的结果就是越来越接近正确答案。最后,幼儿是最终成功体验的获得者。正确答案的最终出现是幼儿获得成功体验的重要时刻。在理想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幼儿可以充分体会到“我做成功了!”的喜悦情感。此时,幼儿已经建立起了学习的联结,达到了预设的成功目标。理想结果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成就感,还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以强化下一次的“联结”。

  (二)幼儿教师的角色

  在桑代克预设的理想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首先,教师是有意学习环境的预设者。教师是“桑代克实验谜箱”的设计者、提供者和安排者。在理想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学习的各种条件,有计划的设计学习情境,准备学习材料,做到“心中有数,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其次,教师是观察者和适当引导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你做的时候,我看,你总是做不好,我就提示和指导你。”这在教学中段十分重要,通过教师的`观察和引导,幼儿能更快的建立学习、达到目标。最后,教师是提供诱惑的促成者。在理想教学的最后阶段,幼儿的学习已经建立了应有的“联结”。为了加强联结,此时教师的教学强化是促进幼儿不断继续学习行为、巩固学习结果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利用“我有好东西给你,但你要先做好”的途径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坚持性,以最终达到幼儿学习的最高目标。

  四、联结理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启示

  (一)预知法

  桑代克的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要有对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根据准备律,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预知法,使幼儿在学习某具体知识和技能之前做好心理准备,尤其是学习动机准备。动机是学习者进入某项学习时的心理准备状态,它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维持已有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3]所以,在教学伊始,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幼儿的学习动机存在独特的特点:内在动机以好奇与兴趣为主,外在动机逐渐增长并表现为渴望得到成人的肯定、鼓励和表扬。[4]由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的开始阶段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或应用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引入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幼儿充分恰当的肯定和鼓励。

  (二)反复法

  桑代克的练习律是指学习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巩固联结,取得较好的效果。根据练习律,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反复法,使幼儿在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之后反复练习和复习,以帮助幼儿巩固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运用反复法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来重复同一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师可以分别利用儿歌诵读法、游戏法和绘画法等来组织“我们是好朋友”的课程内容,使幼儿在反复活动中熟练掌握学习内容。当然,反复的次数和时间也是需要注意的。过多或过长的反复练习可能会增加幼儿学习的负担,打消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练习中,教师也要做到明确学习结果,积极反馈和强化幼儿的学习行为。因为“不知道结果的练习不可能有助于学习。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5]

  (三)奖惩法

  桑代克的效果律是指学习最终出现满意的结果会增强学习行为的出现频率,而学习结果令学习者不满意则会消弱学习行为。学生学习取得成效,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就能促进其未来的学习,反之则阻碍其未来的学习。[6]根据效果律,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奖惩法,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要给予积极反馈,运用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强化幼儿的学习行为。运用奖惩法,教师应该明确奖励和惩罚都对幼儿学习有积极强化的作用,“不论表扬或批评,只要运用得当,都能加强学习效果”。[3]在学习过程中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也是一种有效的奖励方法。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孩子成功,能力的转化是在成功的过程中实现的。[6]让幼儿获得学习的圆满结果和成功体验正是桑代克学习效果律的最终体现。教师在运用奖惩法的同时可以加入成功教育的成分,这会更有利于幼儿学习行为的强化。

【幼儿教育联结理念启发的论文】相关文章:

幼儿教育联结理念启发论文04-14

联结05-14

ISO理念论文02-22

皇权族权和绅权的联结论文06-23

蒙氏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品格养成中的运用论文01-10

自学课的启发因素论文01-08

幼儿教育论文08-22

启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论文01-20

外国媒体素养教学启发论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