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点滴体会论文

时间:2021-10-08 10:54:3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点滴体会论文

  科学课的实验研究是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以探究的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下面以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教材《常见的力》单元教学片断为例,谈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点滴体会论文

  一、把握目标,准确探究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把握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准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我在《力的现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做出了以下的尝试:指名一学生把自己的课桌往前推及往后拉,再观察课桌有什么不同的运动结果,如果换了用绳子拉,并对课桌施加的拉力不一样,再观察课桌有什么不一样的运动结果。让学生学会观察,从观察中感知推力和拉力的存在,并得知对被施力物体所施加的力不同,箱子的运动速度也就自然不一样。

  二、情景导入,激发探究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说过:“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时最重要动因。”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这种动力和愿望我们可以先从导入这一环节着手,让学生在接受新课前,先在其心中播下求知的种子,然后再悉心地加以浇水和施肥,让学生这种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心中茁壮成长。

  (一)创设生活情景,在悟中探究

  孩子的思维是灵活的,孩子的触觉也是敏锐的,我们要善于利用孩子们的这一特点,把他们每天每日累积的生活经验也运用于课堂,点燃他们思想的火花,让他们的课堂思维与生活经验得到一个碰撞,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在教授《大气压力》一课中,为了使本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景相联系,我特意把家中的高压锅端到课堂中,并设置了两个问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能告诉老师用高压锅煮饭与电饭锅煮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哪位同学能说出高压锅煮饭比电饭锅快的原因吗?

  把生活中最常见不过的物品带进课堂能增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亲切感,此时再加上适当的问题的导入,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必然被激发到最高点。同时也很自然地导出了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目的——大气压力。

  (二)创设实验情景,在玩中探究

  好动,好奇、喜新,这是每个孩子独有的天性。导入新课时我们要善用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适当地创设实验情境,不但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重力》一课的实验导入情境:让学生把乒乓球往高处抛,再观察其结果。《浮力》一课的实验导入情境:让学生把乒乓球往水里压,再观察其结果。(学生动手实验,寓学习于游戏当中,亲自感受不同力的现象,激发学生对新课的探究兴趣)。通过上述多种实验情景的导入,学生对新课兴趣盎然。教师再适时地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小结:在我们的大千世界里,有阻力、重力、浮力、弹力等存在,力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力的原理,并巧妙地把它们加以运用,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必能更加得心应手。

  三、引导质疑,灵活探究

  (一)提出问题,激发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普列汉诺夫也说过:“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可见,提出一个有价值性的问题是多么的重要。如经过上述的实验情境导入新课,必能激发学生的无限思考空间。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后,很自然地会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我们无论把乒乓球往哪里抛,它总会往地上掉?明明我们已经把乒乓球使劲地往水里压了,但是为什么它总会往水面上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狠抓学生心中的疑团,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的方法来解决。

  因为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那么“探究—思考”的欲望也就可想而知。学生会通过问同学、问老师及上网查阅等不同渠道去探究他们心中的不解,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思考,知道了乒乓球总往地上掉的原因是因为地心引力的存在,也明白了乒乓球总往水面上浮的原因是因为浮力的存在。我们教学的目的也在学生主动的探究中达到了。

  (二)举一反三,灵活探究

  “举一反三者,博学;举己得三者,多学。”学生通过提问,能够激发思考,通过思考又能激发新一轮的提问。而且经过深思细密的思考后,提出的问题必然具有更高的探究价值,甚至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在《力的现象》一课中,学生在了解地心引力和浮力的基础上,又会产生如下疑问:当拍打皮球时,皮球为什么能够弹起呢?风帆能在海面上前进靠的又是什么力呢?磁铁能把铁吸住,究竟又是什么力的作用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有了上述解决问题的经验,他们也很快能“举一反三”,知道了力的现象包括:摩擦力、引力、拉力、推力、弹力、浮力等。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地引着学生提出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思考,他们才能更主动更灵活地进行科学探究。

  四、融入实验,扎实探究

  (一)小组探究,明确目标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取决于学生对教育过程是否参与、怎样参与以及参与了多少。教学过程中取用小组探究的方式能更有效地扩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率。如在教学《大气压力》一课中,我们把学生分成六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学习并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最终集思广益确立本节课要探究的两个目标:

  1、为什么吸盘在表面光滑的物体上吸得紧,表面粗糙的物体上吸不紧?

  2、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大气压力的大小?

  围绕这两个问题,在小组中再交流个人的看法,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

  (二)巧设实验,激发探究

  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活动,使他们与教师和同学一起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为了激发学生探究大气压力的存在,我巧设了如下实验:用手中的吸管矿泉瓶中的水,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这是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同学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只要不断地吸,水就会通过吸管源源不断地往嘴里送。理所当然,同学们对实验结果的猜想都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到此罢休,必须顺势而导:是什么原因导致水能够源源不断地往嘴里送呢?生活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现象吗?同学们探究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到最高点。通过探究同学们知道了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存在,并激发学生做出新一轮的实验探究。

  实验①:同学们找来一段半米左右的塑料管,塑料管的一端接着装满水的玻璃缸(玻璃缸要放在稍高的位置),塑料管的另一端接着洗手盆(位置要比玻璃缸的`位置稍低一点)。实验结果——水缸里的水没发生任何变化。

  实验②:指名一学生往塑料管里吸气,然后把塑料管的另一端尽量往洗手盆的低处压。实验结果——玻璃缸里的水沿着塑料管住洗手盆里徐徐流出。这样学生通过两个不同的实验对比,知道了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存在。并从此推理出,水龙头、护士输液用的针、高压锅等等都是压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原理。

  (三)对比实验,扎实探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我认为这也是验证真理的辅助方法。如在进行《大气压力》一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吸引学生,让学生把探究中的疑问扎扎实实地解决。通过吸盘操作感知大气压力的存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学生由于受生活经验的影响,把大气压力对吸盘的作用力误认为吸盘或是玻璃的吸力。同时大气压力看不见摸不着,又增加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为了让学生弄明白这个问题,我选择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我认为这种方法有它的优势,因为如果你单独用能吸住玻璃板的吸盘来引导,学生会把吸盘变扁的原因解释为手给了它一个压力,并且这个力会持续保持在上面,而不会想到手松开以后,还有一个力作用在吸盘上面。所以当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时,我马上展示用对比实验中的吸盘在木板上吸不住的现象给学生看,并问学生:这个吸盘我也给了它的力,它怎么没有继续被压扁呢,这时学生恍然大悟:看来这个压扁的力,并非不是由于手的力的继续作用,而是另外一个力,这个力就正正指向大气压力。这样纠正了学生认知上的误区,也就突破了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我们慢慢地让学生累积了一个经验:以后碰到科学问题,就不能太多地依靠直观生活感觉,应该多想几个为什么?这样,学生也必能在以后的探究学习中打下扎实的基础。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意味深长地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只有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扶植、巩固和实现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才能最终带给学生以欢乐。”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应该把准目标、巧设导入、引导质疑、融入实验,把多种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中,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培养其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发现者。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点滴体会论文】相关文章:

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地学习05-02

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探究论文05-24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论文04-08

在科学中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01-20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论文01-09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论文05-21

引导探究促进发展论文01-27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论文03-18

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论文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