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阅读需求变化规律及图书馆应对方略论文

时间:2021-05-17 09:03:5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国民阅读需求变化规律及图书馆应对方略论文

  图书馆作为文明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一切追求知识和进步的人们的热爱。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科技浪潮深刻改变了人们的读书状态,数字阅读蓬勃兴起并迅速席卷大地,给传统图书馆带来挑战与机遇。传统图书馆只有因势利导、创新求变,才能巩固和发展其人类知识宝库的地位。

国民阅读需求变化规律及图书馆应对方略论文

  一、阅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现象

  阅读是人生常态和社会进步的源动力。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基础和动力。阅读是智慧的来源,是成功的保证,是通向民族振兴的桥梁。阅读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并通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进而改造客观世界。人类从来没有离开过阅读,今后只会更加重视阅读,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现象。当然,具体到每个人,出自不同的生活、学习、工作需要和兴趣爱好,对阅读的重要性会有不同认识和感受。从总体上看,我国国民对阅读作用的重要性认知程度较高。“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对图书、报纸、杂志和数字出版物等媒介的综合阅读率达到77.1%,比2009年增加了5.1个百分点,明显超过了2009年比2008年的增幅;参与调查的国民中有69.1%的人表示当今社会阅读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说明阅读在我国国民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得到了我国国民比较普遍的重视。[1]

  二、科学技术催生国民阅读变革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融合,数字阅读不断侵占传统纸质阅读的领地,表现出日益占据阅读主导的强劲态势。“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的接触率为32.8%,比2009年的24.6%增加了8.2个百分点,增幅为33.3%,远远超过图书、报纸、杂志的阅读率的增幅[2]。数字阅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学习生活方式,呈现出超越传统纸质阅读的特点和优势。

  (一)网络阅读满足了读者在广域知识空间进行信息冲浪的需求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网民群体,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其中至少有六成以上的网民从事网络阅读。网络阅读的优势:一是阅读效率高。读者通过搜索引擎和关键字词的查询,可以快速地找到相关的资料。二是阅读空间大。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宏大信息系统,有无法计量的海量信息资源。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网站规模达到229.6万个,cn域名注册量达到353万个。每个读者都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网上找到自己所需的任何方面的信息。三是阅读成本低。在网上,不仅新闻信息是免费的,也有大量免费的网络文学、数字图书等数字资源。电子书的价格也较低廉,一般是纸质图书的30%~70%。

  (二)手机阅读满足了读者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的需求

  智能手机的移动阅读正成为国民阅读的新宠。我国有10亿手机用户,坐公交、地铁上班途中,出差途中或是开会间隙,拿出手机翻看几页书已成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常见的消遣或学习方式。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有23.0%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09年的14.9%增加了8.1个百分点,在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中占比最高;手机阅读人群中有52.0%是农村居民,说明手机阅读的大众化、均等化程度较高[2]。手机阅读已经展现出诱人商机,目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均设立了手机阅读业务基地,腾讯、百度等国内各大互联网企业也纷纷进军手机阅读领域,为手机阅读提供了更好的技术环境。xx,到2013年,手机将取代个人电脑成为全球最常见的网络接入设备。可以预见,手机阅在未来几年将进入一个爆发式增长阶段。

  (三)电子书阅读满足了读者拥有移动图书馆的需求

  电子书是指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内容数字化的出版物,现在通常指植入或下载数字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内容的集存储介质和显示终端于一体的手持阅读器。电子书已发展成为一种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新型出版物的主要形态。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书生产和消费国家。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有3.9%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比2009年增加了2.6个百分点,增长幅度达到了200%,在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中增幅最大[1]。电子书的优点:一是信息容量大,存储体积小。二是阅读界面人性化,阅读方式灵活快捷。三是功耗低,续航时间超长。四是阅读终端多,支持格式多。除计算机、手机外,电子书阅读终端包括电子书阅读器、pda、mp4、电子词典等,可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个性选择。

  三、图书馆应对国民阅读需求变化的方略

  (一)转变图书馆发展模式

  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应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传统型向复合型转变。未来图书馆的最佳形态是把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复合图书馆。二是由藏书建设向信息资源建设转变。不再把藏书建设作为图书馆工作的重心,而是把提高信息资源服务能力作为图书馆工作的重心。图书馆的`馆藏不仅包括纸质文献、数字资源等实体馆藏,也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等虚拟馆藏。三是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服务内容以文本、图形、声音、影视相结合的多媒体形式呈现,服务品种包括纸质文献、数字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据库、联机馆藏目录库、网络资源等多种类型,服务方式包括印本借阅、阅览室阅读、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多种途径。

  (二)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资料库,它既是提高信息爆炸时代图书馆收藏存贮能力的必由途径,也是为读者在知识海洋中指引方向的知识导航系统。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的数字图书馆大体分为三种性质:一是公共性质,如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少儿数字图书馆等;二是行业性质,如中国医学数字图书馆联盟、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等;三是企业性质,如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性质的数字图书馆还比较滞后,应加大建设力度。在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xx主导。由各级xx牵头,成立各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全面协调、规划数字图书馆网络的建设,并在经费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保障。二是合理布局。按照发展复合图书馆的目标,依托传统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并整合文化部在全国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项目,实现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集约化。三是统筹协调。以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数字图书馆为主线,联合高校、军队、专业图书馆,实现数字资源的联合采购、分工建设、统一服务。四是多元服务。满足读者在图书馆内外使用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多种终端对数字图书馆资源进行访问、检索、借阅、下载、传输的个性化需求。[3]

  (三)积极发展手机图书馆

  在各种数字阅读终端中,手机因为便携性和越来越强的生活必需性,成为广大读者24小时形影不离的阅读工具。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存贮功能和电池续航功能不断强大,我们将进入一个以手机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将成为互联网上最活跃的多媒体阅读终端。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开发手机的阅读功能,积极发展手机图书馆,把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通过手机终端覆盖到广大手机用户,使每个手机上网读者都能拥有一个口袋图书馆、掌上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图书馆应积极与移动通信商、手机生产经营商共同合作开发推广手机图书馆系统,利用手机图书馆系统向读者提供移动阅读、书目查询、借阅查询与搜集、参考咨询、留言建议咨询等一系列服务,以服务为手段加强对图书馆的宣传,在提高读者满意度同时,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4]

  (四)加强图书馆联盟建设

  据专家测算,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1倍,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每3~5年增加1倍。面对知识信息爆炸式增长和知识老化速度加快的趋势,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层级、不同形态的图书馆只有坚持走共建共享之路,共同建设和发展图书馆联盟,才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多的资源、实现最优的服务。为有效推进图书馆联盟建设,在方法步骤上,应遵循以下基本途径:一是从议到行。二是从线到面。三是从易到难。先从建立联合目录、开展交流培训等基础性工作做起,逐步向制定统一标准规范、联合采购和建设信息资源、共同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等深层次领域拓展。四是从虚到实。在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开展联网检索、网络传输等虚拟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通借通还、一卡通服务等实体方式的合作。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4-22.

  [2]佚名.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国人阅读有何新变化[n].光明日报,2011-04-22.

  [3]夏立新,黄晓斌,金燕,等.数字图书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宋超英.手机图书馆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j].河北学刊,2010,(4).

【国民阅读需求变化规律及图书馆应对方略论文】相关文章:

现代图书馆服务与读者需求论文06-28

对联题应对方略介绍01-15

高校体育学生应对社会需求的分析论文05-11

企业对人才需求新变化论文05-28

团队建设感悟(13):如何应对需求变化 -管理资料01-01

中专图书馆读者阅读需求的理性分析10-04

太阳升落方位的变化规律论文01-03

对路面弯沉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04-10

胎动的规律和变化01-17